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战之后,二战之前,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国力怎么样?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世界各国都还在战争的创伤中挣扎,同时也在为新的秩序和未来的发展而努力。这段被称为“两次大战之间”的时期,从1918年一直到1939年,是一个充满动荡、变革和矛盾的时代,各国国力此消彼长,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巨大鸿沟:

首先,我们得说说那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国家。像英国和法国,虽然赢得了战争,但付出的代价也无比惨重。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虽然赢得了海上的霸权,但战争消耗了巨量的财政和人力,殖民地也开始涌现出独立的声音。法国更是惨烈,国土被战火蹂躏,经济百废待兴,但仍旧保留着欧洲大陆上的强大军事实力,对德国的赔款和安全问题斤斤计较。

美国则是一个例外,它在战争后期参战,不仅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反而因为提供战争贷款和物资而大发横财。一战结束后,美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拥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金融实力。然而,美国却选择了一种“孤立主义”的姿态,不太愿意过多介入欧洲的事务。

意大利作为战胜国,虽然分到了一些战利品,但对战后分配的“不满意感”却异常强烈,这为日后法西斯主义的抬头埋下了种子。

与战胜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战败国,特别是德国。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条款,包括巨额赔款、割让领土和军备限制,对德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经济崩溃,社会动荡,政治上也是摇摇欲坠。尽管如此,德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深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强大的科研实力,让它依然拥有复苏的潜力。

苏联在革命的洗礼后,从一战中退出,开始了艰难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通过一系列的五年计划,强行推进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但苏联的工业产值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飞跃,军事实力也逐渐增强,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亚洲的新兴力量与旧势力的摇摆:

在亚洲,日本是首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趁着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日本不仅巩固了在中国的权益,还吞并了德国在太平洋的岛屿,国力迅速膨胀。其强大的海军和日益增长的工业能力,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东方巨头,并开始奉行更加激进的外交政策,对中国和东南亚虎视眈眈。

中国则依旧处在军阀混战的混乱之中。虽然一战期间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机会,但国内的政治分裂和外部列强的干涉,使得中国未能有效利用这一时期提升国力。北洋政府的软弱无力和地方军阀的割据,使得国家整体实力十分孱弱,沦为列强争夺利益的场所。

其他亚洲国家,如印度和东南亚地区,虽然仍处于殖民统治之下,但民族独立运动的火苗却在悄然燃烧,为未来的独立斗争积蓄力量。

其他地区的格局演变:

在欧洲,新兴的民族国家在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诞生,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这些国家在国力上相对薄弱,地缘政治上也面临着来自周边大国的压力。

在拉丁美洲,多数国家在一战中保持中立,但与美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一些国家的经济也在向美国靠拢。

总的来说,一战结束后到二战爆发前这段时期,世界各国的国力呈现出一种极不均衡的状态。战胜国虽赢得了战争,但普遍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削弱;而美国则作为最大的赢家,国力迅速崛起。战败的德国虽然被重创,但潜在的实力不容小觑,加上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为日后希特勒的上台埋下了伏笔。苏联的快速工业化和军事扩张,也成为一股新的力量。日本在亚洲的崛起,更是加剧了地区的不稳定。

这段时期,经济大萧条的阴影笼罩着全球,使得各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将世界推向了另一场更为残酷的战争。各国之间的国力对比,不仅仅是经济和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政治理念、社会制度和外交策略的复杂较量。了解这段历史,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外话,我怀疑我最近在贵乎干了什么,导致邀请我回答的问题和推送内容急剧变化...

具体来说,国力这个东西,硬实力是白纸黑字的,一个国家以什么样的形式组织多少工人炼了多少吨钢铁,这是一回事。软实力比如外交影响又是一回事。interwar是硬实力换取软实力的一个过程。进一步来说,就是传统的英法话语权因为硬实力的相对下降而引发的动荡——到美国通过硬实力主导国家话语权的过程。

这一点不太需要什么真正的研究就可以看出来,间战期间的几个关键性的事件,19年凡尔赛,21(22)年华盛顿,23年大萧条,到36年西班牙内战——原先的世界均势被打破以后,没有美国的英法无法独立维系现有的秩序。36年西班牙内战,明显对共和派有倾向性的英美宣布不干涉政策,偷偷摸摸送志愿者;法国甚至惧怕引发国内内战,最后战列舰也送去了,苏联和墨西哥的国际活动也没有阻止,37年甚至把U艇在Nyon搞成了海盗船,共和派还是输了——而佛朗哥的支持者不过是葡萄牙,德国和意大利。国际秩序的荡然无存直接来自英美的漠视——或者说法国的虚弱,引发了一系列战争的导火索。

