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宝钗喜欢黛玉吗,她是橘里橘气的吗?

回答
宝钗对黛玉的情感,以及“橘里橘气”的标签,这可是《红楼梦》里一个非常有趣且常常引发热议的话题。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承认,《红楼梦》里对宝钗和黛玉之间情感的描写,是极其细腻且留白的。曹雪芹老先生写书,讲究的是“意在言外”,你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还得体会那字缝儿里的情。所以,要说宝钗“喜不喜欢”黛玉,这个“喜欢”得拆开来看。

宝钗对黛玉的情感,更像是一种复杂的多面体。

欣赏与认可: 宝钗是个极聪明、极有分寸的人。她看人看事,都是非常透彻的。她绝对看得出黛玉的才华横溢,也欣赏她那份真性情,以及那股不随波逐流的孤高。在一些场合,比如诗社里,宝钗是真的会赞黛玉的诗写得好,甚至在她自己没写出特别满意的诗时,也会真心佩服黛玉的巧思。这种欣赏,是建立在智识和才情的层面上的。

竞争关系下的克制: 宝钗和黛玉都是贾府里宝玉身边最亲近的两位姑娘,而且最终都跟宝玉有着情感上的牵扯。虽然宝钗表面上总是端庄大气,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但她内心深处,肯定也是希望和宝玉有个结果的。在这种潜在的竞争关系下,宝钗不可能像对湘云、宝琴那样,毫无保留地亲近黛玉。她需要顾及自己的身份,顾及“封建大家族”里闺阁的规矩,更需要顾及宝玉的心。所以,她的态度更多是一种“礼貌的疏离”和“善意的保持距离”。她不会去主动挑衅黛玉,也不会刻意去损害黛玉的名声,但也不会去和黛玉发展出那种“姐妹情深”的闺蜜范儿。

“金玉良缘”的暗流: 宝钗身上有“金锁”,宝玉身上有“通灵宝玉”,这是贾母、王夫人等长辈津津乐道的“金玉良缘”。虽然宝钗自己未必有多么积极地去促成此事(毕竟她性格比较内敛,不善于主动争取),但这种外界的期待和她自己身份上的适配度,让她和黛玉之间,始终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墙”。宝钗知道黛玉和宝玉的“木石前盟”,也知道他们之间那份真挚的情感,所以她不会去轻易触碰黛玉的伤处,也不会试图去“抢”宝玉。她的“喜欢”在这种大背景下,显得尤为克制和审慎。

偶尔的关心与试探: 尽管如此,宝钗也不是完全冷漠无情。当黛玉身体不好时,宝钗也会去探望,甚至会送些药材、劝她养生。这些行为,很难说是完全没有一丝情谊。但另一方面,宝钗有时也会用一些看似关心,实则略带试探的言语去点拨黛玉,比如劝她多读些“仕途经济”之类的书,这又显得有些“出于好意但可能并不完全理解黛玉的精神世界”。

至于说宝钗“橘里橘气”,这更多的是一种现代解读和粉丝圈的戏称。

“橘里橘气”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女生之间那种超越一般友谊的亲密,可能带点暧昧,或者说是非常细腻、只属于她们二人之间的小情小调。在很多人眼中,宝钗和黛玉之间,确实存在一些让她们觉得“不对劲”的细节:

宝钗对宝玉的“劝诫”背后,可能有一种微妙的“保护”。 有人认为,宝钗劝宝玉读书上进,虽然表面是为宝玉好,也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但她是否也借此在“隔绝”宝玉和黛玉那种纯粹的情感联系?宝玉若是不读书,只顾着和黛玉卿卿我我,那他和黛玉的“木石前盟”是不是就更没有被外界承认的可能性?宝钗的“为你好”,有没有一种把宝玉从“情感危险区”拉出来的意味?

宝钗的“善意”有时显得过于“到位”,甚至有点“经营感”。 比如,她会给黛玉送燕窝,会关心她的起居,这些都做得非常周全。但是,与黛玉那种天然流露的情感相比,宝钗的关心,总让人觉得带着一层“圆融”和“得体”的算计,仿佛是在构建一种更符合她“贤妻良母”形象的互动模式。这种“完美”有时反而显得不够真挚,让人琢磨不透,是不是在“收拢人心”,包括宝玉的,也包括黛玉的?

