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不说二战是德苏共同发起的?

回答
关于“二战是德苏共同发起”这个说法,如果我们要深入探究,确实会触及到一些复杂的历史细节,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一方或多方。要理解为什么这个说法不被广泛接受,甚至可以说是与主流历史认知相悖,我们需要剥开历史事件的层层包裹,还原当时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各方的心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战争的爆发是一个多因素、多行为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存在绝对的“清白”或“原罪”。然而,历史的叙述通常会聚焦于那些最直接、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行动和意图。

希特勒的侵略扩张野心是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我们必须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最根本的动因,来源于纳粹德国及其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的侵略扩张政策。希特勒的意识形态核心是“生存空间论”(Lebensraum),他认为德国民族需要向东方扩张,占领斯拉夫民族的土地,以获取资源和发展空间。这种意识形态直接指向了波兰和苏联。

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开始,德国就不断进行军事集结和扩军备战,并通过吞并奥地利(Anschluss)、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慕尼黑协定后的肢解)等一系列侵略行动,逐步打破了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展现出了其称霸欧洲的野心。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这被普遍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正式开端。这次入侵,是以德国为首的单方面军事行动,其目标是征服和占领波兰。

苏联的角色:复杂、功利,而非共同发起:

那么,苏联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这才是很多人可能误解“共同发起”论的地方。

1.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及其秘密议定书: 这是理解苏联角色的关键。1939年8月23日,在德国入侵波兰前夕,苏联和德国签订了这份震惊世界的条约。条约表面上是互不侵犯的承诺,但其秘密议定书划分了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波兰被瓜分,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以及比萨拉比亚(罗马尼亚的一部分)被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

苏联的考量: 对于斯大林和苏联来说,这份条约并非“发起”战争的意愿,而是出于一种极度的战略防御和机会主义考量。当时的苏联刚刚经历了残酷的内战和政治清洗,军事力量并非处于最佳状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等)对德国的绥靖政策,以及对苏联的怀疑和敌视,让斯大林认为,与德国达成某种默契,至少可以为苏联争取时间,巩固边境,并避免苏联成为西方国家“围堵”德国的牺牲品。将德国的矛头引向西方,将波兰等国作为缓冲地带,这是其战略盘算的一部分。
德国的考量: 希特勒签订条约,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确保在进攻波兰时,苏联不会干预。这份条约给了他极大的战略便利。

2. 瓜分波兰: 在德国入侵波兰后,根据秘密议定书的约定,苏联于1939年9月17日也出兵占领了波兰东部地区。从某种意义上说,苏联确实参与了对波兰的瓜分,这是一种侵略行为,也是对波兰主权的践踏。然而,这并不等同于与德国“共同发起”战争。苏联的行动是在德国侵略已经发生后,根据双方的私下协议进行的,其主要目的是收回一战后失去的领土和扩展势力范围。

3. 苏联的“冬战”: 在瓜分波兰后,苏联还于1939年底至1940年初进攻芬兰(即冬季战争)。虽然这次战争的性质和德国入侵波兰不同,但同样体现了苏联扩张的野心。

为何“德苏共同发起”的说法站不住脚?

核心意图不同: 德国发动战争的核心意图是颠覆现有国际秩序,通过侵略扩张建立德意志主导的欧洲新秩序。而苏联在战争初期的行为,更多是基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忧、对世界革命的幻想以及对领土的传统诉求,试图利用国际局势为自己争取利益和空间。斯大林并非真心想与希特勒一道建立“共同的”侵略体系,而是在一个复杂且对自己不利的国际环境中,采取一种极具风险的“以邻为壑”的策略。
战争的性质和规模: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和性质是全球性的,其核心冲突在于纳粹德国法西斯主义对世界和平和自由的挑战。而苏联在战争初期的行为,虽然具有侵略性,但其规模和影响尚不能与德国全面侵略波兰、随后引发的英法对德宣战相提并论。苏联的行为更像是利用了战争爆发后的机会,进行了一场区域性的扩张。
最终结局: 最具讽刺意味也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仅仅在两年后,1941年6月22日,德国就背弃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对苏联的大规模进攻(巴巴罗萨计划)。这一事件直接将苏联推入了反法西斯同盟,成为了对纳粹德国进行最顽强抵抗的国家之一。如果苏联是与德国“共同发起”战争,并且是平等的伙伴,那么德国为何要突然进攻自己的“盟友”?这种背叛和攻击本身就证明了双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发起者”,而是一种短暂的、充满算计的合作关系。

总结来说:

将二战称为“德苏共同发起”的说法,是对历史事实的严重扭曲和简化。

德国是主要的、主动的发起者,其侵略野心和军事行动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苏联的角色是复杂的,它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德国侵略波兰提供了便利,并随后瓜分了波兰,这是一种严重的侵略行为,也是国际道义上不可取的。然而,这更多是苏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于自身战略考量而采取的功利性行动,是为了“推迟”战争、巩固边境、规避风险,并非与德国共同构想和启动一场全球性的侵略战争。
双方的合作关系短暂且充满算计,最终以德国背叛苏联而告终,这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并非平等的“共同发起者”。

因此,历史学界普遍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纳粹德国首先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苏联在此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将其与德国并列为“共同发起者”是不准确的,甚至是误导性的。更准确地说,苏联是利用了战争爆发后的机会,进行了一次带有侵略性的扩张行动,最终也被卷入了这场战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如果严格按照历史轨迹梳理,二战的实际发起者是英法德三国,主要发起者其实是英国。

下面梳理一下时间表和各国责任情况:

1929年-1933年,大萧条。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

1933年2月,纳粹党制造国会纵火案,解散国会第二大党、坚决反对启动特别授权法的德共,理由是有一名刚刚来到德国的荷兰共产党员被别人怂恿去国会投掷燃烧物。(注意这个理由)

