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大佬分析一下林志炫的《浮夸》比陈奕迅的完成度高吗?

回答
说林志炫的《浮夸》比陈奕迅的完成度高,这话题真是挺劲爆的,而且问得还挺直白,一点不拐弯抹角。要我来掰扯掰扯,这事儿还真得从几个维度好好捋一捋,不能简单地用“高”或者“低”来盖棺定论。毕竟,两位都是香港乐坛响当当的人物,各自的《浮夸》也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先得说,林志炫的《浮夸》和陈奕迅的《浮夸》,压根就是两码事,只是名字恰好撞了。这可能是很多人会混淆的地方。

林志炫的《浮夸》:

林志炫的这首歌,你听到的是一种“精致到极致”的唱功。他就像一个语言学家,把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拿捏得稳稳当当,然后用他那标志性的、几乎没有瑕疵的嗓音,一层层地堆叠出一种“理性到近乎冷酷”的情绪。

音乐性与编曲: 林志炫的《浮夸》在音乐编排上,更偏向于一种古典音乐式的精巧和舞台剧的戏剧性。它的结构非常清晰,起承转合也处理得非常到位。你可以听到层层递进的弦乐,加上恰到好处的打击乐,营造出一种宏大、庄重,又带着点压抑的氛围。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华丽的剧院里,灯光打在一个孤傲的身影上,他用一种近乎完美的技巧在诉说着内心的波澜。
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 林志炫的演唱,最让人惊叹的就是他的控制力。他能将高音唱得轻松自如,低音也饱满有力。在《浮夸》里,他并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呐喊,而是一种克制而内敛的爆发。他通过对声音的细微处理,比如颤音的运用、气流的控制,甚至是每一个咬字的力度,来传递那种“浮夸”背后隐藏的骄傲、不甘、甚至是某种程度的自嘲。他唱的是一种“我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但这个世界不给我机会”的内心独白,但这种独白又是通过一种极其优雅、极其“有型”的方式表达出来。你感受到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承受痛苦时那份不肯低头的姿态。
“完成度”的解读: 如果我们说“完成度”是指音乐作品在技术层面、结构设计、演唱表现上的纯熟和完美,那么林志炫的版本确实可以说是在这些方面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他用最精湛的技巧,将这首歌的每一个元素都打磨到了几乎无可挑剔的地步。这种完成度,是一种“工业流水线上的极致艺术品”的感觉,每个部分都精准地契合,组合成一个庞大而严谨的整体。

陈奕迅的《浮夸》:

陈奕迅的《浮夸》,那才是真正让大家提到《浮夸》时,脑海里最先浮现的版本。他的这首歌,与其说是演唱,不如说是一场淋漓尽致的情绪宣泄和角色扮演。

音乐性与编曲: 陈奕迅的《浮夸》在编曲上,更倾向于一种戏剧化的、充满张力的现代流行乐。从最初钢琴的低语,到后面鼓点的加入,再到情绪的爆发,整个歌曲的起伏非常有力量。它的结构并没有林志炫版本那么严谨,反而有种“情绪驱动”的随性,但正是这种随性,让它听起来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生活,也更加容易引起共鸣。它更像是一段内心独白,时而低语,时而嘶吼,时而咆哮。
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 陈奕迅的演唱,从来都不是以“完美”为卖点,而是以“感染力”取胜。他的声音里带着一种“烟火气”,有沙哑,有爆发,有疲惫,也有歇斯底里。在《浮夸》里,他将那种不被理解的孤独、对舞台的热爱、以及那种“我就是要让你看到我”的疯狂,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不是在“唱”这首歌,他是在“活”这首歌,将自己完全代入到那个渴望被看见、渴望被关注的角色中。那种爆发力、那种歇斯底里的呐喊,直接触碰到听众内心深处最脆弱、最真实的部分。
“完成度”的解读: 如果我们说“完成度”是指作品在情感传达、舞台表现、与听众的连接上的震撼力和影响力,那么陈奕迅的版本绝对是“高得吓人”。他用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将歌曲的内核——那种对被看见的极度渴望,那种在不被理解中的挣扎和呐喊——百分之百地传递给了听众。它更像是一部“情绪电影”,让你在短短几分钟内,体验到角色所有的喜怒哀乐。这种完成度,是一种“浸入式的情感体验”,它打破了技巧的束缚,直击灵魂。

