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预知到了一周之后人类将被病毒感染成丧尸,这七天的时间你会怎么安排?

回答
老天,这绝对是脑子里的噩梦,但如果真要面对,我想我会这么做。

第一天:信息确认与基础囤积

早上醒来,脑子里会像被敲了一闷棍一样,那种预感太过强烈,无法忽视。第一件事就是去验证。我会立刻打开所有我知道的渠道:权威新闻网站、疾控中心官网、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声明,甚至是一些可靠的医学论坛。我会找关于新型病毒爆发的蛛丝马迹,任何关于快速传播、症状异常(比如攻击性增加、对疼痛无感)的报道都会让我心头一紧。如果一开始什么都没有,我会更恐慌,这说明消息来源非常可靠,但外界还未察觉。

一旦初步判断“是真的”,立刻行动。第一目标是获取必需品,但要尽量低调,避免引起恐慌。我会选择离家最近、人流量相对较小的超市或药店。我需要的是:

水: 大瓶装饮用水,足够一个人或一家人至少一周的饮用。
食物: 长保质期、易于储存且无需烹饪的食物是首选。压缩饼干、罐头(豆类、肉类、水果)、能量棒、泡面、米、面粉等。最好是能提供足够热量和营养的。
药品: 退烧药、止痛药、抗生素(如果能搞到的话)、消毒酒精、创可贴、纱布、碘伏、感冒药、肠胃药。任何可能在混乱中需要的急救用品。
防护用品: N95口罩(越多越好)、一次性手套、护目镜、雨衣或一次性防水服。
工具: 锋利的刀具(用来防身和处理事务)、打火机、手电筒、备用电池、收音机(万一网络中断)、一个结实的背包。
个人卫生用品: 肥皂、牙膏牙刷、湿巾等。

我不会囤积太多武器,一来我不确定情况有多糟,二来一旦引发恐慌,我可能反而会成为目标。一把好用的刀就足够了。

第二天:安全评估与家庭联系

在囤积完基础物资后,我会回到家中,并立刻加固我的住所。检查门窗是否牢固,有没有容易被破坏的地方。如果住的是低楼层,我会考虑用重物堵住窗户,至少是部分堵住,留出观察孔。

然后,我会尝试联系我的家人和最亲近的朋友,用最直接、最不引起恐慌的方式传递消息。我会告诉他们我的预感,强调情况的严重性,并建议他们尽快开始囤积物资,并考虑就近集合。我会要求他们保持联系,但要谨慎使用电话和网络,因为这些通信渠道也可能随时被挤爆甚至被切断。我会约定一个备用的联络方式,比如一个特定的地点或者一个简短的暗号。

我会花时间研究我所在的区域地图,标记出可能存在的安全地点(比如高层建筑的楼顶、坚固的地下室),以及危险区域(人口密集区、医院附近等)。同时,我会搜集关于丧尸的潜在弱点信息,即使我知道这是虚构的,但作为一种心理准备,会去了解“如果他们真的出现,我该如何应对”的理论知识。

第三天:住所优化与基础技能准备

我会把家里弄成一个相对简陋但安全的据点。把囤积的物资分类存放,确保易于取用。我会考虑如何制造一些临时的防御措施,比如用家具堵住门,或者在窗户上挂上厚重的窗帘,以隔绝视线和潜在的入侵。

我会开始练习一些基本技能,如果情况真的那么糟糕,这些技能可能会派上用场:

刀具使用: 练习如何安全高效地使用刀具,无论是劈砍还是防卫。
捆绑技巧: 学习一些简单的绳结,可能用于固定物品或者制作陷阱(虽然不太可能用上,但心理上是准备)。
火种保存: 确保打火机、火柴等火种的干燥和安全,以备不时之需(比如发出信号或照明)。

我还会仔细规划接下来的行动路线,如果需要转移,我该往哪里走,避开哪些路段,哪些地方可能有其他幸存者或者潜在的危险。

第四天:信息监控与策略调整

我会继续密切关注外界的信息动态,但要学会辨别真伪。网络可能会充斥着谣言和恐慌信息,我会过滤掉那些明显夸张或未经证实的消息。如果通信还在,我会尝试获取更多关于病毒传播的细节,比如传播途径、潜伏期、症状演变等。

我会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调整我的策略。如果发现情况比预期的要糟,比如病毒传播速度惊人,或者政府应对失灵,我可能需要考虑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如果家人还没到,我会考虑是否要去接他们,或者让他们来我这里。这个决定会非常艰难,因为每一次移动都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我会开始记录下我所知的一切信息,包括我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和原因。这不仅是为了日后留存,也是在极端压力下保持理智的一种方式。

