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贾母第一次见刘姥姥是怎样称呼她的,可否详细分析一下?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第一次见到刘姥姥,称呼她为“老妈妈子”。

这个称呼,在当时而言,既合乎礼数,又暗含着贾母对刘姥姥身份的一种初步认知和判断。

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老妈妈子”就是一位年长的、身份普通的妇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年长的、地位不高但又需要尊敬的女性,用“老妈妈子”来称呼是很普遍的。这是一种带有亲切感的尊称,同时也表明了对方并非大家族内的女眷,而是来自外部的、身份较低的人。

其次,贾母之所以这样称呼刘姥姥,是因为刘姥姥的到来本就是“穷亲戚”拜访,而且她衣着朴素,风尘仆仆,言语之间也带着乡土气息。这些外在的特征,都使得刘姥姥与贾府这样富贵、精致的大家庭格格不入。贾母作为阅历丰富、心思细密的老太太,她一下子就看出了刘姥姥的来历和身份。因此,用一个相对疏远但又不失礼貌的称呼,是最恰当不过了。

更深层地分析,这个称呼也透露出贾母的“大家长”心态。作为贾府的最高长辈,她需要维持家中的秩序和体面。对于刘姥姥这样一位来自底层、带着某种“恩惠”性质的客人,贾母既要表现出一定的宽容和体面,又要保持自己身份的尊严和与刘姥姥之间的距离。称呼她为“老妈妈子”,既是一种接纳,又是一种界定,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过分亲近而失了体统的情况。

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贾母的心思。她虽然富贵一生,但出身也是官宦之家,见过世面,也懂得人情世故。她并非一个刻薄寡恩的人,尤其是对于亲戚。她会接见刘姥姥,并且让王熙凤好好招待,这本身就体现了她的豁达和人情味。而“老妈妈子”这个称呼,正是在这种“豁达”中不失“规矩”的体现。她允许刘姥姥的存在,给予她基本的尊重,但这种尊重是建立在她对自己身份的清晰认知之上的。

另外,这个称呼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在刘姥姥的几次拜访中,她都展现出了非凡的生存智慧和幽默感,逐渐赢得了贾母的喜爱。从最初的“老妈妈子”,到后来被贾母亲昵地称为“老刘”,这个称呼的变化,也恰恰反映了刘姥姥在贾母心中的地位和感情的变化,从一个简单的“穷亲戚”,变成了一个被贾母认可并喜爱的人物。

总而言之,贾母第一次称呼刘姥姥为“老妈妈子”,是一个在符合当时社会习惯、体现贾母尊贵身份和细腻心思的称呼。这个称呼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信息和人物心理活动,也为我们理解《红楼梦》中人物关系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切入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贾母&刘姥姥:一个称呼,尽显智慧】

贾母和刘姥姥,一个是富贵公侯之家的老祖宗,一个是乡下穷人家的老太太。

虽然她们的社会阶层和生活境遇有着很大的差别,但两个人却都是很有智慧的老人家。这从她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对彼此的称呼就可以看出来。

刘姥姥第一次见贾母的时候很发憷。也是,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被贾府的老祖宗召见,刘姥姥心里肯定很紧张,所以她第一反应是推脱的。

在去见贾母的路上,刘姥姥估计也是一边走一边想:等下到底该怎么称呼、怎么应答呢。

对于贾母来说,荣华富贵这些东西都有了,大概就盼一个长寿了,所以刘姥姥见了贾母就叫“老寿星”。这个称呼不但吉利,而且也有一种祝福在里面,这就是刘姥姥的智慧了。

那贾母又是怎么称呼刘姥姥的呢?贾母对刘姥姥的称呼是“老亲家”。

说起刘姥姥和贾府的关系,其实很远。还是刘姥姥的女婿的爷爷在很多年前做官的时候,因为跟王夫人、王熙凤所在的王家同一个姓,想着攀附,就偶然连了宗。

其实这些年来也没什么联系,就连王熙凤都不知道有这门子亲戚。跟王家尚且是这样,跟贾府就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了。

