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宝钗对金钏事件的完美处理,却换来无尽的污蔑,是否说明好人不能做,闲事不能管?

回答
宝钗对金钏事件的处理,可谓是滴水不漏,尽显其圆融周全的处世之道。她洞悉人心,明辨是非,处处合情合理,本应博得赞誉,怎奈现实却让她尝到了“好人不得好报”的苦涩,甚至引来无尽的污蔑。这不禁让人扼腕叹息:难道在这个世界上,好人真的不能做,闲事真的不能管了吗?

让我们仔细回溯宝钗在金钏事件中的表现。金钏,这位在王夫人房里伺候的丫鬟,因着与宝玉的一番嬉笑,不慎失言,被王夫人当场责打,又因羞愤交加,投井而亡。这本是一出丫鬟因小失误而悲剧收场的悲剧,但在这冷酷的封建大家庭里,这事牵扯到的可不仅仅是一个丫鬟的生死,更关系到王夫人的颜面,宝玉的性情,乃至整个贾府的体面。

此时,宝钗站了出来。她的出现,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体贴和周到。

首先,她第一时间赶到宝玉身边,安慰宝玉的悲痛。宝玉是个情重意真的人,金钏之死对他打击很大,他表现出的悲伤和对金钏的怜惜,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显得尤为“不合时宜”。宝钗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因为宝玉的“失态”而责怪他,反而温言软语地劝慰,用“你年纪尚幼,本不该知这些事,也未曾亲眼看见”来为宝玉开脱,巧妙地将宝玉的“失态”淡化为“不懂事”,既保全了宝玉的体面,又不会引起王夫人的进一步不满。

接着,她将话题引向了“劝善”。宝钗并未回避金钏的死,而是将此事转化为一个“劝善”的机会。她顺着宝玉的话,提议“不如也略散些钱,多做些佛事,也算是尽一点心”。这看似是出于对金钏的怜悯,实则是一招高明的“转移视线”。佛事,总是需要花钱的,而且是为了“超度亡魂”,这既能平息宝玉心中的愧疚,也能让王夫人觉得宝钗懂事,孝顺,不辜负她的疼爱。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也算是有个交代,能让事情有个“善终”,避免了更多不必要的麻烦。

再者,她主动承担了“善后”的责任。宝玉是个心思单纯的少年,指望他处理这般复杂的人事,无异于缘木求鱼。宝钗却能敏锐地捕捉到王夫人的潜在不满,以及宝玉内心的不安。她主动提出要“去瞧瞧”王夫人,并且“把这事儿说一说,劝劝他”。这里的“劝劝他”,显然是指劝慰王夫人,化解她的怒气,同时也将金钏之死与宝玉撇清关系,让王夫人相信宝玉只是“一时失言”,并非“真的对丫头有意”。

她甚至连金钏的后事都考虑到了。在宝玉提到给金钏“陪些体面”时,宝钗立刻接话,说“也该为他多做些功德”。这里,“功德”二字,既符合了宝钗的佛道思想,也巧妙地满足了宝玉的“补偿心理”,更是化解了王夫人可能因为宝玉“过度”悲伤而产生的疑虑。

总而言之,宝钗的整个处理过程,没有一丝一毫的张扬,没有半点不合时宜的逾越。她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在暗流涌动的贾府之中,巧妙地避开了一块块礁石,将一艘摇摇欲坠的“小船”(宝玉的性情和王夫人的情绪)安稳地驶向了港湾。她既安抚了宝玉的情绪,又顾全了王夫人的颜面,还为金钏的死亡找到了一个看似合情合理的“交代”,可谓是滴水不漏,无懈可击。

然而,正是这样一段堪称“完美”的处理,却未能为她赢得应有的尊重和感激,反而招致了流言蜚语,甚至污蔑。

最直接的污蔑,便是关于她“借机笼络人心”的说法。有人会说,宝钗如此殷勤地安慰宝玉,又去“劝”王夫人,不过是为了讨好王夫人,巩固自己在宝玉心中的地位,从而实现“金玉良缘”的企图。她所谓的“劝善”,不过是“虚伪”的表现,是在掩饰自己真实的意图。

