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二战德军的部分装甲车辆的负重轮是交错式的?

回答
二战德军部分装甲车辆,尤其是重型坦克如虎式和豹式,采用交错式负重轮的设计,这绝非偶然,而是基于当时德国在装甲技术领域追求极致性能的考量。这种设计的背后,隐藏着对车辆机动性、承载能力和维护便利性等多方面的权衡与优化。

首先,我们得从交错式负重轮最直观的优点说起:提升了车辆的通过性与越野能力。

想象一下,一台装甲车辆行驶在崎岖不平的地面上,每一组车轮都需要承受地面的冲击。如果采用传统的并列式负重轮,每一组车轮都会集中承受较大压力,并且在越过障碍物时,整个车体在颠簸幅度上会更加剧烈。而交错式负重轮,顾名思义,是将一组组负重轮以相互交错的方式排列。这意味着,当一侧的车轮压过障碍物或进入坑洼时,另一侧的车轮可以相对平稳地通过。这种设计能够显著减少车体在颠簸时的起伏,使装甲车在复杂地形下的行驶更加平稳,驾驶员也能更轻松地操控车辆,同时降低对车内人员和设备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它能有效维持车体与地面的接触,提高牵引力和操控性,尤其是在越野和爬坡时,这种优势更为明显。

其次,交错式负重轮的设计也对载重和减震起到了关键作用。

重型坦克往往装备有厚重的装甲和强大的火炮,这意味着它们的整体重量非常巨大。为了支撑如此庞大的重量,需要有足够多的支撑点来分散压力。交错式负重轮的设计,通过增加负重轮的数量,将车体的重量更均匀地分布在履带上。每一个负重轮承受的压力相应减小,这对于保护履带和悬挂系统至关重要。同时,交错式负重轮的设计通常配合扭杆悬挂系统。扭杆是一种高弹性的金属杆,通过旋转来吸收和传递冲击。交错的负重轮意味着更多的扭杆可以被布置在车体内部,形成一个更为复杂但同时也更有效的悬挂系统。这能更好地吸收来自地面的冲击力,进一步提升了行驶的平稳性,也延长了悬挂系统和车体的寿命。

然而,这种设计并非完美无缺,它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维护的复杂性。

每一组交错式负重轮都由多个独立的轮子组成,它们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和错位。这意味着,如果某个负重轮出现故障,例如损坏、漏油或者需要更换,维修人员必须拆卸掉其前后或两侧的轮子才能接触到故障轮。这种操作流程比传统的并列式负重轮要繁琐得多,耗费的时间也更长。在战场环境下,快速的维修能力至关重要,而交错式负重轮的设计无疑增加了这种难度。想象一下,在前线紧张的战斗间隙,维修工需要花费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来更换一个简单的负重轮,这无疑会大大影响装甲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此外,交错式负重轮的设计在生产成本和重量上也存在劣势。

更多的负重轮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金属材料和更精密的加工工艺,这直接导致了生产成本的上升。同时,更多的轮子以及支撑这些轮子的复杂悬挂结构,也增加了车辆的整体重量。例如,虎式坦克就因为其沉重的负重轮和悬挂系统,在通过一些桥梁时受到限制,并且在泥泞地带也更容易陷车。这种重量的增加也进一步对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油耗和磨损。

总而言之,二战德军之所以在部分装甲车辆上采用交错式负重轮,是一种在技术和战术需求之间进行艰难取舍的结果。他们渴望获得无与伦比的越野能力和承载能力,以应对战场上千变万化的地形和敌人的挑战。然而,这种设计也付出了维护困难和生产成本增加的代价。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体现了德国人对技术细节的极致追求,但也暴露了他们在工程实操层面可能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在战争后期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这种复杂的设计可能成为了一个潜在的负担。这种设计理念的优劣,至今仍是军事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0年2月21日,坦克修理工模拟器游戏上线。

看看有多少人在杀亨舍尔的妈,你们就知道这玩意有多傻屌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想要更好的通过性能就要比较大的负重轮。