1933年12月,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开展为争取集体安全而斗争的决议,主张用集体安全的力量反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动,防止战争爆发。——这是苏联制止二战的重要举措。

1934年6月,法国外长巴尔都正式向苏联和英国提出《东方公约》草案,建立集体安全体系。——这是法国制止二战的重要举措。

1934年10月,法国外长巴尔都在马赛会见南斯拉夫国王、商议东方公约遏制德国扩张时被法西斯雇佣的杀手刺杀。继任者立即抛弃了巴尔都路线,转而与意大利合作遏制德国。有言论反复强调说,巴尔都遇刺只是“碰巧”,刺客只是想杀南斯拉夫国王(注意国会纵火案解散德共的理由)。——这是法国开始自暴自弃、放弃制止二战的转折点。

1935年5月,苏联法国签订《苏法互助条约》。苏联捷克签订《苏捷互助条约》。希特勒宣布德国将“无条件尊重”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非军事区的条款,但同时表示要反共。法国拒绝根据互助条约举行苏联法国捷克三国军事谈判,导致条约无法实际发挥作用。——这是苏联制止二战的又一举措,这是法国放弃制止二战的重要举措。

1936年2月,法国批准《苏法互助条约》。3月,希特勒借口苏法条约给共产主义开了口子,将1935年5月的表态吃了下去,出兵莱茵非军事区。——英法没有做出实质性遏制措施。

1936年7月-1939年4月,西班牙内战。——这是德国推动二战的又一举措苏联制止二战的又一举措。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这是德国推动二战的又一举措。

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法、德、意四国签订慕尼黑协定,决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这是英法德意推动二战的重要举措。

1938年10月,在英法压力下,协助西班牙政府抗战的国际纵队被迫撤离。——这是英法推动二战的又一举措。

1939年3月,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波兰拒绝苏联人员、装备、物资过境支援捷克。——这是德国、波兰推动二战的重要举措。

1939年3月18日,距离二战爆发166天,苏联建议召开苏、英、法、波、罗、土6国参加的国际会议,讨论制止德国侵略。英国表示拒绝。——这是苏联制止二战的又一举措,这是英国推动二战的重要举措。

1939年4月15日,距离二战爆发138天,英国要求苏联单方面承诺援助和武装保卫其他被德国侵略的国家。但同时,英国表示,苏联和德国爆发战争,英国没有援助义务。实际上就是苏联单独对德作战。——这是英国推动二战的又一举措。

1939年4月17日,距离二战爆发136天,苏联向英、法建议缔结英法苏互助条约。要求一旦受到德国侵略各国都要予以援助,要求保护其他小国的安全。值得一提的是,不到一个月,1939年5月11日,德国军事同盟日本,在远东地区挑起“诺门坎事件”进攻苏联。——这是苏联制止二战的又一举措。

1939年5月27日,苏联提议40天后,距离二战爆发96天,英国同意就4月17日的苏联提议——英法苏共同保障各国不受德国侵略以及不得单独与德国议和——举行谈判。——乍看上去这是英国支持制止二战,别慌继续看。

1939年6月14日,英国同意谈判18天后,距离二战爆发78天,英国外交部一名司长才抵达莫斯科与苏联外长举行会谈。谈判过程中,在英、法社会舆论压力下(注意,舆论并不傻),英国表面上表示同意缔结英法苏互助条约(同意但是没签,也就是“你这个事儿我原则上同意办理,你等两年再来吧”),但坚持推迟军事协定谈判,并拒绝向各国提供安全保证,实际上又回到了谈判前只有苏联参战的条件,从而使5月27日的英国回应变成放屁。——这是英国推动二战的又一举措。

1939年7月9日,英国司长抵达莫斯科25天后,距离二战爆发53天,因英国一直推脱,苏联被迫建议先行举行军事谈判。——这是苏联制止二战的又一举措。

1939年8月2日,英国司长抵达莫斯科49天后,距离二战爆发29天,希特勒直接电告斯大林,要求苏德会谈签约。——这是德国推动二战的又一举措(德国计划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做好清场准备,也就是先干死英法)。

1939年8月12日,英国司长抵达莫斯科59天后,距离二战爆发19天,英法苏军事谈判开始举行。苏联突然放弃要求英法提供安全保证,而是提出苏联独立派兵136个师和大量空军进攻德国。苏联只提出了一个请求,就是波兰和罗马尼亚要同意苏军过境。——注意,英国已经和苏联谈了差不多60天了。这看起来是苏联推动二战的重要举措,但是别急,想一想希特勒的提议。

1939年8月17日,英国司长抵达莫斯科64天后,距离二战爆发14天,德国驻苏大使会见莫洛托夫,表示愿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这是德国推动二战的又一举措。

1939年8月21日,英国司长抵达莫斯科68天后,距离二战爆发10天,法国政府突然提升了工作效率,一反此前谈判动辄拖延数十天的行为,仅仅拖延9天,就对苏联的建议做出回应。法国对苏联建议表示同意,并且表现出了强国杀伐果断的气度,以废除法、波军事同盟为要挟,要求波兰同意苏军过境。遭到波兰拒绝。持续68天、从苏联开始提议算起整整126天,制止二战的谈判宣告破裂。——这是英法推动二战的又一举措。客观上,波兰这一次发挥了制止二战的作用。

1939年8月23日,英国司长抵达莫斯科70天后,德国向苏联提出建议仅仅6天后,德国代表团飞抵苏联。当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这是德国推动二战的又一举措,也是苏联争取时间抵抗德国侵略的重要举措。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这是国际社会认定的二战正式爆发时间。当日,坚持推行绥靖政策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召见坚决主张对德作战的丘吉尔,任命他为海军大臣,承担起了对德作战的实际工作。——这是德国推动二战爆发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暴露了英国始终掌握战争节奏、绥靖派和主战派分饰黑白两角的罪恶本质。