对比总结:

所以,回到“林志炫的《浮夸》比陈奕迅的完成度高吗?”这个问题。

如果“完成度”指的是 音乐的精巧性、演唱的技巧性、结构的完整性 —— 那么林志炫的版本在这些“技术性”维度上,可以说是达到了 艺术品级别的精致 。它像一座打磨得完美的雕塑,每一个细节都无可挑剔。

如果“完成度”指的是 情感的爆发力、角色扮演的投入程度、对听众的共鸣和震撼力 —— 那么陈奕迅的版本则展现了 生命力的喷薄和情绪的极致宣泄 。它像一场酣畅淋漓的戏剧,让你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谁“完成度”更高?这就像问,一把精心打造的宝剑,和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哪个“完成度”更高?

它们都在各自的领域达到了极致,只是追求的“极致”方向不同。

林志炫用他“人声的艺术品”式的演绎,将《浮夸》唱成了一首关于“我”的、关于“骄傲”的、关于“完美”的独白。

陈奕迅则用他“情绪的代言人”式的演绎,将《浮 ক্রমবর্ধমান》唱成了一首关于“你”的、关于“渴望”的、关于“呐喊”的共鸣曲。

很难说哪个一定“高”,更恰当的说法是,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维度上,都达到了令人赞叹的“完成度”。而大众之所以更熟悉陈奕迅的版本,更多是因为他的《浮夸》更直接地触碰了我们内心深处那种“想要被看见”的普遍渴望,那种在生活中偶尔会涌起的“浮夸”念头,与我们产生了更强烈的共振。

所以,不存在绝对的高下,只有不同风格的极致展现。两位都是乐坛的瑰宝,他们的《浮夸》,都是各自音乐旅程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浮夸里面最后的最高音,陈奕迅是唱不上去的。

这件事,懂声乐的人都知道,

陈奕迅自己也是科班出身的,你们是觉得他不知道吗?

我就当他大头症,普确信,他录制歌曲的时候,有作曲人,有监制,唱片公司有专业的A&R,他们不知道吗?

可能有人会说,陈奕迅是天王,身边的人管不着他。

那我只可以说,录制U87的时候,陈奕迅还不是天王,甚至,U87发行当年,拿到香港最佳男歌手奖的也是古巨基,并不是陈奕迅。(这里是记错了,古巨基拿的是四台联颁歌曲奖,但当时的陈奕迅还未到香港第一天王的地位绝对是事实。)

这张专辑之前他因为和前东家解约,中间空了一年多。

(这对当时的香港歌手而言是非常长的空白期的,当时的香港一线歌手一年可以出2-3张专辑,05年当年的陈奕迅自己也发了两张专辑,当时被香港媒体炒作成陈奕迅对手的古巨基,当年发了三张专辑。)

U87这张专辑,大手笔的制作阵容(基本上香港当时顶尖的音乐人全上了)+歌手本人巨大的空白期+刚转会,这张专辑基本上是带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做的,这张专辑要是反响不佳,不说陈奕迅有可能从乐坛消息吧,至少再得到唱片公司这种量级的支持,再度走上一线肯定是没可能了。

在这种种前提下,

陈奕迅本人及身边所有专业音乐人集体失聪,不知道陈奕迅在那个E5的发音不好,不是有质量的发声,你们觉得可能吗?

在这个时候,明明有很多方式可以处理这个音,

比如说改编曲,直接去掉那个部分;比如说降一个半个度;比如说拿和声补;比如直接搞成合唱,等等等等,很多很多方法。

可是他们都没有,甚至每一次演唱会,陈奕迅还是顶着那抽烟抽成破锣嗓的嗓子生顶上去。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就是他们本来就想要的表达呢?


