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的重巡或者战列舰会携带飞机,这个飞机有哪些种类,用途各是什么?飞机航程结束后如何回收?

回答
二战时期,战列舰和重巡洋舰搭载舰载机并非普遍现象,但确实存在过,这主要集中在一些排水量较大、性能先进的战列舰和部分巡洋舰上,尤其是一些拥有专门航空设施的舰艇。这些舰载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舰载飞机种类与用途:

1. 侦察机(Spotter Plane / Reconnaissance Plane):
种类: 通常是单翼或双翼的浮筒式水上飞机,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当时各国海军普遍装备的“水上侦察机”。例如,日本的“零式水上侦察机”(零式舰上侦察机,后期的“零式水上侦察机”是零战的改型,但早期也有专门的侦察机型号),英国的“海王”(Seagull)、“海牛”(Sea Lion),美国的“OC2海燕”(Curtiss SOC Seagull)。
用途: 这是战列舰和重巡洋舰搭载飞机最主要、最核心的用途。
炮战校射: 在舰炮对射过程中,舰载机可以升空,从高空俯瞰敌舰的弹着点,通过无线电将观测数据传回己方战列舰,指挥官根据这些信息调整炮击诸元,大大提高主炮的命中率和射速。这是舰载机在舰炮时代最大的价值。想象一下,在浓烟滚滚、炮弹横飞的海面上,一架小飞机在空中盘旋,实时播报“一发偏左五百米”、“命中船舯部”这类关键信息,这对于战列舰的远距离炮击来说是“眼睛”。
战场侦察与情报收集: 在舰队航行前或接近敌舰区域时,侦察机可以升空进行大范围的侦察,搜索敌方舰队、敌方基地、水雷区、潜在登陆点等情报。这为舰队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
搜救任务: 在战斗或航行中,如果发生人员落水、飞机坠毁等情况,舰载机会被派去搜寻幸存者。
反潜警戒(有限): 虽然不是专业的反潜机,但侦察机在低空巡逻时,也能发现潜望镜或可疑的海面迹象,为舰队提供预警。

2. 观测机(Observer Plane):
种类: 与侦察机类似,很多时候两者功能重叠,都可以被统称为侦察/观测机。通常也是浮筒式水上飞机。
用途: 核心用途与侦察机一致,主要用于为舰炮提供射击修正,以及进行战场观瞄。

3. 攻击机/鱼雷机(Limited/Experimental):
种类: 少数大型战列舰,如日本的“伊势”级和“日向”级在改装后,确实搭载了舰载轰炸机或鱼雷机,例如“彗星”舰载轰炸机。
用途:
对敌舰进行俯冲轰炸或鱼雷攻击: 这是相对较少见的用途。虽然理论上可以增强舰队的攻击力,但相比专业的航空母舰,战列舰上的飞行甲板和弹射器数量有限,飞机起降效率低下,而且搭载数量也少,所以对舰队整体战力提升有限,更多是一种尝试。
反舰支援: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飞机可能被用于支援主力舰队对敌方水面舰艇的攻击。

飞机航程结束后如何回收?

舰载机的回收是一个复杂但有明确流程的过程,主要依赖于舰船自身的设备和操作技巧:

1. 浮筒式飞机的回收: 这是二战时期战列舰、重巡洋舰搭载飞机最常见的方式,也是相对容易实现的。
着水: 飞机在完成任务后,会返回舰队。舰船通常会放出专门的起重臂(Crane),并配合回收索具(Recovery Gear)。飞行员会根据起重臂的位置,将飞机驾驶到海面上,并调整姿态,使其浮筒稳定。
吊装: 起重臂会将飞机慢慢吊起,通常会有人在甲板上协助固定飞机,防止其在吊装过程中摇摆。吊装过程中会小心翼翼地操作,以免损坏飞机或起重臂。
甲板作业: 一旦飞机被吊到甲板上,会将其放置在指定的停放区域,进行检查、加油、装填弹药(如果适用)和维护。