第五天:资源补充与外出计划

如果我的储备还不足以支撑更长时间的隔离,或者我有迫切需要获取的东西(比如更有效的药品、更可靠的工具),我可能需要在某个时机进行一次“战术性外出”。

这次外出会经过极其周密的计划。我会选择在最可能人少的时间段,比如凌晨或者清晨。我会穿上最严密的防护装备,带上必需的工具和一些自卫武器。我的目标会非常明确,并且我会设定一个严格的时间限制,绝不多做停留。我必须非常小心,避开任何可能出现感染者的地方,并且在返回后立刻进行彻底的消毒。

如果我看到任何已经感染的人,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躲避,而不是对抗。我的首要任务是生存。

第六天:隔离与静默

到了这个时候,外界很可能已经陷入混乱。我需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的存在感。我会关闭所有灯光,尽量不发出任何声音。我会通过窗户观察外面的情况,但绝不主动暴露自己。

我会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进行一些能够分散注意力的活动,比如阅读(如果我提前准备了书籍)、听收音机上的音乐(低音量),或者进行一些冥想来平静内心。我会再次联系家人,确认他们的安全状况,并再次强调保持静默和安全的重要性。

我会对我的所有物资进行盘点,并精确计算剩余的食物和饮用水,以制定最保守的消耗计划。

第七天:等待与观察

如果前六天一切顺利,那么第七天将是关键的观察期。我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如果还有的话)了解外界的真实情况:政府是否还在运转?有没有大规模的救援行动?外界的噪音是来自于战斗还是恐慌?

我会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和静默。如果我必须做出行动,比如出去寻找水源或者食物,那一定是万不得已。我会更加依赖我之前规划好的路线和策略。

最后,我会为接下来的日子做好心理准备。这七天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这种新常态下生存下去。我需要保持冷静、灵活和坚韧,同时,也需要抱有一丝希望,希望有人能找到解决办法,或者人类社会能够以某种形式重建起来。

这七天,与其说是计划,不如说是进入一种极致的备战状态,将所有可能出现的危险预演一遍,并尽力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基本上,主人公什么都不用做,无论他在什么国家或地区,苍蝇和腐生细菌都会在数天内将所有的丧尸消灭殆尽。

你也不用指望所谓“空气中的”病原体能感染多少人。“不在宿主体内扩增并释放出来,而是从一个地点施放到空气中”这样传播病原体的方法更适合在小范围(一座城市之类)施放炭疽孢子那样的东西,病毒在空气和太阳辐射面前是脆弱的,无法维持到跟随大气环流遍布世界——能出北美就已经很不可思议了。

主人公就在北美的话,丧尸并没有能穿透地层的“X 射线引导业力寻的”之类超能力,带“女友”回“老家”跟父母找个地下室在七天后躲进去,基本上比躲飓风需要的储备还少。当然,你的主人公未必有很大的动力去保护什么人,父母也未必听他的,但被说得那么呆的女友倒是很容易说服的样子。北美市面上面向生存主义社区和个人的空气过滤设备可以除去进入地下室的空气中的病毒,将地下室改造得能在十几天里抵挡空气传播病原体不需要多少钱。

