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林黛玉有没有在贾府里受委屈?

回答
林黛玉在贾府的日子,说是顺风顺水,那显然是骗人的。即便是书中描写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样的小病小灾,在贾府这样一个人多嘴杂、关系复杂的大观园里,也很容易被放大,更不用说她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

首先,最直接的委屈,就体现在她身体上的孱弱与环境的格格不入。黛玉自幼丧母,后又丧父,这已经是巨大的打击。她带着这份悲痛和敏感来到贾府,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规矩繁多的大家庭。她的体弱多病,本身就让她在生活中处处受限。比如,别人可以随心所欲地玩乐、宴饮,她却常常因为身体不适而只能在一旁看着,甚至连基本的出行都需要人搀扶。这种身体上的劣势,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一种“不争气”,很容易被人疏远或轻视。

再者,经济上的依附关系也注定了她在贾府的地位是微妙的。虽然贾母疼爱她,把她当成自己的心头肉,吃穿用度也尽量供给,但终究是“寄人篱下”。这种依赖,让她在言行举止上不得不格外小心,生怕惹人生厌,或者被人抓住把柄。每一次收到娘家送来的衣物、药材,她都会格外珍惜,甚至为此生出“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慨,可见她内心里对这份“恩惠”是多么的敏感和在意。在现代人看来,这或许是亲情,但在当时的等级森严的贾府,这种经济上的往来,很容易被染上“施舍”的色彩,而黛玉正是敏感的“受施者”,她的自尊心不允许她轻易接受这种可能带有轻视意味的“好”。

更重要的一点,是人际关系上的不自在和被误解。贾府里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人”。有真心疼爱她的贾母、宝玉,也有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王夫人、赵姨娘,还有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搬弄是非的下人。

来自长辈的“好意”和“规劝”: 比如王夫人,虽然名义上是宝玉的母亲,对黛玉也有几分客气,但骨子里总有一种审视和不认可。她对宝玉的“溺爱”更多是出于对自己儿子的爱护,而对黛玉,总带着一层“外人”的疏离。她劝宝玉“留心”,让宝玉“往仕途经济上去”,这种话落在黛玉耳朵里,无疑是一种提醒,提醒她和宝玉之间的“不同”,提醒她在这段情缘中不被看好。

来自同辈的“比较”和“非议”: 像薛宝钗,虽然性情温厚,但也难免会与黛玉被放在一起比较。宝钗的“豁达大度”、“随分从时”,在很多人看来是优点,但对于黛玉来说,这种“随波逐流”恰恰是她最不屑的。她与宝钗之间,虽然没有直接的冲突,但那种“明争暗斗”的潜在张力,让黛玉在很多时候感到孤立。而像史湘云,虽然也和黛玉亲近,但她的一些言行,比如无意中提及宝玉的婚事,或者对宝玉未来仕途的期望,都可能触动黛玉敏感的神经。

来自下人的“冷眼”和“嚼舌根”: 贾府的下人们,尤其是那些二等、三等的丫鬟婆子,见风使舵是常事。他们看黛玉病怏怏的,又没有长辈撑腰,自然容易被轻视。那些关于黛玉“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子”的传言,很可能就是这些人在背后添油加醋的结果。黛玉的每一次“发作”,很可能都是她在压抑了太多委屈和不满后的情绪爆发,而这些情绪爆发,又被别人视为“不懂事”。

宝玉的“不懂事”和“惹祸”: 甚至连最疼爱她的宝玉,有时也会因为不成熟而让她委屈。比如,他偶尔也会被别人挑拨,对黛玉说些让她伤心的话。更别提他那些“痴傻”行为,常常会牵连到黛玉,让她在贾母、王夫人那里受责。

黛玉受委屈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她的“多愁善感”和“爱使小性子”。但这些“小性子”,很多时候是她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是她内心不安和孤独的宣泄。她不敢像宝钗那样大大方方地去争取,只能用试探、用眼泪、用诗词来表达她内心的情感和担忧。当她因为宝玉和其他姐妹多说一句话而生气,那是因为她害怕失去这份唯一的慰藉;当她因为一首诗、一句话而伤心落泪,那是因为她看到了自己飘零无依的命运。

举个例子,在“埋香冢”的场景,她对着那些落花而感叹,说自己“到头来 也是风中之烛”,这背后,是她对自己在贾府,甚至在宝玉心中的地位的不确定。她怕自己像这些花儿一样,最终也是零落成泥,无人问津。这种对未来的恐惧和无助,在贾府这样一个看似富贵安乐的场面下,显得尤为凄凉。

