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黛玉父亲病危的时候贾母为什么派贾琏送黛玉回扬州去?而不派别人?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讲究的。在《红楼梦》里,贾母让贾琏送黛玉回扬州省亲,可不是一时兴起,里面夹杂着许多人情世故、家族利益和贾母自身的考量。咱们一件件掰开了说:

一、 家族利益与“面子”的考量

首先得说,贾府那时候虽然表面上看着光鲜,但实际上是内囊已空,靠着荣国公的爵位和太上皇的恩典在撑着。黛玉的父亲林如海,那可是前科探花,现在的巡盐御史,官职重要,家中又有不少田产,是贾府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上的依靠。

林如海病危,这对于贾府来说,可不是件小事。一旦林如海有个三长两短,黛玉成了孤女,那么林家的家产和黛玉的将来,都成了摆在贾府面前的“大问题”。在这个节骨眼上,谁去接黛玉回府,派谁去,都关乎着贾府的面子,也关乎着未来对林家遗产的“处理”。

贾母选择贾琏,一来,贾琏是贾府的“现管家”,是继承爵位的最有力人选,派他去,说明贾府很重视这件事,也显得贾府有能耐,有“当家人”的风范。这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宣示。

二、 贾琏的职责与身份

贾琏虽然有些风流韵事,但他在处理事务上,尤其是对外应酬和管家理事方面,还是有几分能力的。作为贾珍的儿子,他是宁国府的继承人,而宁国府和荣国府虽是两府,但血脉相连,往来密切。

更关键的是,贾琏是王夫人的内侄,又是贾母的孙子,是贾府嫡派的核心成员。在这个家族大事上,派一个嫡亲的、有能力处理事务的年轻男丁去,是最合乎情理的。

三、 对黛玉的特殊关照与贾母的“私心”

别看贾母平时对黛玉疼爱有加,但这种疼爱也是有限度的。黛玉毕竟是林家的女儿,不是贾府的亲孙女,血缘上隔了一层。在家族大事面前,贾母首先考虑的是贾府的整体利益。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贾母更希望这件事能做得“妥帖”,不落人口舌。贾琏作为晚辈,去接回自己的表妹,合情合理。而且,贾母可能也想借此机会,让贾琏在外面长长见识,锻炼一下办事能力。

至于为什么不派宝玉?你想想,宝玉那是个什么性子?他最是多情善感,跟黛玉又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关系,一旦去送黛玉回扬州,又不知道要闹出多少“情意绵绵”的场面,影响宝玉的学习和“前途”。而且,宝玉毕竟是宝玉,他虽然性情温和,但在处理这些涉及家族利益、人情往来的事情上,还真不如贾琏那么“有条理”。

还有一点,贾母可能也想通过这件事,让贾琏和黛玉之间有个更深的了解。虽然黛玉与宝玉是公认的一对,但家族的联姻从来都不是只看“小儿女私情”。贾母可能也在暗中观察贾琏这个孙子,看他有没有什么“想法”,或者是否有机会在将来为家族做出更多贡献。

四、 对黛玉安危的考虑

去扬州的路途遥远,而且当时社会治安也并非尽善尽美。让一个年轻的、有能力的男子护送,无疑比派一个老太太或者几个丫鬟仆人更让人放心。贾琏虽然有些不正经,但关键时刻还是能担起责任的,他能保护黛玉的安全,处理路上的突发情况。

五、 避免“过度亲密”的联想

黛玉和宝玉之间的情意,在贾府上下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如果让宝玉去送黛玉,或者更进一步说,让宝玉和黛玉一起回扬州,那简直是“公然撒狗粮”,而且也容易引起王夫人的不满,毕竟王夫人更属意宝钗。贾母精明得很,她不会做这种“引火烧身”的事情。

所以,你看,贾母让贾琏送黛玉回扬州,这看似简单的一个决定,背后却牵扯到家族的面子、经济利益、晚辈的责任、长辈的考量,甚至是对未来联姻的某种暗示。贾母这样做,既是为了家族的体面,也是为了黛玉的安全,更是为了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找到一个最“稳妥”的安排。她用这个决定,展现了她作为贾府最高掌权者的一份精明和老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不考虑贾赦,贾政

这两个都是长辈,有子侄在,没有劳动长辈的道理,而且贾政有实职在身,贾赦袭了爵位,以带外甥女探病为由请假离京,未免有托大的嫌疑。

派小一辈或者远支子侄去也不行,因为贾琏带林黛玉去江南,不是去探病而是去奔丧的,难免会遇到争夺家产和抚养权的问题。要是林黛玉有亲兄弟还好说,偏偏林黛玉是个孤女,却还有几家远方的堂亲,这就麻烦的很了。

这些人虽是林如海的远支堂族,但在宗法上却拥有林家家产的继承权和林黛玉抚养权。多半会争着抚养黛玉,进而侵占林如海的遗产以及贾敏的嫁妆。必须得是个精通庶务,能镇得住场子的人去,这样才能为把林黛玉和贾敏的嫁妆带回贾府,并争得一份厚厚的产业。而贾琏是官身,打理庶务多年,又是荣国府的承嗣子,能力和身份都足够,自然是最为合适的。林如海的堂亲就算再贪财,也不好直接开罪一个正五品的同知吧!