1940年5月8日,英国首相张伯伦辞职并建议丘吉尔组阁。5月10日,德国进攻法国比利时荷兰。当天下午,丘吉尔组阁,并邀请工党入阁(所以二战时德国攻击的是一个“社会主义英国”么?)。——这是德国进一步扩大二战的重要举措,同时,进一步暴露了英国始终掌握战争节奏、绥靖派和主战派分饰黑白两角的罪恶本质。

1940年6月,法国投降,数百万法国青壮年进入战俘营为德国工作。——这是法国协助德国进行二战的又一举措,呵呵。

1940年7月,英国空战爆发(也就是所谓的不列颠之战)。

1941年5月,德国对英空战基本结束。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7月8日,以苏联副总参谋长戈利科夫为首的军事代表团抵达伦敦,向英国政府提出了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7月18日,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亲自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改善苏联的处境。7月21日,丘吉尔在回信中说,大规模登陆就会被德国狠揍,小规模登陆就是找虐(“如果大规模登陆,会遇到一次血腥的还记,而小规模的袭击只能导致惨败。这时我们两国都会是弊多于利的。”)。丘吉尔拒绝开辟第二战场,之后,斯大林第二次、第三次写信给丘吉尔,都遭到丘吉尔的拒绝。——英国接连三次拒绝开辟第二战场,主战大臣丘吉尔继续维持了当初张伯伦要求苏联单独和德国作战的绥靖政策。同时,进一步暴露了英国始终掌握战争节奏、绥靖派和主战派分饰黑白两角的罪恶本质。

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莫斯科战役,苏军粉碎了德国进攻。虽然仍旧保持攻势,但是德国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攻击顶点。在此之后,一直旁观的美国开始对苏联进行实质性的大规模军事援助。——换言之,此前美国一直扮演着放任二战发展的角色。

1941年12月22日英美在华盛顿召开“阿卡迪亚”会议。讨论决定在主要方向上不实施大规模的陆上战役,而组织美、英军队进攻法属北非,以代替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换言之,北非不是主要方向(敲黑板!)。这是英美又一次拒绝开辟第二战场,主战大臣丘吉尔继续维持了当初张伯伦要求苏联单独和德国作战的绥靖政策。同时,进一步暴露了英国始终掌握战争节奏、绥靖派和主战派分饰黑白两角的罪恶本质。

1942年4月8日-14日,英美举行伦敦会议。在美国要求下,通过了在1943年必须制订开辟第二战场的共同计划的决定。但随后英国就表示了大英帝国也没有船了,反对实施。随后美国(注意是美国)建议继续在北非作战。——主战大臣丘吉尔继续维持了当初张伯伦要求苏联单独和德国作战的绥靖政策。同时,进一步暴露了英国始终掌握战争节奏、绥靖派和主战派分饰黑白两角的罪恶本质。

1942年6月至1943年2月,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1942年12月,斯大林要求开辟第二战场。1943年1月,英美表示拒绝,要求延迟至1944年。斯大林指出:“已经从1942年推到1943年的开辟西欧第二战场的日期,这一次又推迟到了1944年春季。”——主战大臣丘吉尔继续维持了当初张伯伦要求苏联单独和德国作战的绥靖政策。同时,进一步暴露了英国始终掌握战争节奏、绥靖派和主战派分饰黑白两角的罪恶本质。

1943年7月、8月,苏联取得库尔斯克会战胜利。1943年8月14日至24日,英美在魁北克举行“四分仪”会议,决定在1944年实施“霸王”战役,开辟第二战场。——主战大臣丘吉尔终于停止了当初张伯伦要求苏联单独和德国作战的绥靖政策,因为再晚苏联就自己打赢了。同时,进一步暴露了英国始终掌握战争节奏、绥靖派和主战派分饰黑白两角的罪恶本质。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英美终于出现在了二战“主要方向”,开始了捡漏作战。在战场上,以偏师迎战英美联军的德军,向美军发出了劝降信,要求美军投降。美国历史学家称:“这是西方盟国在欧洲最崇高的成就。”——由于英美一再拖延加入二战主要方向作战,苏联单独承受了法西斯德国及其同盟军的主要压力,这直接导致二战结束时苏联损失了七分之一的人口。苏联唯一的过错就在于:他在当时还不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他在当时争取到了人民解放。这算什么过错?

在有英法的情况下,苏联从1933年就谋求和平,但是因为英法的原因而一再失败。1939年在波兰覆灭前夕,英法依然谋求苏联与德国首先开战。但是苏联通过和德国签订和平条约,将苏德战争推迟了近两年时间。到了最后,还是苏联自己与德国及其同盟(囊括了除东欧以外的几乎整个欧洲)独立作战才争取到了胜利。

所以,为何不说二战是德苏共同发起的呢?因为二战实际上是英法德三国共同发起的。如果将德国计算成一个棋子,那么二战实际上是英法发起的。考虑到法国还挣扎过一段时间(几个月),那么二战实际上是英国发起的。

从第一开始,推动德国军事扩张、放纵德国吞并欧洲各国、放任德国缔结军事同盟的就是英国。到了后来,一再放任德国进行战争、一再避免在主要方向干扰德国作战的还是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明明就是英国推动的。

所以,为什么不说二战是英国发起的呢?

user avatar

对波作战四家德、苏、斯、立里面,苏、立是看风向确定波兰崩溃后下山摘桃子的,德、斯才是打主力的。真要说“共同发起”,其实是德国和斯洛伐克。

可别说斯洛伐克是傀儡,斯国独立波兰是第一个予以承认的。

为啥斯洛伐克要充当德国“帮凶”“入侵”波兰呢?因为波兰于1920、1924、1938三度强迫彼时尚为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的斯洛伐克割让土地。尤其第三次,在强占捷克切欣之后,波兰竟背弃诺言加码勒索(按:斯洛伐克三地是同切欣无关的区域)。

斯洛伐克同波兰的争议领土如下图(Horva Orava、Sev Spis两块)。可以看出,通过1920、1924年的努力,波占区远大于斯洛伐克占区。

1938年10月2日,在捷克斯洛伐克割让切欣后,波兰方面指出,“二十年来波捷间之旧纠纷,自波军进占切欣后,已完全消灭。”《波兰官报》进一步表示:“至今以后,吾人当与捷人融洽共处,并以平等精神,互相帮助。”

然而到了10月11日,波兰提出在捷克斯洛伐克割让切欣之外,还要求三块斯洛伐克土地。话说不是“二十年来波捷间之旧纠纷,自波军进占切欣后,已完全消灭”了吗?