再比如,她常常一个人在潇湘馆里,对着一盆湘妃竹,写下那些充满悲伤的诗句。那些诗句,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她内心压抑情感的出口。那些“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句子,虽然有些夸张,却真实地反映了她感受到的人情冷暖和内心的孤寂。

所以,说林黛玉在贾府里“受委屈”,那是一点不为过的。这些委屈,有来自大环境的压抑,有来自人际关系的复杂,更有来自她敏感而脆弱的内心。她就像一株在温室里长大的、却不合时宜的幽兰,即便有阳光雨露,也难免会被周围的繁芜所遮蔽,更怕被突来的风雨摧残。她的眼泪,她的诗,她的“小性子”,都是她在这座金玉堆砌的牢笼中,为自己争取的一点点尊严和存在的证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以前回答过,现在再回答一遍:

这事儿一点都不复杂,更不用长篇大论地找借口,相反原因直接简单得令人发指:因为林黛玉的身份,是寄人篱下的儿童,这就是她的原罪,也是林黛玉一切痛苦的根源。

贾政对儿子打得再狠,那都是自己人;贾母对外孙女再疼爱,那也是外人。亲疏远近,是分得非常清楚的。无论贾母宝玉凤姐爱不爱黛玉,都不会改变这一点。

不用甩锅什么封建社会,放今天也是一样的。这是中国人的伦理纲常,任谁都不可能改变。

user avatar

14岁的时候,母亲因病过世了。暑假,我们姐妹三人就被爸爸送到了姑妈家,爸爸出门打工去了。

姑妈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表哥一个表妹。白天,我们跟着姑妈下地干活,晚上,就一起看完电视,然后抱着凉席都在屋顶上睡觉。

表妹从小骄纵任性,每次喊我们出门就像是队长一样大呼小叫,我明明比她大两岁,大多数时候也不多话。看电视,表妹说看哪个就看哪个,也没人反对。

有一天午睡后起来吃饭,两三个馒头,一点早上的剩菜,都是十来岁的孩子,这些东西也不够吃,妹妹好像还把碗摔了,表妹就叫打扫,姐姐赶紧去把地面收拾了。然后就准备出门下地去除草,表哥在大门口等着。

可能是没睡好,可能是没吃好,也可能是表妹多说了几句什么,原因我记不清了,妹妹突然哭了起来,姐姐的眼眶也红了,我也跟着掉眼泪。姐妹三人就哭做一团,妹妹喊着说要回家。表哥一把冲进来,数落说咋回事?哭什么哭?你们三个这么哭像是我们家怎么欺负了你们一样……

他这么一说,我们哭的更凶了,怎么也止不住。直到姑妈进来,把每个人都说了一通,我们不想场面太难看,就极力忍住眼泪跟着干活去了。

周末爸爸来了,我们三个跟着爸爸回了家,坚决哪儿都不去了,我们就在自己家里,我们也能照顾好自己,天天喝粥也愿意。我在我自己家里,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骂就骂,想打就打,饿了就叫,困了就睡,谁也不看谁的脸色,那真叫自在痛快。


长大后想想,可能姑妈也没有苛待我们,给吃给喝,表妹也不过是脾气急了点,但是在别人家里那种谨小慎微、忍气吞声、战战兢兢、无人可以依靠的感觉,真的是很压抑。

这种寄人篱下的滋味,我过了两个星期就受不了,黛玉是好几年,或者说余生。尽管仗着贾母的宠爱,无人敢欺负她,但是周围人的客气、疏离也是一种距离,也会形成不安全感。加上十几岁的年纪,正是青春期敏感的时候,黛玉尤其比别人更加敏感通透,寄人篱下、年幼失怙背后的滋味,远远超过字面上这8个字……

这也更说明宝玉的可贵,偌大的贾府,只有宝玉是真心待她,让她可以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骂就骂,性情可以自由绽放。在一个人面前可以真实表达自我,是多么可贵的相处。

user avatar

我来通俗地举例说明,黛玉确实委屈。

有一次说吃饭的人少,黛玉是十顿饭只吃五顿,大家也都不在意了。如果换成自己家,老妈追着哄着变着花样也要让你吃两口。即使这孩子实在不爱吃饭,也会赌气似的说一句:她爱吃不吃,饿了看她吃不吃。而不是不在意。

