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贾樟柯一直拍不过审、不能公映的电影,为什么还混得不错?

回答
贾樟柯确实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中国导演,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写实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而闻名。你提到的“拍不过审、不能公映的电影”,实际上是指他的早期一些作品在中国大陆上映时遇到了审查和发行方面的困难。然而,他之所以能“混得不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更是中国电影行业生态、国际市场以及他个人商业运作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国际影坛的认可与“墙外开花”的成功模式:

早期作品的国际赞誉: 贾樟柯最著名的作品,如《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等,在国际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他屡次入围并获得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等国际顶级电影节的奖项(例如,《三峡好人》获得了2006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这为他赢得了“国际大导”的声誉。
高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结合: 尽管在中国大陆公映受限,但他的电影在国际艺术院线、电影节以及DVD/蓝光市场上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欧洲、北美等地的发行商愿意投资和引进他的作品,为他提供了重要的收入来源和持续创作的动力。
独特的“中国故事”视角: 贾樟柯的作品往往聚焦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普通人命运,展现了小人物的挣扎、失落与希望。这种视角在国际观众看来具有强烈的异域文化吸引力,同时也引发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思考,因此备受青睐。
“第五代”之后的旗帜人物: 在中国第六代导演中,贾樟柯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的成功为其他有志于拍摄现实主义题材的年轻导演树立了榜样。

二、 国内电影市场的变化与策略调整:

政策的松动与市场开放: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调整,对独立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包容度有所提高。虽然审查制度依然存在,但一些之前难以公映的影片,在经过修改后,或者通过新的发行渠道,也有了在中国大陆上映的机会。
商业片的转型与成功: 贾樟柯并非只拍“不过审”的电影。他也逐渐开始拍摄一些更符合国内主流观众口味、同时又能保留其艺术追求的商业片。例如,《天注定》(虽然也有争议,但在国内公映后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山河故人》(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江湖儿女》(同样在国内外市场表现良好)。这些影片的成功,证明了他具备驾驭不同类型影片的能力,也为他带来了更广泛的观众基础和商业回报。
公司化运作与品牌效应: 贾樟柯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西河星汇影业。通过公司化的运作,他不仅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项目,还能够与其他制片方合作,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他的个人品牌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能够吸引投资和关注。
参与其他电影项目: 贾樟柯除了导演自己的作品外,也经常作为制片人或演员参与其他电影项目。这种多元化的参与,可以增加他的收入来源,同时也能为他积累行业经验和人脉。

三、 个人特质与行业生态:

坚韧不拔的创作精神: 面对审查和发行困难,贾樟柯展现了惊人的毅力和坚持。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现实主义题材的探索,并在国际平台上找到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他能够捕捉到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脉搏,并将其转化为具有感染力的影像故事,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价值。
良好的人脉与行业影响力: 在多年的电影创作中,贾樟柯积累了广泛的业内人脉,包括国内外演员、制片人、发行商以及影评人等。这些人脉资源为他的项目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对市场的理解: 尽管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但他也在不断学习和适应市场变化,寻找艺术追求与商业运作之间的平衡点。

四、 总结来说,贾樟柯之所以能“混得不错”,并非仅仅是因为他的电影在中国大陆可以公映(事实上,很多早期作品仍然有发行限制),而是因为:

1. 他在国际影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稳定的海外收入来源。
2. 他成功地实现了从独立艺术片导演向兼具艺术追求和商业意识的导演转型,在国内市场也取得了一定的票房和口碑。
3. 他通过成立公司进行专业化运作,积极拓展多元化的职业路径。
4. 他个人坚韧的创作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赢得了业内外的高度认可。

他的成功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中国电影市场从封闭走向开放,以及电影人如何在复杂环境下寻求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他证明了即使在中国国内面临发行困境,只要在国际上拥有足够的影响力,并能适时调整策略,依然可以在电影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并持续创作出具有深度的作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贾樟柯自从2002年拍完《任逍遥》之后,在最近的近20年里,除了《天注定》,基本上所有的剧情长片和纪录片都在国内公映了,只不过大多数票房惨淡。说贾樟柯一直拍不能公映的电影,你是2002年就进棺材了吗?