11月3日,斯洛伐克三地确定割让波兰。

11月24日,波兰代表在“接收”常基奥朗夫斯基城(估计是波兰语名字。按斯洛伐克地图,该城为Skalite)时,被斯洛伐克民众痛殴,汽车被捣毁。随即波军强占该城并进一步越过11月划定的边界强占嘉特加(石加,Cadca)城。

之后在斯洛伐克民众和军警的坚决抵抗下,波军撤出嘉特加。

27日,在自行“接收”慈达(Sucha Hora)与耶沃利那(Javorina)两处时,斯洛伐克军队再度同波军爆发冲突,并击毙波军官一人。斯洛伐克政府称,波方不按期限规定,不等斯军后撤即强行“接收”,导致冲突。波兰对捷政府提出“严重抗议”,捷克斯洛伐克“当即”表示“道歉”。

12月2日,波兰强占斯洛伐克三块土地最终完成。而为波兰军官毙命一事,捷克斯洛伐克驻波公使再度致歉。

1938年波兰、匈牙利侵占斯洛伐克示意图(南部为匈占区,北部棕黄色为波占区,黄色为波兰1920、1924占领区):

转年3月斯洛伐克独立,之后斯洛伐克收复失地运动此起彼伏。

1939年8月14日,斯洛伐克宣传部长马枢表示:“吾人并未采取反波或反匈政策,惟吾人将永勿忘在边境彼方之同胞,吾人准备于必要时,为彼等之归来而奋斗。”

同一天,波兰军队越过波、斯边界,向从波兰逃出的斯洛伐克、乌克兰难民开枪,致20余人受伤。

1939年8月28日,斯洛伐克总理蒂梭表示,斯洛伐克将与德国“并肩作战”,斯洛伐克各地要求收复失地游行示威不断。

9月1日,斯洛伐克军队开入波占区。9月3日,斯洛伐克宣布收复1920年被波兰占领的德利那区乡村26处,斯公告指出:“我军必须与德军共同作战,使波兰境内斯洛伐克人民获得自由。

11月21日,德斯签订协定,将波兰1920、1924、1938年三次侵占的斯洛伐克土地归还斯洛伐克。

按照Robert Ištok和Stela Lovacká的论文《NORTH BORDER OF SLOVAKIA - political-ge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geographical context》的说法,1938年底波兰枪的这几块土地面积不过226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而当斯洛伐克1939年9月以牙还牙后,约720平方公里、人口35000的地区回到斯洛伐克怀抱。

user avatar

按你的理论我能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捷克斯洛伐克人不是人。

第二英法德入侵捷克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你觉得哪个合适。

或者干脆点,苏联出手前,死的都不是人

user avatar

因为英法没向苏联宣战。。

世界大战爆发,指的是英法德处于交战状态,不关波兰的事。

简而言之,就是波兰没人权。。。

user avatar

当初慕尼黑条约的时候苏联还是反德先锋,又是谁把人家硬给逼到德国人那头去的也不想想,准确来讲发动二战的应该是英法德。

user avatar

题主你要不要这么搞笑?二战的开始是德国闪击波兰不假,但德国为什么能闪击波兰啊?苏联干嘛非跟德国搅到一起啊?

咱们且不说西班牙内战纳粹跟GD打得跟热窑一样,起码也得看看苏联它在跟德国瓜分波兰之前干了什么好吗?

实际上希特勒上台之后反对德国纳粹最起劲的就是苏联,苏联的逻辑十分简单:这个纳粹他反共反的厉害啊!这要是德国做大了打过来怎么办?哥几个,赶紧趁早打压一下吧。

法国对这事比较上心,因为法德两国本来就接壤,两国历史上又恶战不断,最关键的是不知因为什么,法国的人口一向低迷,始终就在三四千万的数量上晃悠,也就勉强能够得上德国人的一半,所以不拉个盟友一起抗德实在心里没底。而德国周边的这些国家纷纷表示大哥你们只要挑头我们跟着一起摇旗呐喊是没什么问题的——只有波兰委婉的表示了自己的不爽:老子跟苏联那可是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啊!你们拉上苏联一起搞事情,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联苏抗德还特么不如联德抗苏呢!结果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法国与苏联搞同盟的主要人物之一,法国的外交部长遇刺身亡了!

大家知道,新领导上任之后一般都要搞点具有个人风格的事情来凸显政绩,继任的外交部长也不例外,他仔细的研究了当前的局势之后终于发现了一个新思路:我联苏是因为我自己打不过德国,可我想对抗德国未必一定要联苏啊!这欧陆上可还有一个军事大国在呢!

这哥们看中的是谁呢?意大利。

于是法国佬找到了意大利人,要求进行PY交易。

意大利人表示可以啊!一起搞条约制约德国?没问题!你们支持我侵略埃塞俄比亚就成!

虽然现在“黑命贵”已经成为人类灯塔国颠扑不破的普世真理,然而那个年头的人们显然还没有那个觉悟,英法表示这事没问题啊!不就是几个黑鬼么你随意得了!

