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贾母少过点奢侈的生活,能省下足够的钱留下祭产么?

回答
要回答贾母是否能通过节俭生活来留下祭产,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贾府的经济状况,以及“祭产”在当时的意义。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省”字就能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得明白,贾府的“祭产”并非指一笔固定数目的现银,而是指那些用于家族祭祀、祖先供奉,以及维持宗族香火延续的固定资产和收入来源。这通常包括专门的田庄、铺面、祠堂、坟茔,以及因此产生的租金、香火钱、祭祀经费等等。简单来说,祭产就是家族的“不动产”和“稳定现金流”,是家族延续的基石。

贾母作为贾府的最高长辈,她的奢侈生活固然是贾府开销巨大的一个缩影,但要说她一个人“少过点”就能“省下足够的钱留下祭产”,这恐怕有些过于理想化了。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1. 贾府的“钱袋子”有多深?

贾府看似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但实际上,它的经济状况是相当复杂的。

收入来源的不稳定性: 贾府的收入主要依靠祖荫、朝廷恩赐(如官职俸禄、恩科、奖赏),以及一些祖传的田庄和铺面。然而,随着几代人的消耗,特别是前几代人可能并不像贾母那样精打细算,以及朝廷政策的变化,这些收入来源本身就存在波动。例如,如果朝廷恩赐减少,或田庄的收成不好,整体收入就会下降。
巨大的日常开销: 贾府的“奢靡”绝非仅仅是贾母个人的享受。从书中描写的来看,整个家族的运作都需要巨额的开销:
庞大的人员开支: 贾府养活了数百号人,包括主子、丫鬟、仆人、嬷嬷、门客、唱戏的、厨子、马夫等等。这些人吃穿用度,工资薪水,样样都是开销。
维持体面的仪式: 贾府作为国公府,很多场合都需要维持贵族应有的排场和礼仪。比如逢年过节的祭祀、宴请、赏赐、往来,这些都是隐性的巨额支出。
子孙的挥霍: 贾宝玉、贾琏、贾珍等人的吃喝玩乐、娶亲、赌博、营私舞弊等,都是在不断掏空家底。尤其是一些不当的花销,是直接消耗家族资本的。
王熙凤的管理“费”: 即使王熙凤精明强干,她的管理也离不开“打点”和“情面”的开销。有些事情的处理,需要花钱来疏通关系。

2. 贾母的“奢侈”占多大比例?

贾母的生活无疑是极其讲究的,从她的衣食住行,到她身边伺候的人,再到她对孙子孙女的疼爱(也包括赏赐),都是不菲的开销。比如:

精美的饮食: “每日有不知名的果子,不知名的野味,搜奇括异。”
华丽的服饰: “衣服穿戴,自是好的。”“几件旧衣裳,也都是御赐的。”
排场的排场: 比如她的生日宴,动用了贾府的大部分人力物力。
身边亲近的仆从: 像鸳鸯、琥珀、珍珠等,虽然是仆人,但其配置和待遇也是极高的。

但是,这些开销,对比整个贾府的吞吐量,到底能占到多大比例?

如果贾母能“省”下多少? 假设贾母将她的衣食住行降低一个档次,不至于那么极致,那确实能省下一部分钱。比如,衣裳不用最顶级的料子,饮食不用最稀罕的食材,待客的规模可以适当缩小。但她作为贾府的“脸面”,完全 austerity 也不现实,毕竟还有“家风”和“体面”要顾。
“祭产”的本质是“留”而非“省”: 祭产的“留下”,更多的是一种“保值增值”和“防挥霍”的行为。它需要的是家族核心的收入能稳定地产出,并且有足够的剩余,才能被“圈出来”作为祭产。即使贾母个人的生活费省下许多,如果子孙辈继续挥霍,把家族的主要收入来源(如田庄的租金、铺面的利润)都挥霍干净,那祭产依然是“空头支票”。

3. 祭产的“留存”机制

在当时的宗族社会,祭产的设立往往是与家族的继承制度、祠堂的管理、族规家法紧密相连的。

“立宗祠”和“分祭田”: 祭产通常是通过正式的仪式,将一部分固定资产(如土地、房屋)划拨给宗祠,并指定专门的管家或族人负责管理,其收益用于祭祀、修缮祠堂、救济族人等。
需要有“剩余”才能“设立”: 只有当家族的整体收入远远大于其日常开销时,才有能力设立和维持祭产。否则,即使有心,也无力为继。
贾母的影响力: 贾母作为最高长辈,理论上拥有绝对的权力来决定家族财产的分配和管理。如果她真的下定决心,并且有那个意识,确实可以通过家族内部的制度安排,将一部分家族收入固定下来作为祭产。

