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的战斗机为何不安装一门炮口向后的炮?这样飞机被咬尾时可以一边逃跑一边开炮,也有机会反杀敌机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道出了许多军事爱好者心中的疑问。理论上来说,在飞机尾部安装一门炮,让其能够向后射击,似乎是个很棒的主意。这不仅能让你在被咬尾时有机会反击,还能增加敌机攻击你的顾虑,说不定还能制造一些意外的“空中缠斗”戏剧性场面。

然而,现实的战场和飞机的设计是复杂的权衡,这里面涉及到的考量可不少,咱们来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回到二战那个时代,当时飞机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是怎样的。

1. 空中缠斗的本质与飞行员的视线局限:

二战时期的空战,尤其是早期的螺旋桨战斗机,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目视缠斗”(dogfight)的基础上的。飞行员需要通过肉眼观察来锁定目标,并利用飞机的机动性来获得优势。

“咬尾”的含义: 当一架飞机被另一架飞机“咬尾”,意味着后者已经占据了一个对前者来说非常有利的攻击位置——它在追逐者的正后方,可以相对自由地使用机炮或机枪进行射击,而前者则很难进行有效的反击。
飞行员的视野死角: 即使是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飞行员的视野也并非全能。后视镜虽然有,但它的视野是有限的,而且在高速、高机动性的缠斗中,飞行员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前方和侧面。想象一下,你在开车时,要同时看着前方路况和后视镜里的情况,尤其是当后面有人紧跟着你,而且你们都在高速移动,情况会是多么混乱和困难。在飞机上,情况还要复杂得多,还要考虑三维空间的变化。
操纵的难度: 如果要控制一门向后射击的火炮,意味着飞行员需要非常精准地协调自己的操纵杆、油门以及射击操作。他不仅要控制飞机的飞行姿态,还要通过某种方式(可能是操纵杆上的按钮、脚踏板,或者一个单独的操纵杆)来控制炮的指向和射击。想象一下,在被敌机紧咬不放,飞行员全力进行规避机动的同时,还要分出精神去瞄准并射击后方的目标,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而且,炮的指向很可能也需要通过飞机的机动来完成,比如通过滚转或俯仰来改变炮口的方向,这会进一步增加操纵难度和飞行员的负担。

2. 武器系统的布局与平衡性:

飞机设计的一大原则是追求最佳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和整体平衡性。

重心问题: 在飞机尾部增加一门炮和相应的弹药、供弹系统,会显著改变飞机的重心。弹药的重量,尤其是重型机炮的弹药,是相当可观的。如果这些重量集中在飞机尾部,会使得飞机重心后移,这会严重影响飞机的稳定性和操纵性。飞机会变得更容易失速,在转弯时可能不如原本稳定,甚至可能导致飞机在空中失控。要抵消这种影响,就需要在飞机头部增加配重,这又会增加飞机的总重量,降低性能。
机炮的结构: 机炮的后坐力是很大的。一门威力不小的机炮,其后坐力可能会对脆弱的飞机尾部结构造成巨大的冲击。为了承受这种后坐力,需要在尾部增加加强结构,这同样会增加重量和复杂性。而且,炮管的伸出也会影响飞机的气动外形。
弹药携带量: 即使安装了炮,能携带多少弹药也是个问题。炮弹比子弹要大得多,占用的空间和重量也更多。相比于在机头或机翼上安装多挺机枪或机炮,在尾部安装一门炮可能提供的火力持续性并不强,而且消耗的弹药很快就会打光,成为无用的负担。

3. 战术与武器的匹配度:

当时的主流战术和武器配置是经过反复验证和优化的。

前射武器的优势: 大多数战斗机都将火力集中在机头或机翼前方。这有几个原因:
瞄准容易: 飞行员可以通过俯仰或偏航来将整个飞机对准目标,然后射击,这比瞄准一个独立的后向炮要容易得多。
火力集中: 将所有火力集中在一个方向,可以形成更强的火力密度,提高命中率。
“剪刀”战术: 很多战斗机采用“剪刀”式(scissors maneuver)或者快速的剪切攻击,以快速接近目标并完成射击后脱离。这都需要向前射击的能力。
“攻击机”与“战斗机”的分工: 即使是为反击而设计的飞机,也往往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例如,一些轰炸机或攻击机在尾部安装了防御机枪(turret gunner),但那是专门的设计,飞行员不是用来直接操纵的,而是由专门的炮手操作,且其主要任务是防御而不是主动攻击。战斗机的主要任务是争夺制空权,通过优势机动和火力来击落敌机,而非在被追击时进行反击。
“逃跑即战斗”的理念: 在很多情况下,当被咬尾时,最佳的战术是利用飞机的机动性摆脱缠斗,而不是冒险进行一次难以控制的后向射击。毕竟,一次无效的后向射击不仅浪费宝贵的弹药,还可能因为操纵不当而暴露自己,被敌机抓住机会。

4. 技术实现的可行性:

瞄准系统: 要精确瞄准后方的目标,需要一套复杂的瞄准系统。即使有后视镜,也难以实现精确瞄准。当时没有雷达辅助瞄准,全靠光学瞄准镜。在后面安装一个可以独立瞄准的炮塔,需要专门的炮手和复杂的操纵杆,这本身就增加了飞机设计的复杂性,占用了宝贵的空间和重量。
炮塔设计: 如果是类似轰炸机尾部的炮塔设计,那又意味着需要一个炮手,这就改变了战斗机的单座设计理念。

那么,有没有尝试过类似的设计?

