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贾母心目中的孙媳妇到底是谁?

回答
要说贾母心里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孙媳妇”,这事儿真不好一概而论,因为贾母的心思呀,比那太液池里的水还深。她疼孙子们是真疼,但对孙媳妇的要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得看具体是哪个孙子,以及当时的情境。

咱们先说说贾母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是荣国府的定海神针,见过多少风浪,也享过多少荣华。她骨子里是传统的,讲究规矩、孝道、门第。可她又是个极有福气又心细的人,孙子们一个个都是她的心头肉,她真心希望他们好,也希望家里和和美美。所以,她对孙媳妇的要求,掺杂着家族的体面,也有着对孙子幸福的考量。

首先,门当户对是基础,但不是唯一。

对于长房的孙子们,像是贾珠(虽然早逝了,但可以参考一下李纨),贾母对李纨的满意,那可是实实在在的。李纨是都太尉陈鲁的孙女,书香门第出身,知书达理,虽然有些“槁木死灰”的性子,但对贾兰的教导却一丝不苟,更重要的是,她规规矩矩,从未给贾家惹过什么乱子,对贾母也是十分孝顺。李纨的存在,让贾母觉得,长房有这么个媳妇撑着,心里踏实。

到了贾宝玉这里,情况就复杂多了。贾宝玉是个“异类”,不爱仕途经济,只爱在女儿堆里厮混,还跟一帮子姊妹们情意绵绵。这让贾母操碎了心,也让她在选择宝玉的媳妇时,多了几分考量。

薛宝钗: 要说宝钗,那是贾母眼里最符合“大家闺秀”标准的媳妇人选。宝钗有什么优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这是明面上的。更重要的是,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懂得人情世故,待人接物滴水不漏,尤其对长辈,更是孝敬有加,让贾母挑不出任何毛病。她学问好,懂得劝宝玉走仕途经济,这是“符合”贾母对孙子“正面发展”的期望的。而且,薛家也是皇商,家底殷实,门当户对,这在贾母这里的分量也很重。宝钗的稳重,恰好弥补了宝玉的跳脱,也符合大家庭对儿媳妇“持家”的要求。贾母对宝钗的喜爱,那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觉得她才是那个能“管”住宝玉,让宝玉“正经”起来的人选。

林黛玉: 再看看黛玉。黛玉当然也是林如海的女儿,官宦人家出身,也算得上门当户对。黛玉的才情,那是举世无双,这点贾母也是欣赏的,经常夸她“有才”,也喜欢听她念诗。黛玉对贾母的感情也很真挚,常常陪在贾母身边,也体贴贾母。但是,黛玉身上最让贾母“不放心”的地方,就是她的“小性儿”,她的“多愁善感”,她的身体又弱。贾母虽然疼爱她,但她更希望孙媳妇能给孙子带来“福气”,能“旺”着家。黛玉的性格,在贾母看来,是有点“损”的,容易惹是生非,身体也不好,将来未必能好好持家,生养健康的后代。所以,虽然疼爱,但真到了要定下孙媳妇的时候,贾母心里的天平,还是会倾向于更“稳妥”的人选。

其次,孙媳妇得是个能“持家”的人。

贾母自己就是从大家族走过来的,她深知一个好媳妇对家族的重要性。她希望孙媳妇能够打理好家务,能够孝敬长辈,能够稳固家庭,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孙子传宗接代,延续家族的香火。在这方面,宝钗的优势就比较明显了。她懂得“经济之道”,也有持家的能力,不像黛玉,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

最后,孙媳妇得是能“旺”自家孙子的人。

这话说起来有点玄乎,但确实是老一辈人看重的东西。贾母希望孙媳妇能给孙子带来好运气,能让孙子在事业上有所发展,生活上也能过得舒心。宝钗那种“贤妻良母”的特质,在她看来,就是能“旺”宝玉的。而黛玉的体弱多病,又有些“尖酸刻薄”,在她看来,反而是可能“拖累”宝玉的。

所以,如果非要说贾母心里有没有一个“标准孙媳妇”,那这个人选大概率会往薛宝钗身上靠拢。她几乎满足了贾母对于“大家闺秀”、“贤妻良母”、“稳重持家”、“门当户对”、“能旺夫家”等多方面的期待。宝钗那种周全的为人处世,让她在贾母面前始终是无可挑剔的,也让她成为贾母心中最理想的孙媳妇人选,能够“压得住”宝玉,也能把贾家的日子“管”得妥妥帖帖。