结论:

贾母如果能少过点奢侈的生活,确实能省下一笔钱,这笔钱对于改善贾府整体的经济状况是有帮助的,但能否“省下足够的钱留下祭产”,这非常难以断定,甚至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原因如下:

问题根源在于整个家族的“败”: 贾府的危机,是整个家族系统性腐朽、挥霍、管理失控的结果,而不仅仅是贾母个人的奢侈。子孙的不肖,是导致财产快速流失的更主要原因。
“祭产”的形成需要“结余”: 祭产的设立,需要的是家族有稳定的、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并且有相当可观的“结余”才能进行“固定化”。贾府的问题在于,它的“吞”大于“吐”,而且“吐”的很多是无效消耗。
意识和决心: 即使贾母省了,但如果她没有将这份“省”转化为“设立祭产”的制度性行为,那么这些钱也可能被其他地方消耗掉。

打个比方,如果贾府是个大水桶,贾母的奢侈是水桶底部的几个小漏点,而子孙们的挥霍则是水桶侧面的几个大窟窿。堵上小漏点能少漏点水,但如果大窟窿不堵上,水桶依然会很快空。而且,要形成“祭产”,就得留住足够多的水,用来“注满”那个“祭产”专用的“小水池”,并确保它不会再被挪用。

所以,贾母省钱是好事,有助于延缓衰败,但要凭她一个人的“省”就足以“留下祭产”,这远远不够。更根本的,是家族整体的财富创造能力和管控能力要跟得上,以及要有“为后代留下根基”的远见和决心,并付诸于制度性的实践。在《红楼梦》的语境下,这似乎是贾府已经很难做到的事情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是一个小姑娘,十六岁的时候父母做主嫁给了一个袭官的青年。你努力做好正妻本分,给你的丈夫娶了几个小妾,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从此你要管理小妾,也要照料孩子。早上天没亮就要给公婆请安,晚上天黑了你要去给说声晚安。公婆吃饭你要站着,瞅着公婆喜欢哪道菜赶紧替公婆端到前面。什么你也饿?那你忍着,别让肚子里的叫声影响公婆食欲。公婆发话你要听着,吩咐的事,好办难办你都要顶着。

好容易公婆都去世了,你要张罗给两个儿子定亲,家里亲戚来往,婚丧嫁娶、来往礼单都要你来安排。

终于你儿子女儿都结婚了,你丈夫去世了。

你教育大儿子要好好做官,教育二儿子要夫妻和顺。女儿嫁的远你顾不上,好在女婿长得帅又有钱人品好还有才华,你很放心。

很快你的儿子们也都有了子女,你想着,可以歇歇,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吧!

大儿子的妻子死去了,又娶了邢家姑娘。这个后妈只爱钱,逼着大儿子的儿子儿媳贾琏夫妇帮他捞钱,对大儿子的女儿不管不问。你看贾琏夫妇会办事,你把家族公司交给他们夫妻打理。暗戳戳抬高孙子夫妇地位,叫他们不受人欺负,也暗戳戳护着孙媳妇,不叫她受邢夫人折磨。又把迎春接到身边养着,不至于在继母手下吃不上饭。

二儿子很省心,可惜他的大儿子死去后,夫妻两个感情也淡了。二儿子贾政转头找了一个漂亮小妾安慰自己,二儿媳进了佛堂,不再管事。你接了二儿子的长女元春在身边亲自抚养,瞅着儿子的漂亮小妾生的女儿没人管,你又接到身边来自己抚养。