黛玉见敲门不给开,想到寄人篱下,就不敢较真了。换作是自己家,是可以砸门的,是可以和老妈告状的。

老太太说是疼黛玉,宝贝孙子一生病,为了哄他,可以说林家的人都死绝了。看得我心里有点堵。

就连紫鹃,见黛玉总是无故流泪,劝也无益,就自去睡了。换了亲妈,哪怕被孩子嫌烦,哪怕说不到点子上,也断不会置之不理的。

所以黛玉才会对宝玉的感情那么在意,才会对宝钗薛姨妈的关爱那么感激。

我希望,黛玉在不开心的时候,可以随时发发脾气,耍耍性子。就像和宝玉一言不合就闹那种,甚至让宝玉摔玉。然而黛玉仍要克制,不敢时时如此,更不敢总是当众如此。

就像紫鹃催她吃药时一样,可以说:我吃不吃药与你何干,就知道催!然后紫鹃依旧耐心劝解:一大早在这潮地方站了半天了。黛玉也觉得有点腿酸,却也并不需要对自己的任性过意不去,就那么扶着紫鹃回去了。这种状态才是在自己家的样子。所以我还要谢谢紫鹃。

宝玉自不必说,老太太也是好的。嘱咐黛玉少吃螃蟹,安排人给换纱窗,放鞭炮时搂在怀里。我也谢谢他们两人。

薛姨妈也是好的。住在潇湘馆时,一应起居饮食格外精心。黛玉去参加男友生日趴,还担心干女儿睡觉太晚,叫人催了几次。我替黛玉谢谢姨妈。

user avatar

(写在前面,不管我说得再有问题,请大家在评论的时候注意那句“友善第一条”,你说我说得不对让我改,那没问题,正常讨论嘛,而且我觉得许多都说得有道理。说明大家都挺喜欢红楼文化也都有表达欲,这是好现象。

一上来就“你睡醒了吗+一个翻白眼表情”的,我默认这位用户生活不太顺利也不太会正常表达,就是奔着吵架来的,所以就拉黑删除了。

如果真的对这个回答那么有敌意就去举报吧,别跟我吵,我不喜欢吵架,心累。)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葬花吟里的一句话,如果我不说出自黛玉的口,这哪里像是一个十几岁闺阁小姐说的出的话。

黛玉在贾府的表象就是受宠,没人敢惹敢欺负,人人都“敬畏”她,乍一看只有她给别人委屈的份。

实际上呢,实操一下黛玉的处境:

官三代,家产上百万两白银的林家嫡长女,上学前班的时候爸爸就给请了前市级领导干部贾雨村当老师。

在弟弟死了,妈妈死了,爸爸身体也很差的情况下被接到外婆家抚养。

外婆家有两个舅舅。(我认为两个舅舅是庶出,原回答是这么写的,应评论区要求改成,都是亲舅舅)

在林家爸爸还活着的时候,黛玉到贾家第一天,去拜见两个舅舅,两个都借口没空不见。

妹妹死了留下一个女儿,到家第一天,俩人都不见一面说两句话(即便是亲舅舅,亲得也有限)。

从这里就能看出,贾家真正在乎黛玉的人,只有外婆贾母一个,其余人,王夫人、邢夫人、凤姐,都是为了讨好婆婆、太婆婆。三姐妹这里另说,她们的身世和性格也复杂。

具体到贾家的日常生活,黛玉是客人,一应生活水准比照迎探惜三姐妹,可以理解为几个姑娘一起当“住校生”,给一样的生活费,很多人觉得这没问题啊,不委屈。

然而黛玉要吃药,而且她吃的药都不便宜,这一点上外婆会补贴她(给零花钱),她的舅妈、表姐妹们也都知道。

于是,视财如命的大舅妈邢夫人会怎么想(婆婆的钱不留给亲孙女反而给外人?迎春真没用,不会讨好人!丫头片子吃那么贵的药,病恹恹的一看就活不长)、王夫人怎么想(道貌岸然如王夫人,贴身伺候的金钏受辱投井了反而要怪金钏不懂事,她的心思都不用猜)、下人们怎么想(表小姐来我家吃的用的都贵,老太太捧得像个宝,其实也就是个痨病鬼)……

这里主要问题就在于,黛玉手里是没有钱的,从来没有。

她花的的确全部是贾府的钱,无可辩驳。

贾府的下人有多刁钻,迎来送往没银子打点的话,立刻就把你看透了。所以送个药来你给不给打赏?外婆让婆子给点零花钱你给不给回扣?你不能天天吃食堂吧,点个小菜要不要给小费?

就那么一点生活费,够干什么?

