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林黛玉在贾府,贾母、王熙凤待她极好,她和宝玉还相爱。为什么会写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回答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诗句,是其复杂性格、身世处境与命运感的集中体现。这一诗句既是对现实的控诉,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其深层原因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解析:

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困境
1. 体质虚弱的现实基础
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描写,暗示其身体状况堪比"风刀霜剑"。她常年服用药石,身体虚弱,"日日以泪洗面"的病态,使她对生活充满无力感。

2. 精神世界的敏感脆弱
黛玉的诗才与敏感性格形成强烈反差:她能写"冷月葬花魂"的凄美,却在"风刀霜剑"的意象中流露对现实的恐惧。这种矛盾源于她对生命脆弱的深刻认知,以及对"情"的执着与绝望。

二、家族关系的复杂网络
1. 贾母的溺爱与王熙凤的权谋
贾母对黛玉的疼爱,使她拥有"寄人篱下"的温暖,但王熙凤作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其精明算计与权谋手段,让黛玉感受到"严相逼"的压迫。王熙实在"金玉良缘"中的强势,更让黛玉意识到自己在家族中的处境堪比"风刀霜剑"。

2. 婚姻的残酷现实
贾府的婚姻制度充满利益考量,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注定无法超越家族利益。王夫人对宝玉的"金玉良缘"安排,薛宝钗的"金玉良缘"地位,使黛玉明白自己不过是"风刀霜剑"中的一枚棋子。

三、命运的必然与无奈
1. "风刀霜剑"的象征意义
"风刀霜剑"既是自然环境的严酷,更是社会现实的残酷。黛玉将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婚姻压迫、生命脆弱等现实,都浓缩为"风刀霜剑"的意象。这种意象既是对现实的控诉,也是对命运的悲叹。

2. "三百六十日"的漫长煎熬
数字"三百六十日"暗示了黛玉对生命短暂的恐惧,以及对命运无常的绝望。她可能在病中写下这句诗,既是对现实的总结,也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四、诗的创作背景
1. 葬花的深层含义
黛玉葬花时写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相呼应,将个人命运与花的凋零联系起来。这不仅是对自身命运的悲叹,也是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悼。

2. 诗中隐含的预言
黛玉的诗句可能预示了她最终的悲剧结局。"风刀霜剑"既是现实的压迫,也是命运的必然。她虽身处贾府,却始终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最终"泪尽而亡"。

五、文化语境的深层影响
1. 古典诗词的意象传统
"风刀霜剑"的意象源自《诗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后被历代文人用于描写艰难处境。黛玉将这一意象融入诗中,既继承了传统,又赋予其新的内涵。

2. 女性命运的悲剧性
黛玉的诗句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她虽有才华,却无法改变命运,最终"泪尽而亡",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综上,林黛玉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诗句,是其身体虚弱、精神敏感、家族压迫、命运无奈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体现。这句诗既是她对现实的控诉,也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贾宝玉来说,只要不是弑君谋反,什么错都可以犯。

对于林黛玉来说,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错,都可能成为她最终流离失所的导火索,从贾府第一顿饭面前的一盘洗手水开始就是这样了。在林府,林黛玉想把这盆水扣她爹脑袋上都没问题,但是在贾府,你就必须先看别人怎么做。

就像是一款游戏,贾宝玉想进Bad End,必须得改存档;而林黛玉想进Good End,必须各方面都好感刷满。

你说这两个玩家游戏体验能是一样的吗?

以上

user avatar

其实那天黛玉写那首诗是有明确原因的,只不过一般人没有注意罢了。

二十八回,一开始说了。

林黛玉会写葬花吟的原因是她把晴雯不开门的事情,错疑在宝玉身上了。然后第二天又碰上了饯花之期。

         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 之期,正在一腔无明未曾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 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     

二十六回中,说黛玉生气宝玉不给她开门,是这里一段。

         却说那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至晚饭后, 闻得宝玉来了,心里要找他问问是怎么样了,一步步行来。见宝钗进宝玉的园内去 了,自己也随后走了来。刚到了沁芳桥,只见各色水禽尽都在池中浴水,也认不出 名色来,但见一个个文彩灼,好看异常,因而站住,看了一回。再往怡红院来, 门已关了,黛玉即便叩门。谁知晴雯和碧痕二人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 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偷着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 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 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   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性情,他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见是他的声 音,只当别的丫头们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门么?” 晴雯偏偏还没听见,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进人来 呢!”黛玉听了这话,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 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 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了。真是回 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 二人。黛玉心中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 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去了?你也不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 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 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原来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 俊美,不期这一哭,把那些附近的柳枝花朵上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 远避,不忍再听。正是。 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因又有一首诗道: 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这里说的,黛玉想到早上告状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呢?同样二十六回。