确实有一些飞机在设计时考虑了向后射击的能力,但通常不是以主炮的形式,而是以机枪的形式,并且有专门的炮手。比如:

一些早期战斗机: 有些飞机确实在机翼后缘或者机身上设计了可以向后射击的机枪,但射界非常有限,且通常由飞行员手动操纵,射击效果并不理想。
侦察机、轰炸机上的尾部机枪: 这是比较常见的,如英国的“蚊式”轰炸机,或一些大型轰炸机,都配备了尾部炮塔,但这是由专门的炮手操纵的,用来防御尾部来袭的敌机,与战斗机的主动攻击完全是两码事。

总结一下:

之所以二战战斗机没有在尾部安装向后射击的“炮”,主要不是因为没人想到这个点子,而是因为:

飞行员难以同时完成规避和精确的后向射击任务。
会严重影响飞机的重心和操纵性能。
需要承受巨大的后坐力,对机体结构是挑战。
弹药携带量有限,且战术上不如集中火力向前射击有效。
在技术上实现可靠的后向瞄准和射击系统非常困难且笨重。

与其冒着风险在被咬尾时进行一次不太可能命中的后向射击,不如专注于利用飞机的机动性摆脱困境,然后通过更好的战术和火力优势来解决敌机。战斗机设计追求的是效率和优势,牺牲一部分机动性和平衡性去增加一个低效的后向火力,显然不是一个划算的交易。

虽然听起来很酷,但飞机设计从来都是一个“没有最优解,只有更好权衡”的过程,平衡性、性能、成本、战术需求,这些因素都必须被考虑进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通过反光镜瞄准?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不如你试试在自家汽车车尾粘上一根树枝当准星,用后视镜去瞄一瞄什么东西?比如路上的汽车?

真以为战斗机攻击目标,这么好操作的?而且开汽车这么干你只需要控制方向盘和离合。而战斗机飞行员空战中瞄准目标时,至少要同时控制 升降舵、尾舵、副翼、襟翼、油门。

不然怎么几架日本战斗机围攻一架受伤的B29,打光了子弹也打不下来?(还不就是飞行员太菜-跑~)

放个图自行体会

2. 敌机追击时 ,为什么我机要先大幅度机动???表示严重不解。

如果你是要做规避动作那还装固定尾炮干什么? 战斗机对头的时候会大幅机动吗?当然不会。正对着冲鸭,嘴里大喊乌拉就完事了。

3,敌机在后面咬六点,为什么会转弯?一转弯不就直接丢失射击窗口了吗?肯定是一直试图把机头对准你啊。

4,对准敌机行驶路线并预先开火,这不是最基本的吗???就是瞄提前量呗。不然打谁去?

