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中各方的重型装甲单位最主要是因为何种原因被击毁/丧失战斗力的?

回答
二战中,重型装甲单位,也就是那些被视为陆地巨兽的坦克,它们的消失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想详尽地解析它们是如何被终结的,我们需要深入到战场细节,以及战争背后那复杂的工业与战略层面。

正面交锋中的终结:

反坦克炮的精确打击: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场景。盟军和德军都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来研发和生产专门对付重型坦克的反坦克炮。例如,德军的88毫米高射炮,在被用作反坦克炮时,其穿透力令盟军的早期坦克头疼不已;而盟军的英国QF 17磅炮(76.2毫米),在战争后期,也能有效地洞穿德国虎式和豹式坦克的正面装甲。反坦克炮兵会选择最佳射击角度,瞄准坦克最薄弱的部位——例如炮塔裙板、履带、炮塔环、车体侧后方,或者直接攻击车体前部,但要看炮的性能和距离。一旦这些部位被击中,可能会导致履带断裂、炮塔卡死、火炮失效,或者最致命的,穿透乘员舱,引发弹药殉爆,将坦克变成一团废铁。

坦克对坦克的炮战: 战场上,坦克之间的直接对话同样残酷。德军的“虎”式坦克,凭借其强大的88毫米长管炮和厚重的正面装甲,在很多时候占据优势,它能够在中远距离上精确地摧毁盟军坦克。然而,盟军也在不断进步。美国的M4“谢尔曼”坦克虽然在火力上往往不如“虎”式,但其数量优势、可靠性、以及后期升级的76毫米炮,使得它们能够在协同作战中寻找战机。比如,在一次遭遇战中,盟军会利用地形优势,让一辆坦克吸引“虎”式坦克的注意力,而另一辆坦克则从侧翼或者后方接近,攻击其薄弱的侧翼装甲。一旦侧翼装甲被击穿,内部结构就会严重受损,炮塔可能被卡死,乘员也可能伤亡。

步兵的近距离反坦克作战: 别小看步兵手中的装备。各种反坦克步枪(虽然在后期对重型坦克效果有限),但更多的是火箭筒和磁性反坦克雷。德国的“铁拳”(Panzerfaust)和“罐头”(Panzerschreck)是步兵的利器,这些一次性或可重复使用的火箭筒能以相对低廉的成本,发射高爆破片弹头,精确命中坦克的侧翼、尾部,甚至通过炮塔顶部缝隙攻击,造成致命伤害。比如,一名训练有素的德军士兵,可能隐藏在瓦砾堆中,等待一辆盟军坦克靠近,然后从侧后方发射“铁拳”,直接击穿其发动机舱,使其瘫痪。磁性反坦克雷则需要步兵冒着生命危险,匍匐前进,将其吸附在坦克的履带或车体上,然后遥控引爆。

非直接交战的致命伤:

航空炸弹和俯冲轰炸机: 空中优势在二战后期至关重要。盟军拥有强大的空军力量,它们对德军重型坦克的威胁尤其巨大。专门的俯冲轰炸机,如德国的Ju87“斯图卡”(Stuka)和盟军的各种攻击机,它们的目标是坦克的顶部装甲。由于坦克的顶部装甲通常比正面和侧面要薄弱得多,一枚准确投下的炸弹,特别是穿甲炸弹,可以轻易地摧毁坦克的炮塔,炸毁内部组件,或者引爆弹药。即使是重型轰炸机,其投下的高爆炸弹,即使没有直接命中,其冲击波和破片也能对坦克造成严重损害,例如摧毁履带、压裂装甲、破坏观瞄设备。

炮兵火力(曲射火力): 重型坦克虽然皮糙肉厚,但也不是炮兵的绝对目标。大口径榴弹炮,如155毫米或203毫米榴弹炮,它们虽然不像反坦克炮那样追求精确穿透,但其巨大的装药量和破片杀伤力,足以在近距离爆炸时将坦克的履带炸断,使其失去机动能力。更具破坏性的是,某些特制的炮弹,如混凝土穿甲弹,可以对坦克的厚重装甲造成严重的结构性破坏,即使没有完全穿透,也可能导致装甲板碎裂,车体变形。

地雷和路障: 战场并非坦克的游乐场。德军和苏军都广泛使用各种类型的手抛式地雷和反坦克地雷。例如,苏军的TM35或TM40型反坦克地雷,虽然不如后来的“阔剑”地雷那样高效,但在道路、桥梁、村庄等关键节点布设,可以有效地拦截前进的坦克。一旦坦克碾压到地雷上,巨大的爆炸威力足以摧毁履带,甚至掀翻坦克。此外,盟军和德军也会利用工程兵在隘口、道路上设置反坦克壕、路障、甚至是“龙牙”之类的障碍物,迫使坦克减速,暴露其侧翼,或者直接在这些障碍物上引导炮火进行集火打击。