当然,这并不代表贾母不疼爱黛玉,她疼爱黛玉,就像疼爱自己的女儿一样。但当涉及到孙媳妇这个更实际的身份时,贾母的考量会更现实,更符合家族的利益和对孙子未来的规划。所以,虽然心疼黛玉的才情和乖巧,但最终选择,贾母还是觉得宝钗更适合成为她的孙媳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黛玉。

读红楼最重要的是回归文本,很多对话要联系场景解读,比如贾母当众夸宝钗最好,其实是对客人的客套。

我始终觉得贾母和宝钗从头到尾几乎没什么深度互动,互相都不感冒,贾母夸宝钗出于客套,在带刘姥姥游大观园时,对其他姑娘的屋子一个接一个地赞,对宝钗的屋子则毫不客气地给了四五个差评。宝钗点戏,给老人点热闹的戏,点容易嚼的软食物,也是出于人之常情,很多人拿这大做文章说宝钗怎么刻意逢迎,这场景就像你去别人家做客,一大屋子人看电视,大家把遥控器给你,说想看什么随便按,然而你知道孩子们想看熊大,老人们要看相声,其他人也各有所好,你一定要点一个自己喜欢看的把大伙撂一边,多不自在啊,想看什么自己回家尽情看多好,又不是没有。

黛玉跟贾母的关系则非比寻常地亲密,毕竟是直接的血缘关系,应该说黛玉早就是贾母钦定的孙媳妇了,程高续本受到很多批评,其中之一就是把贾母和王熙凤这两个铁杆“林派”给转到“薛派”了。

宝钗这个人,向来都被读者过分解读,干什么都说是处心积虑,刻意逢迎,拉帮结派,栽赃嫁祸。其实这些脏水大可不必,钗黛各有千秋,宝钗的优点也很多,漂亮,有才华,有见识,知分寸,仗义,有气魄。

读红楼应该尽量多地去发现每个角色的好,还有他们的无奈,毕竟这是一部女性的赞歌+悲歌,如果读成黑楼梦,一味沉浸在各种斗争中,只会窄化了原著。

user avatar

黛玉,因为王熙凤明确说过。王熙凤比我们更了解贾母,更清楚当时情况。

凤姐儿笑道:“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
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钱,老太太自有体己拿出来。二姑娘是大老爷那边的,也
不算。剩了三四个,满破着每人花上七八千银子。环哥娶亲有限,花上三千银子,
若不够,那里省一抿子也就够了。老太太的事出来,一应都是全了的,不过零星杂
项使费些,满破三五千两。如今再俭省些,陆续就够了。只怕如今平空再生出一两
件事来,可就了不得了。——第五十五回

从王熙凤的话来看,如果没有意外发生,宝黛婚姻基本就是定信了。

再看看贾母经常的口头禅:“两个玉儿”、“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是明确了两人关系,并且昭示众人。

那贾母见他两个都生气,只说趁今儿那边去看戏,他两个见了,也就完了,不想又都不去。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一世里造下的孽障?偏偏儿的遇见了这么两个不懂事的小冤家儿,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真的是俗语儿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了。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气,任凭你们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他娘的又不咽这口气!”自己抱怨着,也哭起来了。谁知这个话传到宝玉黛玉二人耳内,他二人竟从来没有听见过“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这句俗话儿,如今忽然得了这句话,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着头细嚼这句话的滋味儿,不觉的潸然泪下。——第二十九回

——黛玉和宝玉因为金麒麟的事吵架后,贾母的表态,够明白了吧?这是明确说给众人听,也是给宝玉黛玉送定心丸。

其实贾府已经是人尽皆知了,连未成年的小厮都知道贾母定了宝玉和黛玉的事。

兴儿笑道:“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再看看张道士提亲的事,虽然是非常符合那个时代的婚姻对象,可是被贾母一口回绝,说明贾母早就有了合适人选。