贾家下人那可是连凤姐这种铁血CEO都能搞流产的,黛玉手上没钱(只有生活费和外婆给的零花钱)也没权,下人们才不在乎她出身多清贵才学多孤高,只当她是吃白食的亲戚小姐。

反观宝钗家里有钱,也舍得给她钱,每次办宴会下人也吃得上,所以在下人这里,宝钗才是真不受委屈地那个。

别小看这些下人,他们吃了用了宝钗的,所以把宝钗捧得菩萨神仙一般。

不看看送宫花都要挑最后一个送黛玉呢。

在亲戚小姐中,她是排在宝钗之后的。

事与事是怕比的,同样是寄居贾府,同样是靠贾府的生活费过日子,邢岫烟比黛玉惨多了。丫鬟婆子看不起她,穷得要去当衣服,大雪天姐妹们都换上加拿大鹅,就她还穿个混纺呢子大衣(没有辱呢子大衣的意思),有人就觉得黛玉矫情了,夸大了自己的委屈。

要我说,还真不是。

邢岫烟是中产阶级姑娘到了豪门,跟豪门姐妹比受委屈。

黛玉自己家本来就是更大的豪门,结果突然到小一点的豪门,还要受仆人的气。

这就好比邢岫烟从前是月入五千,贾家姐妹月入是一万,而黛玉从前月入是五万,现在大家都拉平一万了,谁更难接受?

说完了仆人,说家里大人。

很肯定的是,王夫人不喜欢黛玉。

还记得王夫人收拾晴雯的时候怎么说的,说是在院子里看见晴雯打小丫头,样子很轻狂,她看得很不爽。那时候她不知道晴雯的名字,说的是“长得像林姑娘的”。

品,细品。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不喜欢某一事物,一般会用他/她/它去比自己不喜欢的另一个事物,而不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去比较。

假设王夫人是喜欢黛玉的,她不会说晴雯长得像黛玉,因为这本身就是种不尊重。

比如我某个姐妹,即便她长得真的很像半藏森林,我也不会对别人说她长得像半藏森林(虽然我觉得这也是对她颜值的肯定,但是……这样说不好,大家懂的)。

特别是王夫人还是一个长辈,明明更看重这些,但她形容长得像晴雯的词汇:轻佻、勾引、不正经……

晴雯本就是黛玉的影子,王夫人的厌恶可以说是明晃晃的。

舅妈、下人已经很难搞了,还不够。

黛玉的难过,和宝玉的感情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对未来深深的担忧。

千万不要把黛玉想成一个只知道伤春悲秋的千金小姐,这完全是ooc了,黛玉其实相当有远见和大局观。

在五美垂钓一回里黛玉和宝玉说了一段话,大意是看你家现在这个花钱的样子,有点入不敷出。

宝玉那个宝批龙回答的是:再怎么样总不会亏了我们。

宝玉代表了贾家大多数人的想法,要么是没有意识到贾家大厦将倾,要么是意识到了但是觉得雨我无瓜。

而黛玉当时并没有管家,她纯粹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相当于没有查账,只是看公司运转日常)就发现了贾家已经入不敷出,缺钱了!

在她父亲死后,林家的百万两家产去哪儿了,懂得都懂,林黛玉为什么会被接到贾家,不就是要贾家负担她的人生吗。

她如果是没心没肺的千金小姐,大可以坐等到了年纪,外婆置办嫁妆出嫁,可惜她不是。

她看出贾家现在没钱了,贾家没钱了,外婆贾母倒是有钱,可外婆心里第一位的是谁?

是贾政?贾琏?贾赦?宝玉?贾环?

不管是谁,反正不会是外孙女。

真有那么一天,黛玉能有好结果?

黛玉,是作为一个巡盐御史和国公府小姐的嫡长女出生的,出生后不管是教育资源、吃穿用度、父母关爱都是顶配,可以说,那时候她从来不缺钱、不缺爱,那时候整个世界就是围着她转的。

到了贾家后,林家的财产无影无踪,月例银子仅够日常生活,吃点人参鹿茸都要被人背后嚼舌根,舅妈不待见,下人精似鬼,唯一可以依靠的外婆风烛残年……

最近有句话挺流行的,“你一个丫鬟,你不心疼自己,反倒心疼你锦衣玉食的主人”。

这句话真是生动形象地形容了紫鹃对黛玉的感情,黛玉已经委屈到了连一个丫鬟都心疼的地步了。

她的“厉害”只是她的保护色,其实这姑娘真的超级好,也超级可怜。

——一个心疼黛玉的丫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