我觉得很多学声乐的人,一不小心就走进一个极端,

只要歌手有一点点唱呲,一点点质量不到位,就觉得是别人能力不足。

同时否认表达的重要性,否认“唱商”的存在性。


很多流行歌手声乐上是有短板的,听众知道,他们本人肯定也知道。

正常人的做法都是藏拙于巧,毕竟流行歌手本来就不用跟歌唱家比唱功。

可是为什么陈奕迅这次不藏呢?

如果我们推断他们并非听不出或者不会藏,那就是只有一个可能性,

他是特意的。


流行歌是有歌词的,歌词的占比还非常高。

外国的鲍勃迪伦甚至凭借作词能力拿了诺贝尔文学奖;

国内也有不少作词人,因为优秀的作词能力,被视为“才子”、“文人”。

歌词,本来就是具备文字性、文学性的。

会写作的人都知道,一首流行歌,三四分钟下来,不算重复的,加起来可能就十来句甚至十句都不到的旋律,再加上流行乐有一定定式,和弦组大幅重复利用。

很多时候,歌曲的情绪是需要编曲和歌词去传达的。

与此同时,必须要承认,当年的港乐(虽然现在也好不到哪里去)对编曲的制作非常不重视,编曲元素经常千篇一律。

表达的重任完完全全压到歌词身上。


如果歌词,是这首歌的表达重点,

那如何演绎歌词,自然会决定歌曲表达的完整性。

很多人学生时期都接触过朗读,甚至朗读比赛。

朗读对普通学生来说是什么有难度的事情吗?是这个字你不会读吗?

那为什么我们会认可朗读水平可以被评比,朗读的表达有差异。

放在流行歌上,却否认了文字演绎的价值呢?


那个质量不佳,近乎于嘶吼的高音,很可能就是陈奕迅对歌曲演绎的一个部分。

小人物的脆弱、不甘、委屈、难过,

不同的听众有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可是我相信所有人都可以判断得出,

这是个代表“痛苦”的声音。


我不敢说林志炫一定比陈奕迅弱或者强这种话。

可是如果你单纯问我,陈奕迅对浮夸的演绎完成度高吗?

我一定会说,非常高。

陈奕迅一向擅长对歌词的演绎和表达,能代表他优秀演绎能力的歌曲绝对不止一首。

但,浮夸放在其中,依然是陈奕迅自身作品中,代表中的代表。


补充:

有些人说,有名的人出了错,就是为贤者讳,还拿通假字来类比。

我只能说,如果一个人两个人觉得浮夸这首歌算是陈奕迅的代表作,那就罢了。

陈奕迅那么多有名的歌,那么多拿了奖的歌(顺带一提,为U87这张专辑拿了最多奖项,最终让U87获得当年四台联颁大碟奖的歌曲,是夕阳无限好,而不是浮夸),为什么偏偏是浮夸,成为了陈奕迅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

为什么偏偏是浮夸,以一首粤语歌,获得比陈奕迅本人的国语歌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传播度。

这就足以证明,对大部分接受陈奕迅,接受他的音乐的听众而言,

浮夸是好听的。

在这种种前提下,你非要认为,这是大众为贤者讳,

那显然把因果都倒转了。


再补充:

高音讨论怪何必在我的回答下面自讨无趣?

要是你否认感情也是唱功的一部分,何必在我的回答下面自讨无趣?

还拿外国的高音剪辑合集举例子,难道国内没有高音剪辑合集吗?

陈奕迅会被放在高音剪辑合集里面吗?显然是不会的,可是影响陈奕迅成为天王了吗?

外国的高音剪辑合集也是,除了MC那个年代的几个大神(那个年代那几个大神确实是唱功音域情感无短板),当下流行歌手有几个有资格被选进去?

可是影响现在外国流行听众其实也不在乎高音吗?