         说着,便顺脚一径来至一个院门前,看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正是潇湘馆。 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 暗透出,宝玉便将脸贴在纱窗上。看时,耳内忽听得细细的长叹了一声,道:“‘每 日家情思睡昏昏!’”宝玉听了,不觉心内痒将起来。再看时,只见黛玉在床上伸 懒腰。宝玉在窗外笑道:“为什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的?”一面说,一面掀帘 子进来了。黛玉自觉忘情,不觉红了脸,拿袖子遮了脸,翻身向里装睡着了。宝玉 才走上来,要扳他的身子,只见黛玉的奶娘并两个婆子却跟进来了,说:“妹妹睡 觉呢,等醒来再请罢。”刚说着,黛玉便翻身坐起来,笑道:“谁睡觉呢?”那两 三个婆子见黛玉起来,便笑道:“我们只当姑娘睡着了。”说着,便叫紫鹃说:“姑 娘醒了,进来伺候。”一面说,一面都去了。   黛玉坐在床上,一面抬手整理鬓发,一面笑向宝玉道:“人家睡觉,你进来做 什么?”宝玉见他星眼微饧,香腮带赤,不觉神魂早荡,一歪身坐在椅子上,笑道: “你才说什么?”黛玉道:“我没说什么。”宝玉笑道:“给你个榧子吃呢!我都 听见了。”二人正说话,只见紫鹃进来,宝玉笑道:“紫鹃,把你们的好茶沏碗我 喝。”紫鹃道:“我们那里有好的?要好的只好等袭人来。”黛玉道:“别理他。 你先给我舀水去罢。”紫鹃道:“他是客,自然先沏了茶来再舀水去。”说着,倒 茶去了。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 黛玉登时急了,撂下脸来说道:“你说什么?”宝玉笑道:“我何尝说什么?”黛 玉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拿我取 笑儿。我成了替爷们解闷儿的了。”一面哭,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宝玉心下慌 了,忙赶上来说:“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好歹别告诉去!我再敢说这些话,嘴 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     

所以这整件事情是这个样子的。

宝玉和黛玉在共读西厢这件事情之后,黛玉对宝玉的感情有所加深。

她在房间里感叹自己感情的时候恰巧被宝玉听到了,然后自己不好意思,就没有怎么理宝玉。

这时候,紫鹃进房,宝玉就把注意力转移到紫鹃那里去了。所以黛玉想把紫鹃支出去。

这个时候宝玉随口就拿西厢记里的台词调戏紫鹃。

这里的一句"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是西厢记里张生对丫头红娘说的。

意思是,如果我能娶你家小姐,我不会舍得让你干粗活的。也就是说张生在暗示他娶了崔莺莺之后要纳红娘做小妾的意思。

也就是说,这里宝玉的这句话,有暗示娶黛玉后,要纳紫鹃为小妾的意思。

那黛玉当然急了,所以做出要去告状的样子。

正在这个时候袭人过来说老爷找宝玉,所以宝玉急匆匆的走了。

然后黛玉因为担心贾政找宝玉,宝玉会挨训。所以晚饭后知道宝玉回家了,就来找宝玉。

结果晴雯不给她开门,她就想到早上的事情了。

她觉得宝玉不给她开门是因为宝玉嫌她太妒忌,和喜欢告状,所以连她面都不想见了。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黛玉认为如果她反对宝玉和其他女子亲密的话,并且去告诉家长的话,宝玉就会不理她。

但是贾家是黛玉唯一的亲人了。如果她和宝玉闹矛盾的时候,连贾家的人她都不能说的话,黛玉就无人可以说了。

所以她才会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不少贾家的人的确不怎么喜欢黛玉。但是黛玉平时根本不在乎这些人,也看不起看人下菜碟的人,怎么会在意这些人不喜欢她。

如果这些人敢在林黛玉面前表现出一丝半点的话,林黛玉肯定是怼回去的,送宫花的事情不就是嘛。

但是问题是如果这个压力是来自宝玉,并且宝玉不愿意黛玉到他家人面前说的话,黛玉就破防了。因为黛玉没有其他家人了。

而这个心结并没有随着误解的解开而解决。

所以黛玉是到后期才越来越想家,想有家人的。因为黛玉越来越意识到,如果和宝玉在一起,贾家人肯定是感情上更偏向宝玉一边的。而妒嫉在当时是不占理的。

我本来非常在意的有一句话。

第一回中,绛珠仙子说了"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

这里她的措辞,不是单说的把眼泪还给他,而是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就是说黛玉一生所有的眼泪都是为了宝玉流的。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意思是说上下情节关联非常深,而不是说预言用的多。。。

user avatar

我们都知道林黛玉过着顶部0.1%人上人的生活,林黛玉自己知道吗?

