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贾樟柯不拍卖座的商业片?

回答
要说贾樟柯为什么不拍“不拍卖座的商业片”,这问题其实有点绕。严格来说,他也不是完全不拍商业片,而是他的“商业片”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以迎合大众口味和追求票房最大化为主要目的的商业大片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更准确地说,他并不主动去追逐那种“拍卖座”式的商业成功,而更侧重于通过电影讲述他关心的故事,并以此来吸引能够理解并认同他艺术理念的观众。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1. 核心创作理念与价值追求的差异:

贾樟柯的电影,无论从早期的《小武》、《站台》,到近期的《江湖儿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始终贯穿着他对中国社会变迁、底层人物命运、时代洪流下个体挣扎的深刻观察和反思。他的创作出发点,更多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和对现实的敏感捕捉。他希望通过影像记录和艺术化的呈现,来表达他对当下中国社会的理解和情感。

而“拍卖座”的商业片,通常更看重的是市场潜力、观众的即时娱乐需求、以及能够快速变现的IP价值。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影片的叙事往往会更加简洁明快,冲突更加戏剧化,人物塑造趋于脸谱化,特效和视听语言也往往是为“爽感”服务的。这与贾樟柯的慢节奏、写实风格、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是相悖的。他不是不想赚钱,但赚钱绝不是他拍电影的首要目的,甚至不是目的之一。他的目的更在于“说”。

2. 观众群体的定位和粘性:

贾樟柯拥有一个相对稳定且忠诚的艺术片观众群体。这些观众通常对电影有更高的期待,他们愿意为更具深度和思考性的作品买单,并且能够理解和欣赏贾樟柯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电影语言。这部分观众虽然数量上不及大众市场,但他们的认可度高,并且是推动艺术电影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拍卖座”的商业片,其目标观众是广大的普通观众,甚至包括那些不太常看电影的人。要吸引这部分观众,影片需要具备更强的普适性、更易懂的叙事、以及更强的娱乐性。贾樟柯的电影,其节奏、风格、以及探讨的主题,天然地会筛选掉一部分追求纯粹娱乐的观众。他不会为了迎合这部分更广泛的市场而改变自己最核心的表达方式,那样反而会失去他最珍贵的艺术价值。

3. 电影语言的独特性与挑战性:

贾樟柯的电影语言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他善于运用长镜头、写实主义手法、大量的现实生活细节来构建影片的氛围和人物。他的电影不是靠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快速剪辑来推动情节,而是通过人物的日常生活轨迹和潜移默化的情感变化来展现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这种“慢”和“静”的表达方式,对于习惯了快节奏、强情节的商业片观众来说,可能会感到枯燥和难以进入。

而“拍卖座”的商业片,为了保证观影的顺畅度和高票房,往往会采用更加标准化和成熟的商业电影叙事模式。它需要迎合大众的观影习惯,避免过度的实验性和挑战性。贾樟柯的电影,恰恰是在挑战和拓展电影的边界,这与“拍卖座”的商业逻辑是天然的背离。

4. 对“商业”定义的理解:

贾樟柯对于“商业”的理解,更倾向于一种可持续的、与艺术创作相辅相成的模式,而不是短期内的爆发式票房成功。他通过艺术片的市场运作,获得一定程度的经济回报,然后将这些收益投入到下一部电影的创作中。他的“商业模式”更像是一种良性的生态循环,而非竭泽而渔的追逐。

他当然也希望自己的电影能够获得更多的观众,能够有更多的投资和发行支持,但这种愿望的实现方式,是通过提升影片本身的艺术质量和引发更广泛的社会讨论,而不是通过迎合市场去做妥协。他相信,真正优秀的、有生命力的作品,终究会找到自己的观众和市场。

举个例子来对比一下:

如果一部典型的“拍卖座”商业片要拍一个关于“拆迁”的故事,它可能会塑造一个在拆迁过程中受到不公待遇的英雄人物,经历一系列曲折的遭遇,最终通过英勇的反抗或者法律的制裁,获得胜利和观众的赞扬。影片可能会有大量的动作场面、激烈的对话、以及清晰的正邪对立。