族长的妹妹惜春才五六岁,那个做哥哥的到处寻花问柳,也不管妹妹。你看她可怜,也接过来在身边。

不知不觉你养大的元春因为太出色进宫了。但你的身边还有一个孙子三个孙女。接着亲生女儿去世,你怕女婿再娶后母,外孙女受欺负,又将外孙女接了过来。

此时你已经快六十岁了,虽然你觉得身体还行,也到了多吃半口桃就拉肚子,摔个跤就可能爬不起的年龄了。

你希望大儿子能好好做官,他不听。

不但不听,还纳了十几个姨太太,最近又看上了我身边的丫鬟鸳鸯。你稍微说他两句,他就抱怨你偏心。

你瞧着孙子贾琏办事不错,也有良心,有时候稍微疼他一点。大儿子还不开心,逼着孙子给他找古玩,找不来就是一顿打。

二儿子是个老实人,不会左右逢源,也没有晋升的指望。你想着也算了,不惹祸就是福。

至于族长贾珍,虽然名义上是孙子辈的。其实已经只是有血缘的亲戚。你说话他听听就算了,并不当真。

表面上你是贾家的老祖宗,一呼百应。实际上你明白你只是一个吉祥物。

贾家人捧着你,是为了你的诰命夫人的身份,也是为了在外人、在官场上占一个“孝”,给自己博一个好名声好做官的。

你叫他们认真做官认真做事,其实一个都不听的。他们只想搂钱、玩女人。

这个时代女人又不能出去做事,你能怎么办呢?

你说排场从我开始缩减吧,先从你们不用给我送菜了做起。

他们说,那怎么行?说出去多没面子,菜我们要送,排场还要继续讲。

你能怎么办呢?你只能替他们好好养着孙子孙女,还要努力保证身体健康。毕竟你是贾家最大的官了,只要你活着,还能多庇护他们一天。

只是你的努力有限,身份带来的便利也有限。贾家还是不可避免地渐渐败落下去。

这时候有人问贾家败落了,你要负多少责任?

你想了想,又想了想。

只能回答:我做到了一个六十岁老太太能做得一切了。

user avatar

其实贾母压缩开支也省不下多少钱,而贾府的开支也不是因为贾母“奢侈”的生活导致的入不敷出。甚至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如果贾府的人都规规矩矩的跟着贾母“奢侈”的生活(注意重点是规规矩矩),贾府也不会入不敷出。

问题就出在了这个“规规矩矩”上,因为贾府除了贾母以及少数的几个人,就没有人“规规矩矩”。

贾府的收入,我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贾府的收入来源是固定的,基本就是田庄、爵位银和官俸银,就明清时期官员那点俸禄,官俸银可以忽略不计。这里面的大头是田庄收入,而田庄的收入确是一直在递减的:

贾容接过来捧给贾珍看到写的是:"门下庄头乌进孝叩请爷、奶奶万福金安,并公子小姐金安。新春大喜大福,荣贵平安,加官进禄,万事如意。清单如下:

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个,各色杂鱼二百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兔子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瓤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御田胭脂米二担,碧糯五十斛,百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担,各色干菜一车,外卖粱谷、牲口各项折银二千五百两。

外门下孝敬哥儿姐儿顽意:活鹿两对,活白兔四对,黑兔四对,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

贾珍皱眉道:“我算定了你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这够作什么的!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涝,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又教别过年了。”乌进孝道:“爷的这地方还算好呢!我兄弟离我那里只一百多里,谁知竟大差了。他现管着那府里八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今年也只这些东西,不过多二三千两银子,也是有饥荒打呢。”

然后说爵位银,因为清朝降等袭爵,所以爵位银也是递减的。贾赦袭爵是一等将军,这个咋算爵位嘞,毕竟你爷爷是公爵,你这也不能变将军啊?那就按多点算,镇国将军,一等镇国将军年俸410两,禄米410斛。

基本上收入就这些,官养家的收入基本都不会增殖。而且要明白的是,很多人犯了错误,把田庄出产折成银子。这么算其实不科学,很不科学。因为这里面很多东西,你把他卖了就买不到了。所以这些东西你只能算成贾府自己吃的,吃不完才能卖。而且卖的,都不是值钱的东西。

这些收入在贾代善那一辈,是够用的,因为家里人口少,摊子也小。后来人口渐多,这种贵族家庭,多一个少爷小姐,就多了一堆跟着伺候的丫鬟小厮,多出来这么多人就算吃饭也是笔不小的开支。况且多出来的少爷小姐,哪一个不是“奢侈”或者相对“奢侈”的生活?多出来这么多人,多出来了一堆伺候这些人的下人,这不仅是开支,而且多了很多人在里面中饱私囊,看五儿她娘柳嫂子就知道了,再看看秦显家的一上任的做派,要知道她们挪动的每一样东西每一分钱,都是贾家的隐形支出。