她从哪里知道呢?是通过看《扶贫工作报告》吗?还是刷乡村生活小视频呢?

虽然行过远路,但一路上没机会和任何人交流,对路边工作的农夫多看一眼都违反礼教。

人只能拿自己和自己比。从“高官长女、父母双全”到“寄人篱下、别人不给你就不能要”,换谁都觉得自己惨死了。

别说什么“比你惨的人多了去”或者“又没缺你吃喝衣服”,人生活在那个环境下,这些都不会让你感到快乐。

很多事都是这个逻辑,比如我们常见的:

1.为什么送孩子去最贵的私立学校,他一点都不珍惜?——因为他根本不知道那种资源很贵很稀罕。

2. 你放学以后又不用捡牛粪,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在自己的世界观里抑郁,和别人捡牛粪有什么关系?

3.当有钱人小三每天睡到自然醒,不工作有钱花,还有比这更开心的事吗?——拥有这些东西的人都不会为了这些东西开心,解释不明白。

人都活到林黛玉的境界了,什么才让她们感到快乐呢?

自由啊,对自己的人生有掌控权。

虽然那个年代的女子,可以说都没掌控权。但其实还是有的,就是她本来的生活环境:父母相敬如宾,她的心思可以通过妈妈传给爸爸,基本上心想事成。

她想实现的愿望也不是什么“街上好玩的都给我买来”、“再打套首饰”、“鹦鹉再来两打,房檐下挂一串鹦鹉”……而是“请个家教”、“去亲戚家玩”、“父亲出差带我”、“我看外婆家快破产了,妈你快跟她们说”、“终身大事父母做主,但不是贾宝玉我就再也不和你们说话了”。

这些几乎无理的要求,是向自己父母才能提出来的啊。

user avatar

你也说了你有妈妈啊,但是林黛玉没有妈妈。

林黛玉是在一个持续数年的时间段内,接连失去了她的弟弟、母亲和父亲,在她本人曾经很幸福的小家庭里,就只剩下她一个人了。这种孤独和悲苦,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不能具体形容的。

在贾府确实她受到高级礼遇,但这和父母俱在是完全不同的,有些话只能在父母跟前大说大笑,大吵大闹而不会产生心结,但在外人面前不行。举个简单例子,你想吃大桶冰淇淋,你爸爸妈妈可以大声说别吃了再吃拉肚子,姥姥或者也能说不要吃小心拉肚子,但是你舅妈就得换个口气和措辞,说冰淇淋可以吃但是这么大桶会冰到你肚子的、吃的时候悠着点。

林黛玉和贾宝玉谈恋爱不也一样么,她和宝玉吵架了,贾母说一句不是冤家不聚头,如果贾敏在估计直接说你吵什么没礼貌还不快跟我回去,母女之间是不会因此而隔阂的,但王夫人作为舅妈,哪怕她是贾宝玉的妈,她也不能在林黛玉跟前说什么,因为只要一开口,彼此就会尴尬,所以她只能默默拉走贾宝玉。

亲戚之间的礼貌客气,到底不如自己爹妈。林黛玉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她是和贾宝玉相爱,但并没有任何人给她保证她可以嫁给贾宝玉,她的未来很虚无缥缈,说不定哪天长辈改个主意,她就得嫁给另外一个从来没见过面的男人。

失去至亲的痛苦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叠加,自然也就有了风刀霜剑的感慨了。

user avatar

那你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焦虑过?


小学时,焦虑考差了回去要挨鸡毛掸子,焦虑答题答错了被老师拎出来当典型,焦虑我这次考第一下次不是了怎么办……

中学时,焦虑将来找个啥样的媳妇儿,焦虑将来考个啥样的大学……

大学时,焦虑将来能不能找到工作,焦虑家里没人没后台工作不好安排,焦虑毕业了各奔东西女朋友怎么办……

工作了,焦虑升迁,焦虑房子,焦虑爱情,焦虑彩礼,焦虑每天家-公司两点一线哪有什么机会谈对象……


黛玉和你还不一样。

她父母双亡,长辈再疼爱也不知心——那种疼爱也不是父母那种毫无负担、错了就当场指正、甚至像宝玉那样撂倒了就往死里打的关爱:是的,这种“封建家长式的关爱”粗暴,然而亲切。


不是的。

姥姥/舅舅的疼,是那种疏远的爱。

你出错了,她也不好说你。错太厉害了,她才绕着弯子提一提。

比如,我在这个答案里提到的:红楼梦里贾府庆元宵,黛玉让宝玉喝她的酒,凤姐提醒宝玉别喝冷酒,后面说了一大堆,是什么意思? - 知乎 (zhihu.com)


两个玉儿错了,贾母疼的不得了,却也不得不采取措施了。

怎么办呢?旁敲侧击的说一说,敲打对象还是“李薛二人”。


评论区有一位品出了味儿:黛玉真可怜。


为什么说黛玉可怜?

