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贾母给了薛宝琴一件斗蓬,为什么不给林黛玉呢?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对薛宝琴和林黛玉的态度确实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赠送贵重衣物这件事上。贾母将一件她自己曾经穿过的、珍贵的斗篷给了宝琴,而黛玉却未得此物,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偏爱或冷落,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首先,从年龄和亲疏远近来看,宝琴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薛姨妈带着孩子们进京省亲时,作为“客人”出现的。她年纪比宝玉、黛玉稍小,但更关键的是,她属于王夫人的娘家薛家,是贾母的外孙女,从辈分上讲,与王夫人、薛姨妈是姐妹。而黛玉虽然是贾母的嫡亲外孙女,是贾敏的女儿,但她幼年丧母,父亲林如海也并非贾府的直系亲属,只是姻亲。在那个时代,“娘家”和“姑舅”的亲缘关系往往比外孙女更亲近一些。贾母对于宝琴,更多的是一种疼爱晚辈的亲情,而对于黛玉,虽然也是疼爱,但黛玉的处境更为复杂,寄人篱下,贾母对她的关照,更多的是出于对女儿贾敏的怜惜,以及家族责任。

其次,这件斗篷本身具有的特殊意义也至关重要。曹雪芹在描写中,特意点明这件斗篷是贾母年轻时“自己年轻时穿过的,她也曾穿着这样一件,很得人意。” 也就是说,这件斗篷不仅仅是一件保暖的衣物,更是承载了贾母年轻时的回忆、风采和地位象征。将这样一件具有纪念意义又珍贵的物品赠送给宝琴,与其说是一种物质上的馈赠,不如说是贾母在宝琴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或者说,是她一种将自己过去美好时光的印记,传递给下一代的感情寄托。这是一种带有“传承”意味的赠予。

再者,从各人的性格和处境来分析,宝琴是书中少有的“美丽风流、心性高妙”的姑娘。她如同一个从画中走出来的仙子,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引起大家的喜爱和赞叹。在省亲的时候,宝琴的风采更是一时无两,就连贾母都连连称赞她“比画上的还好看”,并在众人面前夸赞。宝琴的出现,为贾府增添了许多生机和欢乐,贾母自然是乐于将自己的珍爱之物分享给这样一位惹人怜爱的晚辈。

而黛玉呢?她虽然也是贾母的心头肉,但她的身体一直羸弱,性格也敏感多愁。贾母虽然疼爱黛玉,但有时也会对她的小性子感到头疼。更重要的是,黛玉作为宝玉的潜在婚配对象,她的未来,以及与宝玉的“金玉良缘”还是“木石前盟”的争论,在贾母心中必然是有一个盘算的。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刻,如果过分偏袒黛玉,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揣测或矛盾。而且,黛玉本身就极其自尊自爱,她的衣着品味也是极高的,对于别人赠送的、带有“旧主”痕迹的衣物,即使再珍贵,她未必会像宝琴那样欣然接受。她更在意的是精神上的契合和情感上的认同。

最后,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宝琴的特殊身份和未来去向。宝琴即将远嫁给梅翰林之子,她的离开也意味着贾母身边少了一位亲近的晚辈。贾母赠送斗篷,也可能包含着一种惜别之情,希望她带着这份温暖和祝福,去开启新的人生。而黛玉,虽然身体不好,但她是留在贾府,是贾母最直接的亲人之一,她的生活起居,贾母一直都在关注和安排。因此,在贾母看来,黛玉的需求和安抚,可能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的照料和情感的抚慰上,而非一次性的贵重物品赠送。

总而言之,贾母将斗篷赠予宝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亲缘关系上的稍显亲近、斗篷本身的纪念意义、宝琴招人喜爱的性格和处境,以及黛玉自身更为复杂且微妙的处境和性格特点。这并非是贾母在厚此薄彼,而是她在复杂的大家族人际关系和情感考量下,做出的一种最符合当时情境的选择。在贾母心中,对黛玉的疼爱和对宝琴的喜爱,是以不同的方式和侧重点体现出来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啥每次看到挣死扒命证明这斗篷不怎么地,不值钱,就是个野鸭子毛而已,不暖和,配不起林妹妹,贾母糊弄宝琴,林妹妹的白狐裘才是贾母真疼她的说法,总有种皇帝用金粪叉,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扒大葱的感觉呢?

贾府诶!

钟鼎世家诶!

贾母这种眼界开阔做人敞亮的老祖宗诶!