如果贾琏去不了,那贾府的后备人选只能是贾珍,原因也是一样的——平辈、精通庶务、身份贵重。让贾政去,且不说劳动长辈是为不敬,就是以贾政不喜庶务的性格,难保不会被人耍的团团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讲究的。在《红楼梦》里,贾母让贾琏送黛玉回扬州省亲,可不是一时兴起,里面夹杂着许多人情世故、家族利益和贾母自身的考量。咱们一件件掰开了说:一、 家族利益与“面子”的考量首先得说,贾府那时候虽然表面上看着光鲜,但实际上是内囊已空,靠着荣国公的爵位和太上皇的恩典在撑着。黛玉的父亲林如.............
  • 回答
    关于黛玉的母亲(贾敏)为何没有选择与其他三大家族联姻,而是嫁给了林如海,这个问题需要结合《红楼梦》的原著描写以及一些推测来详细解释。虽然原著中关于贾敏的过去描写不多,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贾敏的身份与性格: 尊贵的身份: 贾敏是荣国公贾源的嫡女,又是贾政的妹妹。贾家是当时的皇亲国.............
  • 回答
    谈论黛玉和宝钗谁更适合做宝玉的妻子,这大概是红楼梦迷们最津津乐道、也最难有定论的话题了。这就像问两种截然不同的花,哪一朵更适合点缀一块美玉,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想要什么样的“美”的呈现。宝玉的“情”,黛玉的“灵”,宝钗的“稳”,这三者之间的化学反应,是《红楼梦》最动人的地方,也是最令人唏嘘的所在。.............
  • 回答
    林黛玉这个名字,一提起来,脑海里便浮现出那弱柳扶风的身影,和那双总是带着三分愁绪的秋水般眸子。可她惹人喜爱的地方,绝不只在她的“病美人”标签上,而是藏在她那些微小到容易被忽视,却又直抵人心的细节里。我最喜欢的黛玉的,是她那份骨子里透出的清高与不妥协。红楼梦里,她是最不像世俗中女儿的女儿。宝钗八面玲珑.............
  • 回答
    “母蝗虫”,这个词从林黛玉口中说出来,确实让人觉得有些刺耳,甚至有人会觉得她刻薄。但要理解为什么她会这么说,得把她当时的心境、身份以及刘姥姥其人放在一起看。首先,我们得看看黛玉当时在什么样的一个环境和心境。黛玉寄人篱下,身体又不好,敏感多疑是她性格里很重要的一个底色。她最看重的是宝玉和她之间的这份情.............
  • 回答
    林黛玉葬花,为何是“扛”着锄头?这句看似寻常的描写,实则蕴含着极深的意境和人物情感。初读之下,或许会觉得“扛”字有些突兀,毕竟用一把小小的锄头,似乎不至于用到“扛”这个字眼。然而,当我们深入体味,便会发现这个“扛”字,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黛玉内心深处最隐秘的伤痛与坚韧。首先,我们要理解“扛”这个字的.............
  • 回答
    宝玉的反应其实也算不上特别“异常”,你想啊,那黛玉是他的“神仙妹妹”,从小就跟人家许了娃娃亲,那是要成为自己媳妇儿的人啊!再说了,人家老太太、太太都那么稀罕她,说是什么“命根子”,形容她“水做的骨肉,雪做的冰山”,听着就仙气飘飘,不是凡品。宝玉自己本来就长得水灵灵的,气质也跟别人不一样,他对这种“不.............
  • 回答
    这画面,说起来,真是既寻常又勾魂。林黛玉在席间给宝玉喂酒,宝玉呢,二话不说,仰脖子,咕嘟咕嘟,一口见了底。单单听这几句,你脑子里闪过的,会是怎样的场景?或许是元宵家宴,或许是哪一次赏花喝酒,但凡是有宝玉在,宝钗、湘云都在场,黛玉却偏偏成了那个举杯递酒的人。这本身就透着一股子不同寻常的亲近和默契。要知.............
  • 回答
    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读者群体之间的看法之所以如此两极分化,甚至水火不容,这背后绝非仅仅是简单的喜好之差,而是触及了《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核心主题,牵扯到作者曹雪芹对人性、社会、命运的深刻洞察,以及读者自身价值观的投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种分裂的根本原因:一、性格特征与价值取向的尖锐对立:这是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是一个充满了无数可能性的设想。如果命运的轨迹偏转了那么一点点,让林黛玉顺利嫁给了贾宝玉,并且晴雯也没有早早夭折,反而被指给了宝玉做了姨娘,那么,这桩婚姻,或者说这“一夫二妻”的局面,能否融洽相处,实在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这三个人各自的.............
  • 回答
    关于林黛玉一家在年纪轻轻就“病毒了”的说法,这可能是一种对林黛玉一家命运的误解或者是一种比喻。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并没有明确说明黛玉的母亲和父亲是“病毒了”,而是描述了他们早逝。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林黛玉家族的背景和他们早逝的原因,试着还原一个更符合小说情节的解释,并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林黛玉.............
