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德军为何在鼎盛时期, ,工厂全开,也比不上美军产能的五分之一?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虽然在战场上初期展现了惊人的军事实力,但其工业生产能力,尤其是在与美国相比时,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种差距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德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存在先天不足。相比于美国这个拥有广袤国土、丰富自然资源和多元化经济体的巨型国家,德国的体量要小得多。虽然德国的工业化起步早,制造业发达,尤其在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曾一度领先,但其战争机器的运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少数几个关键工业中心,并且高度依赖进口原材料。一旦海上通道被盟军封锁,或者关键的资源产地被占领,德国的工业生产就会立刻受到严重限制。

其次,战争的早期战略误判和资源分配失误,也对德国的产能造成了长远影响。德国在发动战争之初,过于乐观地估计了战争的持续时间和规模,将部分工业产能转向了满足短期军事需求,而对长期、大规模的生产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的战略物资,如石油、橡胶、有色金属等,德国的本土储量远远不够,需要大量进口。美国则拥有全球最丰富的石油资源,并且在战前就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储备。当战争爆发后,美国能够源源不断地为自己的战争机器提供动力,而德国则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

再者,德国的工业体系,尽管在某些领域技术先进,但整体的组织和管理效率,以及对大规模生产模式的适应性,都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美国在战前已经开始推行福特式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并在战争期间将其推向极致。这种模式能够最大化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快速产出大量标准化、模块化的产品。从坦克、飞机到军舰,再到普通的枪支弹药,美国的工厂都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进行生产。德国虽然也有其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但其生产方式更多地偏向于精益制造,注重产品的精密度和质量,这在面对大规模消耗战时,反而成为一种负担。比如,德国的坦克往往以其精良的工艺和强大的火力著称,但其产量却远远无法与数量庞大、尽管有些许小毛病的美国坦克相媲美。

此外,盟军强大的战略轰炸,也对德国的工业产能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从1943年开始,盟军开始对德国的工业区和交通枢纽进行大规模、持续的战略轰炸。这些轰炸有效地摧毁了德国的关键工厂、炼油厂、港口和铁路,极大地削弱了德国的战争生产能力。虽然德国也尽力进行防空和重建,但其工业基地已经遭受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而美国的工业基础由于远离战场,受到的直接破坏要小得多,反而能够在其本土安全的环境下,持续高效地运转。

最后,人力资源的差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美国拥有比德国大得多的成年男性人口,这意味着它可以动员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战争生产中。同时,美国相对宽松的移民政策和较高的生活水平,也为其提供了更为稳定和充足的劳动力来源。德国虽然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征兵和强制劳动,但其人口基数和劳动力潜力都无法与美国抗衡。

综上所述,德国在二战鼎盛时期,即使工厂全开,也无法与美军的产能相提并论,是由于其经济体量、资源限制、战略误判、生产模式以及盟军的战略打击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凭借其巨大的工业基础、先进的生产模式、丰富的资源和相对安全的生产环境,最终形成了无可比拟的生产优势,为赢得二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不是德棍太多给你忽悠傻了。

直接说明观点德国军工就是垃圾。

德国自1930年左右人才就开始大量流失,比如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人家为德国军队工作了14年。因为纳粹的排外思想日盛才离开的德国。在纳粹的排外思想下大量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技术人员离开了纳粹德国。人才没了国家实力开始迅速下降。

纳粹时代基本都是吃老本了,并且丢掉了德语科学语言的地位。

德国在41年时达到了工业生产的顶峰,但是武器设计非常脑残。比如虎式坦克、古斯塔夫列车炮之类的设计,严重的阻碍了生产力转化成产品。

43年美国的军费才超过德国,而且德国军费依然维持在美军的70%以上。

为什么德国的工业产能不如美国,因为德国人才流失严重,加上科学语言向英语转变。美国获得了工业升级的强劲动力。更加先进的生产工艺,更加合理的生产体系,更加优化的设计理念。二战时期德国的工业化基本是原地踏步,而美国则是突飞猛进。举个例子美国流水线就是在二战期间逐步完善的。这也是凭什么美国能激发出这么强大的生产力的关键。

即使到了1944年德国527亿的军费,依然是苏联210亿军费的两倍。

但是我滴坦克在哪里?