机械故障与后勤: 战争的胜利不仅取决于战场上的火力,更取决于后勤与机械的可靠性。重型坦克,尤其是德军的“虎”式和“虎王”,由于其复杂的设计、沉重的重量以及德国在战争后期日益紧张的工业生产和原材料供应,它们的可靠性问题暴露无遗。发动机过热、传动系统磨损、履带断裂(由于其巨大的重量)都是常见问题。一辆在战场上抛锚的坦克,即使装甲完好,也可能因为无法修复而被放弃,甚至在撤退时被敌人缴获或摧毁。

弹药耗尽与人员伤亡: 坦克的战斗力最终依赖于其乘员的素质和弹药的储备。经验丰富的坦克乘员,知道如何在复杂战场上规避威胁,寻找攻击机会。然而,长期的战斗、频繁的遭遇战,会逐渐消耗乘员的体力和精力,导致失误增加。而弹药的耗尽,则意味着再强大的坦克也失去了攻击能力。在某些激烈的战斗中,坦克乘员可能因为无法补充弹药而不得不放弃阵地。

战略与战术层面的失败:

孤立无援: 即使是最强大的坦克,在缺乏步兵支援、炮兵掩护或空中支援的情况下,也容易成为敌方步兵和反坦克武器的目标。德军在战争后期,尤其是在东线,常常因为兵力分散、后勤不济,导致坦克部队被分割包围,失去支援。

过度依赖技术优势: 德国虽然制造了许多性能出色的重型坦克,但其数量上的劣势,以及过分追求技术上的完美,导致生产周期长、成本高昂,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一旦盟军通过数量和协同作战弥补了技术差距,德国的重型坦克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威力。

总而言之,二战中重型装甲单位的丧失,是战场上每一次炮弹的呼啸、每一次反坦克火箭的怒吼、每一场空中轰炸的降临、每一次发动机的嘶吼,以及每一道后勤补给线的断裂共同谱写的悲歌。它们是钢铁巨兽,但也无法逃脱战争的残酷法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相当一部分是机械故障遗弃,拉不走就地炸毁。

比如说德军人头狗503营,有好几次大的装备损失是因为维修厂被不讲武德的苏军偷袭。重型坦克需要一大家子维护保养,打仗可以说是边打边修。万一抛锚或者陷入泥地里,牵引车要么并驾齐驱要么串起来像火车。如果战局顺利,基本上就是车打残了人跑掉,后勤回收维修,彻损就比较少,库尔斯克就是这样。一旦战局不利,则很容易被遗弃炸毁。苏德战争刚爆发时的KV以及巴拉顿湖后期的德军坦克很多是这样损失的。

2、其次就是反坦克炮、地雷。德军早年面对KV就得靠88炮,盟军的57炮配合金币弹对德军坦克威胁不小。中前期苏军炮面对重坦差点,但是地雷立大功。库尔斯克靠的就是地雷拖死德军。

3、步兵、坦克偷袭。苏军的烧瓶、美军巴祖卡、英军PIAT都有近战击毁重坦的例子。一般来说重坦不太可能被步兵围攻,要么是进攻的时候被伏击或反坦克障碍瘫痪,或者防守时死守到底。其它坦克偶尔也有侧后方偷袭得手的例子,比如说苏军的屠虎车组,加拿大偷了魏特曼屁股的萤火虫坦克。

