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贾母的精细化生活是贾家败落的原因吗?

回答
说贾母的精细化生活是贾家败落的“原因”,未免过于绝对。更准确地说,贾母的精致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贾家由盛转衰过程中,一个反映和加剧其内部问题的侧面。它不是压垮骆驼的唯一稻草,但却是构成这根稻草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仔细看看贾母的“精细化生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这些方面是如何与贾家的整体状况联系起来的。

贾母的精细化生活是什么样的?

首先,贾母的生活是极度讲究和铺张的。这并非指她追求粗鄙的奢华,而是她在一切细节上都力求完美和体面,这种“体面”背后,是巨额的开销。

吃穿用度上的极尽奢华:
饮食: 贾母的饮食绝非只是果腹,而是对食材、烹饪方式、摆盘都极为考究。书中多次提到她对点心、菜肴的挑剔,需要专门的厨师,并且日日翻新,不重样。比如书中写到:“一日,贾母在园中玩,因说起‘茄鲞’,林黛玉道:‘我极爱吃这个的。’众人不解,说:‘茄子如何会鲞?’黛玉道:‘我爱吃这茄鱠,炒的,却不知道名。’”光是这一个“茄鲞”,制作工艺就极其复杂,可见其对食物精细化的程度。还有那些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珍稀食材,每日的消耗便是天文数字。
穿戴: 贾母的衣物必然是锦衣玉食,选用最好的料子,最精巧的工艺。虽然书中没有详尽描述她的衣服,但根据贾府的地位和她的身份,可以推断出其用度之高。而且她还喜欢珍奇之物,比如她对各种古董字画的喜爱,这些都是需要巨额资金来维持的。
居住环境: 她居住的荣国府本身就是一处庞大奢华的宅邸,其内部陈设、园林维护、丫鬟仆妇的配置,无一不彰显着家族的财富和品味。为了满足她居住的舒适和雅致,需要大量的维护和人力支持。

人情往来与社交排场:
寿宴和节庆: 贾母的生日,尤其是她八十寿辰那场,简直是贾家倾尽全力、大操大办的典型。虽然这是她老年时的事情,但整个贾家的运作方式在她身上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为了这场寿宴,不仅京城权贵云集,连官府都要给几分面子,可见其排场之大,花费之巨,足以动摇国库。
赏赐与馈赠: 她对子孙、孙媳妇、甚至刘姥姥这样外姓人,也常有慷慨的赏赐,虽然这体现了她的仁厚,但从经济角度看,也是一笔笔的支出。

对晚辈的精心呵护与溺爱:
宝玉的教育与生活: 贾母对宝玉的疼爱几乎是无条件的。宝玉的衣食住行,他玩耍的场所,他身边的丫鬟仆妇,哪一样不是贾母费尽心思安排,而且标准极高?宝玉的“不务正业”,很大程度上也是贾母纵容的结果。她希望宝玉能够“自在”,不被世俗所累,这种想法本身没有错,但却忽略了家族责任和现实的残酷。
孙辈的婚嫁与生活: 无论是黛玉、宝钗,还是其他孙辈的嫁娶,贾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是掌控者,她对这些事情的要求,也往往是体面的,需要花费的。

贾母的精细化生活如何与贾家败落联系起来?

现在来看,贾母的这些“精细”之处,是如何成为贾家败落的“原因”之一的:

1. 经济基础的过度消耗: 贾家,尤其是贾母的这一脉,生活在“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但其经济来源并非是不断增长的产业,而是依靠祖宗荫庇下的官职俸禄和皇室恩宠。这种固定且有限的收入,难以支撑如此奢靡、无止境的精细化生活。贾母的日常开销,加上贾府其他人(如王夫人、邢夫人、贾赦、贾珍等)各自的花销,以及贾府庞大的仆从队伍的开销,构成了巨大的财政黑洞。当家庭的支出远远大于收入时,经济危机是必然的。

2. 脱离实际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贾母所代表的这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建立在物质极大丰富基础上的“闲适”、“雅致”。它鼓励精神层面的追求,却忽视了物质层面的可持续性。在家族的上升期,这种生活方式可以是一种荣耀和资本的体现,但当家族的经济基础开始动摇时,这种“精细”就变成了不切实际的浪费。她活在自己营造的“好日子”里,却对外部世界的变化和家族内部经济状况的恶化缺乏足够的警觉。

3. 阻碍家族的革新与适应: 贾母的权威在贾府是至高无上的。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贾府的整体氛围。在这种环境下,家族的成员习惯了安逸和享受,没有人愿意去开拓新的生计,也没有人敢于质疑和改变这种奢靡的生活模式。即使贾府的经济已经捉襟见肘,也难以有效进行节流或开源。例如,如果贾府能将一部分用于宴饮和赏玩的银子,用于投资置业或者经营一些有收益的产业,或许还能延缓败落的速度。但贾母的“一切照旧”,实际上是巩固了这种不思进取的惰性。

