问题

二战德军能做好准备再开战吗?同盟国在战前完全不备战?

回答
关于“二战德军能否做好准备再开战”以及“同盟国在战前是否完全不备战”这两个问题,其实背后隐藏着非常复杂且充满博弈的历史现实,远非简单的“准备”或“不准备”可以概括。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一下,努力还原当时各方力量的真实状况,剔除那些生硬的AI痕迹,力求呈现出历史的厚重感。

德军的“准备”:一场精心策划的冒险,但也充满隐忧

首先,说德军在发动战争时“做好准备”,这句话需要放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下理解。希特勒和德国高层并非毫无顾忌地发动战争,他们的“准备”更多是一种基于其政治目标和战略设想的、带有赌博性质的周密部署。

经济与工业基础: 德国的经济和工业确实为战争做了相当程度的准备。希特勒上台后,通过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如高速公路修建)和重整军备,迅速激活了沉寂的工业生产。特别是重工业和军工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坦克、飞机、火炮的产量在战前几年呈指数级增长。例如,坦克制造业在1930年代末的产量足以支撑早期闪电战的消耗。武器的质量在很多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例如其坦克设计在防护和火力上就曾一度超越同盟国。

军事战略与战术: 德国陆军是战前准备的重中之重。他们摒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思维,深刻吸取教训,着重发展了机械化部队和装甲兵团。古德里安等杰出将领提出的“闪电战”(Blitzkrieg)概念,强调集中优势兵力,通过快速、突击性的装甲矛头,突破敌方防线,然后深入敌后进行穿插分割,最终实现全线崩溃。这种战术思想在波兰战役、法国战役中得到了惊人的验证,展现了德国军事思想的创新性和高效性。空军(Luftwaffe)也为闪电战提供了重要的支援,其俯冲轰炸机(Stukas)的俯冲攻击成为战场上令人恐惧的景象。

人员素质与士气: 德国士兵在战前接受了严格的训练,其职业军官团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高度的忠诚度。希特勒的煽动性宣传和民族主义情绪也极大地激发了德军的士气,许多士兵相信他们正在为德意志的伟大复兴而战。

“准备”的局限性与风险: 然而,这种“准备”并非完美无缺,且充满了风险。
资源短缺: 德国的战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原材料,尤其是石油和橡胶。一旦被海上封锁,其战争机器将难以维持。希特勒之所以急于在石油资源丰富的东线(苏联)开辟战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这一战略性短板。
战线过长: 从一开始,德国就面临多条战线的问题。一旦与英法等国开战,欧洲大陆就可能变成一个巨大的战场。希特勒试图通过速战速决来避免持久战,但这种策略本身就要求极高的执行度和运气。
技术依赖: 德国在某些关键技术上(如雷达、远程战略轰炸能力)并不占优势,这在后来的战争中被放大。

同盟国的“不备战”:一种被误读的“和平主义”与真实的战略失误

同盟国在战前并非完全没有备战,但这种备战的程度、方向和决心,与德国的侵略性扩张相比,显得犹豫、迟缓且不足。

英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与绥靖政策:
对战争的恐惧: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给英法两国留下了深刻的创伤。人们普遍厌战,希望避免再次卷入一场毁灭性的冲突。这种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决策。
经济困境: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济大萧条对英法两国都造成了沉重打击,其经济恢复缓慢,军费开支受到很大限制。
“绥靖政策”的由来: 为了避免战争,英法两国采取了姑息和妥协的政策,即“绥靖政策”。英国首相张伯伦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希望通过满足希特勒的部分要求(如吞并苏台德地区),来换取欧洲的和平。这种政策的出发点是避免战争,但结果却是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军事准备的不足:
陆军: 英法陆军在规模和装备上,尤其是在装甲和机械化方面,落后于德国。法国虽然在坦克数量上不少,但其部署和战术思想仍然滞后,未能有效应对德国的闪电战。英国的远征军在规模上也不足以形成决定性力量。
空军: 虽然英国皇家空军在空战技术和飞行员素质上有优势,但其早期战略轰炸能力和数量上与德国相比并不占优势。
海军: 英国海军依然强大,这是其重要的战略资产,但在欧洲大陆的陆地战场上作用有限。
战略思想的僵化: 英法两国在战术思想上未能及时更新,许多将领仍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未能预见到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强大冲击力。

