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中各方的重型装甲单位最主要是因为何种原因被击毁/丧失战斗力的?

回答
二战中,重型装甲单位,也就是那些被视为陆地巨兽的坦克,它们的消失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想详尽地解析它们是如何被终结的,我们需要深入到战场细节,以及战争背后那复杂的工业与战略层面。

正面交锋中的终结:

反坦克炮的精确打击: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场景。盟军和德军都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来研发和生产专门对付重型坦克的反坦克炮。例如,德军的88毫米高射炮,在被用作反坦克炮时,其穿透力令盟军的早期坦克头疼不已;而盟军的英国QF 17磅炮(76.2毫米),在战争后期,也能有效地洞穿德国虎式和豹式坦克的正面装甲。反坦克炮兵会选择最佳射击角度,瞄准坦克最薄弱的部位——例如炮塔裙板、履带、炮塔环、车体侧后方,或者直接攻击车体前部,但要看炮的性能和距离。一旦这些部位被击中,可能会导致履带断裂、炮塔卡死、火炮失效,或者最致命的,穿透乘员舱,引发弹药殉爆,将坦克变成一团废铁。

坦克对坦克的炮战: 战场上,坦克之间的直接对话同样残酷。德军的“虎”式坦克,凭借其强大的88毫米长管炮和厚重的正面装甲,在很多时候占据优势,它能够在中远距离上精确地摧毁盟军坦克。然而,盟军也在不断进步。美国的M4“谢尔曼”坦克虽然在火力上往往不如“虎”式,但其数量优势、可靠性、以及后期升级的76毫米炮,使得它们能够在协同作战中寻找战机。比如,在一次遭遇战中,盟军会利用地形优势,让一辆坦克吸引“虎”式坦克的注意力,而另一辆坦克则从侧翼或者后方接近,攻击其薄弱的侧翼装甲。一旦侧翼装甲被击穿,内部结构就会严重受损,炮塔可能被卡死,乘员也可能伤亡。

步兵的近距离反坦克作战: 别小看步兵手中的装备。各种反坦克步枪(虽然在后期对重型坦克效果有限),但更多的是火箭筒和磁性反坦克雷。德国的“铁拳”(Panzerfaust)和“罐头”(Panzerschreck)是步兵的利器,这些一次性或可重复使用的火箭筒能以相对低廉的成本,发射高爆破片弹头,精确命中坦克的侧翼、尾部,甚至通过炮塔顶部缝隙攻击,造成致命伤害。比如,一名训练有素的德军士兵,可能隐藏在瓦砾堆中,等待一辆盟军坦克靠近,然后从侧后方发射“铁拳”,直接击穿其发动机舱,使其瘫痪。磁性反坦克雷则需要步兵冒着生命危险,匍匐前进,将其吸附在坦克的履带或车体上,然后遥控引爆。

非直接交战的致命伤:

航空炸弹和俯冲轰炸机: 空中优势在二战后期至关重要。盟军拥有强大的空军力量,它们对德军重型坦克的威胁尤其巨大。专门的俯冲轰炸机,如德国的Ju87“斯图卡”(Stuka)和盟军的各种攻击机,它们的目标是坦克的顶部装甲。由于坦克的顶部装甲通常比正面和侧面要薄弱得多,一枚准确投下的炸弹,特别是穿甲炸弹,可以轻易地摧毁坦克的炮塔,炸毁内部组件,或者引爆弹药。即使是重型轰炸机,其投下的高爆炸弹,即使没有直接命中,其冲击波和破片也能对坦克造成严重损害,例如摧毁履带、压裂装甲、破坏观瞄设备。

炮兵火力(曲射火力): 重型坦克虽然皮糙肉厚,但也不是炮兵的绝对目标。大口径榴弹炮,如155毫米或203毫米榴弹炮,它们虽然不像反坦克炮那样追求精确穿透,但其巨大的装药量和破片杀伤力,足以在近距离爆炸时将坦克的履带炸断,使其失去机动能力。更具破坏性的是,某些特制的炮弹,如混凝土穿甲弹,可以对坦克的厚重装甲造成严重的结构性破坏,即使没有完全穿透,也可能导致装甲板碎裂,车体变形。

地雷和路障: 战场并非坦克的游乐场。德军和苏军都广泛使用各种类型的手抛式地雷和反坦克地雷。例如,苏军的TM35或TM40型反坦克地雷,虽然不如后来的“阔剑”地雷那样高效,但在道路、桥梁、村庄等关键节点布设,可以有效地拦截前进的坦克。一旦坦克碾压到地雷上,巨大的爆炸威力足以摧毁履带,甚至掀翻坦克。此外,盟军和德军也会利用工程兵在隘口、道路上设置反坦克壕、路障、甚至是“龙牙”之类的障碍物,迫使坦克减速,暴露其侧翼,或者直接在这些障碍物上引导炮火进行集火打击。