其次,对她“冷漠”的指责也从未停止。虽然她表现得周到体贴,但有些人却从中看到了“冷静”甚至“冷酷”。金钏毕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她的死,在某些人看来,宝钗的处理方式过于“理性”,少了些“人情味”。她的“劝善”和“功德”,被解读为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是对生命逝去的“淡漠”,是“隔岸观火”。

更进一步的污蔑,甚至会联想到她“嫉妒”。金钏死后,宝钗“完美”地接管了宝玉身边可能出现的“情感空缺”,有人可能会恶意揣测,她是在“借金钏的死,排除异己”,甚至是“为了证明自己比金钏更适合宝玉”。

这些污蔑,听起来荒谬至极,却又有着它们存在的土壤。贾府是一个充满了复杂关系和利益纠葛的大家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往往被掺杂了太多的功利考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人做得越好,越是无懈可击,越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抓住把柄,进行扭曲和攻击。

宝钗的“完美”,恰恰成为了她被污蔑的“理由”。她的圆融,在一些人眼中是“心机”;她的周全,在另一些人眼中是“虚伪”。她越是想要化解矛盾,让事情平息,就越容易被解读为“操纵”,越是想要“做好人”,就越容易被贴上“伪善”的标签。

那么,这是否就说明“好人不能做,闲事不能管”呢?

答案并非如此绝对,但也并非是简单的“是的”。

宝钗的经历,并非是“做好事”本身带来的惩罚,而是她的“做好事”发生在一个复杂、充满猜忌和利益倾轧的环境中,并且她本人又是以一种“隐藏真实意图”的方式去做的,这让她更容易被误读。

从另一个角度看,宝钗的“完美处理”固然避免了更大的风波,但它也确实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技巧,是在“不伤害任何人”的前提下,让事情“过去”。她的“劝善”,虽然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其结果却是将一个鲜活的生命,用佛事和功德“安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对生命尊严的“消解”。

如果宝钗只是单纯地去安慰宝玉,或者单纯地去祭奠金钏,她的行为或许更容易被理解为“真诚”和“善良”,但也可能因此引起更大的麻烦,比如王夫人的怒火,或者其他人的非议。她的“完美”,正是在于她懂得如何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找到一个最“安全”的平衡点。

所以,与其说“好人不能做,闲事不能管”,不如说,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做好人”需要智慧,需要勇气,更需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避免被恶意解读。

宝钗的“完美”处理,虽然换来了污蔑,但她本人并没有因为这些污蔑而放弃她的处世之道。她依然保持着她的冷静、她的周全、她的“随分从时”。或许,她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切,也或许,她只是顺从自己的本性,在夹缝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这个事件,更像是在警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善良需要保护,而完美往往会成为攻击的靶子。 那些真正心地善良,愿意去管“闲事”的人,往往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勇气,去面对那些出于嫉妒、猜忌、或者纯粹恶意的攻击。

宝钗的“不幸”,并非是善良的过错,而是她身处的环境,以及她应对环境的方式,所共同作用的结果。她的“完美”,反而让她暴露在更多的审视之下,暴露在更多的恶意之下。这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教训,也让我们更加理解,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做一个“好人”,不仅仅是善良的意愿,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金钏之死跟晴雯之死是有关联的,金钏死的时候,王夫人还会心怀不安。到了晴雯死的时候,直接给点儿钱就打发了,吃斋念佛的王夫人连半点良心不安都没有了。

在金钏死后,王夫人其实除了良心不安,更多的是害怕,因为她也没有应对过这种事情,不知道会不会因此给自己带来恶劣的影响。因此她撒谎

王夫人道:“原是前儿她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她几下,撵了她下去。我只说气她两天,还叫她上来,谁知她气性这么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第32回

