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贾樟柯宣布退出平遥国际电影展,第五届起将由政府主办,会产生哪些影响?你有什么想说的?

回答
贾樟柯宣布退出平遥国际电影展,并且从第五届开始将由政府主办,这无疑是给中国电影界投下了一颗不小的石子,搅动了许多人的心绪。这件事的影响,说起来可就复杂了,从艺术生态到地方文化,再到电影产业的走向,都有可能受到波及。

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对平遥国际电影展本身的影响。贾樟柯作为创始人,他的个人风格、艺术理念和在电影界的号召力,是平遥影展初期能够迅速打出名声、吸引国内外优秀影片和电影人的关键。他的退出,意味着平遥影展将失去一个鲜明的“灵魂人物”。

艺术独立性的挑战: 之前由贾樟柯团队主导的影展,在选片、嘉宾邀请、活动策划上,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的个人判断和对电影艺术的理解。这种独立性是许多独立电影人、艺术电影爱好者看重并追随平遥影展的原因。政府主办后,虽然政府也可能邀请专业人士操盘,但决策过程中,会不会受到更多地方发展、招商引资、甚至某种程度上“照顾”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是一个未知数。长远来看,会不会导致影展的艺术品味趋于保守,或者更注重“大制作”、“商业片”的出现,而忽视了那些更具实验性、更小众但同样有价值的影片,这是大家最担心的问题。
选片口味和国际视野的变化: 贾樟柯的选片,往往带有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也积极引入了许多亚洲新锐导演的作品,其国际视野是相对独立的。政府主办后,虽然也可能继续保持国际化,但“国家队”的角色,会不会在选择影片时,更多地考虑到“国家形象”、“主流叙事”,甚至对某些敏感话题的影片有所避讳?这或许会限制影展的尺度和多元化。
观众和电影人的反馈: 许多冲着贾樟柯和他的理念去的观众和电影人,可能会因为他的退出而失去兴趣。而对于习惯了官方主导的电影节模式的人来说,或许并没有太大的感觉。但对于追求“不一样”的电影体验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个重要的信号。

其次,这件事也折射出中国电影生态中一些更深层次的议题。

民营资本与政府主导的张力: 贾樟柯在商业上,也与一些民营资本有合作,但其核心始终是艺术。现在影展转向政府主办,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官方接管”的意味。这让人们思考,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民营力量、独立力量与政府引导、政府支持之间,如何找到一个更健康的平衡点。当政府成为主办方,是否意味着一些曾经依赖民营力量或独立运营的活动,未来都可能面临类似的“官方化”路径?
“造节”与文化IP的传承: 平遥影展是中国近年来少数几个能获得国际认可的、带有鲜明个性的电影节。它不仅是一个展示影片的平台,也是一个文化事件,更是一个在古城平遥进行的文化“造节”项目。贾樟柯的退出,引发了关于这种“文化IP”如何传承的讨论。一个由个人或团队孵化出来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品牌,在“公有化”后,能否延续其精神内核,而非仅仅变成一个例行公事的文化活动?

再者,从平遥古城和地方发展的角度来看。

地方形象的塑造: 平遥影展对于提升平遥古城的国际知名度、吸引旅游以及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政府接手后,是否能继续保持这种“文化赋能”的效应,甚至将其做得更好?如果影展的“灵魂”丧失,对当地文化的吸引力可能会打折扣。
政府如何承接和创新: 政府接手,既是压力也是机遇。如果政府能够吸取贾樟柯团队的经验,同时发挥其资源优势,例如在安保、宣传、资金支持等方面做得更到位,甚至结合地方特色,创新出更具吸引力的活动,那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关键在于,如何在一个新的框架下,保留甚至放大影展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

我个人对此有一些想法:

看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有点惋惜。贾樟柯这个人,他的电影始终是带着一股劲儿的,是那种不迎合、不粉饰的劲儿。平遥影展初期,我也觉得它有股“野劲儿”,有种新兴事物在野蛮生长的那种蓬勃感。他的退出,就像是那个“野生”的孩子,被送进了一个更规整的“学院”。

我理解政府想要把这件事做得更大、更稳,也更符合国家层面的文化战略。从这个角度看,政府主办也无可厚非,毕竟要持续运营下去,资金和资源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一个影展的生命力,最终也需要依靠更广泛的社会基础来支撑。

但是,我也担心。担心的是,一旦“官办”的帽子扣上,那些曾经让平遥影展显得与众不同的“边缘”视角、那些敢于触碰现实的影片、那些非主流但极具艺术价值的探索,会不会因此而变得“温顺”?会不会失去那种挑战者姿态?