机械故障与后勤: 战争的胜利不仅取决于战场上的火力,更取决于后勤与机械的可靠性。重型坦克,尤其是德军的“虎”式和“虎王”,由于其复杂的设计、沉重的重量以及德国在战争后期日益紧张的工业生产和原材料供应,它们的可靠性问题暴露无遗。发动机过热、传动系统磨损、履带断裂(由于其巨大的重量)都是常见问题。一辆在战场上抛锚的坦克,即使装甲完好,也可能因为无法修复而被放弃,甚至在撤退时被敌人缴获或摧毁。

弹药耗尽与人员伤亡: 坦克的战斗力最终依赖于其乘员的素质和弹药的储备。经验丰富的坦克乘员,知道如何在复杂战场上规避威胁,寻找攻击机会。然而,长期的战斗、频繁的遭遇战,会逐渐消耗乘员的体力和精力,导致失误增加。而弹药的耗尽,则意味着再强大的坦克也失去了攻击能力。在某些激烈的战斗中,坦克乘员可能因为无法补充弹药而不得不放弃阵地。

战略与战术层面的失败:

孤立无援: 即使是最强大的坦克,在缺乏步兵支援、炮兵掩护或空中支援的情况下,也容易成为敌方步兵和反坦克武器的目标。德军在战争后期,尤其是在东线,常常因为兵力分散、后勤不济,导致坦克部队被分割包围,失去支援。

过度依赖技术优势: 德国虽然制造了许多性能出色的重型坦克,但其数量上的劣势,以及过分追求技术上的完美,导致生产周期长、成本高昂,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一旦盟军通过数量和协同作战弥补了技术差距,德国的重型坦克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威力。

总而言之,二战中重型装甲单位的丧失,是战场上每一次炮弹的呼啸、每一次反坦克火箭的怒吼、每一场空中轰炸的降临、每一次发动机的嘶吼,以及每一道后勤补给线的断裂共同谱写的悲歌。它们是钢铁巨兽,但也无法逃脱战争的残酷法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相当一部分是机械故障遗弃,拉不走就地炸毁。

比如说德军人头狗503营,有好几次大的装备损失是因为维修厂被不讲武德的苏军偷袭。重型坦克需要一大家子维护保养,打仗可以说是边打边修。万一抛锚或者陷入泥地里,牵引车要么并驾齐驱要么串起来像火车。如果战局顺利,基本上就是车打残了人跑掉,后勤回收维修,彻损就比较少,库尔斯克就是这样。一旦战局不利,则很容易被遗弃炸毁。苏德战争刚爆发时的KV以及巴拉顿湖后期的德军坦克很多是这样损失的。

2、其次就是反坦克炮、地雷。德军早年面对KV就得靠88炮,盟军的57炮配合金币弹对德军坦克威胁不小。中前期苏军炮面对重坦差点,但是地雷立大功。库尔斯克靠的就是地雷拖死德军。

3、步兵、坦克偷袭。苏军的烧瓶、美军巴祖卡、英军PIAT都有近战击毁重坦的例子。一般来说重坦不太可能被步兵围攻,要么是进攻的时候被伏击或反坦克障碍瘫痪,或者防守时死守到底。其它坦克偶尔也有侧后方偷袭得手的例子,比如说苏军的屠虎车组,加拿大偷了魏特曼屁股的萤火虫坦克。