有啥必要给个许久不上门的,身份地位不低的漂亮姑娘送个次货糊弄人?

犯得着么?


咱买个香奈儿2.55,恨不得把五金件刷层透明指甲油,桌子上垫个毛巾,就怕小羊皮磨损了。

王思聪遇到个顺眼的网红,搞不好随手就甩一个,甚至王可可的链子都是大牌。


我们觉得难得有个限量版,定制款,那得放家里,等生日/结婚/过年的时候穿出来展扬展扬

富贵人家遇到个顺眼的孩子,觉得她穿着合适随手就给了。

甚至别人送的大牌,都不惜得穿,随手赏个逗自己开心的农村老太太。

无他,宝琴合适,贾府有钱,贾母任性。物质丰富到爆炸,过了这个村,多得是那个店。

这种世家,好玩意多得是,有啥必要眼皮子浅到小气吧唧都紧着自己最心爱的姑娘,别人都给剩货次货?

贾母对林妹妹的爱是博大深沉的,但不是现在熊孩子熊家长那种看自己如珍宝看别人如粪土般排他性的。老太太对聪明漂亮懂事的孩子,都是真心喜爱的,包括对那个可怜的小道士的怜悯。

富家娇子不是这种娇法,要是啥东西都给林妹妹,得在潇湘馆旁边额外建个仓库。

就这么个衣服,贾母,林妹妹,宝玉都没当回事。哪个便宜哪个珍贵能咋滴?

非得凡事咬尖要强处处压人一头才开心?