2. 轮式飞机的回收(较少见):
滑跑起飞(例如日本的某些改进型): 少数战列舰(如日本的“伊势”级改装后)曾尝试安装简易的起飞滑道或弹射器(尽管不是专门的航母级别)。这些飞机通常是轮式飞机,起飞后降落方式则非常困难。
海面迫降与回收: 由于战列舰和重巡洋舰没有专门的着舰设备(如拦阻索、斜角甲板),轮式飞机通常需要在完成任务后,尝试在海面上进行水上迫降(将轮子收起,用机腹或浮筒迫降)。迫降后,飞机可能会被起重臂吊起,或者在海面上漂浮等待回收。这种方式风险极高,飞机损坏率很高。
备用方案: 实在无法回收的情况下,飞行员有时会被命令在完成任务后,选择在友方控制的陆地机场降落(如果距离允许)或抛弃飞机(跳伞逃生)。

回收过程中的关键点与挑战:

海况: 海况是影响飞机回收最关键的因素。在风浪较大的情况下,进行精密的起重作业非常困难,飞行员也难以准确将飞机降落在目标区域。
起重臂能力: 舰载飞机的重量决定了起重臂的承载能力。越大的飞机对起重臂的要求越高。
操作精度: 舰上操作人员需要极高的熟练度和精确性,才能在摇晃的甲板上安全地吊装飞机。
起重臂位置与视野: 飞行员需要根据舰船的起重臂位置,并在起重臂操作员的指引下进行操作。舰船的烟囱、桅杆等结构会影响视野,增加难度。
损管: 在战斗情况下,回收作业需要兼顾防空和损管,确保起重作业人员和飞机的安全。

总而言之,二战时期战列舰和重巡洋舰搭载的飞机主要是为了弥补自身在远距离侦察和炮战校射方面的不足,特别是浮筒式水上侦察机扮演了“舰炮的眼睛”这一关键角色。飞机的回收主要依靠舰上的起重设备,这是一个技术活,也受到海况的极大限制。虽然尝试过搭载攻击机,但由于舰船本身的限制,效果并不如专业的航空母舰显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只是重巡,轻巡也会携带——在间战后期有个风气是几乎只要有点可能,就往船上装一下弹射器,至少也要有支架(便于战时后条约时代补上)——而到了真正战时,又有相当一部分船开始拆这些弹射器。水上飞机是个装了又拆的痛苦话题。一方面,水上飞机好吗,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搜索距离长,观测落点高,甚至驱逐敌军水侦或者反潜都行,简直就是美梦成真;另一方面,这又是不是画蛇添足?搞不好也是:天天被海斗士(甚至剑鱼)追着日,回收难得和上青天一样近乎一次性,吃得吨位和甲板空间紧张(甲板空间紧张,你什么时候见过军舰甲板空间不够用过,神奇吧)。于是RN开始疯狂拆换防空炮(当然,IJN在疯狂补水侦)。核心是:谢谢直升机,谢谢直升机,谢谢直升机全家。


一战刚刚结束后,为舰艇上加装飞机是一个非常时髦的想法。1926年英军决定把为水面舰艇安装弹射器作为既定政策的出发点时,看到的潜能不只是校射能力,还包括空战和对敌攻击:当时的想法非常简单,既然航母和飞机如此有效(而单舰航母又不够大),那么为什么不把所有的舰艇都变成航母呢!