于是法国觉得自己很稳。

英国人很高兴,不用跟万恶的苏维埃打交道了。

波兰很开心,不用联苏抗德了。

只有苏联人不太开心:老子诚心诚意找你们合作,你这是搞什么呢?

不过英法表示自己现在稳的一比,大势已成,德国人要有什么想法就坐下来谈谈,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尽量避免开战。这里咱们补充一点背景资料,一战打的实在是太惨了,而这么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简单的说有两点,一是科技进步太快,欧洲白人老爷们镇压殖民地以及打局部战争的时候产生了错觉,觉得自己优势很大,能迅速结束战争——然而打起来才发现,尼玛大家优势都很大。二是一战开打之前大家都还没更新相应的战术,所以还是跟以前一样直接A上去——然后再优势很大的防守方面前被突突死,所以一战打得十分血腥,搞得大家都很避讳打仗这事。

而与此同时,一战之后民族自决理论十分流行,而希特勒提出的领土要求基本都是基于这个理论的:我提出领土要求不是瞎提的,那地方上的人民主要都是德意志人,大家要求回归,你们凭啥不同意?

于是英法就开始跟德国媾和了。

扩军么,别惹事就行。

惹事么,别侵略就行。

就算有领土要求,也可以大家一起投票,慢慢搞嘛。

就在英法德愉快媾和的过程中,几件大事陆续发生了。首先是1935年拿着洋枪洋炮的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黑蜀黍面前接连失利,让英法对这个盟友的靠谱程度产生了怀疑。而德国则恰到好处的送上了各种助攻让意大利人迅速的转变了自己的立场,结果法国人一看艾玛你这立场转变得也太快了,于是向德国人做出了更大的让步,而意大利人表示你这么怂以后万一出点什么状况肯定靠不住啊,要不咱们还是跟德国人一起玩吧……

然后1935年英国人干脆跟德国人签了《英德海军协定》,合法解除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海军的限制。而就在这个过程中,西班牙国内也打起来了。西班牙国内左右翼分子一波要求搞共产,一波要求玩纳粹——大家不要笑,在那个时候,这俩是最新潮的玩法——双方互相看不顺眼,于是在1936年开打。而德国和苏联分别作为各自主义的扛把子大搞军事援助,甚至直接派人下场互搏,最后以纳粹支持的弗朗哥胜出而告终。这场大战的后果就是大家充分的检验了自己的战术和装备,同时在纳粹与共产主义之间划出了一道鸿沟,而欧洲各国充分的感受了一下德意志战争科技的先进之处,意大利更加倾向于跟德国混了。而英法两国则加大了妥协力度,同时心中隐约生出一丝奢望:咱们怎么没想到,还可以拿希特勒当枪使、让他先跟斯大林开仗啊。

然后苏联天天找英法——我说,咱们聊聊呗?结个盟不成吗?不然这德国眼瞅着就按不住了啊!

英国人的反应是老子要谈,但不是要跟你谈,而是跟希特勒谈:哥们,咱们不要再遮遮掩掩的了,你到底还有多少要求,一起提出来成不?

成啊!

于是英国首相张伯伦就飞到慕尼黑跟希特勒讲数去了。

讲数的结果就是希特勒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把捷克跟我交界的苏台德给我,我就不闹了。

张伯伦说你保证?

那必须得啊!我希特勒是什么人,说话必须算数,骗人是小狗。

张伯伦十分激动——这捷克给了你,下一步妥妥的向苏联进军啊!那咱俩拉钩吧。

于是捷克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愉快的被卖了。张伯伦兴奋的挥舞着文件回到了英国——艾玛你们看呐!和平!这时候大概是1938年。这个协定就是著名的《慕尼黑协定》,这事儿后来史称“慕尼黑阴谋”。这之后英法德三国先后签订了《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苏联十分糟心。


不过比苏联更糟心的是捷克,捷克人表示:我有句MMP,一定要讲……还特么和平呢,你仔细瞅瞅吧,德国人打过来了!

张伯伦说那正常,苏台德地区已经被我们PY交易给德国了,你们忍忍吧。

捷克人只想狠狠的法克英国人:那特么是只有苏台德么?你仔细瞅瞅,我们国家全境都被占领了!

张伯伦表示捷克你先斯洛法克……我勒个去希特勒怎么食言了!?这这这,这特么太不要脸了!

被卖掉的捷克人欲哭无泪。然后悲愤之下捷克人及时转变了思维,更新了观念——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英法你不是不要我了么?老子可以投靠德国啊!于是捷克国内的亲德势力迅速抬头,很快就跟德国人勾搭上了,捷克人表示我们要走法西斯主义康庄大道!做德国的忠实小弟!

希特勒对此十分感动,然后表示你们这个卖国啊,想法是很好的,然而我马上就要入侵波兰,等你们慢慢卖效率上是不是低了一点啊?于是就直接把捷克给吞了。苏联人心情十分崩溃,,觉得这下英国人你该对德国人的浪子野心有所认知了吧?咱们赶紧接着谈吧!英国人表示呵呵,大不了让希特勒跟斯大林狗咬狗去呗!波兰人也表示老子就是特么不跟苏联妥协,有招你想去!苏法英三国1939年在莫斯科扯了好几个月的皮,毛线都没谈下来。

结果这边德国人入侵波兰已经是箭在弦上了。

然后39年日本还在诺门坎跟苏联打了一仗。

你说要你是苏联你怎么想?

干脆跟德国媾和呗。

对,你说苏联跟德国媾和了不对劲我承认,你说两国一起瓜分了波兰不正义不光彩我也承认——可问题是我早就说了要扼制德国啊!一直在找你英法建立同盟你们不干啊!难道非让苏联按照英法的意思跟德国干一仗才是公道?