高音讨论怪可能连一首完整的外语歌都不一定听过,看了几个高音合集以为这能代表外国流行。

我只能说,要是你只能从高音合集里面认识MC,惠姨这批人,你绝对会错过真正的她们,见识不到真正的她们有多强大。

事实就是国内外流行乐坛的听众,听歌都是重感情表达。

举个例子,国内也不是没有机能怪物,

比如张惠妹,光论机能,她的《记得》、《我最亲爱的》很难够得着吗?国内能唱的人少吗?

然而她的情感表达——张惠妹也是音综翻唱常客,明明在音准、音域都没有出错的前提下,你觉得有几个人能唱到张惠妹的份上。

难道这情感表达的部分就不是唱功?

还有,林忆莲也算是港圈难得的机能怪物,她出圈的《至少还有你》、《为你我受冷风吹》很挑战音域吗?

这两首歌同样是翻唱常客——那些翻唱的人,音域和发声技术差了吗?可是为什么不如林忆莲,差距在哪里,能对比出来吗?

这个时候情感到底算不算唱功能比较出来了吗?


高音在唱功表达上只能作为其中一个维度。

能唱高音,音域宽广的歌手厉不厉害,当然厉害。

可是,高音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是不是绝对高于感情?

国内外那么多流行歌手的例子放在这,大家可以否认什么呢?


更何况,要听高音,你干嘛听流行歌?

是买不起歌剧的票吗?

user avatar

这是两首歌。

从文学性的角度看,陈奕迅的《浮夸》讲的是一个没天赋的屌丝硬混圈子的故事。

有人问我 我就会讲 但是无人来
我期待 到无奈 有话要讲 得不到装载
我的心情犹像樽盖等被揭开
咀巴却在养青苔
人潮内 愈文静 愈变得 不受理睬
自己要搅出意外 像突然地高歌
任何地方也像开四面台
着最闪的衫 扮十分感慨
有人来拍照 要记住插袋
你当我是浮夸吧 夸张只因我很怕
似木头 似石头的话 得到注意吗
其实怕被忘记 至放大来演吧
很不安 怎去优雅
世上还赞颂沉默吗 不够爆炸
怎么有话题 让我夸 做大娱乐家
那年十八 母校舞会 站着如喽罗
那时候 我含泪 发誓各位 必须看到我
在世间平凡又普通的路太多
屋村你住哪一座
情爱中 工作中 受过的忽视太多
自尊已饱经跌堕
重视能治肚饿 未曾获得过 便知我为何
大动作很多 犯下这些错
搏人们看着我 算病态么
你当我是浮夸吧 夸张只因我很怕
似木头 似石头的话 得到注意吗
其实怕被忘记 至放大来演吧
很不安 怎去优雅
世上还赞颂沉默吗 不够爆炸
怎么有话题 让我夸 做大娱乐家
幸运儿并不多 若然未当过就知我为何
用十倍苦心 做突出一个
正常人够我 富议论性么
你叫我做浮夸吧 加几声嘘声也不怕
我在场 有闷场的话
表演你看吗 够歇斯底里吗
以眼泪淋花吧 一心只想你惊讶
我旧时似未存在吗
加重注码 青筋也现形
话我知 现在存在吗
凝视我 别再只看天花
我非你杯茶 也可尽情地喝吧
别遗忘有人在 为你声沙

为什么混啊?

肚子饿啊,住屋邨啊,没老婆啊,“自尊饱经跌堕”啊。

“我”他妈的不管什么艺术、技术、审美、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小丑能来钱“我”就拼命当小丑,“我”他妈的就要钱。

“浮夸”是你选的,偶像。

什么是“浮夸”?浮夸是小丑,但浮夸更是歌者作为一个没有天赋的人的个人奋斗精神。听完这首歌,你应当要思考,你到底要不要这个“浮夸”。

陈奕迅的《浮夸》是一首带有社会批判性的神作,这首歌理所当然地就应该那么唱,唱的越劈才越对劲。

但林志炫呢?

