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贾母(女性)家权最高的情况在古代常见吗?

回答
在古代中国,女性在家中拥有最高权力的情况,虽然不如男性家长那样普遍,但绝对不是罕见。这种权力格局的形成,往往与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作为家族中“祖母”辈的女性,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人生阅历,更容易成为事实上的“一家之主”。

权力来源与基础: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家庭的权力结构。表面上看,家里的最高权力属于男主人,即户主。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尤其是在大家族,这种权力并非绝对,而是受到多方面制约和影响。

1.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虽然男性负责家族的政治、经济和对外事务,但家庭内部的日常管理、子女教育、仆人调度、开支分配等,很大程度上是由女性,尤其是主母来打理的。当男主人年事已高或精力不济时,这种“女主内”的权力边界很容易向外拓展。

2. 丈夫的尊重与依赖: 很多时候,男性家长在家中的最高权力,是建立在与妻子的共同决策和尊重之上的。如果丈夫本身不擅长处理家务,或者非常看重妻子的能力和意见,那么妻子自然会成为家庭事务的决策者。特别是贾母这样的长辈,她的人生阅历、处事智慧往往是晚辈无法比拟的,丈夫(如果健在)自然会对其倚重。

3. 子嗣与孙辈的羁绊: 贾母在家中最高权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她对儿子、儿媳、孙子、孙女的绝对影响力。她既是长辈,也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尤其是在有众多子女和孙辈的大家族中,贾母作为所有晚辈的祖母,在协调家庭关系、解决内部矛盾、分配家族资源等方面,都拥有巨大的话语权。她的意愿往往能左右整个家庭的走向。

4. 经济支配权(间接或直接): 即使是名义上的户主,在很多大家族中,家族的实际经济大权往往分散在各个房头。但作为家族的最高长辈,贾母通常能够通过调动家族的公共开支、对各房的经济支持与否决、甚至家族信用的担保等方式,间接地掌握相当大的经济影响力。如果她的丈夫早逝,她更是直接掌握家族的经济命脉,这自然是权力的最直接体现。

5. 辈分与道德权威: 在强调尊卑有序的古代社会,长辈的辈分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权威。贾母作为家族中的最高长辈,她的言行举止、道德判断,对整个家族成员都有着示范和约束作用。她的“面子”和“体面”,是家族集体荣誉的一部分,因此,她的意见往往会被无条件地遵从。

6. “老祖宗”的特殊地位: 在大家族中,尤其是像贾府这样规模庞大的家族,人们习惯于称呼最高长辈为“老祖宗”。这个称谓本身就带有敬畏和权威感。一个家族的“老祖宗”不仅是家长的象征,更是家族精神和传统的守护者。她的喜怒哀乐,往往牵动着整个家族的神经。

贾母在家中的具体体现:

以《红楼梦》中的贾母为例,她的权力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对子女的管束: 贾母对自己的儿子贾政,虽然有长辈的威严,但更多的是一种“放任”和“纵容”,因为她知道贾政虽然管着家,但最终还是需要听她的。她对儿媳王夫人,虽然有家婆的身份,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主子”对“下人”的居高临下,很多时候只是给出指示,而王夫人则必须遵从。
对孙辈的溺爱与掌控: 贾母对贾宝玉的宠爱是无条件的,她甚至会因为宝玉高兴而忽略家族的规矩,比如允许宝玉和丫鬟们亲近。她对孙女们,如黛玉、宝钗,也是极力栽培和关照,她的婚姻安排(比如对宝黛婚事的潜在影响)是家族中极其重要的议题。
家庭经济的实际掌控: 贾母负责家族的重大开支,比如给宝玉置办寿礼,为宝玉请安,这些都是需要她拍板决定的。她手中的“月钱”和“银子”,是支撑整个家族运转的重要部分。
家庭矛盾的调和者与决策者: 即使是王夫人这样的当家主母,在遇到难以解决的家庭问题时,也会向贾母请示,寻求她的意见和裁决。比如,对于丫鬟的惩罚,或者家族内部的重大事件,都需要贾母来最终决定。
家族规矩的制定者与维护者: 贾母的一言一行,就是家族的规矩。她不喜欢什么,什么就会被视为禁忌。她支持什么,什么就会得到推崇。

总结:

