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主流观点认为二战欧洲战场上轴心国是邪恶的而同盟国是正义的?

回答
二战欧洲战场上,主流观点将轴心国定义为“邪恶”,将同盟国定义为“正义”,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深刻的历史事实、意识形态冲突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建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核心动机、行为表现以及最终的战争结局和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轴心国的“邪恶”之处。核心在于其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扩张主义的意识形态,以及由此衍生的反人类罪行。

纳粹德国(核心轴心国):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其核心理念是“雅利安人种至上论”,将犹太人、斯拉夫人等民族视为劣等种族,并以此为基础推行系统性的迫害和屠杀。最臭名昭著的便是“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纳粹政权系统性地、工业化地屠杀了约六百万犹太人,以及数百万其他被其视为“不受欢迎者”的群体,如罗姆人、同性恋者、残疾人、政治异见者等。这种基于种族和意识形态的集体灭绝,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极其黑暗的一页,是对人类基本尊严和生命权的根本否定。
此外,纳粹德国的对外政策是赤裸裸的侵略和扩张。德国首先撕毁凡尔赛条约,重整军备,然后通过“闪电战”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并最终在1939年入侵波兰,直接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目标是建立所谓的“大德意志帝国”,并奴役其他欧洲民族,夺取“生存空间”(Lebensraum)。这种侵略行为,不仅破坏了国际和平,也直接造成了无数无辜生命的牺牲。

法西斯意大利:墨索里尼领导的意大利,虽然在种族灭绝方面不像纳粹德国那样极端和系统化,但其法西斯意识形态同样充满了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和镇压,也涉及战争罪行。其对外侵略和建立“新罗马帝国”的野心,与德国的扩张目标不谋而合。

日本帝国(东方轴心国):尽管主要聚焦欧洲战场,但日本的军事侵略和残暴行径同样是其“邪恶”标签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在亚洲推行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政策,对中国、东南亚等地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侵略战争。南京大屠杀、细菌战(如731部队的非人实验)等一系列暴行,显示了其军事机器中存在的野蛮和残忍。虽然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是分开的,但日本的侵略性质与德国的扩张主义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代表着对国际法和人道主义的挑战。

相比之下,同盟国的“正义”则体现在其反侵略立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以及最终对轴心国罪行的清算。

反侵略和维护主权:以英国、法国、苏联、美国为首的同盟国,最初都成为了轴心国侵略的受害者。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在侵略下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同盟国的战争,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卫,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人民的生命安全。例如,英国在不列颠空战中抵挡了德国的进攻,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参战,都是为了应对轴心国的军事威胁。

反对种族主义和种族灭绝:虽然同盟国自身也存在各种社会问题,但其明确反驳并致力于推翻了纳粹德国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所犯下的种族灭绝罪行。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将与纳粹德国的斗争视为一场“为自由和民主而战”的斗争,这在很大程度上凝聚了国际社会的支持。战后,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对轴心国战犯的审判,特别是将“反人类罪”作为一项国际罪名来追究,更是确立了反对种族灭绝和极端残暴行为的国际法准则。

争取解放和民族自决(虽有复杂性):尽管同盟国中的大国(如英法)本身就是殖民帝国,其参战动机复杂,但战争的进程客观上促进了许多被占领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波兰的抵抗力量、南斯拉夫的游击队、法国的抵抗组织等,都为驱逐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付出了巨大牺牲。战争的胜利,为战后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和亚洲、非洲殖民地的独立浪潮奠定了基础,虽然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也伴随着新的地缘政治格局。

意识形态的对比:同盟国阵营虽然内部存在政治制度的差异(如资本主义的英美和共产主义的苏联),但普遍强调民主、自由、主权平等以及人权等价值。这些价值与轴心国的专制、压迫和反人类的意识形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战争的胜利,在某种程度上巩固了这些价值的传播和国际认同。

总结来说,主流观点认为二战欧洲战场上轴心国是邪恶的,同盟国是正义的,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 侵略性与防御性:轴心国是主动的侵略者,挑起了世界大战;同盟国在初期是防御者,后期是反击者。
2. 意识形态与目标:轴心国奉行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扩张主义,目标是征服和奴役;同盟国虽然动机复杂,但其公开宣称的目标是反抗侵略、保卫主权,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更进步的政治价值。
3. 战争罪行与人道主义:轴心国犯下了系统性的反人类罪行,特别是种族灭绝;同盟国虽然在战争中也存在各种问题,但其行为的性质和规模无法与轴心国相比,且战后致力于清算轴心国的罪行。
4. 历史评判与国际法:战后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和法律判决,都将轴心国定性为侵略者和罪犯,并将反人类罪作为战争的罪魁祸首之一进行审判。