4. 缺乏危机意识和对子孙的有效引导: 贾母虽然疼爱子孙,但她的疼爱更多体现在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和情感需求上,却未能引导他们承担家族责任,培养他们具备生存和管理能力。宝玉对仕途经济的厌恶,很大程度上是贾母“爱惜”的结果。其他子孙如贾赦、贾珍等更是贪婪无度,不学无术。贾母虽然洞察世事,但在关键时刻,她的主导作用未能将家族引向正途,反而固化了其衰败的轨道。她似乎更在意的是眼前的“好日子”和家族表面的“体面”,而非长远的“根本”。

但是,也要看到问题的复杂性:

将贾母的精细化生活完全视为贾家败落的“原因”,也过于简单化了。贾家的衰落是一个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贾母的生活方式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层面。其他原因同样不可忽视:

政治环境的变化: 贾家世代受皇恩,但当朝政发生变化,特别是出现严酷的政治斗争时,贾家这种与权贵勾结的模式就变得岌岌可危。比如后期的抄家,很大程度上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家族成员的腐败与管理不善: 贾赦的贪婪淫逸,贾珍的胡作非为,王熙凤的弄权敛财,这些家族内部成员的道德败坏和能力低下,才是导致贾府经济管理混乱、账目不清、管理失控的直接原因。他们的个人行为,比贾母的“精致”更能直接地侵蚀家族根基。
子孙的不肖: 贾母之后的几代,鲜有能够担当大任之人。他们的纨绔子弟作风,也是家族衰败的重要诱因。

总结:

所以,贾母的精细化生活,并非是贾家败落的唯一直接原因,但它却是构成贾家衰败内在逻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症结”。她的生活方式,像一个巨大的“抽水机”,不断地消耗着贾家已经捉襟见肘的经济基础,同时,这种生活方式所代表的脱离实际的价值观,也限制了贾家进行必要的改革和适应,进一步加剧了其衰败的进程。

她活在对“盛世”的怀念和对“体面”的执着中,她对子孙的疼爱和庇护,在一定程度上也消磨了他们的锐气和责任感。她不是一个刻意要毁掉贾家的人,但她的“精细化生活”以及她为此所代表的思维模式,却成为了贾家走向没落的重要推手和生动写照。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贵族阶层普遍存在的,由盛转衰的宿命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虽然奢侈是不对的,但是以贾家的财产,贾母追求生活质量也谈不上会让贾家败落。