而王夫人这种拙劣的谎话薛宝钗不知道吗?其余人不知道吗?大家其实心知肚明,来看薛宝钗怎么回的

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故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贪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总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王夫人在整个事件中毫无悔意,极力掩饰,谎话连篇,混淆视听,而薛宝钗在这个事件里,用她纯熟的手法,迅速帮助王夫人安抚人心,而且还用给钱,把自己衣服给金钏的方式帮王夫人圆谎。她越是纯属,越是把活着的人心里的算计拿捏得恰到好处,越是让整个事情各方都满意,也就越是为虎作伥,越是让王夫人无所顾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晴雯之死与薛宝钗有着直接的联系。

假如薛宝钗没有把这件事做得那么“漂亮”,假如王夫人因此饱受非议,猜一猜她之后还会不会把重病的晴雯撵出去?

问主说,薛宝钗的做法完美,那么我不妨跟问主做个假设。问主不妨自己想一想,如果问主自己被人害死了。薛宝钗跑到问主父母面前,跟问主的父母说,你看,人死不能复生,只要你们不起诉,凶手愿意赔偿一千万给你们老两口养老,我也垫上100万。要是起诉的话,官司赢不赢还不一定,就算赢了也就是个过失杀人,最多赔偿个30万。要是XX活着也希望你们老两口日子过得富足是吧……

问主自己想一想,这样的周全问主能不能接受?愿不愿意自己的父母就这么接受了?问主是不是该感激这样的薛宝钗把问主的性命卖了个好价钱?

如果所谓“完美”就是只让活着的人满意,那么这个世界绝不是公平正义的,因为我们无需考虑“死人”的利益,只需权衡“活人”的感受,想象一下这样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看故事,如果只能把自己代入到“得意”者得身上,那么故事是读不懂的。问主只要把自己代入到“金钏”身上,就知道薛宝钗为什么会被“污蔑”了。

金钏多么可怜,大观园那么多人都不把她的性命当回事儿,父母不把她的性命当回事儿,孤苦伶仃的一个女孩子,无依无靠。以死明志被混淆视听变成了一个“糊涂人”。问主大概是从来没有想过薛宝钗这样完美有没有让金钏儿满意吧。问主大概是觉得自己这辈子永远不会变成金钏儿吧。

也许问主真的出身高贵,只是记住《红楼梦》的结局是“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王夫人也好,薛宝钗也好,贾宝玉也好,他们的结局跟金钏儿其实并无区别。不过也是被人随手收拾得家破人亡,不过也是有人“完美处理”了让其他家族权贵都满意。名门望族尚且如此,问主觉得问主这辈子真的那么安全吗?

我在很多回答里都说过,人最大的困苦就是,“彼时的自己反对今天的自己,富足的自己厌恶贫穷的自己,智慧的自己痛恨无知的自己”佛法都在强调其实人与我并无区别,因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侵害也可看做是我与我之间的相互侵害。