她们之间缺乏那种和湘云、宝琴那种“姐妹淘”的自然流露。 你很少看到宝钗和黛玉之间那种无拘无束的玩笑、打闹,或者互相诉说心事的场景。她们的互动,总是带着一层“大家闺秀”的礼数,即便亲近,也总有一层隔阂感。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恰好给了一些解读空间。

一些读者将她们的互动,解读为一种“既生瑜何生亮”式的复杂情感。 两人都是书中极为出色的女性,都与宝玉有着重要的关联。她们之间不像一般情敌那样针锋相对,反而是一种表面平静下的暗潮涌动,这种“不动声色”的反而是最有张力的。有人会从宝钗的一些眼神、一些话语里,读出一种“我懂得你,你也懂得我”的默契,甚至是一种对彼此才情和情感的某种“惺惺相惜”,但这层惺惺相惜,又被现实的“立场”所限制。

所以,简单粗暴地说宝钗“喜不喜欢”黛玉,或者她是不是“橘里橘气”,都可能过于简化了曹雪芹的笔意。

宝钗对黛玉,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聪明、理智、身份和潜在竞争下的复杂情感。她欣赏黛玉,也理解黛玉,但她不会让自己和黛玉成为那种无话不谈的亲密姐妹,更不会越过宝玉这个中心人物去发展出“超越友情”的关系。她的行为,都是在那个时代、那种环境下,一个极有分寸感的大家闺秀所能做出的最“得体”的选择。

至于“橘里橘气”,这更多是一种后世的“同人解读”,是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和揣摩人物关系。如果你觉得宝钗和黛玉之间的互动,那种“欲说还休”、“若即若离”、“惺惺相惜又暗自较劲”的感觉很迷人,很值得玩味,那你可以认为她们之间有“橘里橘气”的味道。这是一种趣味性的解读,也说明了《红楼梦》人物形象的立体和深度,能够经得起不同时代、不同角度的审视和解读。