总而言之,贾母在家中权力最高的情况,在古代大家族中是相当常见的。这种权力并非仅仅来自法律或名分上的户主身份,而是由辈分、人生阅历、经济影响力、丈夫(或儿子)的依赖,以及家族成员的集体认同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塑造的。她作为家族的“老祖宗”,不仅是家庭的管理者,更是家族精神和传统的象征,她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大的权力。这种“女性在家中权力最高”的现象,并非特例,而是古代社会复杂人际关系和权力运作模式的一个生动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常见,不仅大家族如此,帝王家庭也是这样。太后当家,“临朝称制”。

先秦的宣太后

西汉有吕雉、王政君、王嬿

东汉的章德窦太后、邓绥、安思阎太后、梁妠、窦妙、灵思何皇后。

东晋的明穆庾太后、康献褚太后

北魏“太和改制”的文明冯太后

大唐的武曌、韦皇后

北宋的刘娥、曹后、高后、向后、孟后

南宋的吴瑜、杨桂枝、谢道清

清朝的两宫太后慈禧慈安,末代太后隆裕。

这是历史上代行皇权、临朝称制的太后、皇后,那些没有临朝称制,但是能影响朝政的太后就更多了。

或许说,这不是常不常见,古代王朝以“孝”治天下,母亲拥有参与决策甚至拍板的权力,本身就是古代制度的一部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古代中国,女性在家中拥有最高权力的情况,虽然不如男性家长那样普遍,但绝对不是罕见。这种权力格局的形成,往往与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作为家族中“祖母”辈的女性,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人生阅历,更容易成为事实上的“一家之主”。权力来源与基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家庭的权力结构。表面上看,家里的最高.............
  • 回答
    贾母说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这句话,确实是一句非常重的话,也显得有些“过分”。要理解她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语境、人物关系以及贾母自身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句话的出处和上下文。这句话通常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黛玉因病在潇湘馆,贾母前去探望。黛玉说.............
  • 回答
    贾母对迎春的悲剧“视若无睹”,这恐怕是《红楼梦》中一个让许多读者感到心痛和不解的之处。毕竟,她对宝玉的疼爱众所周知,对黛玉也颇为怜惜,怎么到了自己的亲孙女迎春这里,就显得如此冷漠呢?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单一个“不善良”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到当时整个的社会背景、贾府的家族.............
  • 回答
    说贾母的精细化生活是贾家败落的“原因”,未免过于绝对。更准确地说,贾母的精致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贾家由盛转衰过程中,一个反映和加剧其内部问题的侧面。它不是压垮骆驼的唯一稻草,但却是构成这根稻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仔细看看贾母的“精细化生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这些方面是如何.............
  • 回答
    贾母的心头肉,宝玉和黛玉的婚事,这桩事儿,说起来简单,真要定下来,却是一件比绣花还费心思的活计。贾母并非不疼爱宝黛,恰恰是疼爱,才让这婚事变得复杂起来。就好像手里捧着个琉璃瓶,生怕一不小心就摔碎了。首先,得说贾母的眼光,那可是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她见惯了世面的繁华,也经历过家族的兴衰。对于宝玉的终身大.............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趣,它涉及到《红楼梦》中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贾母和秦可卿,以及她们背后所象征的家族命运和世俗评判。不过,要直接回答“棺材板哪个好”,其实触及的是一个比喻性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棺材板”在这里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棺木材料,而是 象征着一个人在世时的地位.............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第一次见到刘姥姥,称呼她为“老妈妈子”。这个称呼,在当时而言,既合乎礼数,又暗含着贾母对刘姥姥身份的一种初步认知和判断。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老妈妈子”就是一位年长的、身份普通的妇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年长的、地位不高但又需要尊敬的女性,用“老妈妈子”来称呼是很普遍的。这是一种.............
  • 回答
    要说贾母心里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孙媳妇”,这事儿真不好一概而论,因为贾母的心思呀,比那太液池里的水还深。她疼孙子们是真疼,但对孙媳妇的要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得看具体是哪个孙子,以及当时的情境。咱们先说说贾母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是荣国府的定海神针,见过多少风浪,也享过多少荣华。她骨子里是传统的,讲究规.............
  • 回答