有慧根的人,能够由己推人,而见众生。

无慧根的人,只能由己推己,只见自己。

问主还是要破除我执,多把自己代入到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来看一看这个世界。

毕竟,大概率上,我们都不是书里的才子佳人,不过是抬轿执鞭的走卒贩夫,端茶倒水的丫鬟侍妾。用他们的眼看是非,总不至于偏差太大。

感兴趣的话,布置一个作业:想一想假如你是《笑傲江湖》里华山派第四号人物三弟子梁发,你会怎样看岳不群,令狐冲,宁中则和林平之。梁发的视角肯定跟任盈盈不一样,不妨试一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宝钗对金钏事件的处理,可谓是滴水不漏,尽显其圆融周全的处世之道。她洞悉人心,明辨是非,处处合情合理,本应博得赞誉,怎奈现实却让她尝到了“好人不得好报”的苦涩,甚至引来无尽的污蔑。这不禁让人扼腕叹息:难道在这个世界上,好人真的不能做,闲事真的不能管了吗?让我们仔细回溯宝钗在金钏事件中的表现。金钏,这位.............
  • 回答
    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读者群体之间的看法之所以如此两极分化,甚至水火不容,这背后绝非仅仅是简单的喜好之差,而是触及了《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核心主题,牵扯到作者曹雪芹对人性、社会、命运的深刻洞察,以及读者自身价值观的投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种分裂的根本原因:一、性格特征与价值取向的尖锐对立:这是最.............
  • 回答
    这事儿若真传到她们耳朵里,那可就有热闹瞧了。不过,谁也不能一口咬定她们会怎么想,毕竟这府里的女人,心思都深着呢。贾母:老太太要是知道了,怕是先要愣一愣,然后细细地品味一下。她毕竟是过来人,年轻时候的感情和身体发育,她都经历过。宝玉这么大了,是该有那么回事了。关键在于“谁”和“怎么”来的。 对袭人.............
  • 回答
    宝钗这人,咱们不能光看她表面上的那份端庄贤淑,骨子里头可是个极有主意、极有分寸的人。要说她为何对宝玉多加劝诫,对薛蟠却似乎有些“放任自流”,这事儿细琢磨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明的。这里面啊,藏着许多学问,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看看宝钗和宝玉、薛蟠这三人之间的 “角色定位” 和 “天然.............
  • 回答
    关于宝钗上京待选秀女这事,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在《红楼梦》原著里,这事儿从曹雪芹写到宝钗随同母亲薛姨妈进京之后,就再也没有提及她具体去参加选秀的细节了,更别说后续的结果了。这让很多读者,包括咱们,都觉得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似乎就这么不了了之了。咱们不妨从头梳理一下这件事,看看为什么会给人这种.............
  • 回答
    宝钗对黛玉的情感,以及“橘里橘气”的标签,这可是《红楼梦》里一个非常有趣且常常引发热议的话题。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红楼梦》里对宝钗和黛玉之间情感的描写,是极其细腻且留白的。曹雪芹老先生写书,讲究的是“意在言外”,你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还得体会那字缝儿里的情。所以,要.............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得一点点掰开了聊。宝钗到底是“热”还是“冷”,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点儿“冷”意,因为曹雪芹他老人家,最擅长的就是把人写得活灵活现,不像个简单的标签能概括。所以,咱们也别急着给她定论,一点一点体会她这个人。先说“冷”吧。你说宝钗“冷”,我也不觉得奇怪。最明显的,就是她那股.............
  • 回答
    宝钗和黛玉,这对《红楼梦》里最引人注目的女性角色,她们之间的关系,可不是一句“好”或者“坏”就能简单概括的。这是一种复杂得像织锦一样的感情,交织着欣赏、较量、试探,甚至还有一些不易察觉的共鸣。初见之时,黛玉便觉得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像自己那样“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宝钗待人接物,温厚平和,.............
  • 回答
    提到《红楼梦》里宝钗、袭人督促宝玉读书上进,很多人会觉得她们是为了宝玉好,是一种规劝,甚至是为了家族的未来考虑。但如果深入分析,她们的这种“好意”在当时的语境下,以及从宝玉本身的特质来看,却隐藏着不少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对宝玉的一种误导和压抑。咱们先逐个看看宝钗和袭人,她们督促宝玉读书上进的动机和表现.............