基于这个天才的出发点,首当其冲的就是巡洋舰和主力舰。舰队战中,舰队巡洋舰和主力舰应该携带S/R侦察机(Spotter-reconnaissance)和F/R战斗机(Fighter-reconnaissance),这些飞机一部分要为主力舰进行舰队防空,一部分要前出侦查敌军鱼雷艇和驱逐舰的位置,为巡洋舰队提供预警。而殖民地巡洋舰或者叫贸易保护巡洋舰甚至应该携带一架鱼雷轰炸机进行侦查和攻击!而这里将这种想法叫做天才并非讽刺,这个想法确实天才。在普通商船无法起降同时代飞行器的环境下,日后现实主义的商船航母和这种载机的轻巡洋舰之间是某种意义上有异曲同工之处的。

把这几个词分割开,载机实际上是:Spotter(观察校验)-Reconnaissance(通勤侦查)-Fighter(空战驱逐)-Bomber(反潜反舰)的勤杂任务。明显当代并不是所有的职能都被直升机继承。

回到舰载机开始的时候,1926年当两艘E级巡洋舰(进取,翡翠)被完工(随后成为了测试舰桥,炮塔和各种技术的白鼠)后,E级和之前的一部分C级D级和部分无畏舰试着安装了起飞平台(Flying-Platform)——注意这不是弹射器,而是起飞平台,飞机仍然滑行起飞。而飞机起飞,哪怕是最小的飞机,也需要相当的速度和滑行空间:巡洋舰上首先没有足够的甲板空间(注意下图的起飞平台有多长),其次,与战列舰主炮上的平台不同,这种起飞平台需要专门设计进行旋转,才能保证飞机能够随时迎风起飞——舰艇保持二十节以上航速时,在大风中起飞飞机。 这一点显然并非实用,很快,C级和D级大多数巡洋舰又拆掉了起飞平台。而E级在31年改造时把起飞平台改成了弹射器(Catapult),弹射器为飞机起飞提供助力,在占用空间更小,无风环境下也可以起飞。这是弹射平台的开始。



至于用途··· ···

刚才提到的制空,对敌攻击这种随着战斗机和防空火力突飞猛进越来越无法胜任的工作外,校射观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用法——通过无线电联系。

另一个常见的用法是前卫侦查,航母舰载机不足时,其他舰艇的载机可以同时起飞搜索敌军,确保战列舰队或者大型航母的打击编队可以保持全部实力进入战斗。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马里亚纳日军将水上飞机混编轻航的机队大规模撒网,另一个例子是马塔潘FAA的水侦和舰队水侦一起在入夜前成功咬住敌军,确保舰载机可以持续发动打击(虽然最后目视观察哨立了大功,那是后话)

载机当然也可以反潜,世界上第一例飞机击沉潜艇,第一例舰载机对潜艇击杀(同一个例子)都是厌战在纳尔维克击沉的U-64,很快商船航母之流也被开发出来,知道福克兰时代RN和RFA仍然在用商船做起飞平台,其影响大为深远。

这里有几个误区,侦查事实上撒网难度很大——尤其是单舰行动。一架飞机如何侦查?最多是在舰艇航向之前提前活动。真正完成航空搜索圈需要至少三到五架飞机。单舰侦查的意义更多是确认:比如,如果斯佩确认了来袭的是哈伍德的3艘巡洋舰(而不是1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朗斯道夫是否仍然会决心求战呢?(他会)

另一个误区是:有舰载水侦就是好的。这也是不对的。水侦的重量和占用的空间很多时候看起来得不偿失,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军后期的舰艇就并不刻意强调舰载机的地位(南达北卡和克利夫兰巴尔的摩之流非常英明地将载机扔到了美式平屁股上,看心情携带,而且美式舰艇本身吨位上就要比日英大得多)。一个是航母编队此时已经非常成熟,专职载机舰在护航战场,舰队防空和航母对攻上都已经非常成熟,另一个是因为其本身对舰艇设计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日式和早期英式舰载机在其次,后期英式机库+弹射器的设计是非常特殊的应对北海严酷环境的设计。只是英式水面舰艇本身就在单舰技战术性能上与美日有较大差距,也不苛求,所以才能闷头走自己的路,就好像英巡的许多有特殊改造容纳皇家陆战队的空间一样,是特殊需求。

