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内主流电影市场为何仍旧狭隘?是否与电影过审不易存在内部联系?

回答
国内主流电影市场为何仍旧狭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而且它与电影过审不易之间,可以说存在着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内部联系。并非一个独立存在的现象,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承认,“狭隘”这个词在讨论国内主流电影市场时,多少有些争议。 如果以产片数量和票房总额来看,中国电影市场无疑是全球举足轻重的参与者。院线片数量逐年递增,票房纪录屡创新高,观众基数庞大。从这个角度看,市场是“繁荣”的。

但是,如果我们将“狭隘”理解为内容的多样性受限、题材的创新空间被压缩、创作的自由度受到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市场难以产生真正多元、深刻、能够引发广泛社会共鸣的作品时,那么,“狭隘”这个词就非常恰当了。

这种狭隘体现在几个方面:

题材的同质化: 能够大规模上映并获得商业成功的电影,往往集中在几个安全且受欢迎的题材上。比如近些年的主旋律大片、 patriotic 影片、科幻片(虽然相对来说科幻题材的突破在增多)、喜剧片、以及一些古装偶像剧改编的电影。这些题材虽然有市场,但也容易导致观众审美疲劳,缺乏新鲜感。
叙事手法的模式化: 很多电影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上,存在着一种约定俗成的“成功模式”。这使得电影缺乏个性和艺术张力,更多的是在重复已有的成功经验,而非探索新的可能性。
艺术探索的边界感: 一些更具艺术探索性、更实验性的电影,或者那些试图触碰更深层社会议题、更具争议性话题的影片,往往难以获得大规模公映的机会,甚至根本无法通过审查进入主流市场。这直接导致了市场对这类作品的供给不足,也反过来影响了观众对它们的认知和接受度。
观众的选择被动化: 当市场主流内容趋于单一时,观众的选择空间也就被压缩了。虽然观众有消费能力,但他们能接触到的、有机会看到的电影类型和风格就受到了限制。这是一种“被喂养”的选择,而非“主动选择”。

那么,电影过审不易是否与这种狭隘存在内部联系?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联系非常紧密,甚至是“病因”与“症状”的关系。

电影过审的“不易”,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核心在于内容审查机制的设定和执行。这个机制本身,无论其初衷如何,都不可避免地对电影的创作方向和内容呈现施加了显著的影响。

具体来说,过审不易与市场的狭隘性存在以下联系:

1. 规避风险成为创作的“第一法则”: 当创作者知道某些题材、某些话题、某些表现方式可能导致影片被修改甚至无法上映时,他们自然会选择规避。这种规避不是出于艺术上的主动选择,而是出于现实的生存考量。为了保证电影能够顺利上映并收回投资,大部分创作者和片方会选择那些“不会出错”的题材和叙事模式。这就直接导致了市场上的影片内容趋于保守和安全,自然就难以出现突破性的、具有颠覆性的作品。
具体表现: 敏感的社会现实问题、历史事件中的某些解读、涉及宗教、民族、或者可能引发大规模社会讨论的议题,都可能成为审查的“雷区”。创作者为了避免麻烦,会主动将这些元素淡化、删除,或者以一种非常笼统、概括的方式处理。

2. “正确导向”的内化与外化: 过审的核心在于影片的“导向性”。当“正确导向”被视为影片能否进入市场的首要标准时,电影的创作很容易被引导向服务于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或宏大叙事。这使得很多电影的内容容易变得“脸谱化”,缺乏复杂性和多义性。
内化: 创作者在创作之初,可能就已经将审查的要求内化到自己的思维模式中,自觉地按照“标准”去创作。他们会想象哪些东西可能不过审,从而在源头上就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
外化: 即便是创作完成后,影片在提交审查时,也可能面临被要求修改、删减,甚至重拍的情况。每一次修改,都是对创作自由的一次挤压,也使得最终呈现的市场内容更加符合特定的审查标准。

3. 审批标准的不确定性与弹性: 尽管有一些大致的规则,但审查标准的具体执行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弹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创作者难以准确把握“红线”在哪里,从而导致他们宁愿做得更保守,也不愿意去试探边界。这种“揣摩”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创作自由的消耗。
举例: 有时一部电影因为某个细节被修改,而另一部风格类似的电影却能顺利过审。这种不规律性让创作者感到无所适从。

4. 市场回报与风险的权衡: 对于电影公司和投资者来说,影片能否顺利上映、获得票房是其商业成功的关键。如果一部影片因为涉及敏感内容而无法过审,其投资可能就会血本无归。因此,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规避审查风险自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量。
结果: 这意味着那些有艺术价值但可能触碰红线的影片,在商业上的可行性就大大降低,自然难以成为主流市场上的焦点。而那些“安全”的影片,即使内容平庸,也更容易获得投资和宣传机会。

5. 类型片发展的“副作用”: 为了规避风险,很多电影倾向于选择那些在类型上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并且不容易触碰审查红线的类型。比如上面提到的主旋律、历史正剧(且经过筛选的历史),或者纯粹的商业类型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新类型、新风格的探索。
例如: 很多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如果涉及到基层民众的困境、官僚的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往往在审查中会面临较大的困难,即便成功过审,其内容也会被大幅度“稀释”,失去了原有的锋芒。

总结来说,国内主流电影市场内容的狭隘,并非偶然,而是审查机制在潜移默化中对创作生态造成影响的必然结果。 过审不易,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过滤器”,它筛选掉了大量可能具有思想深度、艺术创新或者社会批判性的作品,将市场的主流内容引导向了更“安全”、更符合“导向”的轨道。

这种联系并非简单的“因果”,而是一种“共生”和“塑造”的关系。审查机制“塑造”了市场的边界,而市场在这种边界下“共生”出的内容,又反过来巩固了这种狭隘的局面。观众习惯了某些类型的电影,创作者也习惯了在既定的框架内创作,而审查机制则在不断地强化这种框架。

要打破这种狭隘,需要的是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多元的创作环境,而这其中,对审查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无疑是关键的一环。当创作的自由度得到更大保障时,我们才有可能在主流市场看到更多真正有价值、有深度的、能够触动人心的优秀电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其实主旋律电影是最难拍的,因为涉及的剧情人物我们都很熟悉,甚至战争细节都被传颂着,发挥的空间很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