当然,历史的复杂性不容忽视。同盟国阵营内部也存在矛盾和各自的利益考量,战争期间也发生过一些争议性事件。但从整体上看,轴心国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和所犯下的罪行,是人类历史上的“邪恶”典范,而同盟国的斗争,在反抗这种邪恶、维护基本人道和国家主权方面,体现了“正义”的维度。这种主流观点,是基于对战争起因、过程、结果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深刻反思和共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战里,最大的战争罪行也不过是大家杀杀战俘,放放毒气。看着好像很恐怖的样子,其实死在毒气下的人连死在机枪下的亡魂的零头都不到。

二战里,先是有本子在整个“大东亚”犯下的从强征慰安妇到针对平民的大屠杀的滔天罪行,紧接着就是三德子对所谓“劣等民族”高效的、工业化的的种族清洗。一个是让杀人比赛的报道堂而皇之地上了头条,一个是把从犹太人体内抽出的的脂肪做成肥皂,这是人类历史在20世纪最黑暗的一页,也是绝无仅有的,文明的倒退!

而更可悲的是,身为战胜国的我们,本是保卫人类文明的功臣,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但我们的后代却因为历史教育的缺失,大规模的出现了对侵略战争的美化和对犯下了滔天罪行的战犯的洗白,这不得不令人叹惋。

当然,这不仅仅是在我们国家,在欧美就广泛的出现了所谓的“新纳粹”。种族主义和逆全球化浪潮在这个生产力空前发达的时代反而成为了主流,这样的现象实在值得我们反思。

我推荐题主看一看《昨日的世界》,这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生前最后一本书,茨威格也是我本人最喜欢的作家。他本人也在1942年因为对未来失去希望而自杀。(这一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艰难的一年)

可惜的是,几十年一晃而过,这个被仇恨与虚荣所裹挟的世界依旧是“今日的世界”,而那个没有仇恨、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与冲突的“明日的世界”,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呢?

user avatar

因为轴心国里除了意大利废柴是被墨索里尼这个投机分子强行推上战场外,德日这两个主力从意识形态上属于人类文明中最为邪恶的区间,其所作所为击穿了人类道德所能容忍的底限。