应该说真正解放机库和弹射器布置的仍然是直升机:任何舰艇和大中型商船上都可以起降,不需要弹射器,而火炮需求的减少意味着舰尾空间可以被专门留作载机活动使用,这时的非航母舰载机才是完全体。

我之前说过,在飞机出现的那一刻,其价值就已经昭然。在海面上更是如此。应该是,舰艇携带舰载机的想法本身没有错误,但是究竟是在每一艘舰艇上都携带,还是在航母以外不苛求——这就是各国自我选择的结果了。IJN战争后期的一些改造,无奈更多,是出于航空侦查力量的严重缺失,又没有足够强大的潜艇前卫,舰载预警雷达和间谍机构来补足。至于RN早期热情洋溢地给几乎所有的巡洋舰补上飞机,则是针对北海和大西洋/印度洋攻防的特殊选择,外加欺负德意军专职航母的缺失;而即便如此,战争中也有大量拆除——太重太大,而防空炮的战前设计又严重不足。

弗雷德曼有些话说得对,USN的大船战略在载机出现后适应的如鱼得水。“更大的舰艇意味着更多的改造空间,最终意味着更长的服役时间和更庞大的舰队”——这套比起RN的“更小的舰艇意味着更快的升级换代和战时能够承受更大的损失,更低的价格意味着更大的舰队”这种逻辑鬼才要好太多。亚特兰大对黛朵的例子不谈,可有可无的舰尾开阔平台上的舰载水侦绝对也是另一个例子。言尽于此吧。

user avatar

首先,大致上分为两个大类,水侦和水观,还有一些地方特色的杂七杂八奇奇怪怪的东西。

先说水观。

众所周知,自连续瞄准法校射发明以来,炮术部门和造舰部门就陷入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炮术需要更高的观测位置以实现更精准的观测,而在船上搞平地起高楼这种事情显然就很离谱。

于是,观察员就在思考怎么样才能爬的更高。

观察员:“炮术长,观察员的视力是有极限的。
我在短暂的作业中学到了一件事。
越是试图爬高,越发现舰桥的高度是有极限的。
除非超越舰桥。”
炮术长:“你到底想说什么?”
观察员:“我不爬舰桥啦,炮术长!”

于是观察员就上了天(物理)。

第一代上天的观察员坐的是从法国人那学来的炮兵校射气球,通过系留在船上以实现稳定。不过这个方法脸上写着的不靠谱:气球本身就不是什么很安全的设备,更何况在大风大浪的大洋上作业。很快这种原始的校射设备就被淘汰,而刚刚起飞的飞机就进入了海军的视野。

相比之下,飞机好处远比气球多:可以不用像气球一样干活全看老天爷脸色,可以观察到的范围也比气球大的多,在后面的夜战中还开发出了骑脸扔照明弹这样神奇的打法,甚至在海军老爷的脑洞中还存在舰队拉烟的情况下通过水观实现战场的单向透明这样的奇思妙想。

水上观测飞机很快就被部署在了几乎所有USN的大中型作战舰艇上,并且在他们的帮助下美战的射程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但是在经历了二战的战火检验之后,海军老爷们发现这个水观虽然挺香的,但是没有香到那种程度。

在实际操作中,水观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在高烈度作战中很容易被击坠;一旦在舰上被命中就是一个起火点(北卡上的翠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并且回收它并非易事:母舰需要以一个不高的速度在海上划出S型的航迹以稳定海面让飞机顺利降落并且吊装到母舰上,这些一听就是很麻烦的事情,更别说吊装那个要命的活。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在战舰上的所有炮群都实现了RPC联动的时候飞机想母舰传回情报居然还需要敲电报,也难怪这水观的情报传递成为了整个火控系统中最慢的一环。而随着战场的速度从日德兰的20节提升到了200节乃至300节,这样的慢速显然不能被接受,于是水观慢慢退出了火控系统,成为了执行奇奇怪怪的任务的打杂机。