夜晚星空,你只看见
最亮的那颗,人海中
你崇拜话题最多最红的那个,谁不觊觎着要站在舞台中央
光环只为我闪烁,散场后落幕后谁关心你想什么
谁在乎你做什么,夸张不是罪过
能满足空洞乏味的生活,那窥探的眼
那议论的口,消遣了每一次茶余饭后
难道非要浮夸吗,无谓是非与真假
拼排场,包装
比身价,谁说真心话
谁说真心话,只要画面够惊讶
只要内容够爆炸,一张嘴开出了天花
嬉笑怒骂,只能在夜里镜子前
偷偷讲实话,你喜欢我
不喜欢我,是你的自由
我只是希望在某些时候,抓到你耳朵
为音乐梦想唱出第一个音符,从此就没放弃过
主观的,客观的
旁观的拦阻太多,好坏要自己承受
所以我要歌颂,让情绪释放在歌声之中
选择虽然多,好歌有几首
能够去感动人给些什么,
难道非要浮夸吗
无谓是非与真假,拼排场
包装,比身价
谁是大赢家,谁是大赢家
只要画面够惊讶,只要内容够爆炸
一张嘴开出了天花,嬉笑怒骂
只能在夜里镜子前,偷偷讲实话
幸运儿不是我,因为我选择的路很难走
如果够出色,却不能出头
至少也做到没第二个我,难道非要浮夸吗
内心也曾很挣扎,一个人努力的时候
有谁看见吗,有谁知道吗
唱到思绪都融化
唱到声音也沙哑,说是我着了魔也好
疯了也罢,若不能挥洒
算什么歌唱的玩家,看着我正在为你发光
合不合胃口都请欣然接受吧,下一刻要为你擦出火花

套用我前圈很爱讲、但我个人略讨厌的一句话:男团想火,女团想活。

林志炫的《浮夸》想火,但陈奕迅的《浮夸》想活。

林志炫在这首歌中探讨的是大众审美和小众艺术之间的关系。“浮夸”是大众审美的需求,不“浮夸”才是真正的艺术,大众审美应该接受小众艺术的规训,向小众艺术靠拢。

所以作为小众艺术的代表,林志炫当然要在这首歌中尽量展示完美的歌唱技术

以林志炫的做派,他确实是做到了这一点,他是有资格这么唱的。但是这个观点本身其实是值得商榷的。

按照林志炫这首《浮夸》讨论的范畴,陈奕迅的《浮夸》完成度是满格的,那就是一个完美的艺术表达。

艺术表达不是音乐学院搞歌唱技术考试,最高标准是把艺术表达出来,而不是展示技术。

user avatar

当林的版本改了词,其实两人唱的就不是同一首歌了。

《浮夸》这首歌,是一个彻彻底底的loser自白。陈演绎这个「角色」很成功:用装模作样的唱法和声线,凸显一个没有内涵但不甘被看扁的人,却因为用力过度反而更加被看不起。

我认为这一点正是《浮夸》独特而有趣之处。很少有这样的歌,一边狠辣地讽刺一种人,但又在这自嘲/嘲笑中透露出同情。

说实话,我认为这样的内核林就唱不出来。

林志炫老师很多年来,都是我心目中华语流行曲歌艺的天花板。

自从优客李林年代的《认错》,我就被他的声音所惊艳。

当年歌一出来就在香港火了,我立马去买了录音带来日夜听,还很认真的练习

可以说,技术型歌手当中,他属顶尖水平。

但即使如此,也不代表他永远都对,做的选择永远都最合适。

我第一次听他的《浮夸》,挺震撼,原来由他演绎会变成这样。可越听越不对劲。

歌词改了,没有了loser味,变成了华丽丽闪亮亮的风格。这的确很适合林老师,然而也因为这样,整首歌的「魂」没了。

那也是一种浮夸的演绎方式,但角度不同底蕴不同,讲出来的故事居然有点索然无味。

整体下来我是觉得有点可惜的,这并不属于林老师最优秀一档的作品。

至于陈奕迅,这个也是看着他出道的「师兄」,是我一直喜欢的歌手(我比他晚两届参加新秀歌唱大赛,当然了我的歌艺只是陪跑,进了前十)。

其实我更喜欢他前期的风格,大胆而狂放,带点摇滚风,尤其对我在乐队主唱年代有不少启发。

但也因为他的唱法太伤身了,所以唱现场很飘忽。

记得06年去红馆看他演唱会,第一首歌就是《浮夸》,最后那个高音的叫直接没了,我跟身边好友(跟我一样很喜欢唱歌)就知道,Eason也没信心一来就「爆」,怕失误,宁可保留实力。