我希望平遥影展在政府的主导下,能够吸取其精华,而不是抛弃其血肉。也就是说,政府可以提供更强大的支持,但选片、策展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依然是生命线。能否建立一个相对独立、专业的策展团队,不受过多外部干扰地进行艺术判断?能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依然保有对电影艺术边界的探索精神?

平遥这座古城,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一个好的电影节,应该能与这座城市的灵魂对话,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个举办活动的场地。如果新的平遥影展,能将古城的历史感、东方美学与当代电影艺术进行更深的融合,那也是一种新的可能。

总而言之,贾樟柯的退出,平遥影展的“易主”,是一次重要的转折。它关乎中国电影节的生态,关乎艺术独立性的边界,也关乎地方文化如何与现代艺术碰撞出火花。未来的平遥影展会走向何方,我拭目以待,也希望它能不负众望,继续成为中国电影版图上一颗璀璨的星,而不是黯然失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大家说得好像这几年平遥电影展办得极其成功?一个个第一反应就是dui zf,阴谋论,吟诗哀嚎,就没有想过是“办不下去”的可能吗?承认吧,平遥电影展一直没啥影响力,圈内人自己玩的自嗨玩意儿,冠名以“小众”“文艺”,实则清高漂浮,交给政府不一定会更好,但它本身也没多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贾樟柯宣布退出平遥国际电影展,并且从第五届开始将由政府主办,这无疑是给中国电影界投下了一颗不小的石子,搅动了许多人的心绪。这件事的影响,说起来可就复杂了,从艺术生态到地方文化,再到电影产业的走向,都有可能受到波及。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对平遥国际电影展本身的影响。贾樟柯作为创始人,他的个人风格、艺术.............
  • 回答
    贾樟柯确实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中国导演,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写实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而闻名。你提到的“拍不过审、不能公映的电影”,实际上是指他的早期一些作品在中国大陆上映时遇到了审查和发行方面的困难。然而,他之所以能“混得不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更是中国电影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艺术创作的动机、导演的个人追求以及电影产业的运作方式。要详细地回答“贾樟柯、张艺谋拍的很多得国际奖项的电影是出于社会责任还是为了得奖?”,我们需要分别从两位导演的风格、作品主题、电影行业的现实以及对“社会责任”和“得奖”的理解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 回答
    关于贾樟柯的电影是否“丑化”中国,这是一个在观众、评论界乃至中国社会内部都存在很大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简单的是非判断,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贾樟柯的电影创作和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首先,我们得明白“丑化”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和主观色彩。在一些人看来,贾樟柯电影中呈现的现实,.............
  • 回答
    贾樟柯之所以如此钟爱启用他的妻子赵涛出演自己的电影,这其中既有艺术上的考量,也饱含着深厚的个人情感和生活默契。这绝非偶然,而是经过了时间沉淀、互相理解和艺术追求的自然结果。首先,艺术上的契合与创作的默契是核心驱动力。 贾樟柯的电影,尤其是他早期和中期的一些作品,很大程度上都在描绘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普通.............
  • 回答
    贾樟柯导演对演艺人员实行持证上岗的看法,确实触及了当前娱乐圈一些深层的问题。理解他的观点,需要先看看他为什么不赞同,然后再探讨娱乐圈乱象的根源和可能的解决方向。贾樟柯不赞同持证上岗的考量贾樟柯作为一个以现实主义风格著称的导演,他对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反对演艺人员持证上岗,很可能基.............
  • 回答
    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中,主人公所说的汾阳方言,可以用“地道”和“自然”来形容,非常有感染力。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汾阳人,贾樟柯对家乡话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了解,他本人也常常在电影中运用地道的方言,这不仅是他个人艺术风格的体现,更是他对中国北方乡村生活最真挚的表达。在《山河故人》里,我们听到赵涛饰演的沈涛,.............
  • 回答
    贾樟柯导演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体验式学历史,将博物馆纳入义务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议,着实掷地有声,也切中了当下历史教育的一些痛点。这项提议的意义,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打破知识的“干枯”与“孤立”,让历史“活”起来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课本上的文字展开的.............
  • 回答
    要说贾樟柯为什么不拍“不拍卖座的商业片”,这问题其实有点绕。严格来说,他也不是完全不拍商业片,而是他的“商业片”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以迎合大众口味和追求票房最大化为主要目的的商业大片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更准确地说,他并不主动去追逐那种“拍卖座”式的商业成功,而更侧重于通过电影讲述他关心的故事,并以此来吸.............