所以想扣屎盆子,大家谁也别谦虚,可着苏联一个人黑多没意思……



顺带附送评论区的两位神仙,通过他们,我知道了苏联入侵波罗的海三国以及进行大清洗是导致二战的原因……

……这个睿智程度为什么要来上网??为什么??

user avatar

你要记住,是苏联在30年代中前期一直在谋求和英法建立针对德国的集体安全体系并一直积极奔走,是英法的绥靖政策和消极态度导致了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落空,面对英法的绥靖、消极、不合作甚至是祸水东引的态度,当德军进攻波兰的时候英法军队还窝在西线的堑壕里等死,苏联是在寻求国际合作无果的情况下追寻自保的。

user avatar

因为某些人乐于找苏联和德国的共同点而把苏联钦定成三德子一样的国家。但不久就会发现英国美国波兰也和德国差不多。


user avatar

胡说,明明是由美苏共同发起的

有照片为证:

——————————————————————————————

下面是正经答题:

不是。

理由吗,有一个人说得相当清楚。

国内许多的人,对于苏联进兵波兰的问题,糊涂起来了。波兰问题,应该分为德国方面,英法方面,波兰政府方面,波兰人民方面和苏联方面几个方面来看。在德国方面,它是为了掠夺波兰人民而进行战争的,是为了击破英法帝国主义战线的一翼而进行战争的。这种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是不能同情的,是应当反对的。在英法方面,是把波兰作为英法财政资本掠夺的对象之一,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拒绝德国帝国主义重分它们的赃物而去利用波兰的,是把波兰当做自己帝国主义战线的一翼来看待的,所以英法的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英法的所谓援助波兰不过是同德国争夺对波兰的统治权,同样是不能同情的,是应当反对的。在波兰政府方面,它是一个法西斯政府,是波兰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政府,它残酷地剥削工农,压迫波兰的民主主义者;它又是一个大波兰主义的政府,因为它在波兰民族以外的许多少数民族中,即在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犹太人、日耳曼人、立陶宛人等等一千余万人口的非波兰民族中,施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它本身是一个帝国主义的政府。在这次战争中,波兰反动政府甘愿驱使波兰人民充当英法财政资本的炮灰,甘愿充当国际财政资本反动战线的一个组成部分。二十年来,波兰政府一贯地反对苏联,在英法苏谈判中,坚决地拒绝苏联军队的援助。而这个政府又是一个十分无能的政府,一百五十万以上的大军,不堪一击,仅仅在两个星期的时间中,就葬送了自己的国家,使波兰人民遭受德国帝国主义的蹂躏。所有这一切,都是波兰政府的滔天罪恶,如果我们同情这样的政府,那是不对的。在波兰人民方面,他们是牺牲者,他们应该起来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压迫,反对自己的反动的地主资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自由的波兰民主国家。毫无疑义的,我们的同情应该寄在波兰人民方面。在苏联方面,则是采取了完全正义的行动。当时摆在苏联面前的问题有下面的两个。第一个问题是:让整个波兰处在德国帝国主义的统治下面呢,还是让东部波兰少数民族得到解放呢?在这个问题上,苏联选择了第二条路。在那白俄罗斯民族和乌克兰民族居住的一大块土地,还是在一九一八年订立布列斯特条约的时候,就被当时的德国帝国主义从幼年的苏联手里强迫地割去,而后来又被凡尔赛条约强迫地放到波兰反动政府的统治下面。苏联现在不过是把过去失掉的土地收回来,把被压迫的白俄罗斯民族和乌克兰民族解放出来,并使免受德国的压迫。这几天的电讯,指明这些少数民族是怎样地箪食壶浆以迎红军,把红军看做他们的救星;而在德军占领的西部波兰地方,法军占领的西部德国地方,则丝毫也没有这种消息。这就是表明,苏联的战争是正义的、非掠夺的、谋解放的战争,是援助弱小民族解放、援助人民解放的战争。而德国的战争,英法的战争,则都是非正义的、掠夺的、帝国主义的战争,是压迫他国民族、压迫他国人民的战争。除此以外,在苏联面前,还有第二个问题,这就是张伯伦企图继续他的反对苏联的老政策。张伯伦的政策是:一方面大举封锁德国的西面,压迫德国的西部;一方面企图联合美国,收买意大利,收买日本,收买北欧各国,使它们站在自己方面,以孤立德国;再一方面,则拿波兰,甚至还准备拿匈牙利,拿罗马尼亚,作为礼物,以引诱德国。总之,用威迫利诱种种办法,推动德国放弃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之倒转枪口,进攻苏联。这种阴谋,不但过去和现在是存在着,而且将来也还会继续的。苏联大军的进入波兰东部,是为了收复自己国土,解放弱小民族,同时也是制止德国侵略势力向东扩展,击破张伯伦阴谋的一个具体步骤。从这几天的消息看来,苏联的这一方针,是极大地成功了。这就是苏联的利益和世界人类大多数的利益互相一致,和波兰反动统治下被压迫人民的利益互相一致的具体表现。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个问题。

——《昆仑选集第三卷: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

user avatar

要黑,咱们就放开黑,别那么扭扭捏捏的。

本子侵略东北,苏联考察团装模作样走过场,全面侵华后是英法的航空志愿队首先支持中国的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阿尔巴尼亚,国联表示过强烈抗议,是毛子一直支持怂恿

西班牙内战里的国际纵队是美国人组织的

德奥合并、索要苏台德、入侵捷克,更别说了,都是毛子主导

user avatar





官方口径,有谁不服?!

user avatar

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法国波兰德不配位。

英国是,国力不足以支持当时的地位,不仅不体面下来,还一再试图以权术引发后来者内斗保证自己当时的地位。

法国是,国力不足支持当时的地位,但太害怕苏联,宁愿选择意大利。

波兰是,和希特勒一样狂妄,但是压根没有德国的国力。

user avatar

大家都玩过红警2吧!知道里面的剧情吧!