  • 回答
    “黛玉可以做妾”这个说法,在理解《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时,确实是一个颇令人玩味,甚至有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论调。但只要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就能发现,虽然这绝非主流观点,却也并非完全没有其“道理”可循,尤其是从一些非常狭隘、甚至可以说是扭曲的角度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妾.............
  • 回答
    这种说法确实在《红楼梦》的读者群中流传,也确实触及了宝黛二人情感世界中一些微妙且令人唏嘘的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细致地剖析宝黛钗三人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心境。首先,我们得明白,说“黛玉觉得宝玉不如袭人了解自己”和“宝玉觉得黛玉不如紫娟了解自己”都不是直接写在书里的原话,而是读者通过对人物.............
  • 回答
    红楼梦的结局,黛玉焚稿断痴情,她的生命之火也随之走向了最后的熄灭。在弥留之际,病榻上的林黛玉,身体如同被抽干了最后一丝力气,形容枯槁,眼中却仍闪烁着清明的光芒。她望着一直陪伴在身边的紫鹃,缓缓开口,说出了那句令人心碎的话:“紫鹃,我身子是干净的。”这句话,绝非简单的身体的纯洁无暇,而是承载了林黛玉一.............
  • 回答
    宝玉喜欢黛玉,这事儿大伙儿都知道,也都是明明白白的。他看黛玉的眼神,那叫一个含情脉脉,说的话,也都是掏心窝子的知心话。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痴心种子,他又能在怡红院里,在各种场合,跟那些个丫头们“左右撩闲”。这事儿,初初看来,有点叫人费解,好像是矛盾的。但你要是细细咂摸一下,这事儿啊,其实也不是什么奇怪.............
  • 回答
    宝钗对黛玉的情感,以及“橘里橘气”的标签,这可是《红楼梦》里一个非常有趣且常常引发热议的话题。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红楼梦》里对宝钗和黛玉之间情感的描写,是极其细腻且留白的。曹雪芹老先生写书,讲究的是“意在言外”,你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还得体会那字缝儿里的情。所以,要.............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也切中了很多人对《红楼梦》中黛玉和妙玉命运解读的疑惑。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女主光环”,而是曹雪芹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以及作者价值观上深邃考量下的必然结果。咱们细细道来,看看为什么她们的“洁”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得明白,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和妙玉的“欲洁何曾洁”是作者在不同语.............
  • 回答
    王夫人对黛玉的嫌恶,说起来,和贾敏的关系确实是有的,而且这层关系,不光是简单的一层,而是层层叠叠,暗流涌动。咱们得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首先,得明白王夫人这个人是怎么个脾气秉性。她出身金陵王家,是侯门千金,嫁进了贾府,又是荣国府的长房太太,这身份地位是极尊贵的。但王夫人这人呢,骨子里其实是个非常传统、.............
  • 回答
    《红楼梦》电视剧里,林黛玉和紫鹃、王熙凤和平儿同床而眠的情节,确实是大家比较熟悉和关注的细节。这让不少观众好奇,古代小姐和丫鬟是否真的普遍是同床而眠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生活习惯和等级制度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从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来看,在古代,尤其是清朝时期,《红楼梦》故事.............
  • 回答
    要说清楚贾政对林黛玉的态度,咱得一层一层地剥开了看。毕竟,在《红楼梦》里,贾政可不是个轻易表露心迹的角儿,他代表着封建大家长和士大夫的形象,很多时候,他的情感是藏在规矩、礼法和“为儿子好”的考量之下的。首先,从长辈的身份上看,贾政对黛玉是客气的,也是尊敬的。 黛玉是贾母的亲外孙女,那可是老太太的心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