她的人生中,存在巨大的空白,致命的缺位。

姥姥的爱是尊重而疏远的。

这种疏远不是感情上的疏远,而是“主权”上的疏远:那是外孙女,不是亲孙女;更不是亲女儿。

亲女儿张嘴就骂,抬手就打。打是亲骂是爱嘛。只要不是特别过分,怎么都疏离不了。

亲孙女可以批评,但轻易舍不得,隔着父母呢。

隔辈的爱总是容易“溺爱”;因为你对她稍有不好,她就疏离了,就没那么想往你怀里钻了。毕竟人家在父母身边的时候,比在你身边多的太多了。

而外孙女呢,那是连批评都不能批评——再疼再爱,见过你几次?怎么都是客人架势。

那自然就更加的“溺爱”了。


于是,宝玉是无忧无虑的。贾母只管疼他、护他;错了,有贾政撂倒了往死里打,有王夫人雷厉风行又是抄家又是驱逐丫鬟的——做法虽然未必对,但没有缺憾。理直气壮的、热辣辣的就来了。

这,才叫“成长路上无微不至的照顾”。


因此,宝玉可以叛逆。有人给他兜底。

但黛玉呢?


父母的缺位,使得她处于“三不管”地带。

除了溺爱,她什么都得不到。

但黛玉早就经过启蒙,知书达理。她才不愿“野长”、变成个不知进退的野丫头。


但她还是长野了。

父母缺位嘛。

因此,她读西厢记,拿里面的“艳词”对答酒令。结果被宝钗注意到了,这才私下拉住她,给她提醒。

同样的,她和宝玉在席上乱闹,给宝玉喝自己杯中的酒。闹得一干人如临大敌,凤姐赶紧说那是冷酒(黛玉没喝过放冷了不是外面粉头们那样和男人喝交杯酒)、贾母赶紧帮她敲打亲戚,说我们的孩子都没看过那些有的没的,都别乱说……


而宝玉呢,却什么都没想到,什么都没看出来。反而需要黛玉反过来指教他。

可怜黛玉一颗七窍玲珑心,却眼看自己频频出丑,连个指教的人都没有,随时随地可能跌入悬崖——万一那杯酒她喝过呢?一旦传出去,那可是身败名裂、只剩悬梁自尽一条路了。

没有人帮她为这个悬崖修上栏杆。只能靠她自己的“七窍玲珑心”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在那个礼法逼死人的时代,黛玉却只能自己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什么时候一步踏错就万劫不复——红楼梦开篇就提到黛玉小小年纪,已经看出贾府规矩大,“不肯一步行错踏错”;然而有人告诉她究竟是什么规矩吗?没有。自己观察,自己猜吧——长在这种环境,她能不焦虑吗?


世上最亲最爱她的贾母尚且存着七分疏离,何况和她无亲无故的丫鬟仆人。

更可怜的,就连最知道疼她的丫鬟紫鹃,也是贾家送的。她自己带来的、从小一起长大的雪雁,反而是个懵懂的,毫无存在感。


而且,这种疏离是双向的。黛玉自己,也没法向贾家提太多要求——甚至除非危及生存,都没法提要求。

长年累月的寄人篱下,被仆人暗地欺负(所以她才因为“送珠花”一事大发脾气“不是别人挑剩下的也轮不到我”)——别人上有父母下有一大票忠心耿耿的丫鬟,该争的不需要自己动嘴,自有人争;她呢?被人欺负了也只有一个紫鹃。

贾母?那是疏远的、溺爱的。找她,要么大棒敲下来,失之太轻则更显无助,欺负起来自然更加无所顾忌;可一旦失之太重,身为外人,自然更加成为众矢之的:有的是办法埋汰你、让你在长辈面前出丑……

要么,贾母觉得你想要好的——没事,库房里多的是!给你个别人都没有的!

黛玉是贪财吗?哪怕贾母不在意,她愿意落这个名吗?