由,水观这个路子的最终形态是USN部署在鸭滑上的先锋无人机。

水侦的出现可以说是和水观一脉相承,航空兵的力量轻易地把舰队的视线带到了几百公里以外,因此使用水上飞机进行侦查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由于美国人有大量的打杂航母提供情报资料所以舰载水上飞机在美军并不是侦查的主力,玩的比较多的反而是日本人和瑞典人(因为这两家搞了一个很神秘的航空巡洋舰)。

作为你球上有数的穷逼帝国主义国家,日本人在造不出足够多的航母的情况下采取的决策是建造航空巡洋舰来完成侦查任务,航母专门负责对舰攻击任务。

于是他们掏出来了这么两个奇怪的东西:利根级以及大淀号。



作为日系重巡的大成之作,利根号实现了极强的航空作业能力(如果航空设施正常运转的话)和优秀的炮击能力的平衡。相较于前级舰高雄前三后二的配置,利根把四座祖传的三年式主炮全部塞在前甲板(居然还因为玄学原因取得了比高雄更好的散布),而后甲板被改为专用航空作业平台。利根级的航空设备设计极限容量为六架零式水侦,但是为了航空作业方便所以一般只带5架。

不过,两艘利根的设想虽然很美好,但是实操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在中途岛海战中,利根和筑摩上面的侦察机都掉了链子。利根号上的利根四号侦察机因为机械故障不得不推迟弹射,最后弹射起飞比原计划延迟了足足半个小时,而这架侦察机负责的空域恰恰是美国航母埋伏的区域。这延迟半个小时还不是很要紧,最要命的是他传回来的五分报告就没一份是对的:

0728,从侦察机利根四号传回了第一份报告:“发现10艘敌舰,方位010,距离中途岛240海里,航向150度,航速20节以上”(然而当时的美国舰队并不在这个位置)
0758,报告“敌人航向改为080”。
0809,报告“ 敌舰为5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侦察到的应是编入了企业号和大黄蜂号的16特混,但是没有侦察到最关键的航母。
0820,报告“发现敌人一艘航空母舰殿后”,这次侦察到的应是只编入了约克城号一艘航母的17特混,他把16特混和17特混搞混了。
0830,报告“发现还有2艘巡洋舰,方位008,距离中途岛250海里,航向150度,航速20节”,这次侦察到的应该是17特混,但是位置又错了。

相较于美国人通过PBY获得的情报,这份侦查报告的离谱程度超出人的想象,至今也没人知道这份离谱的报告是怎么写出来的。这份报告直接导致南云对美航实力判断失误,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途岛海战的失败。


然后是奇奇怪怪的东西方面,主要是英国人和日本人还有意大利的脑洞,反正啥东西经过他们的脑子都会变得奇奇怪怪。

首先是水战。

别看在窝窝屎里面人手一个水战,但是在现实中正儿八经的水战很少,毕竟也不会有多少人想着拿挂着俩大浮筒的战斗机去狗斗...

但是你架不住还真有人这么想。

毕竟谁都知道锤一架飞机最好的办法是用另一架飞机,所以在看到那些高速战斗机改装的水侦的时候就有人动了歪脑筋。其中集大成者分别是英国人和意大利人。

出于大家都明白的原因,FAA不比隔壁RAF兄弟混得不错,人家是整个二战有数的穷逼(最穷的搞不好是KM),在大西洋补给线天天被德国人的飞机骚扰到无法维持的时候FAA只能动RAF的报废品的歪脑筋。

于是他们把RAF扔掉的飓风当宝一样捡了起来...

是的...他们在商船顶上塞了个弹射器拿来弹海飓风...