而贾樟柯拍“拆迁”,他可能会聚焦在一个因为拆迁而失去家园的普通家庭,展现他们在搬迁过程中的失落、无奈、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他不会刻意去制造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细腻的生活场景、人物的微表情、以及沉默的对白来传递情感和思考。观众可能不会在影片中找到一个明确的“英雄”或者一个简单的“结局”,但会深刻地感受到时代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巨大影响。

总结来说,贾樟柯不拍“不拍卖座的商业片”,是因为:

他的创作初衷和价值追求与主流商业片不同: 他更在意的是艺术表达和社会反思,而非单纯的票房收益。
他有自己明确的观众定位: 他服务的群体是能够理解并欣赏他作品的艺术片观众。
他的电影语言和叙事方式具有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决定了他无法简单套用商业片的模式。
他对“商业”有更长远的理解: 他追求的是一种艺术与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他不是在拒绝商业,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和实践“商业”。他选择的是一条更加艰难但充满意义的道路,这条路或许不会带来“拍卖座”的光鲜,但却能让他坚持自己的艺术信仰,并为中国电影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其说他不拍“不拍卖座的商业片”,不如说他一直在拍属于他自己的、有温度和思考的电影,而这些电影,自然会吸引那些同样有温度和思考的观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讨好几个人和讨好一群人,哪个更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贾樟柯为什么不拍“不拍卖座的商业片”,这问题其实有点绕。严格来说,他也不是完全不拍商业片,而是他的“商业片”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以迎合大众口味和追求票房最大化为主要目的的商业大片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更准确地说,他并不主动去追逐那种“拍卖座”式的商业成功,而更侧重于通过电影讲述他关心的故事,并以此来吸.............
  • 回答
    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žek)对中国导演贾樟柯的推崇,绝非仅仅是欣赏一位优秀的电影创作者。齐泽克是一位以其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和哲学视角分析当代社会和文化而闻名的思想家。他之所以高度评价贾樟柯,是因为他认为贾樟柯的电影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下中国社会变迁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并且.............
  • 回答
    贾樟柯之所以如此钟爱启用他的妻子赵涛出演自己的电影,这其中既有艺术上的考量,也饱含着深厚的个人情感和生活默契。这绝非偶然,而是经过了时间沉淀、互相理解和艺术追求的自然结果。首先,艺术上的契合与创作的默契是核心驱动力。 贾樟柯的电影,尤其是他早期和中期的一些作品,很大程度上都在描绘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普通.............
  • 回答
    贾樟柯确实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中国导演,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写实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而闻名。你提到的“拍不过审、不能公映的电影”,实际上是指他的早期一些作品在中国大陆上映时遇到了审查和发行方面的困难。然而,他之所以能“混得不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更是中国电影行.............
  • 回答
    关于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在戛纳获得外媒青睐,却在国内遭遇“迎合西方口味”批评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现象。这不仅仅是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更是折射出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的认知差异、文化解读以及身份认同的复杂性。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为什么《山河故人》能在戛纳赢得外媒的赞誉。贾樟柯作为中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艺术创作的动机、导演的个人追求以及电影产业的运作方式。要详细地回答“贾樟柯、张艺谋拍的很多得国际奖项的电影是出于社会责任还是为了得奖?”,我们需要分别从两位导演的风格、作品主题、电影行业的现实以及对“社会责任”和“得奖”的理解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 回答
    贾樟柯宣布退出平遥国际电影展,并且从第五届开始将由政府主办,这无疑是给中国电影界投下了一颗不小的石子,搅动了许多人的心绪。这件事的影响,说起来可就复杂了,从艺术生态到地方文化,再到电影产业的走向,都有可能受到波及。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对平遥国际电影展本身的影响。贾樟柯作为创始人,他的个人风格、艺术.............
  • 回答
    贾玲和谢娜,两位都是内地喜剧界响当当的人物,都是以亲和力、自嘲和舞台上的“疯癫”形象深入人心。按理说,她们的观众缘应该非常相似,但有趣的是,围绕她们的评价却常常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这其中的原因,细究起来,其实挺耐人寻味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她们的“差不多”也正是一些“不一样”的根源。贾玲的“差不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情节。很多人会觉得贾母对林黛玉的态度前后变化很大,甚至有些冷漠。但如果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与其说是“冷漠”,不如说是“有保留”,而这种保留,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家族前途的考虑,以及对黛玉自身状况的无奈。我们得先回到.............