5,本来就有一部分战斗机,以及大部分轰炸机会装尾炮。只是不是固定的,需要人操作,称为后射机枪(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道出了许多军事爱好者心中的疑问。理论上来说,在飞机尾部安装一门炮,让其能够向后射击,似乎是个很棒的主意。这不仅能让你在被咬尾时有机会反击,还能增加敌机攻击你的顾虑,说不定还能制造一些意外的“空中缠斗”戏剧性场面。然而,现实的战场和飞机的设计是复杂的权衡,这里面涉及到的考量可不少,.............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盟军为何没有选择控制波罗的海并登陆丹麦开辟新战场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战略议题。许多人会好奇,为何盟军没有利用其强大的海军力量,在北欧方向给纳粹德国施加更大的压力。问题的答案并非单一,而是涉及到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和地理因素的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盟军面临的主要战略.............
  • 回答
    二战后期,当纳粹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后显露出失败的迹象时,军官团中并非没有对希特勒及其政权的不满声音,但“大多数军官团不想着推翻纳粹政权,反而打到底”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力量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军官团的构成、思想根源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根深.............
  • 回答
    二战后的空战格局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斗机的主武器从机炮演进为导弹,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和战术原因。而坦克作为陆战的王者,尽管面临着导弹和反坦克武器的巨大挑战,却依然将大炮作为核心武器,这同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要理解这两者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所处的环境、目标以及武器系统的演变。战斗.............
  • 回答
    二战期间苏军战斗机武装配置低限度的现象,并非是苏军有意为之,更准确地说,是受制于当时苏联工业基础、技术水平以及战争初期严峻的形势所综合影响的结果。不能简单地说“总是”低限度,但确实在相当一部分机型上,与同期西方战机相比,其武装水平显得相对简单。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其中的原因:1. 战争爆发前和初期的工.............
  • 回答
    二战北非战场,隆美尔麾下的“非洲军团”以其闪电般的机动和出色的战术,一度让盟军闻风丧胆。然而,即便是在他最辉煌的时刻,隆美尔手中拥有的装甲师数量也似乎与他的威名不太相符。许多人会疑惑,为什么德国不倾尽全力,多给隆美尔几个装甲师,一举荡平北非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诸多复杂的战略、资源和政治因素,绝非简单.............
  • 回答
    二战后期,德国在东线装甲部队确实出现过几次局部性的兵力集中和技术优势,但这些优势未能转化为扭转整个战局颓势的关键因素,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一、技术优势的局限性与付出高昂的代价不可否认,到战争后期,德国的虎式、虎王等重型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上,相比苏军的T3.............
  • 回答
    二战进行到1944年,德国的败局已然如雪崩般不可阻挡,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实。白俄罗斯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标志着东线德军主力遭受重创,而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则打开了西线反攻的通道。按理说,这个时候的德国领导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应该能看到战争的尽头,理智地选择求和或者投降,以避免更大的损失。然而,历.............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超越同为战败国的德国,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于统一后的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拉大,同样有其深刻的根源。日本为何能超越德国(战后初期至冷战时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能超越德国,需要区分“战败国”的定义和历史.............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日本海军飞行员的损失远超美军,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从战略决策到技术装备,再到训练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战略层面和战术运用上的根本性分歧是导致飞行员损失差异的根源之一。日本海军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将海军航空兵视为一种“决定性打击”的工具,寄希望.............
  • 回答
    硝烟弥漫的战场,为何不见昔日雄风?二战中国战场骑兵的隐秘与世界的骑兵变迁当我们回顾二战的恢弘史诗,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坦克轰鸣、飞机俯冲、步兵冲锋的画面。然而,在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中,我们似乎很少能找到身披闪亮铠甲、纵马挥刀的“枪骑兵”的身影,尤其是在广袤的中国战场上。为何昔日战场上的绝对主力——.............
  • 回答
    二战欧洲战场上,主流观点将轴心国定义为“邪恶”,将同盟国定义为“正义”,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深刻的历史事实、意识形态冲突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建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核心动机、行为表现以及最终的战争结局和影响。首先,我们来看轴心国的“邪恶”之处。核心在于其极端民族主义、.............
  • 回答
    要理解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和孙权在夷陵之战和二宫之争的批评力度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夷陵之战的过失与二宫之争的过失的“性质”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从战略和战术层面上看,刘备在夷陵之战的过失可能更直接、更致命,但陈寿的批评更多地聚焦于行为的“性质”、“责任”以及对“.............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美国无疑是主角之一,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海军上将切斯特·尼米兹和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都在各自的领域为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麦克阿瑟似乎比尼米兹拥有更大的名气,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仅仅是功绩大小的简单比较。要理解这.............
  • 回答
    1945年夏天,原子弹的蘑菇云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上空升起,那场景至今仍是人类历史上最令人心悸的画面之一。这场残酷的战争以原子弹的投放画上了句号,但随后的几十年里,美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昔日的生死仇敌,变成了如今紧密的盟友。要理解这种转变,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进程和两国之间复杂而.............
  • 回答
    二战初期,日本海军确实在中途岛这个战略要地发动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但“为何选择在中途岛发动战役”这个问题,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日本海军为何选择在中途岛海战中试图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这是一个关于日本整体战略意图和具体战术部署的复杂问题,并非单纯一个“选择发动战役”那么简单。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在德军总伤亡人数上可能没有达到惊人的“几十万”,但它的历史意义和对二战进程的深远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被广泛认为是二战的转折点。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实际损失以及其象征意义首先,需要澄清关于德军损失的数字。根据不同的历史学家和统计数据,德军及.............
  • 回答
    一战末期,德国军官团选择抛弃威廉二世,而二战时却选择坚决打到底,这背后是德意志帝国与纳粹德国在政治、社会、军事思想以及战争性质上截然不同的演变,绝非简单的军官团忠诚度变化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个时期德国军官团的构成、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背负的使命感。一战末期的德国:帝国末路与军官团.............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我们看到那些庞大的盟军战略轰炸机,比如B17“飞行堡垒”和B24“解放者”,它们装备着各式各样的机枪和机炮,像一门门移动的堡垒,在空中抵御着德国战斗机的攻击。但奇怪的是,为什么它们不能仅仅依靠这些火力,就足以摆平那些灵活的德国“小家伙”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在起作.............
  • 回答
    提起二战,人们自然会想到战败的德国,以及随之而来的领土变动。那么,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德国是否和它的周边国家存在领土纠纷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这里需要厘清一个概念:战后德国的领土变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纠纷”与当今国际社会普遍认知的“领土纠纷”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二战结束后,德国的领土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