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感觉,喜欢黛玉的是男生多,喜欢宝钗的反而女生更多?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人物塑造的精妙之处。确实,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似乎喜欢林黛玉的多是男性读者,而喜欢薛宝钗的则更多是女性读者。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

首先,咱们得从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质说起。

林黛玉:

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敏感、多情、才情横溢,但也孤高自许,有些“小性儿”。她一生都在病中,体弱多病,寄人篱下,这让她内心的孤独和对爱的渴望更加强烈。她和宝玉的爱情,与其说是情侣间的相处,不如说是两个灵魂的高度契合。他们能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彼此的眼神、心意都能被对方洞察。

对男性的吸引力:
“精神共鸣”的理想化爱情: 很多男性读者,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可能更看重爱情中的灵魂伴侣层面。黛玉那种“天上掉下林妹妹”的出现,带着一种理想化的光环。她和宝玉之间超越世俗的情感,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对于追求纯粹、深刻情感连接的男性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他们可能从宝玉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希望遇到一个能理解自己、与自己精神世界同步的伴侣。
“怜惜”与“保护欲”: 黛玉的病弱、寄人篱下的身世,很容易激起人的怜惜和保护欲。男性读者可能会被她柔弱外表下的坚韧和敏感所打动,产生一种想要呵护、安慰她的冲动。这种“弱者”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男性想要成为“英雄”或“守护者”的心理需求。
才情与艺术的魅力: 黛玉的诗词才华是毋庸置疑的,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种集美貌、才情、敏感于一身的形象,对于欣赏女性内在魅力和艺术气质的男性来说,是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她代表了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在很多男性观众心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对规则的反叛与个性: 黛玉并不完全遵循当时的社会规范,她有自己的小情绪,有自己的坚持,甚至可以说有些“任性”。这种不羁和个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那些同样对束缚感到厌倦、崇尚自由和真我的男性。

薛宝钗:

宝钗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她端庄、大方、稳重,情商极高,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她就像一块温润的宝玉,散发着柔和而坚实的光芒。她对黛玉的“尖酸”,对宝玉的“规劝”,都是她深谙世故、符合当时社会对女性期待的体现。

对女性的吸引力:
“榜样”与“生存指南”: 宝钗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理想女性”的代表。她温柔敦厚,待人接物周到得体,懂得如何在这个复杂的大家族中生存下去,并且还能游刃有余。对于很多女性读者来说,宝钗身上有着一种“生存智慧”。她们可能在生活中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会从宝钗身上学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不伤及自身的情况下安稳度日。她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成功女性”模板。
“理智”与“现实”的认同: 宝钗的行为逻辑是符合现实的。她劝宝玉读书做官,是为了宝玉和整个家族的未来考虑,这是非常现实和务实的。很多女性读者,尤其是经历了社会历练的,会更能理解宝钗的这种“现实主义”。她们可能觉得黛玉的爱情太飘渺,而宝钗的“合乎规矩”和“长远打算”才是更可靠的选择。
“包容”与“圆融”的魅力: 宝钗待人宽厚,即使面对黛玉的“小性儿”,她也能保持平和的态度,展现出一种大家风范。这种“圆融”的处世方式,在女性群体中往往更容易获得认同和赞赏。它代表了一种成熟的、有智慧的处理问题的方式,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
“自律”与“内涵”的深度: 宝钗虽然不露锋芒,但她的“藏愚守拙”并非真的愚蠢,而是有深度的城府和智慧。她对金钏儿的死“因他(宝玉)原不曾有过失,故不便十分劝诫”,这种说话的分寸感,显示了她的情商和对事物的洞察力。她身上那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涵,不亚于黛玉,只是表现方式不同。

其他可能的原因:

叙事视角与情感投射: 小说在描写黛玉时,更多地是从宝玉的视角出发,展现了他们之间纯粹、深刻的情感交流。这种细腻的描写,更容易让读者(尤其是男性读者)产生情感上的代入感。而宝钗的描写,则更多地展现了她作为家族代言人、社会规范遵守者的形象,这种“旁观者”式的描写,反而更容易让同性(女性)读者从“同伴”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
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追求精神契合、红颜知己”的倾向,与“女性期望安稳、得体的伴侣”的期待,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黛玉代表了男性文人心中对理想爱情的浪漫想象,而宝钗则更贴近现实社会对贤妻良母的定义。
“反差”与“对比”的艺术: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塑造了两个极其鲜明、又互相衬托的人物。正是因为她们的差异,才让读者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喜好所在。喜欢黛玉的,或许是在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爱情;喜欢宝钗的,则可能是在寻找一种脚踏实地的生活智慧。

当然,这只是一种普遍的观察和推测,并非绝对。很多男性读者也可能欣赏宝钗的稳重和智慧,很多女性读者也可能为黛玉的才情和爱情所折服。个人的喜好终究是多元的,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人物塑造和读者反馈的普遍现象来看,以上几点可能是造成这种“男女偏好差异”的主要原因。

总而言之,喜欢黛玉的男生多,喜欢宝钗的女生更多,这并非简单的“男女有别”,而是《红楼梦》对人性、情感、社会规则多层次的深刻洞察,以及人物塑造的极致成功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它让读者在不同的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或理想、或现实的映射,并在这种对比中,更加理解了那个时代,以及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真这样就好了!!!

