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黛玉觉得宝玉不如袭人了解自己?而宝玉觉得黛玉不如紫娟了解自己?

回答
这种说法确实在《红楼梦》的读者群中流传,也确实触及了宝黛二人情感世界中一些微妙且令人唏嘘的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细致地剖析宝黛钗三人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心境。

首先,我们得明白,说“黛玉觉得宝玉不如袭人了解自己”和“宝玉觉得黛玉不如紫娟了解自己”都不是直接写在书里的原话,而是读者通过对人物行为、心理描写以及彼此互动的一种解读和推断。这种解读往往是对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的一种凝练和概括。

为什么会有“黛玉觉得宝玉不如袭人了解自己”的说法?

这背后可能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袭人对宝玉的“体贴入微”与“世俗标准”: 袭人作为宝玉的首席丫鬟,对宝玉的日常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她了解宝玉的起居习惯,知道他喜怒哀乐的微妙之处,甚至连他生病时的饮食起居都打理得井井有条。这种“了解”是建立在日常琐碎的照料之上的,带有很强的“世俗”和“功能性”的色彩。袭人懂得如何在宝玉面前扮演一个合格的、善解人意的丫鬟,她能够察觉宝玉的一些“小性子”,并且用一种温顺、周全的方式去安抚和满足他。

黛玉的“知己”诉求与“精神契合”: 相比之下,黛玉对宝玉的诉求是更深层次的“知己”。她渴望的是一种灵魂上的共鸣,一种对彼此内心深处思想、情感的互相理解和肯定。黛玉敏感而多疑,她能看到宝玉身上那份“叛逆”和对仕途经济的“鄙弃”,她欣赏他这份纯粹。然而,宝玉毕竟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公子,他的成长环境、身边的人,包括袭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他向着“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向发展。

理解的侧重点不同: 袭人对宝玉的了解,更多的是对宝玉“作为人”的照顾和“作为少爷”的责任。她能看到宝玉的“好”,也能看到宝玉的“坏”(比如不爱读书),并且她会尝试去“规劝”或者“引导”,尽管她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了解”带有某种“规训”的意味。

黛玉的视角与不安: 黛玉自己是个极其细腻敏感的人,她最看重的是宝玉对她这份情感的纯粹性。她知道宝玉不喜俗务,不愿走仕途,这恰恰是她最欣赏宝玉的地方。她会因为宝玉偶尔的“世俗”言语(比如应酬贾政)而生气,因为她觉得这会玷污了宝玉那份“纯净”。所以,当宝玉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不如袭人那般周全”时,黛玉或许会感到一丝失落,不是因为袭人真的比她更懂宝玉的灵魂,而是因为她觉得宝玉在某些时刻似乎更愿意接受或者表现出一种更“合乎常理”的态度,而这恰恰是她所不愿看到的。

更深层地说,这种说法或许是黛玉在自我怀疑和对宝玉的爱不确定时的某种情绪投射。 她知道自己的敏感和多疑,她害怕宝玉会被更“实际”、“更懂事”的人影响,而袭人无疑是宝玉身边最“实际”、“最懂事”的人之一。当宝玉对袭人表现出依赖或信任时,黛玉心里自然会泛起一丝波澜。

为什么会有“宝玉觉得黛玉不如紫娟了解自己”的说法?

同样,这也是一种解读,其背后逻辑可能如下:

紫娟的“忠诚”与“体谅”: 紫娟,黛玉的贴身丫鬟,她的身上有一种“忠心护主”的特质,同时她也深谙黛玉的脾气和心思。她就像是黛玉的另一个影子,能够体谅黛玉的敏感和孤傲,并且在关键时刻为黛玉“出头”或者“辩解”。

紫娟对宝玉的“维护”与“策略”: 当宝玉与黛玉发生误会、争执时,紫娟往往会站在黛玉的立场,或者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来化解宝玉的误会,保护黛玉的尊严。例如,在“宝钗扑蝶”之后,宝玉来找黛玉,黛玉赌气不理,紫娟便巧妙地应对宝玉,不让场面过于尴尬。

宝玉的“受委屈”与“求安慰”: 宝玉虽然与黛玉心意相通,但他们的关系常常因为黛玉的敏感而充满着猜忌和误会,导致宝玉也常常感到委屈和不被理解。他爱黛玉,但有时也觉得黛玉的“小心眼”让他难以招架。