这种弹射器使用的火药作为动力,意味着复装非常的麻烦。海飓风明显不能在商船这种迷你平顶上降落,何况飓风也不是啥特别好使的飞机,也就是锤一锤轰炸机可堪一用。于是这些海飓风干脆当做一次性飞机使用,直接迫降在海面或者飞回本土。不得不说这些MAC极大的减轻了RAF和FAA的防空压力,同时也为帝国的商船队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意大利人的脑洞就比较神秘了。按说整个地中海就应该是AM的澡盆,结果也遇到了AM和RM的不合的问题。甚至于发生过在塔兰托战役时AM的食雀鹰侦查到了英航的行动结果因为被剑鱼暴打而跑路的事情。本来指望AM覆盖全地中海的RM不得不考虑自己的防空问题。以维内托为代表的意大利战列舰选择了可靠的OTO90高炮和RE.2000战斗机作为自己的防空屏障。但是这个RE.2000是完完全全的陆基战斗机,根本没有在水上降落的能力。可是在地中海要啥水上降落能力,直接飞回本土不就好了。

于是舰载机史上最草生的一幕发生了。


平平无奇的弹射之后,意大利人会告诉你什么叫创新精神:


你没看错,这就是刚才那架RE.2000,在落地之后拆掉螺旋桨再锁死襟翼打包之后拉到港口装船,简直是天才的设计啊有没有!

