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宝玉在遭贾政鞭笞卧病在床时,让晴雯送给黛玉两条半新不旧的帕子。这段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回答
这情节,虽然短短几笔,可里头的故事和人情却深着呢。咱们得一点点捋。

宝玉挨了贾政的打,这事儿可不是小事。贾政是什么人?是宝玉的亲爹,又是家里的一家之主,又是老学究,平日里就严厉,觉得宝玉不成器,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这次挨打,据说是因为贾政觉得宝玉在外头惹了事(比如跟琪官眉来眼去的),又加上他对宝玉平日的“不肖”积累了一肚子气。这一顿打,打得可不轻,宝玉当时就觉得是“魂飞魄散”,直接被拖回了怡红院,卧床不起。

这时候的宝玉,可以说是受了身心双重打击。身体上,伤筋动骨,疼得厉害;精神上,更是委屈、痛苦、甚至有点害怕。从小到大,他都没受过这样的“家法”,爹爹的严厉变成了赤裸裸的暴力,这种感觉,恐怕难以言喻。

在这种情况下,宝玉最想念谁?在《红楼梦》里,他最看重、最放不下、最能懂他心事的人,那无疑就是林黛玉了。尽管当时黛玉也病着,可宝玉心中,只有黛玉能解他千愁万愁。他觉得,自己这番遭遇,没有人比黛玉更理解,更心疼。

所以,他第一反应就是想把自己的处境、自己的心情告诉黛玉。但他不能亲自去,也派不了别人去,只能是身边最贴心、最得力、也最能信得过的丫鬟——晴雯。

那为什么偏偏是“两条半新不旧的帕子”呢?这可大有讲究了。

首先,“帕子”。帕子,在那个年代,是随身之物,是比较私密的。人们常常用帕子擦汗,擦眼泪,或者用来写点东西,寄托点情思。宝玉让晴雯送帕子给黛玉,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寻常的“送东西”,而是带着一种“信物”的意味。他想通过这帕子,传递一种只有他和黛玉才能懂得的默契。

其次,“半新不旧”。这话就更有深意了。

“半新”,说明这帕子不是全新的,不是那种拿来送客、充体面的。它用过,是有痕迹的,是宝玉日常使用的东西。这更能体现出它的真诚和亲近。他现在病着,狼狈着,最不缺的就是这种“半新”的、沾染着他个人气息的物件,而不是那种表面的、虚假的体面。
“不旧”,又不是那种穿了很久、洗得发白、破旧不堪的东西。它依然保持着一定的质感和完整性,虽然不是簇新的,但也代表着它依然有价值,依然被珍视。这可能也暗示着,尽管宝玉现在境况不佳,但他内心那份对黛玉的情意,那份对生活的热爱,还没有被完全磨灭,还在一种“半新不旧”的,既有经历又有期待的状态。

更进一步说,“半新不旧”也可能是一种含蓄的表达。宝玉此刻的处境,他自己知道,但不好明说。他病着,不体面,要是送全新的、崭新的东西,反而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有点“虚张声势”的意味。而“半新不旧”的帕子,恰好能“以物喻人”——现在他就是这个“半新不旧”的状态,既有伤痛,也有未灭的生机。

这帕子,是宝玉最贴身的物品。他让晴雯送去,就像是在把自己的一部分,甚至是他受伤最深、最脆弱的部分,送到黛玉那里。这是一种袒露心声,是一种情感的托付。他希望黛玉能明白,他现在有多么需要她的理解和安慰。

而晴雯送去这两条帕子,也并非仅仅是“传话”。晴雯虽然是个丫鬟,但她对宝玉的心思,和对黛玉的好,都是非常清楚的。她能明白这两条帕子的分量,也明白宝玉的用意。这帕子到了黛玉手里,对黛玉来说,同样意义重大。

总的来说,这段情节讲述的是:

宝玉在遭受父亲的残酷鞭笞,身心俱疲、卧床不起的极度痛苦时刻,他内心最强烈的、最直接的倾诉对象就是林黛玉。他让晴雯送去两条“半新不旧”的帕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传话,而是通过这两条象征着他此刻状态(伤痛、狼狈但未失生机)的贴身之物,向黛玉传递了一种最深沉、最真挚、也最脆弱的情感信号。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依靠,一种无声的倾诉,希望黛玉能够理解他的痛苦,分享他的忧愁,并给予他无言的安慰和慰藉。这帕子,就成了他们之间心有灵犀、情感相通的特殊信物。