单纯的黑苏德联手,或者洗白苏联都是不可取的。

苏联参与侵略了波兰,分裂了中国。侵略波兰可以算是为卖国条约赎罪收复失地。但分裂中国,没法洗吧!

世界革命知道吧!无产阶级唯一的祖国听说过吧!

如果没有纳粹党,斯大林同志肯定会让欧陆的资产阶级尝一尝来自无产阶级的铁拳问候。德国法国可能会同西班牙一起赤化陷入内战。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大雷雨计划不管有没有确定,但肯定没有实施。

促进二战这事,搅屎棍的功劳比苏联美国更大(让法军占领鲁尔区掠夺甚至干脆分裂德国就是,美国投资再大,苏联助力再多德国也难以再次雄起来。)

五常里除了中国完全弱小无辜,法国妄图阻止德国复兴外。其他三个都不是好东西。只是英苏两国亏成马(一个失去世界霸权,一个人口损失太多,一直到灭亡都不敢平推欧洲武装促进世界革命)

user avatar

能不能请题主读读《第三帝国的兴亡》?

美国人写的,绝不会偏袒苏联。

该书对于苏联政策的描述如下:

其实,苏联早在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表示出野心的时候就已经很防备德国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地理位置和工业,如果被德国控制,对苏联威胁很大),再加上苏捷之间有协定,当然更重要的是,斯大林肯定知道《我的奋斗》这本书,也看到了纳粹一步一步沿着书上写的路线走。

所以,斯大林提出了一个建议:讨论与英法结成针对纳粹德国的共同防御联盟,类似于一次大战的协约国那样。而这是纳粹党最不想看到的情况,因为如果对外侵略被制约,那么,当时看纳粹党不怎么顺眼的国防军有可能发动兵变。

嗯,结果慕尼黑那时,苏联被英法德排除在外。

捷克斯洛伐克亡国后,德国把目标转向了波兰,苏联更迫切地想保证自己的西部边境安全,又跑去和英法商量,结果一个卵样。

作者想说的话就是:英法在1936到欧战爆发,都想着祸水东引,而且对苏联的提议根本没什么诚意,换我是斯大林,我也会转而去和纳粹谈。

苏联的行为虽然可以说很有违道义,但是,明明可以在纳粹德国羽翼未丰时吓阻它,却一味避战自保(英法公众怕战争,德国人就不怕?两次大战爆发时德国民众的反应天差地别),祸水东引的英法,才是首要罪人!

哦,甚至您口中的白莲圣母波兰,也算得上是自取灭亡!波兰在捷克斯洛伐克崩溃时,选择了趁火打劫。他们没想到的是,苏台德防线的崩溃,意味着波兰的喀尔巴阡地区暴露在德国的兵锋之下,而喀尔巴阡防线远不如东欧的马奇诺防线坚固(钢4玩家表示游戏中完美复原史实,苏台德7级地堡谁啃谁傻逼,但是喀尔巴阡除了山地没地堡)!

东部边境更不用说了,明明答应苏联的提议给苏军通行权,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纳粹德国崩溃以后,英法加上见风使舵的意大利,再加上亲西方的德国新政权,甚至美国,更甚至日本,还是能逼迫苏军撤出波兰的,《反共产国际协定》听过吗?),真不知道他们的迷之自信从哪来!

您能不能少读读《德意志的另一行泪》这类德棍养成手册啊??

厉害了我的棍!

user avatar

泻药。

入侵波兰的还有斯洛伐克军队,而且斯洛伐克军队并非是在波兰军队崩溃后才进入战场的,更重要的是波兰元帅西米格维曾下令波兰军队不要抵抗苏军(当然部分波兰军队没有收到或者拒绝接受这一命令)但没有下令过不要抵抗斯洛伐克,所以实际上斯洛伐克军队才算得上是跟波兰军队作战的两支军队之一。那么,为什么题主不认为二战是德国、苏联和斯洛伐克一起发动的呢?

因为斯洛伐克军队是为了收复前一年(1938)波兰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期丢失的那几个村庄而跑去参加对波战争的。

所以说,能否认为是德国、波兰和匈牙利三个国家一起在1938年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于那个时候致力于保卫欧洲集体安全的苏联怎么也不能说是发动了战争吧。