因此,这注定了她的反抗是无力的。仆人们只要掐好这个度,有的是办法给她脸色。她还没法说、没法闹。


因为,她只是寄人篱下。她能得到的,只有溺爱和疏远。


尤其是,黛玉还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别人的恶意,她读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正所谓“ 风刀霜剑严相逼”。


贾母的确爱她、疼她。但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痛是无孔不入的。

有些刺骨寒风,只有父母才挡得住。姥姥再亲,代替不了父母;舅家再好,代替不了自己家。

她只能自觉。只能竭尽全力的往好处表现、以回应姥姥的溺爱。

但她连什么是“好”都不知道。

她越是这样,越是显得乖巧可怜,姥姥自然越是疼爱,越是舍不得说半句重话。

越是舍不得说,她就越发的疏离,越发的孤独——那种火辣辣、没有间隙的爱,只有从小养大她的亲爹亲妈才能给。

其他人,谁都给不了。

除非从小养大。否则,这个距离是永远也拉不到“贴心”处的。

人的感情是很特别的。骨子里有了距离,那是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弥补的。甚至,越是用力去贴近,反而把彼此“弹”的越远。


可想而知,这样的孤女嫁了人,在夫家会受到怎样的欺负。

被欺负了,也没处诉说。因为黛玉本就没有娘家。


黛玉见过各种人,各种事。只有宝玉懂她,疼她。

因此,爱情,对她来说也是没有选择的。除了宝玉,其他任何选择都是地狱。

正因此,她更加的焦虑。怕宝玉变心,怕长辈不知自己心思——却又万不能吐露。

她只能猜疑着,等待着。

等着那个审判的时刻。


换了你,你扛得住这个压力吗?

user avatar

看红楼梦,林黛玉初次进贾府的一个细节就足以说明寄人篱下究竟是何种不适。

寂然饭毕,各有丫环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

这是很短暂的一段,简略的交代了林黛玉的身体不好,在家时要吃过饭等消化好了再吃茶,但贾府的习惯是饭后吃茶,俗话说客随主便,更何况此时林黛玉无处可去,因此生活习惯少不得一一改了,随了贾府的方便。

这是红楼梦开篇不久很委婉的一段话,但这一处小小的絮语便把林黛玉在贾府的种种不适都说尽了。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能说这事大吗?恐怕不能。说破天无非是一碗茶喝不喝罢了,把这当麻烦说出去别人还嫌矫情。能喝不能喝慢慢咽了也就是了。但是生活就是由这些习惯构成的,所谓不适应陌生感就是一点点的无奈累积的危墙。

其实我还挺能理解黛玉的,在外地实习的时候,我心心念念就想吃一口东北烧烤,找遍了附近的馆子羊肉不是腥就是柴,越吃越委屈,口水连着泪水掉,隔壁的西安室友就想吃一口正宗肉夹馍,跑了半个区还是只有馒头片的阳城夹馍,里面还撒一把青椒,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人,楼下碰见了,干脆一起吃火锅去了。

当然啦,这都是吃货的委屈,黛玉对吃没有大的执念,更何况”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说的更多的是外部条件的压迫。

现代人,是没有办法想象在一个封建大环境下的女性生长环境的恶劣的。

举个例子,宝钗给黛玉送燕窝那一段,黛玉亲口说:

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如果黛玉生活在现代,点个外卖或者网上快递,没人能多嘴多舌。

如果黛玉在自己家住着,小姐要吃燕窝是天经地义的。

可是如果放在贾府这样一个复杂的国公府,人人都因利益各站队的大家族,就会变成这样。

黛玉生病了,想吃燕窝

贾母:好好好,给黛玉买(然后吩咐下人

王熙凤:调出20两银子买燕窝(转交给旺儿媳妇办

旺儿媳妇:就是那个病歪歪的表小姐,又说着这不好那不好,要吃燕窝调养(私吞5两

媳妇a:没福气就是没福气,一天到晚的吃药,那不成药罐子了?

婆子b:通共留下这几点子燕窝,预备甜品,老太太和太太不要,还不肯做上去呢,预备接急的。深宅大院,水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燕窝是平常物件,那里知道外头买卖的行市呢。别说这个,有一年连草根子还没了的日子还有呢。我劝他们,人参养荣丸,香薷饮解暑汤将就些儿也罢了。吃腻了膈,天天又闹起故事来了。燕窝、冰糖,又是什么五香大头菜,敢自倒换口味。只是我又不是答应你们的,一处要一样,就是十来样。我倒别伺候头层主子,只预备这几个外道亲戚了。