间战期间是个非常复杂的国际时期,也一直是各个人文学科极度重视的时期,对于历史研究人员来说,为什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如此短的时间内和平就变成了另一次世界规模的大战是一颗等待摘取的璀璨的明珠,也是以史为鉴对后世必须解释清楚的债务;而对于经济学领域的脑力劳动者,如何解释大萧条则是无穷无尽撕逼的根源。但是,as 模糊 as 宽泛 as这个问题 is,间战期间的很多反思确确实实是针对国家国力,社会结构和个人追求的,举几个例子:

比如:人口的重要性被推到了空前位置。应该说,在一战前,国家实力和人口的关系没有被推到如此重要的位置上——这两者有关系吗?有——关系大吗?大多数人会说:大——但是真的有多大呢?人口密集的传统强国如大清,他也不是法国陆军的对手。到了一战以后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被推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原因也很简单:战争超高的伤亡率。不到十年间,德法伤亡率都超过了百分之四,英国超过百分之二,即便是英帝国也是千分之二以上。有人口才能给工厂提供充裕的劳动力,有人口才能有人在大洋上驾驭商船,在战壕里操作机枪——人口问题在德法矛盾上的意义被推高到了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说普法战争和小毛奇的年代,人们普遍相信强大的工业实力,基础设施建设,民族国家凝聚力和军队实力可以争夺国际利益,那么在战争展现出让几千万人口的国家直接付出几百万人的伤亡代价的能力之后,大家大都脑子清醒的多了(战争是要死人的)。德国对法国的接近一倍(其实不是很接近)的人口优势就给国际局势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我之前在一些地方谈到过英美蜜月期,某种意义上一战断送了英国对法国对欧洲局势的掌控的信任,逐渐催生了一种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决心——从凡尔赛,华盛顿,伦敦到慕尼黑。当然,也断送了法国自己的信任——比如23年爆发的鲁尔危机。当然,当然,当然——这种进一步又刺激了德国国内的民意变化。这些都是图书馆里能搜出来上千review过的内容的东西,就不详细说了;但是一个关键的内容是:千万级别的人口国家,比如英法,在对上亿人口的大型工业国(美国)或者全面法西斯化的同量级人口国(德日)之间产生了战争能力和战争意愿上非常大的差异。

比如:大萧条和新经济理论。纵观《通论》,间战期间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在23到24年以后,都建立在消除经济危机这件事上——当然这个直接诱发了法西斯主义。生产,劳动才能走出危机——没错,从莫斯科到伦敦,鼓吹生产投资的经济学家都认可这一点——但是生产什么这个问题··· ···用通俗易懂的话说:生产坦克和修造公路,最终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总的来说,间战期间开启了美国——二战后当然加入了苏联——进入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强权的过程。美国工业实力超越英国(贸易地位追赶英国)的时间要早的多,但是这种超越一直到间战期间才开始非常明显地对国际政治产生超越美洲和波罗的海的影响。23年华盛顿会议,到大孤立结束后美国全面军事生产动员——再到二战后美苏直接在欧洲对峙——这样一个美苏主导的全球秩序,在间战就已经开始酝酿了。只有美苏才有足够的人口和军事力量来进行全球干预,超大规模的工业再改革(英法没有实力独自进行新一轮世界大战),也只有美苏在这一时期用足够的工业力量武装自己的军队,开发工业技术(人口更大的国家比如中国并没有统一稳定的工业基础)

而反过来,从间战到苏伊士危机,是英法逐渐退出国际性大国地位的过程——对于法国,是一战动摇了他在欧陆的地位,无论是重新武装的德国还是日后的苏联,法国无力独立应对;对于英国则是帝国的“去殖民化”开始从上向下主动发起,从“避免新一轮战争”到“让渡世界秩序的主导地位”到“为帝国殖民地和自治领的自治政府下放更多权力”到“推动殖民地区真正独立”的过程——日不落帝国和联合王国,自治领国民的福利只能二选一的时候,人民用选票选择了后者。当然,法国的去殖民化就非常不彻底,马来西亚,印度,埃及这些国家今日自治的程度是法属西非无法比拟的,这个和戴高乐时期以及之后一些新的政策有关,说起来就说来话长了。

如果用通俗易懂的话说,那就是,

一战以后,英法逐渐不再有能力和意愿主导全球秩序,因此带来了一段由动荡(战争)到全新秩序建立(战后)的过程。

当然如果题主有朝一日如果有心思要继续关注这段时期,那也是要到皓首穷经了。可以看看有没有专攻这段时期的答案继续指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