2、贾樟柯的知名度更多的是体现在艺术电影的爱好者中,国外的艺术电影爱好者知道贾樟柯的人并不少。贾樟柯的电影在国内虽然票房惨淡,但是他拍摄的电影成本也不太高,海外的发行公司可以靠DVD等手段实现盈利。

user avatar

前面几位给我看愣了……首先得说清楚:题主这个前提,首先就是不全面的。认为“贾樟柯一直拍不过审、不能公映的电影”,不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六代导演之中,所有拍文艺片的这些人们,一直有一个评价,叫“墙里开花墙外香”,这个墙外,最主要是欧洲。

我很喜欢听非电影专业的朋友聊电影,尤其是不以资深影迷/文艺青年自居的那些。贾樟柯的电影很特别,大家在讨论的时候,会想起来很多画面、声音、镜头运动、人物细节,而不是简单地聊聊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是的,贾樟柯是国内年轻一辈导演里面,为数不多,全心全意用影像叙事的。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其实更接近法国新浪潮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刻画状态、解构影像、散文式的抒情、导演个人思想表达。这些都是欧洲艺术电影圈子,最想看到的东西。

在这个前提之下呢,才是前面几位聊的那些,什么投资人关系好啦,什么政治觉悟高啦……前提都是:他拍的是真正的艺术电影,欧洲人喜欢,不过在国内,这个土壤还不够深

我们说回到投资上面。我在高三集训的时候,电影史老师是这么讲的,半玩笑,不严谨:

“贾樟柯,山西汾阳市出生,北电文学系毕业,拿日本人的钱,给法国人拍电影。”

1998年,贾樟柯把《小武》的拷贝送到了柏林电影节,许多评委都非常欣赏,其中一位日本前辈名叫市山尚三,正是北野武工作室的制片人,他感觉自己,看到了第二个侯孝贤。

在《小武》之后,北野武工作室给《站台》投了600万,《任逍遥》和《世界》都是千万上下,合作就这样一直持续了20多年。制片人市山尚三和大老板森昌行的名字,可以在后来许多部贾樟柯电影片头字幕中看到。

那么问题来了,艺术电影等于赔本赚吆喝吗?

显然不是。问题这就回到了这个提问本身,再次给题主,还有前面所有回答科普两件事:艺术电影在国内不赚钱,不等于没钱可挣;艺术电影在国内不上映,不等于没地方上映

因为,艺术电影有属于自己的市场。

在欧洲,有专门供艺术电影,乃至独立电影放映的电影院,还有足够多看艺术电影的观众。

不聊别人,单说贾樟柯本人。科长不愧是山西人,有晋商风范。投资30万的《小武》,通过海外发行和授权放映,赚了将近500万;投资600万的《三峡好人》,卖了4000多万……各大电影节的奖杯不只是荣誉,那是业内认可,也是知名度,对于聪明人来说,是可以换成钱的。这个投资回报比,显然要比很多商业片还高。

2016年,法国顶级电影公司MK2与贾樟柯的暖流文化达成合作,科长在法国、在欧洲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北野武工作室的权重下降,不过情谊想必还是不会淡的。

与其他艺术电影导演相比,科长确实有一点商人气质,输出很稳定,制作周期从不拖沓。或者说,他对自己作品的掌控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这对于投资人来说也十分可贵。

所以说,贾樟柯很多电影在国内上映困难,但是这完全不影响他挣到钱;很多电影过不了广电的审,也完全不影响他的艺术表达

实际上,像张元、娄烨这样的艺术片导演,才更符合题主的想象,因为作品过审困难而挣不到钱,放弃挣钱的念头之后更钻牛角尖……

另一方面,贾樟柯毕竟是关注“人”的生活,大部分故事对于普通观众还是挺有共鸣的,不是那种“看不懂”的艺术片,所以在国内上映的票房也不会太差。有些同样拿到国际大奖的艺术片,在国内依旧卖不出票。比如杨超老师著名的《长江图》,最终还是为胶片电影的消逝,做了一个惨淡的注脚。