说起来刘姥姥到贾府,也是硬着头皮来的,心里没什么底。

可是贾母一开口就顺着王夫人那边的关系叫“老亲家”。这一下子就化解了刘姥姥的尴尬,给了刘姥姥很大的安慰和亲近感。

贾母还说:“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

还说:“今儿既认着了亲,别空空儿的就去。不嫌我这里, 就住一两天再去……也算看亲戚一趟。"

贾母这个“老亲家”的称呼,也是既尊重,又亲切得体。

我们看刘姥姥对贾母的称呼是“老寿星”,贾母对刘姥姥的称呼是“老亲家”。就见面开口这一个称呼,就能显出两位老太太的智慧了。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赵小册”,在微信搜索“赵小册”即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第一次见到刘姥姥,称呼她为“老妈妈子”。这个称呼,在当时而言,既合乎礼数,又暗含着贾母对刘姥姥身份的一种初步认知和判断。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老妈妈子”就是一位年长的、身份普通的妇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年长的、地位不高但又需要尊敬的女性,用“老妈妈子”来称呼是很普遍的。这是一种.............
  • 回答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确实是得到了王夫人和王熙凤的“馈赠”,可贾母这边却显得有些“寂静”。这并非是贾母吝啬,或者对刘姥姥有什么特别的疏远,而是因为贾母的“赠予”方式和时机都与王夫人、凤姐不同,更符合她作为长辈的身份和当时的社交礼仪。咱们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贾母的身份和心态。贾母是荣国府的老祖宗,是整个.............
  • 回答
    贾母之所以会对“有才未及第”的书生抱有轻视,甚至觉得官家千金爱上这样的人是荒谬绝伦,这背后牵扯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家族利益以及她自身的经历和价值观。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得从头说起。一、 门当户对的根深蒂固:贾母的“价码”是什么?首先,咱们得明白,贾母是宁国公府和荣国府这两大家族的顶梁柱,.............
  • 回答
    贾母说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这句话,确实是一句非常重的话,也显得有些“过分”。要理解她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语境、人物关系以及贾母自身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句话的出处和上下文。这句话通常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黛玉因病在潇湘馆,贾母前去探望。黛玉说.............
  • 回答
    贾母对迎春的悲剧“视若无睹”,这恐怕是《红楼梦》中一个让许多读者感到心痛和不解的之处。毕竟,她对宝玉的疼爱众所周知,对黛玉也颇为怜惜,怎么到了自己的亲孙女迎春这里,就显得如此冷漠呢?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单一个“不善良”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到当时整个的社会背景、贾府的家族.............
  • 回答
    说贾母的精细化生活是贾家败落的“原因”,未免过于绝对。更准确地说,贾母的精致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贾家由盛转衰过程中,一个反映和加剧其内部问题的侧面。它不是压垮骆驼的唯一稻草,但却是构成这根稻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仔细看看贾母的“精细化生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这些方面是如何.............
  • 回答
    贾母的心头肉,宝玉和黛玉的婚事,这桩事儿,说起来简单,真要定下来,却是一件比绣花还费心思的活计。贾母并非不疼爱宝黛,恰恰是疼爱,才让这婚事变得复杂起来。就好像手里捧着个琉璃瓶,生怕一不小心就摔碎了。首先,得说贾母的眼光,那可是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她见惯了世面的繁华,也经历过家族的兴衰。对于宝玉的终身大.............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趣,它涉及到《红楼梦》中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贾母和秦可卿,以及她们背后所象征的家族命运和世俗评判。不过,要直接回答“棺材板哪个好”,其实触及的是一个比喻性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棺材板”在这里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棺木材料,而是 象征着一个人在世时的地位.............
  • 回答
    在古代中国,女性在家中拥有最高权力的情况,虽然不如男性家长那样普遍,但绝对不是罕见。这种权力格局的形成,往往与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作为家族中“祖母”辈的女性,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人生阅历,更容易成为事实上的“一家之主”。权力来源与基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家庭的权力结构。表面上看,家里的最高.............
  • 回答