总的来说,宝钗对黛玉的情感,是介于欣赏、理解、克制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微妙默契之间的。她们不是惺惺相惜的知己,也不是势同水火的情敌,而是一种在命运的洪流中,两个同样出色却走向不同道路的女性,在宝玉这个节点上发生的,极具戏剧张力的复杂互动。你说她是“橘里橘气”,倒也不算完全没有道理,只是这份“橘里橘气”,藏得更深,更需要用心去体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喜欢可以写写同人文,原文中虽然似乎有一点点此类迹象但也并不是这样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宝钗对黛玉的情感,以及“橘里橘气”的标签,这可是《红楼梦》里一个非常有趣且常常引发热议的话题。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红楼梦》里对宝钗和黛玉之间情感的描写,是极其细腻且留白的。曹雪芹老先生写书,讲究的是“意在言外”,你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还得体会那字缝儿里的情。所以,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人物塑造的精妙之处。确实,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似乎喜欢林黛玉的多是男性读者,而喜欢薛宝钗的则更多是女性读者。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首先,咱们得从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质说起。林黛玉: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敏感、多情、才情横溢,但也孤高自许,有.............
  • 回答
    嘿,这问题问得可真有意思!我得好好想想,毕竟这可是个“千古难题”级别的问题了。如果我喜欢的女生这么问我,我肯定不会直接说“我喜欢黛玉”或者“我喜欢宝钗”,那样显得太简单,也太像在背书了,对吧?我得先看她问这话的时候,她是什么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语气,她是在试探我?还是真的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第一种情况.............
  • 回答
    《红楼梦》里,探春对宝钗和黛玉的感情,与其说是一种“更喜欢”的明确选择,不如说是一种基于性格、价值观和实际交往的复杂体认。要详尽地分析这一点,需要深入探究探春自身的特点,以及她与宝钗、黛玉之间的互动细节。探春的性格与价值观:理性、有担当、重体面探春身上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她的“精明”和“有才”。在贾府这.............
  • 回答
    要说贾母不喜爱宝钗,这恐怕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误解,甚至可以说是误读。 사실, 贾母对薛宝钗的态度,用“不喜爱”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也与书中呈现的种种细节有所出入。从表面上看,贾母确实没有像对黛玉那样,对宝钗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和亲昵。宝钗到贾府后,贾母对她也算是客气周到,给了她不少体面。比如,宝.............
  • 回答
    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让人忍不住去揣摩那些对宝钗“情有独钟”的人们,除了对这个角色本身的情感投射,背后还隐藏着哪些更深层次的心态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而且尽量不写得像机器分析那样生硬,就当咱俩闲聊一样哈。首先,最直接的一点,可能就是对“现实”的某种投射和认同。你看,87版《红楼梦》之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宝钗和凤姐在“八面玲珑”上都有独到之处,也都能在贾府这样一个人情复杂的大观园里游刃有余,但她们讨好贾母的方式和收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要说宝钗为何不像凤姐那样得贾母的“心”,这背后牵涉到太多细节,远不是简单的“八面玲珑”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贾母喜欢谁,喜欢的是什么样的.............
  • 回答
    宝钗这人,咱们不能光看她表面上的那份端庄贤淑,骨子里头可是个极有主意、极有分寸的人。要说她为何对宝玉多加劝诫,对薛蟠却似乎有些“放任自流”,这事儿细琢磨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明的。这里面啊,藏着许多学问,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看看宝钗和宝玉、薛蟠这三人之间的 “角色定位” 和 “天然.............
  • 回答
    关于宝钗上京待选秀女这事,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在《红楼梦》原著里,这事儿从曹雪芹写到宝钗随同母亲薛姨妈进京之后,就再也没有提及她具体去参加选秀的细节了,更别说后续的结果了。这让很多读者,包括咱们,都觉得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似乎就这么不了了之了。咱们不妨从头梳理一下这件事,看看为什么会给人这种.............
  • 回答
    宝钗对金钏事件的处理,可谓是滴水不漏,尽显其圆融周全的处世之道。她洞悉人心,明辨是非,处处合情合理,本应博得赞誉,怎奈现实却让她尝到了“好人不得好报”的苦涩,甚至引来无尽的污蔑。这不禁让人扼腕叹息:难道在这个世界上,好人真的不能做,闲事真的不能管了吗?让我们仔细回溯宝钗在金钏事件中的表现。金钏,这位.............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得一点点掰开了聊。宝钗到底是“热”还是“冷”,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点儿“冷”意,因为曹雪芹他老人家,最擅长的就是把人写得活灵活现,不像个简单的标签能概括。所以,咱们也别急着给她定论,一点一点体会她这个人。先说“冷”吧。你说宝钗“冷”,我也不觉得奇怪。最明显的,就是她那股.............
  • 回答
    宝钗和黛玉,这对《红楼梦》里最引人注目的女性角色,她们之间的关系,可不是一句“好”或者“坏”就能简单概括的。这是一种复杂得像织锦一样的感情,交织着欣赏、较量、试探,甚至还有一些不易察觉的共鸣。初见之时,黛玉便觉得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像自己那样“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宝钗待人接物,温厚平和,.............
  • 回答
    提到《红楼梦》里宝钗、袭人督促宝玉读书上进,很多人会觉得她们是为了宝玉好,是一种规劝,甚至是为了家族的未来考虑。但如果深入分析,她们的这种“好意”在当时的语境下,以及从宝玉本身的特质来看,却隐藏着不少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对宝玉的一种误导和压抑。咱们先逐个看看宝钗和袭人,她们督促宝玉读书上进的动机和表现.............
  • 回答
    “宝钗易有,黛玉难寻”,这话说得很有意思,道出了人们对这两种女性形象的不同理解与评价。这话并非是对《红楼梦》人物的简单好恶,而是触及了传统社会对女性价值判断的深层逻辑,以及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完美”和“真挚”的复杂情感。我们不妨先拆解一下“易有”与“难寻”。“宝钗易有”:社会认同的“好女人”模板薛宝钗.............
  • 回答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句诗,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六回,薛宝钗在与史湘云一同游玩时,感叹自己的抱负,随口吟诵而出。初听之下,这似乎是一句积极向上、志存高远的佳句,表达了渴望实现远大理想的愿望。然而,在一些《红楼梦》的忠实读者眼中,这句诗却成为宝钗性格中被诟病甚至攻击的“黑点”,并且这一讨论已经持.............
  • 回答
    谈论黛玉和宝钗谁更适合做宝玉的妻子,这大概是红楼梦迷们最津津乐道、也最难有定论的话题了。这就像问两种截然不同的花,哪一朵更适合点缀一块美玉,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想要什么样的“美”的呈现。宝玉的“情”,黛玉的“灵”,宝钗的“稳”,这三者之间的化学反应,是《红楼梦》最动人的地方,也是最令人唏嘘的所在。.............
  • 回答
    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读者群体之间的看法之所以如此两极分化,甚至水火不容,这背后绝非仅仅是简单的喜好之差,而是触及了《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核心主题,牵扯到作者曹雪芹对人性、社会、命运的深刻洞察,以及读者自身价值观的投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种分裂的根本原因:一、性格特征与价值取向的尖锐对立:这是最.............
  • 回答
    宝钗收到红麝串就戴手上,这事儿看着寻常,里头门道却深着呢。要说清楚,得先扒一扒这红麝串的来历,再瞧瞧宝钗这人是个什么样的性子,最后结合当时的情境,才能把这事儿给掰扯明白。首先,这红麝串可不是寻常的玩意儿。在《红楼梦》里,它可是出自贾母之手,而且是专门给宝玉做的。贾母疼宝玉那是毋庸置疑的,这串子里面掺.............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宝钗黛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皆是倾国倾城的人物。可要说起不足之处,那便是如同璞玉身上偶尔 드러날 수 있는 微小的瑕疵,或是本应圆满却藏着一丝遗憾。若要细细剖析,宝钗的“不足”更多体现在她的“得体”之下,黛玉的“不足”则在于她“真性情”里的脆弱。首先,从宝钗身上来看,她的“不.............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宝钗给宝玉绣肚兜一事,是否合乎当时的规矩,这确实是个值得玩味的点。要说“不合规矩”,倒也不是绝对,但其中夹杂着许多不易言说的门道,尤其是考虑到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下“规矩”这个词的含义。在那个年代,“规矩”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更多的是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