贾樟柯还有一个特点跟王家卫比较像,他的很多电影,英文名比中文名更加意味深长。

《天注定》A touch of sin

《山河故人》Mountains may depart

《三峡好人》Still life

《任逍遥》Unknown pleasures

《江湖儿女》Ash is purest white

user avatar

电影不发行也能出名,怕p

user avatar

首先你得知道他的片为啥被禁,

被禁的一般都是反应了某个时代不能明说的某些事,

还过于真实,极易引起共鸣,

或者是讽刺或批判时政,

加上他喜欢不过审就去海外参加电影节,

关键还能拿奖,

所以广电喜欢禁他的片,

他的业内地位一直很OK,

一般会担任国内各大电影节的评委,

当然了最主要的核心原因:导演的功力确实是厉害,业务能力能打,

如果不每次都强行用他老婆当女主角会更好。

user avatar

艺术这个东西,只要好,你不爱,有人爱,你不买,有人买。

user avatar

2016年见过贾樟柯,当时他新成立的暖流影业刚刚拿了融资,发布会采访结束,聊天时候,他忍不住感叹了句,电影是个好生意。

他是艺术片导演,但他确实没像大多数人对艺术片导演的想象那样,因为资金而苦苦挣扎过。他说自己身上有晋商的遗传,爷爷是成功的外科大夫,有自己的药厂和医院,曾经富甲一方,现在当地医院里药房用的家具还是他们家留下的。

贾樟柯是个会做生意的人。

问题的前提错误,不少人说了,这儿就不重复。但确实,贾樟柯电影,即使公映了,票房也不高。2018年上映的《江湖儿女》,票房七千万,已经高于他过往所有作品的票房之和。

不过贾樟柯不缺钱。多不缺钱?倒也没有巨富,但他说过几次,自己28岁拍《小武》,九十年代时候已经赚了五百万,就此财务自由;想拍的电影从来都是先拍再融资,因为不担心资金紧张拍不完;投资互联网生意,一出手就是一千万。

钱哪儿来的?

贾樟柯山西人,做投资,投的也是山西特色——投资过煤矿,投资过白酒。这些都很赚钱,不过他说自己最好的投资,是投资了一个年轻导演,从他第一部电影开始,自己就能获得收益的三分之一。

这个导演就是他自己。

贾樟柯拍电影,影片自身品质先不说,还有这其他导演不具备的优点:他拍一部片子,往往只需要三个月左右,按计划推进,很少超期,而侯孝贤等导演遇到创作瓶颈就会停拍,这意味着超期,也就意味着超支,意味着多花钱。

所以,国外公司很喜欢贾樟柯。最早北野武工作室帮忙卖电影,后来《三峡好人》拿了金狮奖,法国公司MK2接过了全球发行权。

即便国内票房不好,但贾樟柯也有底气说,自己电影从来没亏过。娱乐资本论曾经统计过:

《三峡好人》投资仅 600 万,销售到了 75 个国家,版权费收入高达 4000 万;《山河故人》投资 4000 万成本,还未上映就已经通过海外版权预售收回成本。没有“贾樟柯执导”这块金字招牌的《hello!树先生》,虽然在国内仅有两百多万票房,通过两年的海外版权销售周期,也实现了盈利。

贾樟柯说,一些导演拍大片赚到的钱,自己拍艺术片一样能赚到。

单单电影这一项的收入,已经足够贾樟柯“混得不错”,何况电影之外,贾樟柯也有不少副业,比如前面说的煤矿、白酒,还有他自己开的餐厅。

贾樟柯也是个广告导演。这不算副业。欧逸文(何伟之前的《纽约客》驻中国记者)写过贾樟柯,开篇便是他拍广告的情景,2015年,贾樟柯还为摸摸拍了广告,不少人质疑,他一律回应是,广告也是我的工作,自己二十年来,平均每年差不多要拍七八个广告。至于拍广告收入——

我大概是全中国最贵的广告导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