其实这种大家族里,人堆人层层叠叠,上面的人交代下面的人做事看似简单,但实际做事的人是怎么想的,上面的人是控制不了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千头万绪,没一个人活的不委屈,王熙凤厉不厉害,娘家得力,人也精明,掌握中馈,雷厉风行,硬生生被家事累的流产,下红不止,探春立身刚正,也被赵姨娘气哭了好几次,还被奴才拉扯衣服,寄人篱下的黛玉当然也不可能真被下面的婆子当回事。

这些事情即便当面不敢说不敢做,也免不了背后要嚼舌根。

user avatar

题主的处境和黛玉不是一回事,我仅就林黛玉在荣国府的物质、精神双困境进行解读。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林黛玉在贾府的日子过得实在是滋润。荣国府的老祖宗史老太君宠爱她,荣国府的活龙贾宝玉爱着她,吃穿用度更不必说,自然是享受最好的待遇。

第49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正值大雪天,其他姑娘们穿的都是清一色的大红猩猩毡斗篷,唯林黛玉穿的是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其质量远远超过薛宝琴的凫靥裘;

第40回“刘姥姥游大观园”,贾母因看到潇湘馆的窗纱旧了,便叮嘱王夫人、王熙凤抓紧时间给黛玉换上新纱;

第58回宫中老太妃薨了,贾母、王夫人等需要进宫随祭,不能照管家中事务。临行前贾母亦千叮咛万嘱咐,让薛姨妈要注意照顾林黛玉,于是贾母等人前脚走,薛姨妈后脚就搬到潇湘馆起居,就是为了方便照顾林黛玉;

甚至在大观园内设置厨房小灶,都很大程度上源于贾母担心林黛玉身体不好,在贾府、大观园间来回穿梭不方便,特意给大观园内安排了灶房......

这些种种都说明了一个事实: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过得相当不错,不仅衣食无忧,还能享受到各方的照管。而林黛玉却在《葬花吟》中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样的消极之句,貌似跟她的处境不相符,颇有无病呻吟的意思,是林黛玉太贪心了吗?还是她太过矫情,身在福中不知福呢?

对于“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解读,林黛玉曾给过自己的解释。《红楼梦》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宝钗规劝黛玉吃燕窝粥来保养身体,林黛玉深受感动,于是和薛宝钗吐露心声:

黛玉叹道:“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老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且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第45回

细品这段话,恰恰包含了林黛玉在贾府受的物质、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很多人都说林黛玉在贾府受的折磨仅仅是精神上的,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严格来说,林黛玉也受到了某种程度的物质困境,比如此处的燕窝粥,林黛玉就不敢开口去要,担心自己不是贾家的人,动不动要这个,要那个,会被贾府刁奴背后诟病“就你林黛玉屁事多”!

当然,林黛玉可能并没有真的听到某个刁奴诟病自己,但她太聪明了,曹公称赞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绝不是随便说说的。林黛玉没听到过别人说自己的闲话,但却看到、听到过其他人对王熙凤、贾宝玉的算计。

这一点书中记载得太多了,比如赵姨娘偷偷向马道婆说王熙凤的坏话:了不得,了不得!提起这个主儿,这一分家私要不叫她搬送了娘家去,我就不是个人。(第25回)

第66回,小厮兴儿评价王熙凤: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评价贾宝玉:外头人看着好个清俊模样儿,心里自然是聪明的,谁知是外清而内浊。

第77回,贾宝玉探望病重的晴雯,遇见其嫂多姑娘,多姑娘对贾宝玉的认知是这样的:成日家听见你风月场中惯作工夫的,怎么今日就反赸起来。

王熙凤、贾宝玉两个人是荣国府的人,两人还都深得贾母宠爱,可结果呢?他们的风评并不好,而且多是谣言,后期王熙凤典卖自己的金项圈来维持荣国府的面子,可谓殚精竭虑,可那些刁奴还是一个劲儿诽谤她;贾宝玉对女孩尊重,不涉皮肤滥淫之事,可传到外面,却成了“成日风月场中惯作工夫”,这些谣言都是谁传的呢?除了贾家内部人员,还能有谁呢?

凤、玉两人这般受宠,尚且被黑得这么惨,林黛玉明明白白看在眼里,一向聪明的她自然要举一反三,影射到自己身上,就导致她不敢在物质方面有过多要求了,免得授人以柄。

另外,林黛玉在向宝钗倾诉时,还提到“我今年长了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这就透露出林黛玉的另一个精神困境:她始终无法真正融入荣国府,荣国府也没有给她融入的机会!