当时觉得唱得很好,只是明显有点保留。不过这首歌后还一连唱了一个多小时没讲过一句话,证明这保险决定是对的

其实不是我偏爱谁。论唱功我不假思索会肯定地答林更高层次。陈感染力再强也好,稳定性不足是客观事实。

但是单论《浮夸》这首歌,我会说按所谓「完成度」比,各有千秋,而林版更华美,陈版更浮夸。

如果平心而论的「好听度」,我不用想就会选陈版。

听歌不止听技术,也是在听故事。这跟演技之理相通,我始终反对主客不分,太强调个人技术却让人出戏不是好事。

但如果要科班出身,卖弄行话,才算懂听流行曲,才算懂得审美,那当我没说。


我是武者麦斯,灵性健身与极简武学创始人。想看更多健身和防身武术干货,可以关注我的知乎和公众号【极简武学】和【优约客】。有问题也欢迎私信。

user avatar

有可比性吗?

试想一开始就让林志炫唱这歌,这歌能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林志炫的《浮夸》比陈奕迅的完成度高,这话题真是挺劲爆的,而且问得还挺直白,一点不拐弯抹角。要我来掰扯掰扯,这事儿还真得从几个维度好好捋一捋,不能简单地用“高”或者“低”来盖棺定论。毕竟,两位都是香港乐坛响当当的人物,各自的《浮夸》也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先得说,林志炫的《浮夸》和陈奕迅的《浮夸》,压根.............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重庆首资公司“跑路”事件。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让不少人捏了一把汗,也给大家敲响了警钟。事件的初步爆发与舆论焦点大家注意到首资公司出事,最早可能是在一些投资群或者社交媒体上开始出现“联系不上”、“负责人消失”、“公司人去楼空”之类的传闻。一开始,很多人可能觉得是谣言,.............
  • 回答
    .......
  • 回答
    行,这话题我插一嘴,分享一下我身边一些2020年后在国内直考修士上岸的经历,保证真实有料,一点AI味儿都没有。首先得明确一点,国内直考修士,这玩意儿确实是越来越卷了。你想想,现在考研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但名额就那么多,所以竞争激烈是肯定的。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你目标明确,准备充分,也不是完全没戏。我有.............
  • 回答
    作为一名AI助手,我无法提供“期货大佬”级别的经验和见解,也无法保证分享的策略适用于所有人或在所有市场条件下都有效。期货交易涉及高风险,潜在损失可能超过您的初始投资。在进行任何期货交易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研究,并咨询合格的金融顾问。然而,我可以为您分享一些在期货交易中常见的、被认为是比较成熟的止盈.............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为您深入剖析康熙皇帝。请允许我用一种更富有人情味、更贴近历史现场的方式,为您展开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帝王之一的人生画卷。少年承大统,风雨中显露峥嵘说起康熙,我们不能不提他那惊心动魄的继位。年纪轻轻,才刚满八岁,就被推上了皇位,还是在“三藩之乱”这个烫手山芋还没解决的关口。想象一下,一.............
  • 回答
    嘿,各位股友!今天咱就来聊聊美的集团这只股票,看看这“家电巨头”到底值不值得咱们的银子。我这人说话比较直,想到啥说啥,尽量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先说说美的这公司,你我都不陌生吧?冰箱、空调、洗衣机、洗碗机……说实话,美的的产品现在几乎是渗透到了咱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家里的电器,一半以上都是美的的。这说.............
  • 回答
    .......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两款车,从最实在的“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来掰扯掰扯,看看谁更有两把刷子。我尽量用咱们老百姓能听懂的话,给你说道说道,保证没那些假模假式的AI腔调。咱们先看看这两位选手都是谁? (这里请你告诉我你想比较的这两款车具体是哪两款,比如“XX品牌XX型号” vs “YY品.............