    要说贾母为什么和贾政住在荣国府的正房,而不是和长子贾赦同住,这事儿在《红楼梦》里虽然不是明面上大书特书的重点,但细细品味一下,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家族规矩和情感考量。首先,得说说这荣国府的房子怎么个分法。贾母作为一家之主,尤其是在贾代善(贾赦、贾政的父亲)去世后,她自然是掌握着最.............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对薛宝琴和林黛玉的态度确实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赠送贵重衣物这件事上。贾母将一件她自己曾经穿过的、珍贵的斗篷给了宝琴,而黛玉却未得此物,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偏爱或冷落,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从年龄和亲疏远近来看,宝琴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薛姨妈带着孩子们进京省亲时,.............
  • 回答
    说到这事儿,确实让人有些琢磨。贾母那是出了名的疼林丫头,从林丫头进荣国府起,就跟亲孙女似的,吃穿用度哪一样不比旁人强? 宝玉跟前的丫头们,待遇也比不上林丫头。可就是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到了冬天,一溜烟儿地给了宝琴披风,林丫头这边反倒是没动静了。这事儿吧,得拆开了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贾母疼林.............
  • 回答
    要回答贾母是否能通过节俭生活来留下祭产,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贾府的经济状况,以及“祭产”在当时的意义。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省”字就能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贾府的“祭产”并非指一笔固定数目的现银,而是指那些用于家族祭祀、祖先供奉,以及维持宗族香火延续的固定资产和收入来源。这通常包.............
  • 回答
    这事儿若真传到她们耳朵里,那可就有热闹瞧了。不过,谁也不能一口咬定她们会怎么想,毕竟这府里的女人,心思都深着呢。贾母:老太太要是知道了,怕是先要愣一愣,然后细细地品味一下。她毕竟是过来人,年轻时候的感情和身体发育,她都经历过。宝玉这么大了,是该有那么回事了。关键在于“谁”和“怎么”来的。 对袭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情节。很多人会觉得贾母对林黛玉的态度前后变化很大,甚至有些冷漠。但如果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与其说是“冷漠”,不如说是“有保留”,而这种保留,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家族前途的考虑,以及对黛玉自身状况的无奈。我们得先回到.............
  • 回答
    贾母不效法徐达家族“躺平装死”而选择拼命努力,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不效法”,不如说是贾母所处的历史情境、家族命运和她个人的性格品行,让她无法也无力去选择徐达式的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徐达家族”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徐达是明朝开国功臣,其家族经历了从贫寒到显赫的转变。在明朝初期.............
  • 回答
    要说清楚贾母为何觉得迎春几个姐妹“没读什么书”,以及她是否真的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像贾府这样百年望族的大家庭里,对女孩子读书的“期望值”和“标准”跟咱们现在可不一样。一、贾母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贾母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她阅.............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是《红楼梦》中许多读者常常讨论的焦点之一。如果仔细梳理一下,你会发现贾母之所以“不让”林黛玉嫁给宝玉,并非是出于什么见不得人的私心,也并非因为黛玉是她的亲外孙女就有什么不妥。事实上,从很多方面来看,黛玉是贾母心中非常理想的宝二奶奶人选。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看:一、 .............
  • 回答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诗句,是其复杂性格、身世处境与命运感的集中体现。这一诗句既是对现实的控诉,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其深层原因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解析: 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困境1. 体质虚弱的现实基础 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
  • 回答
    说起凤姐,那可是《红楼梦》里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泼辣、精明、口才一流,什么场面没见过?贾母、王夫人、王熙凤、史湘云、林黛玉……几乎《红楼梦》里有名有姓的,哪个她不敢说上两句,开个玩笑?甚至连贾赦、贾珍这样的老主子,她也照样顶得住,偶尔还拿他们逗个趣。可唯独到了自己的表妹薛宝钗,凤姐的嘴皮子仿佛就收住了.............
  • 回答
    《红楼梦》无疑是一部描绘父权社会下家族兴衰的宏伟画卷,在这幅画中,贾母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其“家长权”的体现,看似与父权社会的基调有些出入,实则恰恰是父权体系内部运作模式的一种复杂展现。她并非直接拥有男性亲属的绝对统治权,而是凭借其特殊身份、地位、智慧以及对家族利益的深刻洞察,在维护父权结构的稳定和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