    要说贾母心里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孙媳妇”,这事儿真不好一概而论,因为贾母的心思呀,比那太液池里的水还深。她疼孙子们是真疼,但对孙媳妇的要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得看具体是哪个孙子,以及当时的情境。咱们先说说贾母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是荣国府的定海神针,见过多少风浪,也享过多少荣华。她骨子里是传统的,讲究规.............
  • 回答
    要说贾母为什么和贾政住在荣国府的正房,而不是和长子贾赦同住,这事儿在《红楼梦》里虽然不是明面上大书特书的重点,但细细品味一下,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家族规矩和情感考量。首先,得说说这荣国府的房子怎么个分法。贾母作为一家之主,尤其是在贾代善(贾赦、贾政的父亲)去世后,她自然是掌握着最.............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对薛宝琴和林黛玉的态度确实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赠送贵重衣物这件事上。贾母将一件她自己曾经穿过的、珍贵的斗篷给了宝琴,而黛玉却未得此物,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偏爱或冷落,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从年龄和亲疏远近来看,宝琴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薛姨妈带着孩子们进京省亲时,.............
  • 回答
    说到这事儿,确实让人有些琢磨。贾母那是出了名的疼林丫头,从林丫头进荣国府起,就跟亲孙女似的,吃穿用度哪一样不比旁人强? 宝玉跟前的丫头们,待遇也比不上林丫头。可就是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到了冬天,一溜烟儿地给了宝琴披风,林丫头这边反倒是没动静了。这事儿吧,得拆开了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贾母疼林.............
  • 回答
    要回答贾母是否能通过节俭生活来留下祭产,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贾府的经济状况,以及“祭产”在当时的意义。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省”字就能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贾府的“祭产”并非指一笔固定数目的现银,而是指那些用于家族祭祀、祖先供奉,以及维持宗族香火延续的固定资产和收入来源。这通常包.............
  • 回答
    这事儿若真传到她们耳朵里,那可就有热闹瞧了。不过,谁也不能一口咬定她们会怎么想,毕竟这府里的女人,心思都深着呢。贾母:老太太要是知道了,怕是先要愣一愣,然后细细地品味一下。她毕竟是过来人,年轻时候的感情和身体发育,她都经历过。宝玉这么大了,是该有那么回事了。关键在于“谁”和“怎么”来的。 对袭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情节。很多人会觉得贾母对林黛玉的态度前后变化很大,甚至有些冷漠。但如果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与其说是“冷漠”,不如说是“有保留”,而这种保留,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家族前途的考虑,以及对黛玉自身状况的无奈。我们得先回到.............
  • 回答
    贾母不效法徐达家族“躺平装死”而选择拼命努力,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不效法”,不如说是贾母所处的历史情境、家族命运和她个人的性格品行,让她无法也无力去选择徐达式的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徐达家族”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徐达是明朝开国功臣,其家族经历了从贫寒到显赫的转变。在明朝初期.............
  • 回答
    要说清楚贾母为何觉得迎春几个姐妹“没读什么书”,以及她是否真的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像贾府这样百年望族的大家庭里,对女孩子读书的“期望值”和“标准”跟咱们现在可不一样。一、贾母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贾母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她阅.............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是《红楼梦》中许多读者常常讨论的焦点之一。如果仔细梳理一下,你会发现贾母之所以“不让”林黛玉嫁给宝玉,并非是出于什么见不得人的私心,也并非因为黛玉是她的亲外孙女就有什么不妥。事实上,从很多方面来看,黛玉是贾母心中非常理想的宝二奶奶人选。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看:一、 .............
  • 回答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诗句,是其复杂性格、身世处境与命运感的集中体现。这一诗句既是对现实的控诉,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其深层原因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解析: 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困境1. 体质虚弱的现实基础 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