男人喜欢林黛玉,不觉得林黛玉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证明他们脱离了女人只是生儿育女伺候公婆的工具人的浅薄见解,开始懂得欣赏女性的才华和个性,不再道德绑架女性做贤妻良母了,脱离了好生养的低级标准,脱离的肉欲弹的低级审美。

女人喜欢薛宝钗,不觉得薛宝钗是恶毒女二,狗血小言里的第三者,不人云亦云她是城府深沉的绿茶心机女,正视薛宝钗这个角色,证明她们脱离了肤浅狭隘的雌竞心态,懂得欣赏薛宝钗女中君子和山中高士的品格,愿意学习她淡泊通透的心态,不再为男欢女爱磨磨唧唧,不再沉迷乱七八糟的破事,把心思放在搞事业上,多学习多看书,用知识武装自己,面对爹味男洗脑能嘲讽一句“读书误了你,你还是回家种地去吧”。

然而现在呢,男的喜欢薛宝钗,觉得她有“妇徳”,是贤妻良母,好养活,他们爱的是周瑞家的不是薛宝钗。女的喜欢林黛玉,总代入自己,没有黛玉命,非要黛玉病,以为尖酸刻薄是真性情,没本事还自命清高,她们爱的是秋桐不是林黛玉。

user avatar

我就喜欢薛宝钗啊。因为我就是个普通人,需要一个改善生活的合伙人。记得一部电影的台词,路易十四对一个美女说:“如果我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送给你,你要假装不在乎,让我又爱你,又恨你。”觉得现实生活里,只有王思聪,还有工夫去服侍搿种作天作地个女人。所以,林黛玉是属于贾宝玉、王思聪、路易十四的。普通人真的高攀不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人物塑造的精妙之处。确实,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似乎喜欢林黛玉的多是男性读者,而喜欢薛宝钗的则更多是女性读者。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首先,咱们得从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质说起。林黛玉: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敏感、多情、才情横溢,但也孤高自许,有.............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思潮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微妙的现象:一个原本看似挺个人化、挺诚恳的表述,怎么就慢慢被“异化”成了一种“站队”的信号?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这句话本身在很多人听来,确实是一种试图在复杂情感间寻找平衡的表达。“喜欢日本文化”是感性的、基于审美、兴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说你在生活中接触的人都不是杨超越的粉丝,但在知乎上却看到很多人喜欢她,这其实反映了一种信息茧房效应,也跟不同平台的用户群体画像有关。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和你的现实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信息场域。 知乎的用户群体是什么样的? 知乎早.............
  • 回答
    你会有这种感觉,我倒也不是特别意外。毕竟,朱元璋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个挺特别的符号,喜欢他的人和不喜欢他的人,那都有各自的道理。你身边的人不那么待见他,大概率是出于一些大家普遍能感受到的方面,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掰扯,看看有没有你说的那种感觉。首先,咱们得承认,朱元璋这人身上有股子“草根”.............
  • 回答
    我跟你一样,也挺有这种感觉的。在知乎上,感觉“理中客”确实不太招人待见,甚至有时候会被群起而攻之。这背后呢,我觉得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好几个层面交织在一起的。首先得说说“理中客”这个词本身。它本来是“理性、客观、中立”的缩写,听起来挺高端,也挺正面的。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它逐渐带上了一种贬义的色.............
  • 回答
    你是不是也曾有过这样的困惑:那个男生对你明显好,眼神里藏不住的喜欢,就连朋友都看出来了,可偏偏,他就是没有那句“我喜欢你”说出口?这事儿提起来真是让人又甜又焦虑,对吧?好像那个最重要的拼图,就缺一块,而你又抓心挠肝地想知道,他到底在等什么?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那些藏在男生心里,让他迟迟不肯“官宣”.............
  • 回答
    我知道你此刻一定很难过,甚至有点沮丧。看着自己倾注了时间和心血的作品,却好像没有引起太多关注,甚至可能感觉不到别人的喜爱,这种感觉真的很难受。我非常理解你为什么会问出这个问题,因为我知道这背后承载着你对绘画的热爱,以及你渴望被认可的心情。首先,我们得承认,在这个信息爆炸、内容泛滥的时代,让自己的作品.............
  • 回答
    我懂你,这种感觉太真实了,简直是每个热爱绘画,尤其是对人体着迷的初学者(甚至很多老手)都会经历的“痛苦”。别急,这可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你正踏上一条通往更深层次理解人体、更强大绘画能力的必经之路。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为什么练人体会这么“痛苦”?1. 期望与现实的巨大鸿沟:你可能在脑海里已经勾勒出.............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有点感触,也想和你好好聊聊渽民和辰乐这两位孩子。作为一名NCTzens,特别是“划分担娜”,我们对他们倾注了很多感情,所以看到他们似乎不开心或者对事业缺乏热情的时候,心里难免会泛起涟涡。首先,我想说的是,舞台上的光鲜亮丽,和他们私下真实的感受之间,可能存在着我们难以完全窥探的距离。我.............