元妃省亲,建设大观园,买戏子办庆典,这钱海了去了,既然元妃本人都觉得太糜费了,那就算几十万两吧,算算贾府的收入,这也是个大数儿,要多少年才能补回来。给贾敬过生日,又来了一次铺张的。秦可卿葬礼,光丫鬟都用了上百。另外还有日常的节日庆典,这些支出,稍微一算就知道贾府的收入根本就顶不上。

然后贾府因为贾赦贾琏这些人不上道,所以额外支出也很多,赌债,睡姑娘,娶小妾等各种支出,还有给家敬办丧事儿,贾芹领了差事和钱弄一堆尼姑乱搞这样的支出,绝不是小数目。

所以在这种开支下,贾母那点“奢侈”的生活,真他就不算个事儿。而且,这种大家族架子还不能倒,因为你的关系网,依附于你的,与你交好的,绝大多数都是看你家大业大有势力,一旦架子倒了,大家马上就能看出你不行了,利尽而散,关系网立马就崩了,没人雪中送炭,倒是有一堆人墙倒众人推。

贾府置祭产只能说是最后的保底手段,真正的出路是男的好好的考个科举去做官,按当时的规则,灰色收入和权力寻租收入就足够支撑起家族了。可惜,贾政当官,当个学政还可以,放个外任就被属下蒙蔽,能力之差可见一斑。贾宝玉,脂粉堆里厮混的公子哥儿,指不上,贾兰读书可以,但是贾兰当时还小…

回到置祭产上,为什么没置,是因为贾母“奢侈”么?上面已经算过了,每个人都规规矩矩的“奢侈”,问题不大的。问题在于私底下见不得人的事儿太多了,不规矩的地方太多了。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拿钱当回事儿(元妃省亲前后一段时期)。后来有了问题,大家觉得问题不大,也不是就不能支持了(突出之处就是王熙凤偷当老太太的东西以及探春改革)。再后来,发现没钱了,可是已经晚了,大家有都觉得不能是我们这一辈倒霉赶上大厦倾颓(贾宝玉的缺谁也缺不了咱们的神论,贾母那一百多年没药效的人参)。

所以结论就是,不缺钱的时候,你奢侈也没关系,也想不起来置祭产,真缺钱了,不奢侈也不行,而且也没多余的精力和钱财置祭产了。说句实话,那个时代男的不能出去科举做官,你让女人怎么折腾,都救不了这个家。

user avatar

咨询界有一句黑话叫:成本管理只能带来量的改变,但会对所有人下诅咒。

也就是说想靠杜绝浪费换来繁荣昌盛,简直是自我欺骗。比如,微软全司有名的抠儿货xx,在常人眼中,花钱也是大手大脚的。在公司层面更是这样,以杜绝浪费,整理整顿为傲的日本公司,发现这玩意儿搞了这么多年,大家还是喜欢丰田、森口这种在时间效率和生产线灵活度上做文章的体系。

嗯嗯,身段柔软和准时迎接上帝才是世界运行的法则,富人的收入和穷人的支出只适用于思想尚穷的幸运儿。

这种幸运往往是暂时的。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贾母有没有想过这个家完蛋以后怎么办?主观上有没有清楚的认识,然后在实际行动中予以弥补。

明末崇祯皇帝就非常清楚地意识到大明要完了,每天都在想怎么补这条破船。

从后来者的认识中,崇祯最好的办法就是迁都,不要去补船了,赶紧走,依托当时没什么战乱,相对比较平静而且富裕的江南半壁继续给明朝续命。

这个法子,崇祯帝也不是没有想过,无奈大家都舍不得走,最后眼睁睁看着李自成进京,崇祯一死了之。

题目中的祭产就和崇祯迁都的决策一样,不想走这步。

有的人想苟延残喘,有的人真就不怕鱼死网破。

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说得出来这番话的人,只能说你没有富过。

说你没有富过,想必你也知道消费降级意味着什么。

你每天早上吃煎饼都要加一个煎蛋,突然有一天要你做好心理准备,煎蛋不能吃了,要省出来一块五准备一大家子搬出省城到老家镇上安家。这是在镇上买房子的钱。

你眼瞅着繁华到一眼看不见边的省城,你的同学,你的玩伴,从此陌路。此时是个什么心情?

你就这样被命运给安排了?

不吵不闹,心里一点抵触也没有,就这样平静地接受了现实?