搞得像谪仙一样的林妹妹跟宅斗里面的老娘们儿似的,纠结一件好衣服给谁了就是宠爱谁了,我这衣服用金线了你那个用银线了。

省省好吧,林妹妹本来就是个活泼高洁不在意财物的女孩子。

老太太给了林妹妹很多很多爱,根本无需什么外物证明。

最重要的是,不要拿咱这种小门小户资源紧缺的眼界去丈量贾府的这样钟鼎世家的世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对薛宝琴和林黛玉的态度确实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赠送贵重衣物这件事上。贾母将一件她自己曾经穿过的、珍贵的斗篷给了宝琴,而黛玉却未得此物,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偏爱或冷落,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从年龄和亲疏远近来看,宝琴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薛姨妈带着孩子们进京省亲时,.............
  • 回答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确实是得到了王夫人和王熙凤的“馈赠”,可贾母这边却显得有些“寂静”。这并非是贾母吝啬,或者对刘姥姥有什么特别的疏远,而是因为贾母的“赠予”方式和时机都与王夫人、凤姐不同,更符合她作为长辈的身份和当时的社交礼仪。咱们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贾母的身份和心态。贾母是荣国府的老祖宗,是整个.............
  • 回答
    说到这事儿,确实让人有些琢磨。贾母那是出了名的疼林丫头,从林丫头进荣国府起,就跟亲孙女似的,吃穿用度哪一样不比旁人强? 宝玉跟前的丫头们,待遇也比不上林丫头。可就是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到了冬天,一溜烟儿地给了宝琴披风,林丫头这边反倒是没动静了。这事儿吧,得拆开了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贾母疼林.............
  • 回答
    87版《红楼梦》在处理原著中一些细节时,确实做出了不少改编,其中将宝钗灯谜之后贾政的内心独白移花接木给贾母,是比较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改编点。要深入理解为何这样做,我们得从原著的叙事逻辑和电视剧的艺术表现两方面来分析。原著中的设计:贾政的视角,暗示着权力与期望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钗所出的那个“怀金悼玉.............
  • 回答
    贾母说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这句话,确实是一句非常重的话,也显得有些“过分”。要理解她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语境、人物关系以及贾母自身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句话的出处和上下文。这句话通常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黛玉因病在潇湘馆,贾母前去探望。黛玉说.............
  • 回答
    贾母对迎春的悲剧“视若无睹”,这恐怕是《红楼梦》中一个让许多读者感到心痛和不解的之处。毕竟,她对宝玉的疼爱众所周知,对黛玉也颇为怜惜,怎么到了自己的亲孙女迎春这里,就显得如此冷漠呢?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单一个“不善良”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到当时整个的社会背景、贾府的家族.............
  • 回答
    说贾母的精细化生活是贾家败落的“原因”,未免过于绝对。更准确地说,贾母的精致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贾家由盛转衰过程中,一个反映和加剧其内部问题的侧面。它不是压垮骆驼的唯一稻草,但却是构成这根稻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仔细看看贾母的“精细化生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这些方面是如何.............
  • 回答
    贾母的心头肉,宝玉和黛玉的婚事,这桩事儿,说起来简单,真要定下来,却是一件比绣花还费心思的活计。贾母并非不疼爱宝黛,恰恰是疼爱,才让这婚事变得复杂起来。就好像手里捧着个琉璃瓶,生怕一不小心就摔碎了。首先,得说贾母的眼光,那可是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她见惯了世面的繁华,也经历过家族的兴衰。对于宝玉的终身大.............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趣,它涉及到《红楼梦》中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贾母和秦可卿,以及她们背后所象征的家族命运和世俗评判。不过,要直接回答“棺材板哪个好”,其实触及的是一个比喻性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棺材板”在这里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棺木材料,而是 象征着一个人在世时的地位.............
  • 回答
    在古代中国,女性在家中拥有最高权力的情况,虽然不如男性家长那样普遍,但绝对不是罕见。这种权力格局的形成,往往与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作为家族中“祖母”辈的女性,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人生阅历,更容易成为事实上的“一家之主”。权力来源与基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家庭的权力结构。表面上看,家里的最高.............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第一次见到刘姥姥,称呼她为“老妈妈子”。这个称呼,在当时而言,既合乎礼数,又暗含着贾母对刘姥姥身份的一种初步认知和判断。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老妈妈子”就是一位年长的、身份普通的妇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年长的、地位不高但又需要尊敬的女性,用“老妈妈子”来称呼是很普遍的。这是一种.............
  • 回答
    要说贾母心里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孙媳妇”,这事儿真不好一概而论,因为贾母的心思呀,比那太液池里的水还深。她疼孙子们是真疼,但对孙媳妇的要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得看具体是哪个孙子,以及当时的情境。咱们先说说贾母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是荣国府的定海神针,见过多少风浪,也享过多少荣华。她骨子里是传统的,讲究规.............
  • 回答
    要说贾母为什么和贾政住在荣国府的正房,而不是和长子贾赦同住,这事儿在《红楼梦》里虽然不是明面上大书特书的重点,但细细品味一下,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家族规矩和情感考量。首先,得说说这荣国府的房子怎么个分法。贾母作为一家之主,尤其是在贾代善(贾赦、贾政的父亲)去世后,她自然是掌握着最.............
  • 回答
    要回答贾母是否能通过节俭生活来留下祭产,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贾府的经济状况,以及“祭产”在当时的意义。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省”字就能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贾府的“祭产”并非指一笔固定数目的现银,而是指那些用于家族祭祀、祖先供奉,以及维持宗族香火延续的固定资产和收入来源。这通常包.............
  • 回答
    这事儿若真传到她们耳朵里,那可就有热闹瞧了。不过,谁也不能一口咬定她们会怎么想,毕竟这府里的女人,心思都深着呢。贾母:老太太要是知道了,怕是先要愣一愣,然后细细地品味一下。她毕竟是过来人,年轻时候的感情和身体发育,她都经历过。宝玉这么大了,是该有那么回事了。关键在于“谁”和“怎么”来的。 对袭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情节。很多人会觉得贾母对林黛玉的态度前后变化很大,甚至有些冷漠。但如果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与其说是“冷漠”,不如说是“有保留”,而这种保留,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家族前途的考虑,以及对黛玉自身状况的无奈。我们得先回到.............
  • 回答
    贾母不效法徐达家族“躺平装死”而选择拼命努力,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不效法”,不如说是贾母所处的历史情境、家族命运和她个人的性格品行,让她无法也无力去选择徐达式的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徐达家族”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徐达是明朝开国功臣,其家族经历了从贫寒到显赫的转变。在明朝初期.............
  • 回答
    要说清楚贾母为何觉得迎春几个姐妹“没读什么书”,以及她是否真的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像贾府这样百年望族的大家庭里,对女孩子读书的“期望值”和“标准”跟咱们现在可不一样。一、贾母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贾母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她阅.............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是《红楼梦》中许多读者常常讨论的焦点之一。如果仔细梳理一下,你会发现贾母之所以“不让”林黛玉嫁给宝玉,并非是出于什么见不得人的私心,也并非因为黛玉是她的亲外孙女就有什么不妥。事实上,从很多方面来看,黛玉是贾母心中非常理想的宝二奶奶人选。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看:一、 .............
  • 回答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诗句,是其复杂性格、身世处境与命运感的集中体现。这一诗句既是对现实的控诉,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其深层原因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解析: 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困境1. 体质虚弱的现实基础 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