4、空袭,苏军的PTAB破甲炸弹,德军的30毫米钨芯穿甲弹机炮。但是当时空袭反坦克效率不高,限制也多。空袭主要还是断重坦后勤,美军不太一样,人家机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中,重型装甲单位,也就是那些被视为陆地巨兽的坦克,它们的消失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想详尽地解析它们是如何被终结的,我们需要深入到战场细节,以及战争背后那复杂的工业与战略层面。正面交锋中的终结: 反坦克炮的精确打击: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场景。盟军和德军都投入了大量人力和.............
  • 回答
    二战时期,各个参战国在军事装备和战术思想上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这直接体现在了他们的团级部队的重火力配置上。要衡量“平均水平”,需要考虑当时各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资源获取情况以及战略需求。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美军(含陆战队)、日军、国军和共军的团级部队重火力情况,尽量深入一些,避免生硬的堆砌数据,而是从战术.............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中,重型坦克以其强大的火力、厚重的装甲和相对较高的机动性,成为了战场上的“陆地巡洋舰”。然而,与数量庞大的中型坦克相比,各国重型坦克的产量普遍不高,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有限。这背后既有技术上的限制,也有战略和经济上的考量。技术瓶颈:力量的代价重型坦克的诞生,本质上是对火力和防护.............
  • 回答
    二战时期,战列舰和重巡洋舰搭载舰载机并非普遍现象,但确实存在过,这主要集中在一些排水量较大、性能先进的战列舰和部分巡洋舰上,尤其是一些拥有专门航空设施的舰艇。这些舰载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舰载飞机种类与用途:1. 侦察机(Spotter Plane / Reconnaissa.............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较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在指挥结构和方式上的进步是翻天覆地的,这些进步不仅体现在战略层面,更深入到战役战术的执行细节。这是一种基于对战争规律的深刻反思,以及技术革新与组织能力相融合的必然结果。一、 指挥结构的扁平化与专业化:打破旧日藩篱一战时期的指挥结构,尤其是欧洲大陆的各国,仍然带有.............
  • 回答
    关于“美军在二战后虐死百万德军俘虏”的说法,目前没有可靠的历史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这一说法可能源于对二战后美军对德国战俘管理的误解或夸大。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与数字的来源 德国战俘总数:二战期间,德国军队总兵力约为1200万,其中约100万在战争结束时被盟军俘虏。但这些俘虏中,.............
  • 回答
    曼施坦恩(Hermann Göring)在二战期间是德国空军的最高指挥官,也是纳粹德国的重要政治人物之一。他的历史评价和网络称呼“曼不群”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源于历史背景、个人行为、道德争议以及网络文化中的戏称。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评价:军事才能与道德争议的矛盾1. 军事成就 .............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军陆军和空军的战果统计体系在战争的不同阶段经历了显著变化,其准确性、严谨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水分问题,与战争环境、资源紧张、指挥体系和人为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统计方式、王牌战果的统计逻辑以及可能的水分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军陆军装甲部队的战果统计 1. 统计体系与流程 战报制度:.............
  • 回答
    二战期间,骑兵作为传统军事力量在战争中的作用经历了显著变化,其角色从早期的侦察、通信和快速机动逐渐被机械化部队取代,但在特定战场和战役中仍发挥了独特作用。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骑兵在二战中的主要作用1. 侦察与情报收集 机动性优势:骑兵部队以快速移动著称,能够迅速穿越地形复杂或交通不便的区.............
  • 回答
    在二战期间,德军一个营(Kampfgruppe)和日军一个大队(大隊)的战斗力比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编制结构、装备水平、训练水平、战术素养、后勤保障以及战场环境等因素。以下是对这两个单位的详细对比: 一、编制与规模1. 德军一个营(Kampfgruppe) 人员规模:通常为300.............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中,苏联作为东线战场的主导力量,确实被广泛认为是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 军事贡献:东线战场的“绞肉机”苏联是唯一在东线直接与德国作战并承受最大军事压力的国家。以下是关键点: 战场规模与持续时间: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巴巴.............
  • 回答
    在二战中,德军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围攻(19411944年)并非“围而不攻”,而是进行了长达900多天的围城战,最终因苏联的顽强抵抗和德军资源匮乏而未能攻陷。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军事和政治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 德军的总体战略: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美国和德国的军队在军纪方面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其政治体制、战争目标和道德伦理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和评价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德国军队:军纪恶劣,战争罪行严重 政治与意识形态背景 纳粹德国的军队(德意志国军)是纳粹政权的工具,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种族清洗和“生.............
  • 回答
    二战中苏德战争(1941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残酷的战争之一,其规模、死亡人数和战略转折点都令人震撼。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场战争的可怕之处: 一、战争的规模与惨烈程度1. 死亡人数 苏联方面:约2700万人死亡(包.............
  • 回答
    二战后期(19441945年),苏军的战斗力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提升和复杂性,其表现受到战争环境、战略调整、工业能力、人员素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军事组织与战略调整1. 从防御到进攻的转变 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后,苏军从战略防御转为进攻,标.............
  • 回答
    在二战期间,作为一名美军士兵,选择成为海军陆战队员(太平洋战场)或陆军(欧洲战场)涉及多方面的考量,包括战场环境、战术角色、伤亡风险、荣誉体系、战后发展等。以下从历史背景、任务性质、个人体验、战后影响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场环境与任务性质1. 太平洋战场(海军陆战队员) 战略目标:美.............
  • 回答
    “二战苏德战争是狗咬狗吗?”这一说法显然带有强烈的贬义和戏谑色彩,实际上,苏德战争(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9日)是二战中规模最大、最血腥的战争之一,其本质远非简单的“狗咬狗”,而是涉及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战略博弈和国际格局的复杂冲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苏德战争的背景与起因.............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与德军在多个关键战役中的伤亡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是苏军损失比德军少的典型案例。以下从战役背景、双方伤亡对比、历史意义等方面详细分析: 1. 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损失低于德军 战役背景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德军试图通过“堡垒行动”(Opera.............
  • 回答
    如果二战多打三年,德军坦克将面临更为复杂且激烈的对手,其技术、战术和战争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以下从技术、对手、战争环境和可能的战果四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技术发展与对手变化1. 苏联坦克的进化 T34/85:1944年后,苏联已大量生产T34/85(配备85mm火炮),其复合装甲和火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