以我对知乎各界朋友的观察,凭谁也不干。

回不回老家我先不说,这颗煎蛋就是不能少了我的。

人的思想是最易走极端的。贾母当然不能像评论区那么激烈,要死要活的,但是内心的挣扎和不甘,依然是存在的。

你们家在省城已经混不下去了,你很清楚,心里想着,家里已然破败,但这就是因为我每天早上吃一颗煎蛋造成的罪过吗?

家里就是因为我挥霍了这一块五,就要完蛋了?

从基本逻辑上来讲,就是这么回事。

我吃煎蛋没错,这事不赖我,我就要吃煎蛋。

煎蛋就成了你的执着,可以为了这颗煎蛋和家里人大吵大闹。

贾母同样如此。

我一个妇道人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每天想着怎么处理好后院的事情。

由着王熙凤去做不要脸的事情,对付着妯娌们的矛盾,裱糊着繁华盛世。

这个家是我男人挣来的荣耀,我这个正妻就不该享受一下我该有的排场?

你凭什么不准我吃煎蛋?

贾家的千疮百孔,到底是谁捅破的?

贾家后人竟然没有一个科举出身的,这该是谁的责任?

我就不离开省城,我死也要死在省城,要走你们走,我就是不走,我还要吃煎蛋。

什么不理解,不懂事,不知道家里的困难。

当我不知道,这个家是怎么败的?

什么股票,炒期货,高利贷,赌球,当谁不知道似的?

现在倒好,怪我每天早上吃一颗煎蛋。

你们从镇上奋斗出来,你们可以回去。

我是不会回去的,就不。

这就是翻来覆去的不甘心,想不通自己有什么错?

贾母差不多也是这个心思。

我谁也不怨,谁也不管,我就过好当下。

少吃一颗蛋救不了这个家。

过一天算一天。

user avatar

贾母本人的奢侈生活,是贾家刻意强行维持自己上流家族身份的一种表象。

贾家暴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家族的阶级稳定过于执着。如果家族决策者坦然接受阶级向下流动的必然过程,放弃不惜工本的裱糊以及对权力竞争的插手,是很有可能在两三代之后平稳降落成为刘姥姥这样的中产的。

当然这只是真空中的球形假设。现实中,没人能够坦然接受这样的现实,正如吸过毒的人再也享受不了烟酒糖茶的美妙。

在现代社会以前,由于富人的整体生育率比穷人高,而社会总财富的增长极为缓慢,所以整个社会是有一种稳定的“向下阶级流”的。大地主的儿子就是小地主,大商人的儿子变成小商贩,工场师傅的儿子只能当普通雇工。穷人则没有这些烦恼,因为直接绝嗣就可以了。这还是在基本没有阶级向上流动机制的西方。别忘了在中国,还有科举这条强劲的阶级向上流动机制的情况下,这种持续的“向下阶级流”还要更快些。从皇帝到织席贩履,通常有个五六代就够了,更别说你小小的贾家。

原书中上来就惊叹贾家“一代不如一代”,这种惊叹实在是没有任何必要的,因为“一代不如一代”根本就是上流社会的常态,不然哪有空间留给你一茬又一茬的科举新贵呢。不要扯什么多生孩子,在历史现实中,即使你再多生孩子,生出有什么出息的子孙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对于绝大多数运气一般的上流家族,多生孩子只会加速家产的分割,让你家更迅速地变成老百姓。

贾家,在明确知道自己正在“一代不如一代”的前提下,仍然在热心插手政治事务,企图通过种种手段来“稳住”自己的社会地位,这种行为本身就是飞蛾扑火,是很荒谬的。以贾家中青两代的智力水平,被科举做题家新贵们放倒瓜分是非常简单的。正确做法,是从心态上彻底放弃对阶级稳定的追求,彻底接受“向下阶级流”不可逆转的趋势,乖乖刘姥姥化,还能让贾式染色体在生物学层面多留一两百年。

当然,这都是我这个穷人的真空中的球形鸡幻想。大抵品尝过权力滋味儿的人,宁可暴死,也忍受不了平淡的百姓生活吧。

user avatar

你这个问题,真是冤枉老太太。

贾家奢侈的哪里会是老太太,她老人家左不过多用几个丫头,吃点儿好大米,饭菜很多还是各房孝敬的,打几圈牌,就奢侈了?