火炮在哪里?

飞机在哪里?

德军武器设计的巅峰就是4号坦克,到后来的动物园系列越来越脑残,巨大的工业实力被孱弱的科技水平拖累。才会出现军费巨高,但前线没有武器的尴尬境地。

德国的生产效率已经远远的落后于苏联,美国这些人才流入国。所以才会有德国纸面数据一片欣欣向荣,而前线毛都没有。

二战时的德国和现在得意大利有的一拼,美其名曰奢侈品,其实就是手工业。

连流水线都玩不转你说你丢不丢人。

美国搞原子弹,你搞古斯塔夫列车炮。

苏联搞喀秋莎,你搞V-1火箭。

苏联搞柴油发动机、倾向装甲,你搞汽油发动机背个火柴盒。

竟然有人觉的德国科技发达,你怕不是在搞笑。

更新

德国坦克产量

1940年:2号坦克93辆,38t型坦克367辆,3号坦克862辆,4号坦克268辆,总计1590辆,平均每月产量132辆。


1941年:2号坦克223辆,38t型坦克678辆,3号坦克1673辆,4号坦克467辆,总计3041辆,平均每月产量253辆。


1942年:2号坦克322辆,38t型坦克198辆,3号坦克765辆,4号坦克994辆,虎式坦克78辆,总计2357,平均每月产量196辆。


1943年:3号坦克2219辆,4号坦克3013辆,5号豹式坦克1768辆,虎式坦克649辆,虎王坦克3辆,总计7652辆,平均每月产量637辆。


1944年:4号坦克3126辆,5号豹式坦克3777,虎式坦克623辆,虎王坦克377辆,总计7903辆,平均每月产量658辆。

1945年:4号坦克385辆,5号豹式坦克439辆,虎王坦克100辆,总计924辆。

苏联坦克产量

T-26轻型坦克:1940年1549辆

BT-7轻型坦克:1940年706辆

T-40轻型坦克:1940年41辆,1941年638辆

T-50轻型坦克:1941年48辆,1942年15辆

T-60轻型坦克:1941年1385辆,1942年4660辆

T-70轻型坦克:1942年4913辆,1943年3483辆

SU-76坦克歼击车:1942年26辆,1943年1908辆,1944年7155辆,1945年3552辆

T-34/76中型坦克:1940年117辆,1941年3020辆,1942年12572辆,1943年15820辆,1944年4100辆

T-34/85中型坦克:1944年10615辆,1945年21108辆

SU-122自行火炮:1942年25辆,1943年611辆

SU-85坦克歼击车:1943年760辆,1944年1899辆

SU-100坦克歼击车:1944年500辆,1945年1835辆

T-28重型坦克:1940年13辆

KV-1重型坦克:1940年141辆,1941年1258辆,1942年1860辆

KV-1S重型坦克:1942年585辆,1943年621辆

KV-85重型坦克:1943年148辆

KV-2重型坦克:1940年102辆,1941年100辆

KV-8重型坦克:1942年102辆,1943年35辆

IS-1重型坦克:1943年67辆,1944年40辆

IS-2重型坦克:1943年35辆,1944年2210辆,1945年1150辆

SU-152:1943年704辆

ISU-122/152:1943年35辆,1944年2510辆,1945年1530辆。

合计129611辆,平均月产量2160辆。

别说美国,苏德战争期间德国的坦克产量仅相当于苏联的1/5。在基础工业产品、生产基地远超苏联的情况下,德国的坦克产量简直是惨目忍睹。传说中德国工业最强的1942年月产量196辆,这……。

苏联在最困难的1942年T34/76的年产量达到12572辆,平均月产量1000辆。

我直接怀疑德国陆军参谋总部的第一军需总监不是保卢斯而是罗永浩。

更新

不用提醒我德国工业实力强过苏联。

苏联从41年-45年一共生产机床17万台,德国仅41年就生产机床32万台。

二战时期德国有210万台机床,美国有170万台机床,苏联有80万台机床,英国30万台左右。

至于缺油,德国缺的是石油并不是汽油。

二战期间德国燃料主要来源煤炭液化技术,占比达到一半以上。特别是航空燃油,占比高达95%。41-43年煤炭汽油产量从日产七万桶上升至14万桶,44年上半年的煤炭汽油产量增速更高。

论起工业基础数据德国强的一逼,但是一到前线怎么要什么没什么。

更新

工业设计(Generalized Industrial Design)

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从构思到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出来的系列行为。它包含了一切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和服务的设计过程。

这个理念还是魏玛德国时期的包豪斯提出来的。

我就没有搞清楚德国武器的"特定目的"是什么。特别是鼠式坦克,这叫什么工业设计?