4、空袭,苏军的PTAB破甲炸弹,德军的30毫米钨芯穿甲弹机炮。但是当时空袭反坦克效率不高,限制也多。空袭主要还是断重坦后勤,美军不太一样,人家机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中,重型装甲单位,也就是那些被视为陆地巨兽的坦克,它们的消失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想详尽地解析它们是如何被终结的,我们需要深入到战场细节,以及战争背后那复杂的工业与战略层面。正面交锋中的终结: 反坦克炮的精确打击: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场景。盟军和德军都投入了大量人力和.............
  • 回答
    二战时期,各个参战国在军事装备和战术思想上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这直接体现在了他们的团级部队的重火力配置上。要衡量“平均水平”,需要考虑当时各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资源获取情况以及战略需求。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美军(含陆战队)、日军、国军和共军的团级部队重火力情况,尽量深入一些,避免生硬的堆砌数据,而是从战术.............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中,重型坦克以其强大的火力、厚重的装甲和相对较高的机动性,成为了战场上的“陆地巡洋舰”。然而,与数量庞大的中型坦克相比,各国重型坦克的产量普遍不高,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有限。这背后既有技术上的限制,也有战略和经济上的考量。技术瓶颈:力量的代价重型坦克的诞生,本质上是对火力和防护.............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较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在指挥结构和方式上的进步是翻天覆地的,这些进步不仅体现在战略层面,更深入到战役战术的执行细节。这是一种基于对战争规律的深刻反思,以及技术革新与组织能力相融合的必然结果。一、 指挥结构的扁平化与专业化:打破旧日藩篱一战时期的指挥结构,尤其是欧洲大陆的各国,仍然带有.............
  • 回答
    二战时期,战列舰和重巡洋舰搭载舰载机并非普遍现象,但确实存在过,这主要集中在一些排水量较大、性能先进的战列舰和部分巡洋舰上,尤其是一些拥有专门航空设施的舰艇。这些舰载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舰载飞机种类与用途:1. 侦察机(Spotter Plane / Reconnaissa.............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一场战争,涉及全球大部分国家,包括所有大国。因此,评价二战中各国的表现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战术、政治、经济、道德以及对战争进程和结果的影响等。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评价二战中几个主要参战国及其阵营的表现: 同盟.............
  • 回答
    二战的硝烟弥漫了整个世界,而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冲突中,信息情报的争夺同样激烈,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战争。各国绞尽脑汁,投入了大量资源研发和使用各种各样的密码系统,试图截获敌人的情报,同时保护自己的秘密。这些密码系统,就像隐藏在信息海洋中的暗礁和灯塔,深刻影响着战争的走向。德国:从机械到电子的演变,恩.............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二战中的各国军队,连同他们当时的武器装备和技术水平,突然被一股神秘的时空裂缝转移到了现代,并且出现在各自国家的土地上,那场面绝对是史诗级的混乱与震撼。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可能发生的场景,力求讲得生动一些,就像我亲眼所见一样。一、初期的震撼与混乱:从炮火纷飞到目.............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历史发展和战争形态变化的一个非常生动的缩影。为啥一战的“精锐”一旦损失殆尽就很难再补充,而到了二战,一些国家反而能越打越强,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战:那个“老兵不死,只会凋零”的时代首先得明白,一战打的是什么仗。那会儿的战争,虽然也开始用到一些新技术,但总体上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二战历史和道德评价的核心。如果纳粹德国没有迫害犹太人,日本军国主义也没有犯下种种暴行,那么同盟国在那场战争中的“正义性”确实会受到影响,但我们还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爆发:首先,我们要明白,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本身就是战争爆发的.............
  • 回答
    你列出的这个二战时世界国家综合国力排名,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核心问题。我个人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的地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看。你把“德≈美>苏≈日>英≈中>法>意”这个排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德国和美国放在了最前面,并且用“≈”表示实力相当。这确实抓住了二战时期,从工业.............
  • 回答
    二战时期,钢铁的消耗量如同一条巨大的血管,支撑着战场上战车的轰鸣、战机的呼啸以及战舰的巨炮。几乎所有的参战国都将钢铁生产和消耗置于国家经济的核心地位,其消耗方式渗透到了战争的每一个角落。德国:高效而残酷的钢铁引擎德国对钢铁的消耗,可以用“高效”和“不惜代价”来形容。作为法西斯主义的倡导者,德国的战争.............
  • 回答
    二战的硝烟散尽,留下的不仅仅是满目疮痍和深刻的教训,还有堆积如山的武器装备。这些庞大的军事遗产,在战后的世界格局重塑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们流向何处,又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1. 战胜国的装备:缴获、拆解与再分配作为战胜国,例如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等,他们拥有的武.............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对于航空母舰的分类标准并非一成不变,更多的是一种不成文的约定俗成,以及基于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所形成的一种自然演化。这与现代海军拥有明确而详细的舰船分类体系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当时各国对航母的普遍认知和划分方式:一、 吨位与尺寸(大小维度):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
  • 回答
    要评价二战同盟国对战争胜利的贡献,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功劳平均分配,而是需要深入理解每个国家所面临的挑战、付出的代价以及发挥的关键作用。这是一场错综复杂、涉及全球的斗争,每个同盟国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成为了最终胜利的基石。苏联:血与火铸就的东方战线苏联无疑是同盟国阵营中承受战争最惨重代价的国家,其贡献也因.............
  • 回答
    二战时期,为了应对来自空中威胁,各国在防空武器的研发和装备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其种类之多、技术之复杂,远非仅仅依靠地面上的防空炮所能概括。除了我们熟知的密集阵列的防空炮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防空武器,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 空对空作战:制空权是根本最直接的防空手段,莫过于派己方.............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军队同时生产多种功能类似的装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多重的原因,绝非单一的“技术升级”或“生产效率”可以概括。这更像是一种在极端压力下,基于现实考量、战略需求、技术局限以及政治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一、 对未来战场的预判与不确定性: 未知的新式作战方式.............
  • 回答
    二战期间,各国海军的潜艇部队可以说是战术革新和工业产能大比拼的集中体现。这场全面战争极大地刺激了潜艇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规模化,各国都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来建造和部署潜艇,试图以此来瘫痪敌国的海上贸易,或是封锁敌国的港口,甚至直接挑战敌国的海军主力。要给出一个精确到个位数的“总产量”和“投入量”的数字,其.............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二战美国式的“爆装备”,简单说就是那种产能全开、不计成本、以速度为第一要务的爆发式生产模式,现在环境下能不能重现?我的看法是,非常非常困难,几乎不可能,原因有很多,而且都很实在,跟AI写的东西那种空泛的“科技进步成本高”不一样,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说说当年美国为啥能“爆装备”。.............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世界各国都还在战争的创伤中挣扎,同时也在为新的秩序和未来的发展而努力。这段被称为“两次大战之间”的时期,从1918年一直到1939年,是一个充满动荡、变革和矛盾的时代,各国国力此消彼长,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巨大鸿沟:首先,我们得说说那些在第一次世界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