贾赦动不动整个小老婆,多少钱?为几把扇子都能要了人家命,这是人家不肯卖,要是能卖,多少钱?贾珍天天宴宾客,孝期都不消停,多少钱?贾琏在外面另置房舍偷娶尤二姐多少钱?就连最有正事儿的贾政,还养着詹光、卜固修这几个清客,不给好处,人家天天在你屁股后面奉迎着?这些人,哪个不比贾母用几个丫头贵多了?

贾母已经很会过日子,听听戏,吃吃酒,都是老人家正常消遣,花不了几个钱,还存了很多私房钱,在孙子大婚时家里大事时拿出来支撑。

置产业这种事情,也应该是那些花天酒地的爷们儿该操心的事,外面的田庄,原也是贾珍管着的,女人们能管的,只是内宅的事。退一万步说,置田产的,也该是王夫人王熙凤干的事,要不秦可卿也不会托梦给她。裁几个丫头,王夫人尚且说不体面了,她又哪里有千秋万代的眼光。

贾家败,是权势斗争失败所致,男人没有能当家立事的,没有能挽回家运的,不是老太太奢侈。这锅不能甩给贾母这么好的老太太身上。

以下是几个关于红楼梦的高赞回答。



感谢你们的认可,看了那么多遍红楼梦,越来越喜欢富有智慧的贾母,刘姥姥,情真意切的紫娟,秀外慧中的平儿,天真善良的香菱,甚至看起来大大咧咧,实则口才和逻辑一级棒的麝月。