对了,说明一下,当时张道士提的姑娘不会是薛宝钗,是史湘云的可能性也不大。宝钗当时在现场,如果提的是薛宝钗,贾母如果问是谁,薛宝钗岂不尴尬死?史湘云年龄不到15岁,不符合条件(如果忽视年龄误差,也很有可能是史湘云),如果不是黛玉来到贾府,史湘云是很有可能和宝玉配一对的。史湘云小时候在贾府住过很长时间,而且和宝玉一起住在贾母房中,是后来“后来我们太太没了,我家去住了一程子”,贾母还为他配了专门的丫头袭人、翠缕(袭人本是贾母丫鬟,先安排服侍湘云,后来湘云回家,贾母又将袭人送给宝玉;翠缕本是贾母丫鬟,送给了湘云,湘云也带回家了)。史湘云回家后,黛玉才来贾府,又被贾母安排和宝玉一起住自己房中,取代了史湘云的位置。所以宝玉挑了张道士给了金麒麟,惹的黛玉和宝玉又闹一场矛盾,说明黛玉很清楚当初宝玉和湘云情形的。

如果黛玉不来贾府,我估计应该是宝玉湘云了,这是贾母的安排,要巩固贾史两家的亲缘。当时的史家正是蒸蒸日上,兄弟都封侯(史鼐保龄侯、史鼎忠靖侯),身居要职,也能帮扶贾家中兴。宝钗也只能是贾母眼里排在黛玉、湘云之后的第三选择了。