要是让这两个家伙打赢了战争,那么人类的未来必然是黑暗的,欧洲将会陷入种族主义的深渊,东亚则成为昭和疯子的猎场。

所以不管他们的对手或多或少有那么些污点,和轴心国比起来都已经算是白莲花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欧洲战场上,主流观点将轴心国定义为“邪恶”,将同盟国定义为“正义”,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深刻的历史事实、意识形态冲突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建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核心动机、行为表现以及最终的战争结局和影响。首先,我们来看轴心国的“邪恶”之处。核心在于其极端民族主义、.............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是很多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经常会有的感受。影视作品中反派观点比主角更深刻、更有吸引力,而主角的观点显得乏味,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角色塑造、叙事结构、观众心理等角度来详细分析:一、反派的“深刻”与“吸引力”来源: 反派是矛盾的集中体现者: 挑战现.............
  • 回答
    在国内法学界,围绕刑法四要件的讨论确实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边是某些法学院依旧在教授和强调源自苏联的传统刑法四要件(构成要件、违法性、罪责、刑罚),而另一边,日本和德国在刑法理论发展上,特别是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理解和表述上,已经出现了显著的深化和演变,并且这些新理论似乎正在被国家司法考试所采纳和重视.............
  • 回答
    评价吴晓波“芜湖是下一个超级城市”观点:深度剖析与多维解读6月17日,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芜湖的演讲中提出了“芜湖是下一个超级城市”的论断,这一观点无疑在当地乃至全国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支撑的论据,并结合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格局、芜湖自身的特点以及“超.............
  • 回答
    B站UP主心医林霖以其“科普”性质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粉丝,但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关于他被指控使用虚假错误例子、点赞转发量高以及评论区存在大量鼓吹声音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虚假错误例子的具体表现与危害心医林霖的视频内容常常涉及对某些医学、健康、社会议题的解读和批评。其“虚假错误.............
  • 回答
    这起事件简直是令人发指,细想之下,背后隐藏的心理和道德问题极其复杂,也极其令人不安。主播的心理:首先,从主播的角度来看,他的行为是出于一种极度扭曲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解读: 对金钱的极度渴求与病态的追求刺激: 一千美元对于直播打赏来说或许不算巨款,但在这个主播身上,它似乎成为了一种可.............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宗教信仰的核心价值之一。放眼世界,无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还是其他许多主流宗教,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一种“平等”的观念。但这种“平等”并非总是我们现代社会理解的政治或经济上的绝对平等,它有着更深层、更复杂的内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1..............
  • 回答
    从古希腊到古罗马,那几百年间,你会发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他们的主流服装看起来都像是一块大布“裹”在身上,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有剪裁、有缝合的衣裳?这可不是因为他们手笨或者懒,而是有非常充分的历史、文化、技术甚至地理原因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步步来扒。一、 简单即是力量:原始纺织技术的限制.............
  • 回答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远超最初许多人的预期。这场冲突的初期,俄军试图采取闪电战策略,目标是快速控制基辅并推翻乌克兰政府。然而,乌克兰军队的顽强抵抗,以及西方国家提供的军事援助,使得俄军在北线未能达成预期目标,不得不调整战略。随着战事的深入,焦点逐渐转移到乌克兰东部和.............
  • 回答
    关于为何百年以来主流社会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偏于正面,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需要明确的是,“偏于正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历史上,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并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中存在差异。然而,从总体趋势来看,尤其是到了20世纪以后,主流社会对太平天国的.............
  • 回答
    时代之殇:金朝从草原雄狮到明末边缘部落的身份剧变很多人会有一个误解,认为金朝从一个强大的女真帝国骤然跌落,直至明末时被视为“渔猎部族”,这中间的历史似乎是连续而不可解释的断裂。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因素的漫长演变,更重要的是,对“渔猎部族”这个标签的理解也需要.............
  • 回答
    国内主流电影市场为何仍旧狭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而且它与电影过审不易之间,可以说存在着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内部联系。并非一个独立存在的现象,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狭隘”这个词在讨论国内主流电影市场时,多少有些争议。 如果以产片数量和票房总额来看,中国电影市场无疑是全.............
  • 回答
    在中国,摇滚乐之所以未能像在西方某些国家那样成为绝对的主流,背后原因复杂且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的简单断定。这背后牵扯到历史的沉淀、文化土壤的差异、产业环境的制约以及社会心态的演变等诸多因素。首先,我们得回到历史的源头。摇滚乐诞生于西方,它是一种带有反叛、质疑、宣泄甚至些许不羁的音乐形式。在中国,自.............
  • 回答
    关于科幻小说为何在传统主流文学视野中常被边缘化,或者说,为什么那些被尊为“经典”的、被学院派推崇的作品中,科幻的席位相对较少,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历史渊源、文本特质、读者群体以及文学评论界的价值判断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历史的惯性与起源的局限是重要的一点。科幻.............
  • 回答
    二战期间,轻型坦克(Light Tanks)确实没有成为战场上的绝对主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毫无价值,恰恰相反,它们在特定战术和战场环境下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之所以没有成为“主流”,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1. 战场需求的演变与重装甲时代的到来:二战的爆发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坦克技术和战术的.............
  • 回答
    我们来聊聊这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光刻技术已经能玩转7nm(甚至更精细)的级别,在微缩世界里创造奇迹;另一方面,我们每天接触的电脑CPU、显卡等核心部件,摸起来似乎还是那么“粗犷”,和原子尺度差了十万八千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光刻技术的极限与现实的鸿沟首先,得明白光刻技术(Lithography)到.............
  • 回答
    在生命漫长的演化旅程中,生殖方式的探索可谓百花齐放,从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分裂,到如今我们熟知的高等生物有性繁殖,这条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智慧和选择。尽管无性繁殖以其高效、快速的方式能迅速占领有利环境,但为何最终在高等生物界,有性繁殖脱颖而出,成为主流呢?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演化优势在支撑。首先.............
  • 回答
    资源稀缺,并非自然界凭空制造出的一个概念,而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互动过程中一种恒定的、深刻的现实。要理解资源为何稀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这其中包含了自然本身的属性、人类活动的驱动以及我们认知和分配资源的方式。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最根本的事实:地球是一个有限的载体。 无论我们如何惊叹宇宙的浩瀚,.............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变迁往往伴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需求的深刻调整。秦始皇时期法家思想的崛起,以及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的主流化,正是这种历史规律的生动体现。秦始皇推行法家思想,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精准把握和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切考量。秦国历经数代变法,从一个弹丸小国发展成为统一六国的强.............
  • 回答
    朝鲜之所以在当今世界仍然坚守“零和”的冷战思维,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不愿融入全球主流潮流,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因素所致,绝非简单的“不愿”可以概括,而是其政权生存逻辑、历史经验、意识形态以及地缘政治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内部的动力和外部的制约。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金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