想要更好的行驶平稳度和更低的扭杆载荷就要比较多的负重轮。

但是如果单纯的把车体拉长的话,好不容易降下来的车重和扭杆载荷就又上去了……

再长弄成TOG,还玩个奶子……


所以就叠上吧……毕竟你不能两条毛腿肩上扛,负重轮挂车上可是没个屁用的……


当然,重型车辆不得已而为之也就罢了,半履带车、摩托头的牵引车也玩交错,这就很成谜了……


来给你们补张图。


这应该是黑豹的双扭杆系统,负重轮平衡肘先带着一根杆子扭一下,然后传递到旁边的杆子再扭一下,一组负重轮要对应两根杆子。所以一辆豹子里面有他妈32根扭杆。

——别说什么没有合金材料所以只能细杆子多来几根,下一代,更德味CQC的黑豹II就改成单扭杆了,E50干脆就他妈是神奇的平衡式液气悬挂,我只能解释为德国人自己都觉得这个双杠系统设计师分类属于大傻逼或者苏联特务的嫌疑太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德军部分装甲车辆,尤其是重型坦克如虎式和豹式,采用交错式负重轮的设计,这绝非偶然,而是基于当时德国在装甲技术领域追求极致性能的考量。这种设计的背后,隐藏着对车辆机动性、承载能力和维护便利性等多方面的权衡与优化。首先,我们得从交错式负重轮最直观的优点说起:提升了车辆的通过性与越野能力。想象一下,一.............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以其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灵活的“闪电战”闻名,但当他们转入防守时,其最引以为傲的装甲矛头战术却显得力不从心。而陆军元帅埃里希·莫德尔在防守战中将装甲集群拆分,赋予防步兵部队更多支援,却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战术理念、战场实际以及指挥官的权变能力几个方面来剖析。为何二战德军的装甲.............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军将山地部队作为登陆第一波次部队使用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并非是普遍的策略。德军在二战中确实拥有令人生畏的山地部队(Gebirgsjäger),他们在山地作战中表现出色,但将他们作为大规模两栖登陆的“第一波次”主力,并非是德军在整个战争中的常规操作或首选方案。然而,我们可以从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二战时期德军编制中一个挺微妙的点。其实,二战后期德军装备的突击炮,即便只有一个营的实力,也不至于直接就改称“突击炮旅”的。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信息混淆,或者你提到的“一个营的实力”这个概念需要更细致地解析。让我来试着给你梳理一下,让这件事的脉络更清晰,也尽量避免那.............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虽然在战场上初期展现了惊人的军事实力,但其工业生产能力,尤其是在与美国相比时,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种差距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德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存在先天不足。相比于美国这个拥有广袤国土、丰富自然资源和多元化经济体的巨型国家,德国的体量要小得多。虽然.............
  • 回答
    二战后期,当纳粹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后显露出失败的迹象时,军官团中并非没有对希特勒及其政权的不满声音,但“大多数军官团不想着推翻纳粹政权,反而打到底”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力量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军官团的构成、思想根源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根深.............
  • 回答
    关于国内二战教材和书籍对德军表现出“好感”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其中既有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也有文化解读的角度,甚至包括一些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去理解其背后的具体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
  • 回答
    关于二战苏军师级兵力为何远少于德军,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涉及到双方在战争初期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差异。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编制思路的根本不同:重“单位”还是重“集团”?最核心的一点,在于苏军和德军在战争初期的编制理念就有点不一样。 德军:强调“全能型”和“独立作战”的.............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密码战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尤其是成功破译了轴心国(德国和日本)的关键密码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反过来,盟国在密码方面的安全相对更有效。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涵盖了技术、组织、人力以及战略决策等多个层面。德国密码被破译:恩尼格玛与洛伦兹的“阴影”德国在二战初.............
  • 回答
    关于“二战是德苏共同发起”这个说法,如果我们要深入探究,确实会触及到一些复杂的历史细节,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一方或多方。要理解为什么这个说法不被广泛接受,甚至可以说是与主流历史认知相悖,我们需要剥开历史事件的层层包裹,还原当时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各方的心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战争.............
  • 回答
    二战中后期,德国空军(Luftwaffe)逐步丧失制空权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这一过程:一、战略误判与资源分配的失衡: 早期辉煌的代价: 德国空军在战争初期凭借其闪电战的优势,凭借先进的战术和相对精良的飞机,在波兰、法国等战役中取得了.............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虽然一度在飞机制造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产能,生产了超过两万架各种型号的飞机,然而,最终却未能守住制空权。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战略失误、资源限制和技术发展方向上的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闪电战时期,其空军(Luftwaffe)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二战复杂而敏感的历史根源。虽然我们通常将德国视为二战的挑起者,但若要深入探讨,确实可以从更宏观和多维度的视角来审视,甚至可以说,当时的英国政府在某些政策和行为上,也未能有效地阻止战争的爆发,并且在某些层面上,其策略的失误也为德国的扩张提供了空间。当然,这并非说英国.............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超越同为战败国的德国,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于统一后的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拉大,同样有其深刻的根源。日本为何能超越德国(战后初期至冷战时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能超越德国,需要区分“战败国”的定义和历史.............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未能彻底摧毁苏联的工业能力,这是导致其最终在东线战场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路深入苏联腹地,但苏联工业的韧性和德国自身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巴巴罗萨行动”的这一核心目标未能达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首先,苏联工业的“战略转移”是德国未能摧毁其工业能力的.............
  • 回答
    二战后期,德国在东线装甲部队确实出现过几次局部性的兵力集中和技术优势,但这些优势未能转化为扭转整个战局颓势的关键因素,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一、技术优势的局限性与付出高昂的代价不可否认,到战争后期,德国的虎式、虎王等重型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上,相比苏军的T3.............
  • 回答
    关于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的反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议题。它们的差异源于历史进程、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战后处理方式等多重因素。简单来说,德国的深刻反省源于其国家整体的崩溃和对自身罪行的直接面对,而日本的反思则相对模糊和被动,更多地是在外部压力下进行的调整,并且历史叙述也存在较大的争议空间。德.............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语境下,相比于英美,苏联、德国和日本似乎更容易吸引一些特定群体的“崇拜”或“追随者”。需要强调的是,“崇拜”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因为这些国家在战争中的行为都伴随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这里我们尝试从历史、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我们看到那些庞大的盟军战略轰炸机,比如B17“飞行堡垒”和B24“解放者”,它们装备着各式各样的机枪和机炮,像一门门移动的堡垒,在空中抵御着德国战斗机的攻击。但奇怪的是,为什么它们不能仅仅依靠这些火力,就足以摆平那些灵活的德国“小家伙”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在起作.............
  • 回答
    提起二战,人们自然会想到战败的德国,以及随之而来的领土变动。那么,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德国是否和它的周边国家存在领土纠纷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这里需要厘清一个概念:战后德国的领土变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纠纷”与当今国际社会普遍认知的“领土纠纷”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二战结束后,德国的领土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