薛宝钗也在努力,王夫人更倾向于薛宝钗,多次夸赞薛宝钗。但是贾母在,王夫人没有决定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贾母心里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孙媳妇”,这事儿真不好一概而论,因为贾母的心思呀,比那太液池里的水还深。她疼孙子们是真疼,但对孙媳妇的要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得看具体是哪个孙子,以及当时的情境。咱们先说说贾母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是荣国府的定海神针,见过多少风浪,也享过多少荣华。她骨子里是传统的,讲究规.............
  • 回答
    贾母说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这句话,确实是一句非常重的话,也显得有些“过分”。要理解她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语境、人物关系以及贾母自身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句话的出处和上下文。这句话通常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黛玉因病在潇湘馆,贾母前去探望。黛玉说.............
  • 回答
    贾母对迎春的悲剧“视若无睹”,这恐怕是《红楼梦》中一个让许多读者感到心痛和不解的之处。毕竟,她对宝玉的疼爱众所周知,对黛玉也颇为怜惜,怎么到了自己的亲孙女迎春这里,就显得如此冷漠呢?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单一个“不善良”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到当时整个的社会背景、贾府的家族.............
  • 回答
    说贾母的精细化生活是贾家败落的“原因”,未免过于绝对。更准确地说,贾母的精致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贾家由盛转衰过程中,一个反映和加剧其内部问题的侧面。它不是压垮骆驼的唯一稻草,但却是构成这根稻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仔细看看贾母的“精细化生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这些方面是如何.............
  • 回答
    贾母的心头肉,宝玉和黛玉的婚事,这桩事儿,说起来简单,真要定下来,却是一件比绣花还费心思的活计。贾母并非不疼爱宝黛,恰恰是疼爱,才让这婚事变得复杂起来。就好像手里捧着个琉璃瓶,生怕一不小心就摔碎了。首先,得说贾母的眼光,那可是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她见惯了世面的繁华,也经历过家族的兴衰。对于宝玉的终身大.............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趣,它涉及到《红楼梦》中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贾母和秦可卿,以及她们背后所象征的家族命运和世俗评判。不过,要直接回答“棺材板哪个好”,其实触及的是一个比喻性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棺材板”在这里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棺木材料,而是 象征着一个人在世时的地位.............
  • 回答
    在古代中国,女性在家中拥有最高权力的情况,虽然不如男性家长那样普遍,但绝对不是罕见。这种权力格局的形成,往往与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作为家族中“祖母”辈的女性,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人生阅历,更容易成为事实上的“一家之主”。权力来源与基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家庭的权力结构。表面上看,家里的最高.............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第一次见到刘姥姥,称呼她为“老妈妈子”。这个称呼,在当时而言,既合乎礼数,又暗含着贾母对刘姥姥身份的一种初步认知和判断。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老妈妈子”就是一位年长的、身份普通的妇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年长的、地位不高但又需要尊敬的女性,用“老妈妈子”来称呼是很普遍的。这是一种.............
  • 回答
    要说贾母为什么和贾政住在荣国府的正房,而不是和长子贾赦同住,这事儿在《红楼梦》里虽然不是明面上大书特书的重点,但细细品味一下,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家族规矩和情感考量。首先,得说说这荣国府的房子怎么个分法。贾母作为一家之主,尤其是在贾代善(贾赦、贾政的父亲)去世后,她自然是掌握着最.............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对薛宝琴和林黛玉的态度确实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赠送贵重衣物这件事上。贾母将一件她自己曾经穿过的、珍贵的斗篷给了宝琴,而黛玉却未得此物,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偏爱或冷落,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从年龄和亲疏远近来看,宝琴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薛姨妈带着孩子们进京省亲时,.............
  • 回答
    说到这事儿,确实让人有些琢磨。贾母那是出了名的疼林丫头,从林丫头进荣国府起,就跟亲孙女似的,吃穿用度哪一样不比旁人强? 宝玉跟前的丫头们,待遇也比不上林丫头。可就是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到了冬天,一溜烟儿地给了宝琴披风,林丫头这边反倒是没动静了。这事儿吧,得拆开了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贾母疼林.............
  • 回答
    要回答贾母是否能通过节俭生活来留下祭产,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贾府的经济状况,以及“祭产”在当时的意义。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省”字就能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贾府的“祭产”并非指一笔固定数目的现银,而是指那些用于家族祭祀、祖先供奉,以及维持宗族香火延续的固定资产和收入来源。这通常包.............
  • 回答
    这事儿若真传到她们耳朵里,那可就有热闹瞧了。不过,谁也不能一口咬定她们会怎么想,毕竟这府里的女人,心思都深着呢。贾母:老太太要是知道了,怕是先要愣一愣,然后细细地品味一下。她毕竟是过来人,年轻时候的感情和身体发育,她都经历过。宝玉这么大了,是该有那么回事了。关键在于“谁”和“怎么”来的。 对袭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情节。很多人会觉得贾母对林黛玉的态度前后变化很大,甚至有些冷漠。但如果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与其说是“冷漠”,不如说是“有保留”,而这种保留,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家族前途的考虑,以及对黛玉自身状况的无奈。我们得先回到.............
  • 回答
    贾母不效法徐达家族“躺平装死”而选择拼命努力,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不效法”,不如说是贾母所处的历史情境、家族命运和她个人的性格品行,让她无法也无力去选择徐达式的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徐达家族”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徐达是明朝开国功臣,其家族经历了从贫寒到显赫的转变。在明朝初期.............
  • 回答
    要说清楚贾母为何觉得迎春几个姐妹“没读什么书”,以及她是否真的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像贾府这样百年望族的大家庭里,对女孩子读书的“期望值”和“标准”跟咱们现在可不一样。一、贾母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贾母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她阅.............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是《红楼梦》中许多读者常常讨论的焦点之一。如果仔细梳理一下,你会发现贾母之所以“不让”林黛玉嫁给宝玉,并非是出于什么见不得人的私心,也并非因为黛玉是她的亲外孙女就有什么不妥。事实上,从很多方面来看,黛玉是贾母心中非常理想的宝二奶奶人选。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看:一、 .............
  • 回答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诗句,是其复杂性格、身世处境与命运感的集中体现。这一诗句既是对现实的控诉,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其深层原因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解析: 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困境1. 体质虚弱的现实基础 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
  • 回答
    说起凤姐,那可是《红楼梦》里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泼辣、精明、口才一流,什么场面没见过?贾母、王夫人、王熙凤、史湘云、林黛玉……几乎《红楼梦》里有名有姓的,哪个她不敢说上两句,开个玩笑?甚至连贾赦、贾珍这样的老主子,她也照样顶得住,偶尔还拿他们逗个趣。可唯独到了自己的表妹薛宝钗,凤姐的嘴皮子仿佛就收住了.............
  • 回答
    《红楼梦》无疑是一部描绘父权社会下家族兴衰的宏伟画卷,在这幅画中,贾母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其“家长权”的体现,看似与父权社会的基调有些出入,实则恰恰是父权体系内部运作模式的一种复杂展现。她并非直接拥有男性亲属的绝对统治权,而是凭借其特殊身份、地位、智慧以及对家族利益的深刻洞察,在维护父权结构的稳定和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