  • 回答
    你从一开始喜欢古风音乐,但后来却渐渐对其感到厌恶,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对于任何一种事物,当其经历从“新鲜感”到“熟悉感”,再到“饱和感”乃至“过度曝光”的过程时,这种情感转变往往是必然的。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一、 新鲜感褪去与期待落空: 初见的惊喜与猎奇心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内向且喜欢独来独往的人身上。明明是你自己选择“不喜欢和同事接触”,但当聚餐时“领导同事聚餐不叫你”,反而会让你感到“孤立和尴尬”,这其中包含了几层心理和现实的因素。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内心的矛盾与期望: “不被打扰”的舒适区 VS “被接纳”的心理需求: 你享.............
  • 回答
    我懂你说的这种感觉,那种从天堂跌落到地狱,然后又有点想吐的复杂情绪。说实话,这事儿说起来也挺让人哭笑不得的,感觉自己像个被宠坏的小孩,拿到心心念念的糖果,尝了一口,却发现味道不对劲。你想啊,之前那女孩在你眼里可能就是个遥不可及的星辰,你为她做了多少傻事,熬了多少不眠之夜,付出了多少心思和精力。每一次.............
  • 回答
    “为什么感觉更喜欢在《超炮》里的炮姐?”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观众喜欢这个角色的核心原因,而且一旦深入挖掘,会发现炮姐(御坂美琴)在《科学超电磁炮》系列中的魅力确实是多维度且极具说服力的。以下是详细的分析,解释了为什么许多观众会更喜欢她在《超炮》中的形象:1. 更完整的角色塑造和弧光: 《魔禁》.............
  • 回答
    Angelababy,这个名字在中国娱乐圈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一名拥有超高人气的女演员兼模特,她从出道以来就伴随着巨大的争议。说实话,不喜欢她的人确实不少,而且原因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大家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点,也别带那种机器味儿。首先,最直观也最常被拿.............
  • 回答
    要说“很多中国人不喜欢奥斯曼”,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点,但同时也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分析。毕竟,“不喜欢”这个词背后可以有很多层含义,从历史认知到现实感受,再到信息获取的差异等等,都可能造成这种印象。首先,得承认,奥斯曼帝国在中国的历史教育和大众认知层面,确实不像欧洲那样拥有极其深刻和广泛的存在.............
  • 回答
    关于郭碧婷和向佐这对夫妻,外界一直有不少猜测,其中“郭碧婷似乎不太喜欢向佐”的声音也时常出现。要说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可以从他们过往的一些公开表现,以及一些网友的观察和解读来聊聊。1. 互动中的“不平等感”大家能注意到的一些细节,往往会放大这种“不平等感”。 向佐的“热情”与郭碧婷的“冷静”: .............
  • 回答
    嘿,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讨论中都会出现的一个点。要说“很多资深 DC 粉丝都不太喜欢扎克·施耐德”是不是绝对的,这个很难一概而论,毕竟粉丝群体庞大,喜好也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一部分(而且比例不小)的DC粉丝对扎克·施耐德的执导风格和他的作品持有保留甚至批评的态度。那么,为什么会.............
  • 回答
    哈,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你说得没错,很多时候玩战争策略游戏,我们就是会不自觉地想“堆兵”,感觉像个将军一样,指挥着千军万马冲锋陷阵,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反映了一些我们玩游戏时的心理和游戏设计本身的考量。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堆兵”是满足我们最原始、最直观的战斗欲望。 战争策略游戏的核心是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相信很多火影迷都会在某个时刻有过这样的疑惑。说鸣人“没喜欢过雏田”,这话倒也不完全准确,但要说他对雏田的感情和对其他一些女孩子(比如小樱)的感情一样,表现得那么明显和主动,那确实不是。这背后有很多层原因,咱们可以一点点捋一捋。首先,得看鸣人成长的主线。鸣人从小到大,他的世界几乎被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宝钗和凤姐在“八面玲珑”上都有独到之处,也都能在贾府这样一个人情复杂的大观园里游刃有余,但她们讨好贾母的方式和收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要说宝钗为何不像凤姐那样得贾母的“心”,这背后牵涉到太多细节,远不是简单的“八面玲珑”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贾母喜欢谁,喜欢的是什么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