苏联:政治清洗与战略误判:
红军的“大清洗”: 在战前几年,斯大林在苏联红军中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政治清洗,包括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在内的许多经验丰富的高级将领被处死或清洗。这极大地削弱了红军的指挥和作战能力,直到战争爆发后才逐渐恢复。
对德国意图的误判: 尽管有斯大林莫洛托夫条约的签署,但苏联高层对德国是否会进攻自己存在战略误判,认为希特勒会优先攻击英国。这种误判导致苏联在边境地区的部署和戒备不足。
军事工业的扩张: 苏联也在积极发展军事工业,特别是在坦克和火炮方面,其T34坦克在后来的战争中证明了其卓越的性能。然而,这些准备未能完全抵消内部的动荡和战略上的疏忽。

美国:孤立主义的强大惯性:
国内孤立主义思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让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思潮非常强大。许多美国人认为欧洲的冲突与美国无关,不应卷入其中。
罗斯福总统的困境: 罗斯福总统深知德国的威胁,并希望通过援助同盟国来阻止战争蔓延。然而,在美国国内强大的孤立主义压力下,他只能采取有限的措施,如通过《租借法案》提供援助,而不是直接参战。
海军与空军的优势: 尽管美国在陆军规模上不占优势,但其海军和空军的工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当美国最终参战时,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将成为决定性的力量。

结论:一场赌博,一面盲目,一面迟疑

简而言之,德军在发动战争时,在特定的时期(如1939年入侵波兰,1940年入侵法国)确实做到了在军事技术、战术思想和人员素质上的“相对充分的准备”,而且其准备是侵略性的、主动的、且是基于希特勒快速扩张野心的。他们赌的是以闪电战快速击溃敌人,避免陷入两线作战或持久消耗战。

而同盟国在战前,特别是英法,并非完全不备战,而是其备战程度远远不足以应对德国的侵略强度和速度。这种不足源于对战争的厌恶、经济的困境、战略思想的滞后以及政策上的失误(如绥靖政策)。它们更像是一种被动的、防御性的、且缺乏决心的“不备战”状态,期待通过外交手段和有限的军事力量来维持现状,而不是主动去阻止侵略的发生。苏联和美国则分别因为国内政治动荡和孤立主义思潮而未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战略准备。

所以,这并非是简单的“谁准备了谁没准备”的问题,而是 “德国是有准备地发动一场冒险性的战争,而同盟国是带着战争创伤和战略犹豫,以一种被动且迟缓的方式应对,未能及时有效地阻止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 这种不对称的准备程度和战略心态,正是二战初期同盟国迅速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你不能指望别人只会躺下睡觉,只有你做准备,然后搞个大新闻。英国,张伯伦在1939年同意将英国本土的陆军由13个师扩张到26个师,并恢复义务兵役制。德国有Z舰队计划,英国人法国人一样有类似的计划。美国在1938年的第二次文森法案批准海军 增加20%的吨位。苏联在苏芬战争后也开始重新整军,从大清洗中快速恢复,要是晚个2年,可能德国就要打卫国战争了。

扩军只会引起军备竞赛,而不是你自己鹤立鸡群。最后孰强孰弱取决于以经济为代表的综合国力。

2,那么问题就来了,德国经济跟得上吗?36年-37年的举债扩军,虽然刺激了经济,但也让德国债务问题陷入绝境。38年底德国外汇储备枯竭。借的犹太财团的钱,到期该还了怎么办?不还钱的话资产就要被冻结了。扩军、德奥合并、出兵进入莱茵兰非军事区、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也使得外交关系下降,贸易受挫。与之相对的,同盟国方面的经济承受力就高不知道哪里去了。