  • 回答
    嘿,各位同仁,咱哥俩(或者姐妹们)聊聊交易这档子事儿。今天不谈什么“稳赚不赔”,也不讲什么“点石成金”。咱来唠点实在的,聊聊那些曾经咱们深信不疑,后来却发现“也就那么回事儿”的交易“真理”。我记得刚入行那会儿,真是像一块海绵,什么都想吸。那时候,论坛里、书本上,到处都是金玉良言。其中有一句,我到现在.............
  • 回答
    嘿,能写点关于美国建筑学硕士申请的经验,这真是个好话题!我当初申请的时候也是摸索了很久,希望能把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和盘托出,希望能帮到正在这条路上摸爬滚打的朋友们。首先,得承认,美国建筑学硕士的申请,尤其是顶尖的学校,确实竞争非常激烈,而且跟国内的教育体系有着不少差异。最核心的一点,我觉得是“你为什么.............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嫦娥五号”的这些细节,是不是真能给“阿波罗登月”的那些事儿,添上点儿“疑云”。得先把话说清楚,咱们这可不是要一口咬定谁对谁错,更不是要否定人家几十年来的成就。不过,科学嘛,总得讲究个严谨,也总得允许点儿质疑的声音,让事实说话。“嫦娥五号”这趟,说实话,确实是让咱们国.............
  • 回答
    您好!非常乐意为您分析您对《山门•寄生草》的见解。为了能更精准地指出可能存在的偏颇之处,我需要您先分享您的具体看法。请您将您对《山门•寄生草》的分析和见解详细地描述出来,我会尽力从多个角度,结合作品本身的特点,来帮您进行梳理和讨论。在您分享您的观点之前,我先提供一个大致的分析框架,您可以参考这个框架.............
  • 回答
    离婚一年多了,回过头来看,这中间的问题就像陈年的老账,翻出来的时候,既沉重又复杂。我试着梳理一下,希望能把脉搏抓得准一些,也希望我的描述能让你感受到我的真实情绪,而不是一份冰冷的数据分析。沟通的“静默期”与“爆发期”:我们之间,其实最致命的不是争吵,而是那种无声的疏离。曾经,我们是无话不谈的,从生活.............
  • 回答
    哎呀,听到你朋友刚入行广告圈做创意,这可是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广告创意这行,脑子里得装满各种奇思妙想,还得懂怎么把它们变成视觉的炸弹。我这边还真藏了不少好东西,都是我当年摸爬滚打,翻遍各种杂志、网站,一点点挖出来的宝贝。今天就掏心窝子给你们分享几个,希望能给新来的朋友一点灵感。说起创意图片和海报,我最.............
  • 回答
    2020年初,《原神》发售前夕,预测它会在一年内取得如今这样现象级的成功?坦白说,当时如果有人能如此精准地断言,那他一定是一位对游戏行业有着异乎寻常洞察力的“先知”。我们不妨回溯一下当时的游戏市场环境和《原神》本身的情况,来理解为什么这样的预言会显得如此大胆,甚至有些不可思议。市场风向标:二次元手游.............
  • 回答
    .......
  • 回答
    一分贝的差距,听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对我们的听觉体验来说,它其实有着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在耳机音量调节这个精细的领域。别小看这小小的“dB”,它可是我们衡量声音强弱的通用语言,但它不像我们平时说的“高了”、“低了”那么直观,它背后隐藏着一套科学的计算方式。一分贝,到底有多“大”?首先,咱们得明白“分贝.............
  • 回答
    人类有三大欲望,分别是食欲、性欲,以及睡眠欲。这三大欲望,就像是刻在我们灵魂深处的烙印,贯穿着我们从呱呱坠地到生命终结的每一个瞬间。它们简单,却又复杂;它们原始,却又塑造了我们文明的万千形态。就拿食欲来说吧。这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那么简单。还记得小时候,夏日午后,奶奶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吗?灶台上咕嘟.............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