宝玉的这份情意,以及他对黛玉的信任和依赖,都在这“两条半新不旧的帕子”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几笔,看似简单,却把宝玉在极度困境中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与黛玉之间那份超越寻常的感情,勾勒得格外生动和深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个问题不难,但是挺有趣的,看了所有的答案感觉都不太对,来说说我的看法。

大部分答主分析的是帕子代表相思,或是帕子是封建社会私自定情之物,都不太说得过去。

对照原文,先看宝玉让晴雯去的对话:

宝玉因心下记挂着黛玉,满心里要打发人去,便支走了袭人。而后说:你到林姑娘那里看看他做什么呢。他要问我,只说我好了。”晴雯道:“白眉赤眼,做什么去呢?到底说句话儿,也象一件事。”宝玉道:“没有什么可说的。”晴雯道:“若不然,或是送件东西,或是取件东西,不然我去了怎么搭讪呢?”宝玉想了一想,便伸手拿了两条手帕子撂与晴雯,笑道:“也罢,就说我叫你送这个给他去了。”晴雯道:“这又奇了。他要这半新不旧的两条手帕子?他又要恼了,说你打趣他。”宝玉笑道:“你放心,他自然知道。”

细看这段描写可以发现,宝玉从来没有预先想过要送手帕,而是晴雯觉得你支我过去总要干个什么时,宝玉才考虑送两条帕子,也就是说手帕并不是宝玉提前精心准备的。所以部分答主说手帕因为“横竖都是丝”,故而宝玉拿来表述自己衷肠,送给黛玉的,这里就说不太通。若要是这样,那手帕就应该是宝玉事前准备好的。

第二部分答主是觉得手帕是定情物,就更说不过去了。其一是,若是什么定情物,必定宝玉自己送,不会让晴雯去。第二是封建社会也没有说送个帕子就私定终身了,有的也只是在那些古文小说和戏剧里的,当不得真。最直接的证据是你看黛玉看到帕子的原文描述:

黛玉道:“做什么?”晴雯道:“二爷送手帕子来给姑娘。”黛玉听了,心中发闷:“做什么送手帕子来给我?”因问:“这帕子是谁送他的?必是上好的,叫他留着送别人罢,我这会子不用这个。”晴雯笑道:“不是新的,就是家常旧的。”

黛玉第一反应肯定是比较好的手帕。若手帕就代表封建社会私定终身之物,恐怕黛玉第一反应恐怕就是避之不及了。且后文还有描述说黛玉“着实细心搜求,思忖一时,方大悟过来”,若要是定情信物,以黛玉的聪明,还需要细心搜求?故是定情物的说法就更没道理。

那送手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

没有任何意义!送手帕只是文中字面的意思,就是宝玉让晴雯去给看黛玉,找了一个由头而已。

但妙也就妙在没有任何意义上,因为送手帕的核心不是手帕,而是送,而送也并不是宝玉的初衷,宝玉的初衷仅仅是:你到林姑娘那里去看看她做什么。

相思是很痛苦的。宝玉思念黛玉,想见到黛玉,至于见到颦儿了要干什么,他不清楚,至于见到颦儿了该说些什么,他也不清楚,为什么还要到林姑娘那里去宝玉也不知道,但宝玉的心思是:我就是想去看看,看看她现在在干什么,仅此而已。

我相信陷入过思念的人是能懂这种感情的。


故而送手帕事件,核心就是把这种思念之情传达给了黛玉,也算是一种表白了。黛玉初见手帕,也是觉得宝玉这个行为太过古怪。幸而黛玉聪慧,“思忖一时,方大悟过来”,而后便“不觉神魂驰荡”。

从文学艺术上来讲,思念是种高度抽象的东西,要用文字写实了很难,要表达得深刻就更不容易了,很多人写思念都会写“想念她一颦一笑”等等这种直叙手法,意思能到,但表达不够深刻。红楼梦作者这种写作技巧是非常高明的,值得大家在写作时学习使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