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贾政一个工部员外郎却能给贾雨村应天府尹?

回答
要说贾政一个工部员外郎,怎么就能给贾雨村一个应天府尹,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事儿看着像是“外行领导内行”,但实际上,在《红楼梦》那个时代,官场上的事儿,尤其是涉及到人事任免,那可不是我们现在想象的这么简单,背后门道多着呢。

首先,咱们得明白“员外郎”和“应天府尹”这两个官职的级别。工部员外郎属于一个中央六部的下属官员,品级不算低,但也不是什么核心部门的实权派。而应天府尹,那可是地方最高长官之一,管辖着一府之地,权力可不小,而且应天府(大致就是现在的南京)历来是个重要城市,府尹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这么一看,确实是挺让人意外的。

那为什么贾政能起作用呢?这主要有几个可能性,而且往往是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的:

一、 贾政的家族背景和人脉关系网:

贾府的底蕴: 别看贾政是个工部员外郎,他姓贾啊!贾府是什么样的存在?那可是国公府,是皇亲国戚,是所谓的“钟鸣鼎食之家”。虽然到了贾政这一代,家道中落是肉眼可见的,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贾府的根基还在,祖上的功劳摆在那儿,和朝廷的关系网依然存在。贾政作为贾府的嫡系,天然就带着贾家的光环。
“八公”遗泽和姻亲关系: 贾府是“四大家族”之一,和另外三家(王、薛、史)以及更早期的“八公”家族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家族盘根错节,互相提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贾政虽然官职不高,但他属于这个集团的一份子,他的话语权或者说影响力,是建立在整个家族和联盟的基础上的。
贾政本身的地位: 贾政是贾赦的弟弟,是贾母的儿子,是贾宝玉的父亲。在贾府内部,他虽然不如贾赦有爵位,但他有学问,是家里读书人的代表,尤其在贾母心里,他是有体面的。这种家族内部的地位,也间接影响了他对外说话的分量。

二、 贾雨村的个人奋斗和贾政的“知遇之恩”:

贾雨村的起落: 贾雨村本身是个读书人,也有点才学,但是出身不高,一路科举上来的,非常清楚“攀龙附凤”的重要性。他最初被贾政在葫芦庙遇到,并且得到资助,参加科举,这本身就说明了贾政是他的“恩人”,是他的“伯乐”。
贾政的举荐: 贾雨村后来能当上浙江杭州府知府,再到应天府尹,肯定不是凭空得来的。在这个时代,官员的任命,尤其是外放实职,很多时候都需要有背景的官员进行举荐,或者得到一些有权势人物的赏识和引荐。贾政作为贾府的成员,而且是有一定仕途经验的官员,他是有资格,也有可能去为贾雨村说项的。
“报恩”与“恩情”: 对贾雨村来说,贾政有“知遇之恩”,他自然会想方设法回报。而对贾政来说,贾雨村是他提拔起来的,贾雨村的成功,也是他个人影响力的体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面子”。在官场上,这种人情往来是很重要的。

三、 官场运作的复杂性和权力分配:

政治生态: 当时朝廷的政治环境,往往是靠着各种派系、家族势力、以及个人恩怨来驱动的。一个官员的升迁,可能并不是完全看他的能力,而是看他背后的支持者,以及他能站到哪一队。
“保举”制度的变体: 虽然不是正式的保举,但实际上,有实权或有地位的官员为下级官员说情、引荐,这是常态。贾政虽然是工部员外郎,但他的家族背景,让他可以在某些场合,或者通过某些渠道,影响到人事任命。
贾政可能的关系: 贾政作为工部员外郎,虽然不是核心部门,但工部毕竟是管工程建设的,和朝廷的各项开支、工程项目都有关系,这本身就意味着他能接触到一些与国家建设相关的人士,也可能通过这些联系,在其他部门的人事安排上说上话。更别说贾府的长辈,像贾珍、贾蓉等,虽然不学无术,但也能在某些场合活动。
“京官”的影响力: 即便是员外郎这样的职位,在京城也意味着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人脉。而贾雨村这种地方官的任命,很多时候需要经过朝廷的审核,或者有京官的背书。

四、 曹雪芹的文学手法和人物塑造:

讽刺意味: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曹雪芹写贾政这样一个看似清高寡欲,实则迂腐糊涂的官员,去影响一个本应是公正严明的府尹任命,本身就带有一种深刻的讽刺意味。这暗示了当时的官场,讲究的不是才能,而是门第、关系和人情。一个“读书人”的身份,有时反而是阻碍他理解和参与官场运作的因素。
突出贾雨村的劣根性: 贾雨村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高位,也恰恰暴露了他“无耻”的特质,他懂得如何利用这些关系为自己铺路。