林黛玉先是弟弟去世,其后父母双亡,这给她的人生观造成毁灭性的冲击,林黛玉消极人生观很大程度上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甚至可以推断:如果林黛玉没有这层人生经历,她的性格底色大概率会和王熙凤相似。

在贾府中,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等人对林黛玉都不错,尤其是贾母,对林黛玉可谓是关怀备至。但这种关怀仅限于物质上的补给,言语上的宽慰,并不足以弥补林黛玉缺失的亲情。

换句话说:林黛玉在贾府受到的只是亲戚长辈的同情和关爱,而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薛宝钗不过教导林黛玉几句,让她少看才子佳人的杂书,免得天天沉溺偶像剧思维,移了性情就不好了,就把黛玉给感动坏了,觉得自己长了这么大,从来没有人教诲我,立刻对宝钗心生好感。

同时,林黛玉心理上融入不了荣国府这个大家庭,跟客观环境也有很大关系,比如第62回贾宝玉生日,期间探春悉数众人生日,唯独忘了林黛玉的生日日期,期间袭人说了这么一句话:

探春笑道:“大年初一日也不白过,大姐姐占了去,怨不得她福大,生日比别人就占先。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们遇的巧,三月初一是太太,初九日是琏二哥哥,二月没人。”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就只不是咱家的人。”探春笑道:“我这个记性是怎么了?”——第62回

诸君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是林黛玉,被贾家收养,看着贾母对自己不错,也想拿荣国府当自己的第二个家,结果突然听到袭人这句“林姑娘不是咱家的人”,你会作何感想?恐怕刚刚萌生的亲情念头,会立刻被打消——人家都说你是外人,你自己还把荣国府当自己家,是不是脸皮太厚了?

荣国府是赫赫国公府,除了主子阶层,更多的是下人,人一多,嚼舌根的也多,只要有一个人言谈中无意提到“林姑娘客居荣国府”的话头,就足以让林黛玉心生忌惮,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怎么可能脸不红气不喘地说:贾家就是我的家?