好了,我被意大利人折服了,溜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战列舰和重巡洋舰搭载舰载机并非普遍现象,但确实存在过,这主要集中在一些排水量较大、性能先进的战列舰和部分巡洋舰上,尤其是一些拥有专门航空设施的舰艇。这些舰载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舰载飞机种类与用途:1. 侦察机(Spotter Plane / Reconnaissa.............
  • 回答
    二战及以前的舰炮,尤其是装备在重巡洋舰以上级别战舰上的那些,其设计初衷和性能特点,与现代舰炮有着天壤之别。如果强行将现代的HEAT(高爆反坦克弹)和HESH(高爆破片弹)概念应用到这些老式舰炮上,其产生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并且相当复杂,绝非简单的威力提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HEAT和HESH与二战时.............
  • 回答
    英国重巡洋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们并非是战争中最耀眼的明星,不像航空母舰那样改变了战争的格局,也不像战列舰那样以强大的火力吸引眼球,但它们在漫长而残酷的战争中,扮演了无可替代的“万金油”角色,其存在和发挥的作用,直接关乎到英国海军的作战效能和整体战略的执行.............
  • 回答
    二战前是否可以放弃制造重巡洋舰和战列舰,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具有历史意义的假设性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的战略背景、技术发展以及各国海军的思想潮流。直接给一个“是”或“否”的答案,恐怕过于简化了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军事现实。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二战前,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战列舰和重.............
  • 回答
    战火中的抉择:英美为何更青睐轻巡洋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波澜壮阔的海战史中,巡洋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若细究英美两国海军的舰艇发展脉络,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相比于重巡洋舰,轻巡洋舰在两国海军的舰艇序列中占据了更为突出的位置,并且在战争的许多关键节点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这并非偶然,而.............
  • 回答
    谈到重口味的二战同人,这真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到创作自由、历史伦理、以及读者接受度等方方面面。想要深入聊聊,得从几个角度去拆解:一、 首先得明白,“重口味”在二战同人里具体指的是什么?这里提到的“重口味”,通常不是指那种血腥暴力场面本身,因为二战本来就是一场极其残酷的战争,任何对战争真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军事和经济的实际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透彻些。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一万吨的军舰和一万吨的货船,虽然吨位一样,但它们在设计、建造、装备、维护以及最终的价值上,差异是巨大的。价值的比较:万吨军舰 vs. 万吨货船(含货)军舰:想象一下一艘万吨级的军舰,比.............
  • 回答
    二战中的重巡洋舰,在我看来,更像是那个时代海军实力的一个缩影,一个承载了期望、也饱含了妥协的舰种。它们不像战列舰那样拥有绝对的火力压制,也不像驱逐舰那样灵活迅捷,但它们的定位却恰恰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空白,承担了极为重要的作战任务。要理解它们的效能,得从几个层面去细说。首先,重巡洋舰的核心定位:舰队的骨.............
  • 回答
    二战时期,各个参战国在军事装备和战术思想上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这直接体现在了他们的团级部队的重火力配置上。要衡量“平均水平”,需要考虑当时各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资源获取情况以及战略需求。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美军(含陆战队)、日军、国军和共军的团级部队重火力情况,尽量深入一些,避免生硬的堆砌数据,而是从战术.............
  • 回答
    .......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和日本之所以未能“见好就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领导层思维以及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国情和战争初期的战略目标。德国:从辉煌胜利到陷入全面战争的泥潭德国在二战初期的“闪电战”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迅速占领了波.............
  • 回答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的钟声敲响,标志着日本正式踏上了全面战争的道路。然而,这并非一个孤注一掷的冒险,而是日本在复杂的国际局势和自身战略考量下,选择了一条极为危险的两线作战之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战略目标、资源状况、国内政治以及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战略目标:大东亚共荣圈的野.............
  • 回答
    关于二战航母甲板为何大多采用木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确实会让人联想到“防火防潮”的疑虑。事实上,这背后是当时技术条件、材料特性以及实战需求的综合考量。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是木质的?首要原因在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在二战时期,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要求极高的海军舰种,其设计建造正处于快速.............
  • 回答
    关于二战胜利的关键因素,美国和前苏联谁的作用更大,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学家们对此也从未达成过完全一致的看法。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并不容易,因为两国各自的贡献都异常巨大且不可或缺。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战争的进程和影响,可以尝试梳理出双方起决定性作用的具体体现。美国:工业巨头与“民主的兵工厂.............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和美国不仅有空军,而且空军在战争的进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力量之一。作为资深军迷,我来给你细细道来,保证不是AI那种干巴巴的陈述。日本海军航空兵:崛起与辉煌(但短暂)在二战爆发前,日本就非常重视发展航空力量,尤其是在海军领域。当时日本海军的航空力量是世界顶尖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涉及到二战期间各国动员兵力的程度,这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是有很大差别的。简单地说,不是所有男性都去当兵了,但动员的比例相当可观,远非“一小部分”。 战局的激烈程度、国家的总动员能力以及战争的持续时间,都极大地影响了兵役的普及程度。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1. 国家.............
  • 回答
    说起二战武器的价格,这可真是一个大话题,因为它涉及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且“价格”这个词在当时和现在来看,意义也不太一样。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看看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二战时期武器的“价格”跟咱们现在去商店买东西的价格是两码事。当时,这些武器主要是在国家之间进行交易,或.............
  • 回答
    二战登陆战,想在海滩上丢铁质掩体方便登陆?这想法在理论上听起来挺顺当,但实际操作起来,别说方便了,简直是添堵。这事儿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清楚。首先,你得想想这玩意儿得有多大、多重。要是想真正起到“掩体”的作用,能挡住机枪子弹,甚至迫击炮弹,那得是多厚实的铁板?一个人就能扛起来的那种?别逗了,那根本不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道出了许多军事爱好者心中的疑问。理论上来说,在飞机尾部安装一门炮,让其能够向后射击,似乎是个很棒的主意。这不仅能让你在被咬尾时有机会反击,还能增加敌机攻击你的顾虑,说不定还能制造一些意外的“空中缠斗”戏剧性场面。然而,现实的战场和飞机的设计是复杂的权衡,这里面涉及到的考量可不少,.............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人们常常会想起那些鼓舞士气、传播信念的歌曲。德国有《艾丽卡》(Erika),苏联有《喀秋莎》(Katyusha),它们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经典。那么,在亚洲战场上,日本是否也有这样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呢?提起日本二战时期的歌曲,很多日本人首先会想到的是《同期之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