产品与环境、产品与战争、产品与工业的关系是什么?

被吹的神乎其神的虎式坦克,那可怜的越野能力。古德里安看到这种坦克估计是心中一万个草泥马跑过。用这种乌龟还闪个飞机电战。德国军工的设计人员考虑过德军的战法战术吗?

更新

发杨超越图片就不是严肃的历史了?


那我就还发,还发一群。

高看我了,我本来也就不是严肃的历史。

只是一点自己的观察。

user avatar

因为你德特别是纳粹党本身就是神必机构。

戈林的空军部队都是老生常谈,就谈谈普通部门。

希特勒一边增加新部门,一边又不裁撤旧部门,并且也不削减资源。

整出一个庞大而臃肿并且毫无效率的神必机构。

而且纳粹总动员就是嘴上说说,换上施佩尔上任才算是干人事。

让妇女进入工作岗位这麽正常的举动,在德国竟然被官僚们暗中抵制,就这样纳粹党也不急不恼,举止优雅的继续把劳动力留下来给英美当日后削剥的劳动力。

你能想象施佩尔上任军备部长几个月就能把军备生产的总产量就增加了60%。到1944年7月,在劳动力只增加30%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

纳粹从36年到43年在梦游吗?

占据整个欧洲的工业,却发挥不了一半的潜力,从43年英美刚开始轰炸才开始总动员。

同时期,英国在张伯伦的指导下建立影子工厂,开战不久就总动员,喂马的胡萝卜都给人吃了。

美国更是开战后就重整军工,参战不久就开动员,诞生出一个厂子一小时一架B25,一辆谢尔曼的神话,连航母都能一个月整出一搜护航航母。

你德那副慢吞吞的司马脸,拿什么和人家比工业?要我一直开控制台吗?对不起,做不到。

这样的独国能打过硬米露才怪嘞!