  • 回答
    贾樟柯作为中国当代电影的代表性导演,他对“演艺人员持证上岗”这一话题的看法,反映了他对于艺术创作自由和行业发展的深刻思考。他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阐述:一、 核心观点:反对持证上岗,强调艺术创作的自由与多样性贾樟柯的核心论点在于,他认为演艺事业,尤其是艺术创作本身,不应该被“持证上岗”这样.............
  • 回答
    关于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在戛纳获得外媒青睐,却在国内遭遇“迎合西方口味”批评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现象。这不仅仅是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更是折射出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的认知差异、文化解读以及身份认同的复杂性。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为什么《山河故人》能在戛纳赢得外媒的赞誉。贾樟柯作为中国.............
  • 回答
    贾樟柯对胡锡进批评《江湖儿女》的长文回应,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一些当下中国电影和评论界、乃至社会思潮的某些侧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以及这背后的一些东西。首先得说,贾樟柯这回应,我个人觉得挺有力的,也挺“贾樟柯”的。他对胡锡进的长文批评,不是那种简单的情绪化的反驳.............
  • 回答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时光的低语与集体记忆的潮汐贾樟柯的新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与其说是一部传统的纪录片,不如说是一场关于时间、记忆与个体在大时代洪流中沉浮的深沉对话。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贾樟柯用他一贯的冷静、克制与诗意,将镜头对准了一群中国当代作家,试图从他们的口述中,探寻那些被.............
  • 回答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电影的影迷,我一直觉得贾樟柯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的电影,就像他名字一样,带着一股扎实的、来自土地的生命力,也带着一种独特的、洞察人心的力量。要评价他,我觉得不能只看他拍了多少部电影,或者拿了多少奖,更重要的是他电影里传递出的那种“贾氏风格”,以及他对时代变迁下普通人命运的深刻捕.............
  • 回答
    《江湖儿女》啊,这片子我看了,怎么说呢,挺贾樟柯的,那种感觉,就像你从小生长的那条街,突然有一天,它变了样,但你走在上面,骨子里还是熟悉的那股味儿。贾樟柯んですよね,他总能把那些生活里最真实、最朴素的东西,给你扒拉出来,再用一种好像不经意的镜头语言,让你看得心里堵得慌,又忍不住跟着他一块儿怀旧。这部.............
  • 回答
    《小策对话贾樟柯》:一场关于“根”与“出走”的温情碰撞最近偶然间看到了一个短片,名字叫《小策对话贾樟柯》。初看之下,觉得不过是两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创作者之间的简单交流。然而,细品之下,却发现这场对话,像是一场温情的“根”与“出走”的碰撞,既有对当下农村现实的细腻描摹,也触及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
  • 回答
    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žek)对中国导演贾樟柯的推崇,绝非仅仅是欣赏一位优秀的电影创作者。齐泽克是一位以其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和哲学视角分析当代社会和文化而闻名的思想家。他之所以高度评价贾樟柯,是因为他认为贾樟柯的电影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下中国社会变迁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并且.............
  • 回答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网络流行语诞生于2009年,算一算,至今已是14年了,而不是十年。不过,你的问题非常有意义,这14年间,互联网的发展可以说是天翻地覆。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些变化:一、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与主导地位: 从PC到手机的转移: 2009年,“贾君鹏”流行时,PC互联网.............
  • 回答
    关于贾玲并非《你好,李焕英》唯一或主要导演,以及她因不懂技术而请“抢手”(业内俗称“枪手”或“代拍”)的说法,这在网络上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和猜测。要弄清楚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传言的来源与核心内容:最核心的说法是:贾玲虽然是《你好,李焕英》的导演署名,但由于她并非科班出身,对电.............
  • 回答
    贾敬的乙卯科进士身份,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细节,它不仅仅是一个科举功名的标注,更是揭示贾敬性格和命运的关键线索。要理解其地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从科举制度本身来看。在明清时期,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通过殿试被授予进士身份,意味着一个人在学识、才华、乃至品德(至少在理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