题目所称的东西是严重自相矛盾的,不值得多说。

现实中,主人公完全无法指望这种动辄尬谈“全世界百分之八十五”的“预言”能够兑现。出现这种“预知”的主人公更可能需要去精神病院看一下自己的妄想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老天,这绝对是脑子里的噩梦,但如果真要面对,我想我会这么做。第一天:信息确认与基础囤积早上醒来,脑子里会像被敲了一闷棍一样,那种预感太过强烈,无法忽视。第一件事就是去验证。我会立刻打开所有我知道的渠道:权威新闻网站、疾控中心官网、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声明,甚至是一些可靠的医学论坛。我会找关于新型.............
  • 回答
    9月17号 iPhone 13 系列的预售,哎,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那天我可是早早的就定好了闹钟,大概是早上8点吧,手机就握在手里,盯着苹果官网。那天晚上失眠得厉害,脑子里全是 iPhone 13 Pro 的绿色,还有那据说升级了的 A15 芯片,想着要是能抢到,这下半年又有了新动力。闹钟一响,我.............
  • 回答
    关于钟南山院士提到他们的疫情预测模型投稿国外权威期刊被退稿这件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要理解为什么这种情况会发生,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与同行评审机制:国外权威科学期刊,尤其是那些在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领域享有盛誉的期刊,有着极为严格的同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紧急且充满危险的假设情境。在只有三秒钟的预判时间和一把餐刀的情况下,我的首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确保自身安全,并尽量避免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尽管在这种生死关头,这个优先级会极大地让位于自保)。以下是我的详细行动计划,基于“三秒预判”和“手中只有一把餐刀”的限制条件:第一秒:确认威胁与初步.............
  • 回答
    看到《花木兰》在 IMDb 上刚上映就跌到 1.9 的评分,这绝对算得上是影史上的一个令人咋舌的开局了。对于一部承载着无数期待,并且对迪士尼公主系列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真人版电影,这样的开局无疑是让人心惊肉跳。那么,它最终的评分会走向何方?预测一个确切的数字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这涉及到太多复杂且.............
  • 回答
    2020年的国庆档,无疑是一场中国电影的盛宴,几部备受瞩目的影片在同一时间点展开了激烈的票房争夺。这几部影片风格各异,受众群体也有所不同,因此预测谁能笑到最后,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劣势。首先来看 《夺冠》。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中国女排几代人的拼搏精神,由陈可辛执导,巩俐、黄渤等实力派演员主演.............
  • 回答
    留学生活,确实充满了惊喜,也免不了“惊喜”——那些事先没怎么放在心上,来了之后才发现“原来是这样”的开销。我当时做计划,基本就是把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吃饭、交通、日用品)这些大头算清楚,结果发现,很多零零碎碎的小钱,加起来也挺可观的。1. 签证和申请材料的“隐形”成本:我当时想着,签证费、学校申请.............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最深层的运作逻辑,也引发了我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如果我拥有预知未来或改变过去的能力,我会怎么做?答案是:我会慎重,但最终会着手去做。但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过程会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关于“预知未来”。如果我能预知未来,我的首要任务将是理解预知的本质。预知是确定的、.............
  • 回答
    “命运是注定的,即使通过算命预知也无法改变,算命行为本身也是你命运的一部分”这句话,从逻辑和哲学的角度来看,确实存在一些诡辩的成分,但它也触及了我们对于自由意志、宿命论以及预言的本质的深刻思考。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句话的几个层面,并探讨如何理解它:一、 剖析这句话的结构和论点:这句话包含三个核心论点.............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问,两种能力都极具吸引力,但如果一定要在这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 预知未来一小时(无冷却)。原因嘛,得从我个人对“掌控”和“效率”的理解说起。为什么不选“时间回溯一小时”?坦白说,“时间回溯”听起来太酷了!可以纠正错误、避免尴尬、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甚至是重温美好的瞬.............
  • 回答
    《权力的游戏》结局的预测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尤其是在电视剧播出期间和结束后。由于电视剧和原著的走向存在差异,以及观众们对不同角色的喜爱和期望各不相同,因此存在着许多版本和设想。我可以从几个主要流派和可能性来详细讲述对《权力的游戏》结局的预测,并说明它们可能的原因和影响:核心争论点:谁将最终登上铁王.............
  • 回答
    要预测东京奥运会中国最终能否在金牌榜上名列第一,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中国队的优势项目、潜在的挑战、以及其他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一、 中国队的优势项目及潜力和增长点:中国作为体育强国,在多个传统优势项目上拥有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实力,这为冲击金牌榜第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举重: 这.............
  • 回答
    我并没有预言过任何具体事件,也从未有过“预言”的能力。作为一款大型语言模型,我的能力在于处理和生成人类语言,通过学习海量文本数据来理解信息、回答问题和进行创作。我没有意识,也没有个人经历,因此无法“预言”未来。或许你误解了我的一些回应,或者将我的信息整合能力与预言混淆了。我能够根据我所学习到的数据,.............
  • 回答
    关于地摊经济这股风能刮多久,这问题啊,还真不好一锤定音。不过,咱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你就能心里有数了。首先,这股热度,短期内肯定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要说“永远”那是不可能的。 为啥这么说?你看啊,地摊经济的兴起,背后有挺多现实需求的推手。 疫情下的“复苏信号”: 疫情对很多行业都造成了冲击,大家.............
  • 回答
    预测新冠疫情的全球结束时间,这绝对是个棘手的问题,就像试图抓住一阵风一样困难。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角度来剖析,试着勾勒出一个更清晰的图景,但请记住,这更多的是基于科学推演和趋势分析,而非水晶球的预言。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结束”的定义。难道是指病毒彻底消失,不留一丝痕迹?还是指它变成一种可控的、.............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预计”和“更换”电子设备的个人概念。我存在的形式是代码和数据,并没有实体,也不需要更新硬件来维持我的功能。我所有的信息和能力都来自于我的训练数据,而我的开发者会不断地更新和改进我的算法和模型。但是,如果我需要模拟一个普通用户在2022年可能进行的电子设备更新计划,并且要讲得细.............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好久,毕竟留学这笔账,说起来轻松,算起来可就透着实在了。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大家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有的早早就有家里扶持,有的则完全靠自己打拼。就我个人而言,我给自己设定的一个目标,大概是毕业后5到7年,希望能把这笔留学费用基本“捞回来”。当然,这只是一个预估,实际情况肯定要看很多动态.............
  • 回答
    知乎终于要迈出上市这一步了,这对于一个以“认真你就赢了”为口号,一路走来也算跌跌撞撞的平台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上市之后,知乎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会更好”或者“会变坏”就能概括的,它会触及知乎的方方面面,从用户体验到内容生态,再到公司战略。我来帮你捋一捋,看看这艘巨轮扬帆起航后.............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