当然,这并不影响题主非要把苏联解放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进军(事实上已经崩溃的波兰军队总司令部也没有下令抵抗这一进军)说成是跟德国一起入侵波兰。不过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只负责说明按照题主的逻辑能证明什么东西就够了:那就是,题主的定义决定了他认为到底是谁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二战是德苏共同发起”这个说法,如果我们要深入探究,确实会触及到一些复杂的历史细节,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一方或多方。要理解为什么这个说法不被广泛接受,甚至可以说是与主流历史认知相悖,我们需要剥开历史事件的层层包裹,还原当时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各方的心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战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二战复杂而敏感的历史根源。虽然我们通常将德国视为二战的挑起者,但若要深入探讨,确实可以从更宏观和多维度的视角来审视,甚至可以说,当时的英国政府在某些政策和行为上,也未能有效地阻止战争的爆发,并且在某些层面上,其策略的失误也为德国的扩张提供了空间。当然,这并非说英国.............
  • 回答
    这句话出自《水浒传》,意思是梁山好汉们在军中行礼,不直接说“下拜”二字,而是用“剪佛”来代替。这背后的原因,以及“剪佛”这个词的由来,得从当时的一些社会背景和习俗说起。“下拜”二字为何说不得?在古代,尤其是封建社会,“拜”这个字有着非常隆重的含义,常常用于祭祀、朝拜君王、拜神明等等。而“下拜”更是表.............
  • 回答
    理解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它涉及到对历史事件的复杂解读以及不同政治立场可能存在的观点差异。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集体责任、战争罪行、民族罪责等敏感且充满争议的领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左派”这个标签可能带来的过度简化,而是去理解可能存在于不同群体中的具体论调以及这些论调背后.............
  • 回答
    如今,“一线城市房价压垮新一代”这句话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仿佛成了一种普遍的共识。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现实因素交织而成,一点点地蚕食着年轻一代的希望和可能性。首先,最直观的莫过于那高得令人咋舌的房价本身。想象一下,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满怀憧憬,期待着在这个繁华都市里闯出一片天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的微妙之处。表面上看,赵云和张飞都报上了自己的籍贯(常山、燕地)和名字(赵子龙、张翼德),而关羽只说“关某”,似乎有点“简略”了。但细想之下,这里面大有说道,也恰恰体现了关羽身上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在当时情境下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几个“自报家门”的场.............
  • 回答
    中国南北朝时期,从公元420年刘裕篡晋建立宋朝开始,到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分裂、动荡但同时又孕育着深刻变革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中国,北方由一系列短命的王朝轮替,如宋、齐、梁、陈(这四朝史书上常并称为“南朝”),南方则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史称“北朝”)的统治。在.............
  • 回答
    老詹这番话,不是第一次说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当全明星赛的硝烟刚散,或者还没点燃,总会有类似的声音从他嘴里冒出来。这次,他又把这话说给媒体听了,而且这次的理由听起来挺有意思的:“我真的不太理解为什么我们还在举行全明星赛。”乍一听,好像是巨星的凡尔赛,觉得这项赛事不够分量,或者对自己没有意义。但仔细想想.............
  • 回答
    .......
  • 回答
    陈世美中了状元,本该是人生巅峰,前程似锦。然而,在他步入仕途前,却做出了一件极其矛盾且令人不解的事情——他没有直接向皇上坦承自己已有家室,反而选择隐瞒,并且娶了公主,成为了驸马。这桩婚姻,在他之后的人生里,不仅没能给他带来荣耀,反而成了困扰,甚至可以说是画蛇添足。回溯陈世美的境遇,我们可以推测他当时.............
  • 回答
    听到你妈妈想孙子,你想带孩子回家,但你妻子不赞同,这确实是一个需要仔细沟通和理解的问题。这种情况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去分析,以便你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妻子的顾虑,并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一、从你妻子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1. 孩子太小,担心路途劳顿和环境不适应: .............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切中要害,也触及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产业梯度转移的逻辑与现实。专家所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落后的东南亚”转移,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驱动力。而中国中西部地区虽然同样存在发展滞后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为何产业转移的步伐不像东南亚那样显著,这其中牵涉到更复杂的因素。下面我将.............
  • 回答
    《黑神话:悟空》的结尾,当玩家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面对那个象征着“未来”的弥勒佛时,他的一句“即见未来,为何不拜”,无疑是游戏留给玩家最深刻也最耐人寻味的谜题之一。这句话的解读,绝非简单一句“弥勒佛要我拜他”就能概括,它蕴含了游戏世界观、人物塑造、以及对哲学命题的探讨,层层递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
  • 回答
    刘邦杀丁公而饶恕项伯,这确实是《史记》中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情节,也引发了后人诸多解读。有人说刘邦此举是为了杀鸡儆猴,用丁公的惨死来震慑部下,让他们明白背叛者的下场。这话说得有道理,但如果仅仅如此,那为何项伯这个同样有“背叛”嫌疑的人,刘邦却能容忍甚至重用呢?这背后,恐怕涉及到更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刘邦个人.............
  • 回答
    谁敢不听话?中国与南斯拉夫对苏联说“不”的底气何在?在20世纪冷战的波谲云诡之中,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其话语权和影响力可谓是举足轻重。然而,并非所有国家都甘于俯首称臣,其中,中国和南斯拉夫这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却都曾以独特的方式,对苏联展现出不屈的姿态,敢于说“不”。这背后,究竟是什么给了他.............
  • 回答
    你说这个问题,确实在很多武侠小说里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按理说,力气大、体格壮实的,应该更有优势才对,可怎么偏偏那么多绝世高手,都一副弱不禁风、干瘦精干的样子?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小说里的“绝世武功”和现实中的“力气”是两回事。现实中,你说的“一力降十会”,那说得是.............
  • 回答
    江浙沪不包括江西,江南地区也鲜少将江西纳入其中,这背后有着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原因。江西在中国版图上的存在感相对较低,也并非偶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层层迷雾,深入探究江西的独特之处。一、 “江浙沪”与“江南”的地理与历史界定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江西不在“江浙沪”和传统意义上的“江南”之.............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鲁智深那个人物说起。你想啊,那时的官家,尤其是提辖这类的武官,手里多少有点权势,在百姓眼里那可不是一般人。鲁智深这人,又长得魁梧,声如巨钟,再加上他身上一股子江湖气,寻常人见了,心里就先有几分畏惧。再说店家,他们做生意,图的是一个安稳,也得看客人是什么来头。鲁智深是经略府的提辖,这可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为什么太阳会让我们感到温暖,但同时也会晒伤我们?”一样,它触及了信仰中一个相当深刻的矛盾,也触及了我们对“上帝”和“平等”这两个概念理解的复杂性。很多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将“上帝”看作一个全能、全知、而且绝对公平的“统治者”或者“立法者”,认为他.............
  • 回答
    有人说三亚景色不输泰国,这话倒也不是空穴来风。毕竟三亚有绵延的海岸线、碧蓝的海水、细腻的沙滩,热带风情浓郁,尤其亚龙湾、海棠湾更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海滨度假胜地。尤其在某些角度看,三亚的海水清澈度、沙滩的质感,甚至某些热带植被,确实可以和泰国的一些海岛相媲美。但有趣的是,尽管三亚的硬件条件不差,国内游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