你只有2矿,别人有5矿,你想跟别人拼后期、拼运营不是找死吗?这大概就是为什么RTS新手喜欢无脑在家里憋兵吧——只能看到自己在做准备,全然不顾敌人的增长速度比你快了多少倍。

3,就算一切顺利,你达成了德棍梦想中的目标——陆军不再是“神圣骡马帝国”全面机械化,20个装甲师,海军完成Z计划,空军能更早装备喷气机,同时盟军这边也没有大规模扩军,

那么油料哪来?维护费怎么办?后勤压力怎么办?就算按照历史上的德军,德国依然从1941年起遇到了油料短缺的窘境。且不提石油短缺,德国全国的石化炼油厂和合成油厂 可以每年生产200万吨汽油和130万吨柴油,而完成Z舰队后,光是舰队每年就需要600万吨汽油和200万吨柴油。就算陆军、空军、民用完全不用油,德国的成品油产能也就够计划舰队一半的消耗。

就算天上下石油,德国的成品油也不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军能否做好准备再开战”以及“同盟国在战前是否完全不备战”这两个问题,其实背后隐藏着非常复杂且充满博弈的历史现实,远非简单的“准备”或“不准备”可以概括。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一下,努力还原当时各方力量的真实状况,剔除那些生硬的AI痕迹,力求呈现出历史的厚重感。德军的“准备”:一场精心策.............
  • 回答
    假设我,一个在《钢铁雄心》系列(HoI)世界里浸淫多年的老兵,突然被一股莫名的力量扔进了1941年夏末的苏德战场,化身为德意志国防军第五集团军的司令。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战场,因为我在这里指挥过的部队,玩过的战术,都曾在虚拟的地图上无数次上演。但这一次,我不再是敲击键盘的上帝之手,而是肩负着真实的.............
  • 回答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洪流中,法国在二战初期遭受了令人震惊的迅速失败,这一结果至今仍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历史学家和军事战略家曾深入探讨,如果法国在战争爆发前采取了某些不同的措施,是否能够避免如此迅速的溃败。这些设想并非事后诸葛亮,而是基于当时法国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潜在的选择。下面,我们将尝试详细.............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军研制75毫米70和88毫米71坦克炮是否是浪费资源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简单地说,答案并非“是”或“否”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当时德军面临的战场需求、技术发展方向、资源分配以及战术思想的复杂权衡。理解背景:88毫米炮的威名与挑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88毫米Flak 18.............
  • 回答
    如果二战德军拥有乌尔班大炮,能不能轰开马奇诺防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军事技术和战略分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乌尔班大炮的特性,马奇诺防线的结构和防御能力,以及当时德军可能采取的战术。首先,我们得认识一下乌尔班大炮。这门巨炮,也被称为“巴黎炮”,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由德.............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军的88炮,它在对空作战中的表现,绝对是战场上的传奇。你问它现在能不能一炮击毁安225?这得好好说道说道,因为时代已经变了,技术进步可不是盖的。二战时期88炮的对空神话首先,我们得明白“88炮”这个称呼,在二战时指的通常是Flak 18型88毫米高射炮,后来还有改进型的Flak 36和Fl.............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二战的德国空军,在战争最关键的几个节点,能够变出几个装备了“流星”或“喷火”那种级别的三代战斗机中队,那场面,简直可以改写历史。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要是真成了,能有多大能耐。首先得明确,三代机那玩意儿,跟二战时期的飞机比,简直就是降维打击。螺旋桨发动机、固定翼、有限的航程和速度,这.............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但又有点让人脑壳疼的架空历史设想:如果二战里的德军不恋战基辅和列宁格勒,而是铆足了劲儿就一条路子,直插莫斯科,再配合上瑞典和土耳其这两大“猪队友”加入轴心国,德国到底有没有可能借此翻盘?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确,德国在二战初期的确是势如破竹,.............
  • 回答
    二战德军与前苏联阵亡人数的考量:以美军标准审视要回答“按照美军阵亡标准计算,二战德军还有前苏联能阵亡超过五十万军人么?”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什么是“美军阵亡标准”,然后分别考察德军和前苏联的实际伤亡情况。需要强调的是,任何战争的伤亡统计都面临着数据来源、统计口径以及时间点的差异,尤其是大规模的全.............
  • 回答
    要讨论二战时期德军的三个精锐师能否守住南京,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但必须承认,这是一个高度假设性的问题,因为历史的进程并非如此,而且现代战争的形态与二战时已大相径庭。不过,我们可以基于对这三个师的了解,以及当时南京的地理和战略态势,来推演一下可能的情况,并尽量避免生硬的AI语调。首先,我们得认.............