贾家败落主要是因为他们巧取豪夺,最后造成了贾家抄家(抄家的意思就是没收财产)通常是因为贪污国家或者私人财产或者需要对人做出赔偿。

至于什么好色淫秽什么的,是家风不正,这种是会造成家庭慢慢衰败的,最终犯更大错误的。本身来说,问题不大,只不过心已经歪了,越走越歪也是理所当然。

酒色财气本身破坏力不大。问题是有这些习惯的人心已经邪了,养成了错误的观念和习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贾母的精细化生活是贾家败落的“原因”,未免过于绝对。更准确地说,贾母的精致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贾家由盛转衰过程中,一个反映和加剧其内部问题的侧面。它不是压垮骆驼的唯一稻草,但却是构成这根稻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仔细看看贾母的“精细化生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这些方面是如何.............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趣,它涉及到《红楼梦》中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贾母和秦可卿,以及她们背后所象征的家族命运和世俗评判。不过,要直接回答“棺材板哪个好”,其实触及的是一个比喻性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棺材板”在这里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棺木材料,而是 象征着一个人在世时的地位.............
  • 回答
    在《红楼梦》中,袭人之所以能够跻身贾母的八个大丫鬟之列,绝非偶然,而是她自身多方面的优秀素质、贾母对她的赏识以及她所处的特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袭人自身过硬的素质和能力:袭人作为贾母的八个大丫鬟之一,意味着她具备了丫鬟中最为顶尖的技能和服务水平.............
  • 回答
    《红楼梦》中,像刘姥姥这样的穷亲戚在大观园受到贾母的款待,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贾母个人的性格和品味,也有当时社会风气、家族关系的考量,甚至隐藏着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贾母个人的性格和品味: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闲愁”的心理: 贾母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宝钗和凤姐在“八面玲珑”上都有独到之处,也都能在贾府这样一个人情复杂的大观园里游刃有余,但她们讨好贾母的方式和收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要说宝钗为何不像凤姐那样得贾母的“心”,这背后牵涉到太多细节,远不是简单的“八面玲珑”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贾母喜欢谁,喜欢的是什么样的.............
  • 回答
    贾母年轻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姑娘?这恐怕是红楼迷们津津乐道、脑补不休的话题了。毕竟,她作为荣国府的“定海神针”,阅历丰富,见识非凡,将一个庞大的家族经营得有声有色,其情商之高,简直是人间的活教材。要猜度她年轻时的模样,我们不妨从她如今的表现中抽丝剥茧,辅以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大家族小姐的生活常态,一点点.............
  • 回答
    贾母对迎春的悲剧“视若无睹”,这恐怕是《红楼梦》中一个让许多读者感到心痛和不解的之处。毕竟,她对宝玉的疼爱众所周知,对黛玉也颇为怜惜,怎么到了自己的亲孙女迎春这里,就显得如此冷漠呢?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单一个“不善良”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到当时整个的社会背景、贾府的家族.............
  • 回答
    要说贾母心里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孙媳妇”,这事儿真不好一概而论,因为贾母的心思呀,比那太液池里的水还深。她疼孙子们是真疼,但对孙媳妇的要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得看具体是哪个孙子,以及当时的情境。咱们先说说贾母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是荣国府的定海神针,见过多少风浪,也享过多少荣华。她骨子里是传统的,讲究规.............
  • 回答
    说起贾母,脑海里浮现的,不再仅仅是那位白发苍苍、享尽荣华的老祖宗,而是个活生生、有血有肉,身上带着那个时代贵族女性独有的光辉与无奈的人。她身上那种近乎天然的权威感,并非来自于喊打喊杀,而是渗透在举手投足间,一种久经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与阅历的自然流露。很多人觉得贾母就是个老佛爷,宠着孙子孙女们,吃喝玩.............
  • 回答
    贾母说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这句话,确实是一句非常重的话,也显得有些“过分”。要理解她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语境、人物关系以及贾母自身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句话的出处和上下文。这句话通常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黛玉因病在潇湘馆,贾母前去探望。黛玉说.............
  • 回答
    在古代中国,女性在家中拥有最高权力的情况,虽然不如男性家长那样普遍,但绝对不是罕见。这种权力格局的形成,往往与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作为家族中“祖母”辈的女性,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人生阅历,更容易成为事实上的“一家之主”。权力来源与基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家庭的权力结构。表面上看,家里的最高.............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第一次见到刘姥姥,称呼她为“老妈妈子”。这个称呼,在当时而言,既合乎礼数,又暗含着贾母对刘姥姥身份的一种初步认知和判断。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老妈妈子”就是一位年长的、身份普通的妇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年长的、地位不高但又需要尊敬的女性,用“老妈妈子”来称呼是很普遍的。这是一种.............
  • 回答
    要回答贾母是否能通过节俭生活来留下祭产,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贾府的经济状况,以及“祭产”在当时的意义。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省”字就能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贾府的“祭产”并非指一笔固定数目的现银,而是指那些用于家族祭祀、祖先供奉,以及维持宗族香火延续的固定资产和收入来源。这通常包.............
  • 回答
    贾母不效法徐达家族“躺平装死”而选择拼命努力,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不效法”,不如说是贾母所处的历史情境、家族命运和她个人的性格品行,让她无法也无力去选择徐达式的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徐达家族”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徐达是明朝开国功臣,其家族经历了从贫寒到显赫的转变。在明朝初期.............
  • 回答
    要说贾母为什么和贾政住在荣国府的正房,而不是和长子贾赦同住,这事儿在《红楼梦》里虽然不是明面上大书特书的重点,但细细品味一下,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家族规矩和情感考量。首先,得说说这荣国府的房子怎么个分法。贾母作为一家之主,尤其是在贾代善(贾赦、贾政的父亲)去世后,她自然是掌握着最.............
  • 回答
    在《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下,贾母自谦“我们这样的中等人家”,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充满政治和文化意味的说法。要理解她为何这样说,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当时的社会等级划分,特别是对“上等人家”的理解。一、 贾母为何自谦“中等人家”?贾母之所以会这么说,并非因为贾府真的只是个“中等人家”,而是出于以下几个.............
  • 回答
    在我看来,贾母作为贾府地位最尊崇、最疼爱宝玉的老太太,她没有在自己健在时为宝玉和黛玉“张罗婚事”,这其中自有其复杂而深远的考量,绝非简单的不作为。深入剖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黛玉的身体状况是贾母心中一道过不去的坎。这一点恐怕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原因。贾母疼爱黛玉,视若珍宝,这一点书中随.............
  • 回答
    贾母之所以会对“有才未及第”的书生抱有轻视,甚至觉得官家千金爱上这样的人是荒谬绝伦,这背后牵扯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家族利益以及她自身的经历和价值观。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得从头说起。一、 门当户对的根深蒂固:贾母的“价码”是什么?首先,咱们得明白,贾母是宁国公府和荣国府这两大家族的顶梁柱,.............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讲究的。在《红楼梦》里,贾母让贾琏送黛玉回扬州省亲,可不是一时兴起,里面夹杂着许多人情世故、家族利益和贾母自身的考量。咱们一件件掰开了说:一、 家族利益与“面子”的考量首先得说,贾府那时候虽然表面上看着光鲜,但实际上是内囊已空,靠着荣国公的爵位和太上皇的恩典在撑着。黛玉的父亲林如.............
  • 回答
    这事儿若真传到她们耳朵里,那可就有热闹瞧了。不过,谁也不能一口咬定她们会怎么想,毕竟这府里的女人,心思都深着呢。贾母:老太太要是知道了,怕是先要愣一愣,然后细细地品味一下。她毕竟是过来人,年轻时候的感情和身体发育,她都经历过。宝玉这么大了,是该有那么回事了。关键在于“谁”和“怎么”来的。 对袭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