还有几个好玩有趣的,不一一列了,希望你我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营养和乐趣,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回答贾母是否能通过节俭生活来留下祭产,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贾府的经济状况,以及“祭产”在当时的意义。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省”字就能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贾府的“祭产”并非指一笔固定数目的现银,而是指那些用于家族祭祀、祖先供奉,以及维持宗族香火延续的固定资产和收入来源。这通常包.............
  • 回答
    这事儿若真传到她们耳朵里,那可就有热闹瞧了。不过,谁也不能一口咬定她们会怎么想,毕竟这府里的女人,心思都深着呢。贾母:老太太要是知道了,怕是先要愣一愣,然后细细地品味一下。她毕竟是过来人,年轻时候的感情和身体发育,她都经历过。宝玉这么大了,是该有那么回事了。关键在于“谁”和“怎么”来的。 对袭人.............
  • 回答
    这个问题颇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关于家族传承、长幼尊卑以及个人命运的一系列微妙之处。如果贾珠没有早逝,贾宝玉的命运轨迹,尤其是他所承受的贾母的溺爱程度,必然会发生一些显著的改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一、嫡长子贾珠的存在对宝玉地位的影响: 规矩与继承权: 在当时的大家族观念里,嫡长.............
  • 回答
    贾母年轻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姑娘?这恐怕是红楼迷们津津乐道、脑补不休的话题了。毕竟,她作为荣国府的“定海神针”,阅历丰富,见识非凡,将一个庞大的家族经营得有声有色,其情商之高,简直是人间的活教材。要猜度她年轻时的模样,我们不妨从她如今的表现中抽丝剥茧,辅以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大家族小姐的生活常态,一点点.............
  • 回答
    话说这清虚观打醮一事,在《红楼梦》中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是一处极能窥见人物性情、心思巧妙的细节。尤其当黛玉在贾母面前,轻飘飘地一句“宝钗妹妹留心别人带的东西”时,这寥寥数语,却像一把细巧的剪刀,在人心中划开了层层涟漪。要细细咂摸这句话,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得说说这当时的场景和氛围。贾.............
  • 回答
    关于中国孩子随母姓是否是“西方对中华文化去雄化的一次成功的战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单一的因果关系。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去雄化”这个概念。在父权社会语境下,“雄性”往往与权力、继承、家族延续、阳刚特质等联系在一起。因此,“去雄化”可以被理.............
  • 回答
    这盘棋可真是够乱的,而且个个都是狠角色,你这当皇帝的压力可不小啊!不过,既然你问了,我这老朽就跟你捋一捋,看看咱们怎么把这个局面盘活,顺便把这几个搅局的安抚好。首先,咱们得明白眼前这局面有多复杂。 你母后武则天: 这可不是一般的后宫娘娘,她可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权力欲和政治手腕那是炉火纯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现实的考量。如果允许孩子任意选择冠母姓或父姓,这无疑是生育平等方面迈出的一大步,但要说因此就完全平等了,我觉得还有些言之过早。让我们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冠姓权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名字”上的平等。在很多文化里,“姓”不仅仅是一个称谓,它承载着家族的历史、血脉的延续,.............
  • 回答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耳熟能详,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从失败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才能最终走向成功。但如果把成功比作一个生命,那么除了母亲,它还需要一个父亲来孕育、引导和支撑。那么,什么是成功之父呢?在我看来,成功之父,便是那股驱动我们不屈不挠、持续前进的内在力量,是那个默默付出、坚定不移的支撑者,是将.............
  • 回答
    这件事啊,真是让人一琢磨就觉得,里头可有意思的道道儿。你说,要是孩子跟妈姓,女方能不能给彩礼?这事儿,放到现在这个社会,可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或者“不能”能说清楚的了。这背后牵扯到太多东西,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把这“彩礼”这事儿掰明白了。古时候,彩礼这东西,很大程度上是男方对女方父母养育.............
  • 回答
    作为刘鑫,我此刻的心情千头万绪,如同被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紧紧缠绕,透不过气来。我知道,江歌妈妈的心痛和愤怒,以及社会大众的质疑和指责,都是我无法回避的,也是我必须正视的。要让江歌妈妈原谅我,这似乎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因为我亲眼目睹了江歌的遭遇,而我却未能阻止这一切,甚至当时的我,也置身于危险之中。那份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颇具想象空间。如果贾府像史湘云的祖母那样,一直昌盛不衰,王夫人真的会变成史老太君那样的人物吗?我想,这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的,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贾府兴衰的不同阶段,以及王夫人自身性格特质在不同环境下的可能演变。首先,我们得明白,史老太君之所以能成为史家说得上话的长辈.............
  • 回答
    如果贾政不逼贾宝玉读书,转而逼他“开 EVA”(即驾驶 EVA 机体),这无疑会让整个《红楼梦》的世界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带来一系列荒诞、有趣且深刻的连锁反应。贾政的严厉和宝玉的叛逆,在现代科技和热血战斗的语境下,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让我们来详细构思一下:第一部分:贾政的“新式”教育理念 开端:一.............
  • 回答
    若我是贾政,宝玉这臭小子屡屡触犯家法,我这做父亲的,岂能轻易饶他?那天,我刚从外面回来,想着家中或许有几分太平。刚进院子,就听见怡红院里传来莺歌燕语,还有那不成体统的丝竹之声。心里本就压着些不快,听见这番景象,更是火冒三丈。我一脚踹开了宝玉的房门,只见他正斜倚着软榻,手里还把玩着什么细巧玩意儿,身旁.............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把贾探春放到那个时代,让她以男儿身出现,她真的能像自己说的那样,闯出一番事业吗?这事儿啊,可不是一句话能说死的。毕竟,虽然探春是个姑娘,但她的才能和见识,在《红楼梦》里头是数得着的,甚至比不少男人都要强。首先,咱们得承认,探春这姑娘,骨子里就透着股“霸气”和“能耐”。她心思剔透.............
  • 回答
    将《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经典情节改编为现代版,需要在保留原作核心精神的同时,融入现代社会背景、科技元素和家族企业结构。以下是一个详细的现代版改编设想: 一、现代版背景设定1. 家族结构 贾母:改为“贾家集团”创始人,年迈但依然掌管家族企业,象征传统与权威的结合。 贾政:.............
  • 回答
    若林黛玉能以初进贾府时的那份小心谨慎走完一生,她的命运或许会截然不同,但绝不会是如今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凄婉结局。这其中的变化,如同春风拂过静湖,漾开层层涟漪,影响着她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初入贾府的黛玉,就像一株刚从江南水乡移植到北地园林的名贵花卉,她对周遭的一切都带着审慎的目光。那时的她,虽然聪慧过人,.............
  • 回答
    荣国府的覆灭,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更是封建制度下无数家族走向衰亡的缩影。但如果命运之轮在历史的某个节点上稍作偏转,比如,在抄家之前,荣国府真的出了一个状元——不论是贾琏、贾宝玉,还是那个常常被忽略的贾环——那贾家的命运又会如何?这个假设性的场景,可以勾勒出一番截然不同的图景,也更能让人体会命运的无常与.............
  • 回答
    如果《你好,李焕英》票房成功突破30亿人民币,对于导演兼主演的贾玲而言,这将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意味着多方面的成功和改变:一、 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与行业地位的巩固: 中国影史上的耀眼成绩: 30亿票房对于任何一部华语电影来说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它将使《你好,李焕英》跻身中国电影票房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