附送徳三打赢二战版图,满足广大德棍的意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虽然在战场上初期展现了惊人的军事实力,但其工业生产能力,尤其是在与美国相比时,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种差距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德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存在先天不足。相比于美国这个拥有广袤国土、丰富自然资源和多元化经济体的巨型国家,德国的体量要小得多。虽然.............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以其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灵活的“闪电战”闻名,但当他们转入防守时,其最引以为傲的装甲矛头战术却显得力不从心。而陆军元帅埃里希·莫德尔在防守战中将装甲集群拆分,赋予防步兵部队更多支援,却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战术理念、战场实际以及指挥官的权变能力几个方面来剖析。为何二战德军的装甲.............
  • 回答
    二战后期,当纳粹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后显露出失败的迹象时,军官团中并非没有对希特勒及其政权的不满声音,但“大多数军官团不想着推翻纳粹政权,反而打到底”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力量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军官团的构成、思想根源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根深.............
  • 回答
    二战进行到1944年,德国的败局已然如雪崩般不可阻挡,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实。白俄罗斯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标志着东线德军主力遭受重创,而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则打开了西线反攻的通道。按理说,这个时候的德国领导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应该能看到战争的尽头,理智地选择求和或者投降,以避免更大的损失。然而,历.............
  • 回答
    二战后期,德国在东线装甲部队确实出现过几次局部性的兵力集中和技术优势,但这些优势未能转化为扭转整个战局颓势的关键因素,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一、技术优势的局限性与付出高昂的代价不可否认,到战争后期,德国的虎式、虎王等重型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上,相比苏军的T3.............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军将山地部队作为登陆第一波次部队使用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并非是普遍的策略。德军在二战中确实拥有令人生畏的山地部队(Gebirgsjäger),他们在山地作战中表现出色,但将他们作为大规模两栖登陆的“第一波次”主力,并非是德军在整个战争中的常规操作或首选方案。然而,我们可以从几.............
  • 回答
    二战末期,希特勒和纳粹德国的溃败已成定局,然而,德军为何还要在柏林进行那场惨烈的、注定失败的防御战?这个问题背后,交织着军事现实、政治考量、意识形态狂热以及个人意志的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当时柏林的战略地位。柏林不仅是纳粹德国的首都,更是其政治、经济和军事指挥的中心。对于德国人而言,柏林象征着.............
  • 回答
    二战德军坦克设计为何普遍超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常常被提及的现象。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德军在二战期间的一些标志性坦克,比如虎式、豹式、虎王等,确实会发现它们普遍比同期的盟军坦克要沉重得多。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德军坦克设计理念、技术追求、战争策略以及工业能力的综合影响。首先,技术至上的追求和.............
  • 回答
    二战德军部分装甲车辆,尤其是重型坦克如虎式和豹式,采用交错式负重轮的设计,这绝非偶然,而是基于当时德国在装甲技术领域追求极致性能的考量。这种设计的背后,隐藏着对车辆机动性、承载能力和维护便利性等多方面的权衡与优化。首先,我们得从交错式负重轮最直观的优点说起:提升了车辆的通过性与越野能力。想象一下,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二战时期德军编制中一个挺微妙的点。其实,二战后期德军装备的突击炮,即便只有一个营的实力,也不至于直接就改称“突击炮旅”的。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信息混淆,或者你提到的“一个营的实力”这个概念需要更细致地解析。让我来试着给你梳理一下,让这件事的脉络更清晰,也尽量避免那.............
  • 回答
    关于二战苏军师级兵力为何远少于德军,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涉及到双方在战争初期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差异。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编制思路的根本不同:重“单位”还是重“集团”?最核心的一点,在于苏军和德军在战争初期的编制理念就有点不一样。 德军:强调“全能型”和“独立作战”的.............
  • 回答
    关于国内二战教材和书籍对德军表现出“好感”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其中既有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也有文化解读的角度,甚至包括一些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去理解其背后的具体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在德军总伤亡人数上可能没有达到惊人的“几十万”,但它的历史意义和对二战进程的深远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被广泛认为是二战的转折点。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实际损失以及其象征意义首先,需要澄清关于德军损失的数字。根据不同的历史学家和统计数据,德军及.............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未能彻底摧毁苏联的工业能力,这是导致其最终在东线战场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路深入苏联腹地,但苏联工业的韧性和德国自身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巴巴罗萨行动”的这一核心目标未能达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首先,苏联工业的“战略转移”是德国未能摧毁其工业能力的.............
  • 回答
    二战时德国和日本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其背后并非简单的“合拍”,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共同的意识形态吸引以及战略利益的相互勾结。这三者交织在一起,最终促成了所谓的“轴心国”联盟。一、共同的“逆来顺受”感与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不满首先,必须理解的是,德国和日本在战前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感到.............
  • 回答
    二战中后期,德国空军(Luftwaffe)逐步丧失制空权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这一过程:一、战略误判与资源分配的失衡: 早期辉煌的代价: 德国空军在战争初期凭借其闪电战的优势,凭借先进的战术和相对精良的飞机,在波兰、法国等战役中取得了.............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战败的德国和日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中对日本的处理相对“温和”,尤其是与对德国的清算相比。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政治和战略层面的考量,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惩罚”这个简单概念,深入剖析当时的美国决策者们是如何权衡利弊,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首先,我.............
  • 回答
    二战末期,德国确实还有庞大的军队,但说它们“轻易”投降,可能有些过于简单化了。实际上,德国的投降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无奈的过程,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和压迫。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要理解“700万大军”这个数字的真实含义。到1945年春天,德国确实动员了大量的兵力,但这其中包含了数量庞大的预备役、后备.............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并成为令人胆寒的军事力量,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非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经济、政治、社会、技术、军事思想等多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国家在战前的准备和崛起过程。德国:复仇、重整与闪电战的威力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惨败,.............
  • 回答
    关于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的反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议题。它们的差异源于历史进程、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战后处理方式等多重因素。简单来说,德国的深刻反省源于其国家整体的崩溃和对自身罪行的直接面对,而日本的反思则相对模糊和被动,更多地是在外部压力下进行的调整,并且历史叙述也存在较大的争议空间。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