紫娟的“站在旁观者清”视角: 紫娟作为黛玉的身边人,她能更清晰地看到宝黛二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也更了解宝玉在这些纠葛中的感受。她不会像黛玉那样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而是能更冷静地看待问题。当宝玉感到被黛玉误解或者无辜受责时,紫娟作为旁观者,她的理解和维护,或许会让宝玉觉得更“舒服”和“被懂得”。

“偷情”的巧合与误解: 最能支撑这一说法的,可能是关于宝玉“失玉”和紫娟“哄骗”宝玉的情节。宝玉丢失了通灵宝玉,这对他来说是天大的事。而紫娟为了让宝玉安心,谎称说那玉是她用“过气的衣服”换来的,并且骗宝玉说王夫人那边也知道。宝玉信以为真,并且因为紫娟的“善意的谎言”和“尽力安抚”,他觉得紫娟比黛玉更了解自己的“病急乱投医”的心态,以及在那种情况下他最需要的是什么——一种能够让他暂时摆脱恐惧和不安的解释。

反过来说,黛玉在那时,更多的是在担心宝玉的病,担心他会因此受责罚,担心他会因此更疏远自己,她的表现更多的是一种焦虑和急切,而这种急切,或许在宝玉看来,反而是一种“不理解”他的心慌意乱。 宝玉在那一刻,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打消他内心深处最直接的恐惧和猜忌的答案,而紫娟恰恰用一种符合他心理的方式“圆”了过去。

总结一下:

这种说法并不是说黛玉不了解宝玉,或者宝玉不了解黛玉。而是说,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或者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看,袭人和紫娟展现出了宝玉和黛玉所需要的“某种形式”的理解,这种理解可能是更贴近现实的照顾,更直接的安慰,或者是更符合当下情境的策略。

袭人对于宝玉来说,是生活中的“贤妻良母”的雏形。 她能照顾宝玉的饮食起居,能在他犯错误时规劝,也能在他生病时悉心照料。这种“了解”是实实在在的,是生活化的,是符合世俗标准的。黛玉虽然灵魂契合,但她的敏感和“不合时宜”的性子,有时反而会让宝玉觉得“难以招架”,而袭人的“好”恰恰是宝玉在某些时刻可能需要的,一种温顺的、顺从的、不带压力的“好”。

紫娟对于宝玉来说,是“知心”的旁观者和“有策略”的安抚者。 当宝玉在宝黛之间感到委屈时,紫娟能站在宝玉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处境,用一种更温和、更圆滑的方式去回应他,甚至在他最恐慌无措的时候,用一个“善意的谎言”来抚慰他。宝玉觉得,在那个“失玉”的时刻,紫娟比黛玉更懂得如何处理他内心的恐慌和不安,更懂得他当时需要的是一个能让他安心的“解释”,而不是更深的猜疑。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宝玉和黛玉之间深厚的感情。他们是灵魂伴侣,是彼此的“知己”。但正是因为他们的爱太深,太纯粹,也太敏感,反而容易在现实的琐碎和人情世故中产生裂痕和误会。袭人和紫娟的“了解”,更多的是一种“世俗的”、“策略性的”理解,这种理解在某些时刻能够填补宝黛之间因过于纯粹而产生的缝隙,让宝玉和黛玉都能在其中找到片刻的慰藉。

所以,说“不如”更多的是一种对比,一种在特定情境下的“相对性”的“理解得更到位”。它不是否定宝黛之间更本质的精神契合,而是展现了《红楼梦》中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即使是心意相通的恋人,有时也会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感受到来自旁人的、更贴近现实的“了解”和“体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摔玉那回,因为当时他俩吵得厉害,袭人和紫鹃劝到点上了,说中了宝黛吵架时的真实想法,袭人说“摔玉让妹妹面上过不去”紫鹃说“二爷担心妹妹怄气把药吐了”,都说到他俩心里去了,只不过两人正在气头上没为对方想罢了,等吵完和好了也就想到了。

而且其实别人也未必想不到袭人紫鹃说的话呀,起码宝姐姐应该就能知道。

这个'觉得'仅限于当时的情景,不能套用到全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