因此,林黛玉的那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并非是矫情之语,而是人情世故的悲凉,若非置身其中者,安知其苍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诗句,是其复杂性格、身世处境与命运感的集中体现。这一诗句既是对现实的控诉,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其深层原因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解析: 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困境1. 体质虚弱的现实基础 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
  • 回答
    林黛玉在贾府的日子,说是顺风顺水,那显然是骗人的。即便是书中描写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样的小病小灾,在贾府这样一个人多嘴杂、关系复杂的大观园里,也很容易被放大,更不用说她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首先,最直接的委屈,就体现在她身体上的孱弱与环境的格格不入。黛玉自幼丧母,后又丧父,这已经是.............
  • 回答
    将《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经典情节改编为现代版,需要在保留原作核心精神的同时,融入现代社会背景、科技元素和家族企业结构。以下是一个详细的现代版改编设想: 一、现代版背景设定1. 家族结构 贾母:改为“贾家集团”创始人,年迈但依然掌管家族企业,象征传统与权威的结合。 贾政:.............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初进贾府时选择从侧门而入,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和考量,并非偶然,而是作者曹雪芹精心设计的一个情节,用以烘托林黛玉的身世、性格以及她即将面对的贾府环境。首先,从礼仪和身份的角度来看,黛玉初来乍到,虽然是王夫人的外甥女,是薛家之后,但毕竟是寄人篱下,身份上存在着一层微妙的差异。贾府作为.............
  • 回答
    林黛玉当然意识到了贾府的衰落,而且她的敏感和洞察力让这份意识比府里许多人都要深刻和痛苦。这并非是她凭空猜测,而是通过她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人情世故的理解以及与家族命运息息相关的经历一点点累积起来的。首先,要理解黛玉的处境。她寄人篱下,虽然是贾母的外孙女,身份尊贵,但终究是外人。贾府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她在.............
  • 回答
    要说林黛玉为何进贾府,这其中门道可深着呢。别看书中寥寥几笔,把林家描绘成书香门第、世代簪缨,家境殷实得像画里的金玉良缘,可真要细究起来,这背后牵扯的,可不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故事那么简单。先说说黛玉家。书里写,林如海是巡盐御史,这可是个肥差,油水足得很,更别提他还是个探花出身,读书人里的佼佼者。家.............
  • 回答
    若林黛玉能以初进贾府时的那份小心谨慎走完一生,她的命运或许会截然不同,但绝不会是如今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凄婉结局。这其中的变化,如同春风拂过静湖,漾开层层涟漪,影响着她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初入贾府的黛玉,就像一株刚从江南水乡移植到北地园林的名贵花卉,她对周遭的一切都带着审慎的目光。那时的她,虽然聪慧过人,.............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细节,尤其是在“拥林派”看来,薛宝钗似乎有意无意地利用了小红(原名林红玉),将她对贾府某些现象的不满转移到了林黛玉身上。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那段故事掰开了揉碎了讲,并且得撇开那些“AI味儿”的生硬论调,用咱老百姓的明白话说。首先,咱们得知道这个“小红.............
  • 回答
    话说这清虚观打醮一事,在《红楼梦》中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是一处极能窥见人物性情、心思巧妙的细节。尤其当黛玉在贾母面前,轻飘飘地一句“宝钗妹妹留心别人带的东西”时,这寥寥数语,却像一把细巧的剪刀,在人心中划开了层层涟漪。要细细咂摸这句话,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得说说这当时的场景和氛围。贾.............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里最引人深思的感情线之一。要说贾母是否“喜欢”林黛玉,这事儿可不能简单地用“喜欢”或“不喜欢”来一概而论。贾母是老祖宗,她的心思深沉着呢,尤其是在对孙辈的疼爱上,那可不是年轻人那点小心思能比的。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得一件件捋清楚。首先,从血缘和情感上讲,贾母.............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是《红楼梦》中许多读者常常讨论的焦点之一。如果仔细梳理一下,你会发现贾母之所以“不让”林黛玉嫁给宝玉,并非是出于什么见不得人的私心,也并非因为黛玉是她的亲外孙女就有什么不妥。事实上,从很多方面来看,黛玉是贾母心中非常理想的宝二奶奶人选。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看:一、 .............
  • 回答
    这背后,藏着《红楼梦》里错综复杂的主仆关系和不同性格的投射,绝非简单的一句“不敢说话”就能概括。莺儿和紫鹃、鸳鸯虽然都是丫鬟,但她们所处的环境、与主子的关系,乃至自身的性格,都存在着天壤之别。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一、 紫鹃与林黛玉:默契与怜惜,更像“半个主子” 深厚的情感基础: 紫鹃是林黛玉从扬州.............
  • 回答
    关于贾雨村在教导林黛玉时,是否知晓其母贾敏的名字,这件事在《红楼梦》原著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答案,留下了不少想象的空间。但如果仔细揣摩当时的语境和人物关系,我们可以做一些推断,并且尽量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来聊聊这个话题。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下贾雨村这个人。这位是咱们《红楼梦》里一个挺有意思的角色。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情节。很多人会觉得贾母对林黛玉的态度前后变化很大,甚至有些冷漠。但如果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与其说是“冷漠”,不如说是“有保留”,而这种保留,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家族前途的考虑,以及对黛玉自身状况的无奈。我们得先回到.............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对薛宝琴和林黛玉的态度确实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赠送贵重衣物这件事上。贾母将一件她自己曾经穿过的、珍贵的斗篷给了宝琴,而黛玉却未得此物,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偏爱或冷落,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从年龄和亲疏远近来看,宝琴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薛姨妈带着孩子们进京省亲时,.............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中一些非常核心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的可能性。贾琏这个人,书中描写他好色,确实不假。但要说他“侵犯”林黛玉或薛宝钗,这在原著中是没有发生的,我们只能根据人物性格、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礼教来推测一下可能的“下场”。这种推测,会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深.............
  • 回答
    在《红楼梦》的众多续书中,贾母在宝玉娶亲的问题上,倾向于宝钗而非黛玉,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远非简单的个人喜好所能概括。究其根本,是家族的利益、现实的考量以及对孙子未来幸福的深层担忧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从家族的利益和现实考量来看,薛宝钗无疑是更符合当时社会对大家族联姻的期望的人选。 薛.............
  • 回答
    林黛玉在《红楼梦》原著中的结局,可以说是全书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笔。她最终的离世,并非轰轰烈烈,而是如她生命本身一样,凄婉而静默,带着无尽的遗憾与未了的心愿。书中对黛玉临终的描绘,是极其细腻且充满悲剧色彩的。在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的那一夜,恰是林黛玉病情最危重之时。她卧病在床,身体早已被病痛折磨得不成.............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林黛玉生活在今日的中国,她会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这无疑是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因为她身上那股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对美的极致追求,以及那份敏感易碎的情感,在现代社会的土壤里,或许会以一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方式绽放。首先,她的外在形象和生活方式会很不一样,但内在的“林黛玉”精神内核却可能依然鲜明.............
  • 回答
    宝玉和黛玉若真能厮守,那画面,想想就让人心悸。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渗透到骨子里的相知相惜。宝玉呢,他本就生得一副“面如敷粉,唇若施朱”,气质上更是与众不同,眼神里总是带着一股子不羁和温柔。但对黛玉,那份温柔就成了唯一的寄托。他会在黛玉病弱时,放下一切,寸步不离地守着,递上一碗温热的汤药,或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