总结来说,贾政能给贾雨村应天府尹,不是因为他自己的官职有多大,而是:

1. 他代表着贾府这个强大的政治家族联盟,拥有不成文的资源和影响力。
2. 他与贾雨村之间存在“恩人”和“被提拔者”的关系,存在着人情和利益的纽带。
3. 当时的官场运作允许甚至鼓励这种基于关系和人情的人事安排。

这件事情,是《红楼梦》中描绘那个时代官场生态的一个缩影,看似不合常理,实则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官僚体系的运行逻辑:能力固然重要,但门第、人脉和关系,往往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贾政虽是个“糊涂官”,但他背后的贾府,以及他与贾雨村之间的人情债,让他有了在人事任命上“说得上话”的资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对于贾政的当时的年纪来说,工部员外郎不是小官了,整个工部比贾政官大的也就只有尚书(常由阁僚兼任),左侍郎和四个郎中比他官大。京官的普遍特点就是位卑权重,人多坑少,贾政这个工部员外郎也不例外。贾政作为一个当过学政的员外郎,如果外放起码要参政起步,只有六部的主薄才会外放知府。

第二,应天知府也不是什么好干的官,大家知道江苏现在号称内斗大省,明清时期自然也是如此。金陵应天府头上的婆婆多如牛毛,驻扎在江苏的三个总督,两个巡抚,两个布政使都会来着插一脚,贾雨村到任后的麻烦少不了。

要是金陵是普通的州府也就罢了,偏偏它有事达官贵人们聚集的地方,薛蟠纵奴杀人的案子,放在平常地方根本惊动不了知府,县里的县丞主薄就处理完了。结果这个案子愣是卡了一年多时间,卡到老知府离任都处理不了。在这种达官贵人聚集,利益关系复杂的地方当官,完全就是赌博。赌对了鸡犬升天,赌错了身败名裂,有根底有势力的人家绝不会来冒这个险的。