  • 回答
    贾母不效法徐达家族“躺平装死”而选择拼命努力,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不效法”,不如说是贾母所处的历史情境、家族命运和她个人的性格品行,让她无法也无力去选择徐达式的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徐达家族”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徐达是明朝开国功臣,其家族经历了从贫寒到显赫的转变。在明朝初期.............
  • 回答
    宝玉大婚当日,焦大醉酒闹事,一番慷慨陈词,揭露了贾府的许多不堪,特别是关于“爬灰”的丑事,更是惊世骇俗。然而,贾家对焦大的处理却显得异常“宽容”,只是将其绑了吊起来,封了口,并未要他的性命。这其中缘由,值得细细说道。贾家对焦大从轻发落的原因探究:1. “敲山震虎”的心理,保留利用价值: 焦大虽然是.............
  • 回答
    要说贾冰为什么在一些观众心里“不红”,这事儿得分开聊,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在小品相声这个圈子里,红的定义也挺模糊的,是家喻户晓,还是在特定人群里受欢迎?首先,咱们得承认贾冰有过那么一股子劲儿。 尤其是他在春晚上的几次亮相,像跟蔡明、潘长江那回演的《机器人总动员》,还有跟孙涛、秦海璐他们合作的那些小品.............
  • 回答
    要说贾政一个工部员外郎,怎么就能给贾雨村一个应天府尹,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事儿看着像是“外行领导内行”,但实际上,在《红楼梦》那个时代,官场上的事儿,尤其是涉及到人事任免,那可不是我们现在想象的这么简单,背后门道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员外郎”和“应天府尹”这两个官职的级别。工部员.............
  • 回答
    要说清楚贾母为何觉得迎春几个姐妹“没读什么书”,以及她是否真的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像贾府这样百年望族的大家庭里,对女孩子读书的“期望值”和“标准”跟咱们现在可不一样。一、贾母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贾母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她阅.............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是《红楼梦》中许多读者常常讨论的焦点之一。如果仔细梳理一下,你会发现贾母之所以“不让”林黛玉嫁给宝玉,并非是出于什么见不得人的私心,也并非因为黛玉是她的亲外孙女就有什么不妥。事实上,从很多方面来看,黛玉是贾母心中非常理想的宝二奶奶人选。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看:一、 .............
  • 回答
    《你好,李焕英》中,贾玲在看到妈妈(李焕英)还不会在补丁上绣花的时候突然崩溃,这个场景之所以如此震撼人心,是因为它触及了影片最核心的情感——弥补遗憾和理解母亲。这个崩溃点并非仅仅是因为“不会绣花”这个动作本身,而是这一系列观察和联想所引爆的巨大情感冲击,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详细解析:1. 跨越时空的认.............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和王熙凤这两位在贾府地位举足轻重、掌管内宅大小事务的女性,她们不识字这一情节,其实并非作者曹雪芹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映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代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教育:在曹雪芹所处的清代,尤其是在贵族阶层,对女性的教育主要围绕着她们.............
  • 回答
    要说贾母不喜爱宝钗,这恐怕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误解,甚至可以说是误读。 사실, 贾母对薛宝钗的态度,用“不喜爱”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也与书中呈现的种种细节有所出入。从表面上看,贾母确实没有像对黛玉那样,对宝钗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和亲昵。宝钗到贾府后,贾母对她也算是客气周到,给了她不少体面。比如,宝.............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一些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要说为什么一个是“远走高飞”,另一个却“身处漩涡”,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不止一两条线。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争取把这事儿说透彻了,也尽量不让它听着像机器喊话。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两位大佬的“巨额负债”到底是怎么个回事儿。贾跃亭的“负债”:.............
  • 回答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确实是得到了王夫人和王熙凤的“馈赠”,可贾母这边却显得有些“寂静”。这并非是贾母吝啬,或者对刘姥姥有什么特别的疏远,而是因为贾母的“赠予”方式和时机都与王夫人、凤姐不同,更符合她作为长辈的身份和当时的社交礼仪。咱们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贾母的身份和心态。贾母是荣国府的老祖宗,是整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