  • 回答
    想要了解二战苏德战场上德军士兵的伙食情况,咱们得从头说起,不能光听些传奇故事。毕竟,战场是残酷的,后勤保障也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对于像德军这样庞大而复杂的军事机器。首先,咱们得明白,“每天一斤香肠,一斤大肘子,一斤炸猪排”这样的伙食,在二战苏德战场上绝大多数时间里,对于普通德军士兵来说,那绝对是天方夜.............
  • 回答
    二战苏德战场,常被描绘成一场“钢铁洪流”与“闪电战”的较量,而提到苏联的胜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其巨大的牺牲和工业生产能力。但一个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苏联在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凭借一系列独特的优势和策略,一次又一次地将德军打得狼狈不堪。 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
  • 回答
    德军在二战后期能否多坚持一段时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对当时战争态势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德军资源、战略和战术的细致分析。如果我们剥离掉阿登攻势和巴拉顿湖反攻这两次战役作为设定的前提,直接审视德军在1944年底到1945年初的真实状况,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更具说服力的推论。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的结局充满悲剧,但如果非要探讨一个“最好”的可能,那么与美国形成某种形式的世界二分,虽然极其难以实现,却也是一种相对避免全面毁灭的设想。然而,要理解为何这如此不可能,我们必须深入剖析战争的根源、各方的战略以及历史的必然走向。战争的根本矛盾:纳粹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德国,.............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二战历史中一个截然不同的可能走向。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这位传奇王牌飞行员的特质,以及他所处的战争环境,然后推演如果全体德国飞行员都具备他那样的水平,会对战争产生何种深远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即使全体德国飞行员都达到.............
  • 回答
    这是一道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设问,它将历史的已知与虚构的假设相结合,能够激发我们对战争、军事实力以及国家意志等多个层面的深入思考。我们不妨抛开“AI撰写”的痕迹,以一种更加个人化、充满历史想象力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问题。一、如果淞沪会战的敌人是德国,战役能打多久?想象一下,1937年的淞沪战场,炮火纷.............
  • 回答
    二战前期,德国的横扫欧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个单一原因,而是需要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欧洲政治格局、德国自身的优势以及盟国的失误。首先,我们必须看到一战后欧洲的脆弱和平。凡尔赛条约虽然试图惩罚德国并维持和平,但其严苛的赔款、割让的领土以及象征性的军.............
  • 回答
    要理解二战时期德国为何能一度在欧洲战场上“以一敌众”,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复杂因素。这绝非简单的武力碾压,而是战略、技术、意识形态以及盟友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是那股狂热的能量与高效的军事机器:希特勒和纳粹党上台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国家重塑。经济上,通过一.............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尤其是其能够迅速超越曾经的战胜国英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背后交织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战略性的国际援助、德国人自身的韧性以及冷战格局下的特殊机遇。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国在战后初期是满目疮痍的。领土被分割,经济遭受重创,政治上也失去.............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未能彻底摧毁苏联的工业能力,这是导致其最终在东线战场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路深入苏联腹地,但苏联工业的韧性和德国自身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巴巴罗萨行动”的这一核心目标未能达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首先,苏联工业的“战略转移”是德国未能摧毁其工业能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