第三,贾雨村是两榜进士出身,做过地方主官,再加上当时有起复旧员的政策和贾家的人脉,谋一个知府还是不足为奇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贾政一个工部员外郎,怎么就能给贾雨村一个应天府尹,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事儿看着像是“外行领导内行”,但实际上,在《红楼梦》那个时代,官场上的事儿,尤其是涉及到人事任免,那可不是我们现在想象的这么简单,背后门道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员外郎”和“应天府尹”这两个官职的级别。工部员.............
  • 回答
    贾政携清客游览大观园落成,为何单单叫上宝玉?这事儿,放在当时,可不单单是“带儿子出去逛逛”那么简单。这里头,藏着贾政的一番心意,也暴露了那个时代大家族里头,对继承人的培养方式。首先得明白,贾政当时请的那些“清客”,可不是随便拉来的路人。这些人多是读书人,有的是有功名的士大夫,有的是饱读诗书的文人墨客.............
  • 回答
    要理解辻政信为何能在二战期间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必须深入剖析他这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特质以及他在日本军国主义体制下的运作方式。这绝非简单的才能叠加,而是一种复杂互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看到日本当时的整体氛围:军国主义的狂热与神化“天皇制”的土壤。在20世纪上半叶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如同.............
  • 回答
    .......
  • 回答
    贾政对宝玉的“不喜欢”,与其说是厌恶,不如说是恨铁不成钢,是传统儒家思想下,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却又因儿子不合其期望而产生的失望、焦虑和愤怒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看看贾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生在钟鸣鼎食之家,从小接受的是“仕农工商”那一套正统教育。他自己是个举人,虽.............
  • 回答
    要说贾政为何看上赵姨娘,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不是那种一见钟情,而是带着几分情理和现实的考量。首先,得承认,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里,尤其又是贾政这样的正经人家的公子哥儿,娶妻(王夫人)那是讲究门当户对,看的是家世、品性,那是大事。但对于那些姨娘,尤其是赵姨娘这样的,选择的标准就不同了。贾政当初虽然是读书.............
  • 回答
    要说贾母为什么和贾政住在荣国府的正房,而不是和长子贾赦同住,这事儿在《红楼梦》里虽然不是明面上大书特书的重点,但细细品味一下,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家族规矩和情感考量。首先,得说说这荣国府的房子怎么个分法。贾母作为一家之主,尤其是在贾代善(贾赦、贾政的父亲)去世后,她自然是掌握着最.............
  • 回答
    贾政不为自己谋个高官,反而热心为贾雨村引荐,这确实是《红楼梦》中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情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贾政的性格、他的家庭处境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我们来看看贾政这个人。他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讲究“安贫乐道”,但也摆脱不了官场应有的虚荣和对家族地位.............
  • 回答
    87版《红楼梦》在处理原著中一些细节时,确实做出了不少改编,其中将宝钗灯谜之后贾政的内心独白移花接木给贾母,是比较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改编点。要深入理解为何这样做,我们得从原著的叙事逻辑和电视剧的艺术表现两方面来分析。原著中的设计:贾政的视角,暗示着权力与期望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钗所出的那个“怀金悼玉.............
  • 回答
    要说清楚贾政为何对贾宝玉下那么重的手,得先理清楚这事儿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贾政当时的心境。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积攒了太多“怨气”和“期望”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贾宝玉这个人说起。这孩子,怎么说呢?从小就跟别人家孩子不一样。别人家的孩子,到了年纪,学文习武,想着将来光宗耀祖,金榜题名,这才是正.............
  • 回答
    要说清楚贾政对林黛玉的态度,咱得一层一层地剥开了看。毕竟,在《红楼梦》里,贾政可不是个轻易表露心迹的角儿,他代表着封建大家长和士大夫的形象,很多时候,他的情感是藏在规矩、礼法和“为儿子好”的考量之下的。首先,从长辈的身份上看,贾政对黛玉是客气的,也是尊敬的。 黛玉是贾母的亲外孙女,那可是老太太的心头.............
  • 回答
    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世界里,《红楼梦》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这部巨著之所以能历久弥新,除了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以及对社会百态的深刻洞察外,作者曹雪芹在字里行间埋藏的那些微妙的隐喻和双关,更是为其增添了无尽的解读空间。而贾赦和贾政,这对荣国府的嫡亲兄弟,他们的名字合起来便是“摄政.............
  • 回答
    这情节,虽然短短几笔,可里头的故事和人情却深着呢。咱们得一点点捋。宝玉挨了贾政的打,这事儿可不是小事。贾政是什么人?是宝玉的亲爹,又是家里的一家之主,又是老学究,平日里就严厉,觉得宝玉不成器,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这次挨打,据说是因为贾政觉得宝玉在外头惹了事(比如跟琪官眉来眼去的),又加上他对宝玉.............
  • 回答
    浅井长政之所以走向背叛织田信长的道路,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恩怨情仇,而是一个复杂利益、政治考量以及家族命运交织下的必然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审视当时日本的政治格局以及浅井家自身所处的境地。首先,我们得知道长政与信长的联姻是基于何种目的。浅井家当时的当主是浅井.............
  • 回答
    关于昌平君为何背叛秦王政,历史记载并不如一些其他事件那样详尽,但结合史料和当时的局势,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些关键的动机和诱因,并尽力让叙述更加鲜活,而非生硬的条目。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昌平君的身份。他并非是寻常的臣子,而是秦王政的叔父,曾是楚国公子,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他被秦昭襄王封于“昌平”之地,因此得.............
  • 回答
    说起黑田长政“坑爹”,这事儿可得从头说起,毕竟他老爹黑田官兵卫(孝高)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丰臣秀吉麾下数一数二的智囊,在织田信长、丰臣秀吉这两位时代巨头的崛起过程中,官兵卫出了多少力,出了多少奇思妙想,那简直是数不胜数。官兵卫本人也是个非常有原则、有远见的人,虽然有时为了大局会显得冷酷无情,但对儿.............
  • 回答
    不得不说,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一个大家可能都没太注意到的点。确实,像伊达政宗这样一个在日本战国史上响当当的人物,明明有着“独眼龙”这样霸气的称号,一生战功赫赫,为何会有人觉得他的功绩被“否认”了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要明白,历史评价本.............
  • 回答
    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虽然都是发生在战国时期、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但最终的结局却天差地别:商鞅变法虽令其本人身死,但其推行的政策却在秦国扎下了根基,成为秦国崛起的基石;而吴起在楚国变法,虽然初期颇有成效,却因其惨死而导致改革迅速夭折。要探究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政治背景、改革内容、执行方式以及个人命运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议题。关于部分非洲黑人对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感到不满的现象,背后牵涉到历史、现实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不同期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非AI写作痕迹”的表象,深入到具体的情感和逻辑中去。首先,让我们把目光放回到历史层面。非洲国家在独立过程中,普遍经历过殖民统治的伤痛。当时.............
  • 回答
    宋朝与大理国的马政对比,确实是个饶有趣味的历史话题。一边是疆域辽阔、土地肥沃的宋朝,一边是全境皆山、地貌崎岖的大理国,然而在马匹的繁育和质量上,宋朝却常常要仰仗大理,甚至每年都要从大理购买。这背后,大理国的马政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又是什么让宋朝的马政难以企及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两个国家的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