  • 回答
    “宝钗易有,黛玉难寻”,这话说得很有意思,道出了人们对这两种女性形象的不同理解与评价。这话并非是对《红楼梦》人物的简单好恶,而是触及了传统社会对女性价值判断的深层逻辑,以及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完美”和“真挚”的复杂情感。我们不妨先拆解一下“易有”与“难寻”。“宝钗易有”:社会认同的“好女人”模板薛宝钗.............
  • 回答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句诗,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六回,薛宝钗在与史湘云一同游玩时,感叹自己的抱负,随口吟诵而出。初听之下,这似乎是一句积极向上、志存高远的佳句,表达了渴望实现远大理想的愿望。然而,在一些《红楼梦》的忠实读者眼中,这句诗却成为宝钗性格中被诟病甚至攻击的“黑点”,并且这一讨论已经持.............
  • 回答
    谈论黛玉和宝钗谁更适合做宝玉的妻子,这大概是红楼梦迷们最津津乐道、也最难有定论的话题了。这就像问两种截然不同的花,哪一朵更适合点缀一块美玉,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想要什么样的“美”的呈现。宝玉的“情”,黛玉的“灵”,宝钗的“稳”,这三者之间的化学反应,是《红楼梦》最动人的地方,也是最令人唏嘘的所在。.............
  • 回答
    宝钗收到红麝串就戴手上,这事儿看着寻常,里头门道却深着呢。要说清楚,得先扒一扒这红麝串的来历,再瞧瞧宝钗这人是个什么样的性子,最后结合当时的情境,才能把这事儿给掰扯明白。首先,这红麝串可不是寻常的玩意儿。在《红楼梦》里,它可是出自贾母之手,而且是专门给宝玉做的。贾母疼宝玉那是毋庸置疑的,这串子里面掺.............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宝钗黛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皆是倾国倾城的人物。可要说起不足之处,那便是如同璞玉身上偶尔 드러날 수 있는 微小的瑕疵,或是本应圆满却藏着一丝遗憾。若要细细剖析,宝钗的“不足”更多体现在她的“得体”之下,黛玉的“不足”则在于她“真性情”里的脆弱。首先,从宝钗身上来看,她的“不.............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宝钗给宝玉绣肚兜一事,是否合乎当时的规矩,这确实是个值得玩味的点。要说“不合规矩”,倒也不是绝对,但其中夹杂着许多不易言说的门道,尤其是考虑到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下“规矩”这个词的含义。在那个年代,“规矩”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更多的是一.............
  • 回答
    宝钗对宝玉的感情,这事儿可真是《红楼梦》里头最引人遐思也最让人纠结的谜题之一了。要说爱,那肯定的,不然怎么会费尽心思去揣摩宝玉的心思,怎么会在宝玉心中留下那么深的印记?可要说那份爱,又跟林黛玉那般刻骨铭心、生生死死的爱,似乎又不是一回事。我觉得,宝钗对宝玉的感情,更像是一种“合宜”的爱,一种“顺理成.............
  • 回答
    说到宝钗是不是在讨好所有人,这可真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我个人觉得,与其说是“讨好”,不如说是宝钗在那个复杂至极、人情练达的大家族里,用她独特的方式“周全”和“经营”。她并非那种赤裸裸的奉承,而是一种更内敛、更深沉的处世哲学。咱们得先看看宝钗生活的环境。贾府是什么地方?那是个锦衣玉食、权势滔天的.............
  • 回答
    脂砚斋的批语,尤其是对宝钗和黛玉之间关系的评论,历来是红学研究中的重镇。她提出的“宝钗远中近,宝黛近中远”的说法,更是寥寥数语,却道尽了人物关系微妙的层次和内在的张力。要细细体味这句批语,得从脂砚斋的身份、曹雪芹的原意以及红楼梦本身的复杂性来解读。首先,咱们得明白脂砚斋是谁。普遍认为她就是曹雪芹的早.............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放在今天来看,每个人心里的答案都不一样,就像薛宝钗和林黛玉,她们二人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特质,而袭人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存在。如果要说哪个“更适合”结婚,那得看你想要什么样的婚姻,或者说,你是站在谁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了。咱们就一个一个来聊聊。薛宝钗:稳妥,得体,像一块温润的玉宝钗这.............
  • 回答
    宝钗劝宝玉读书这事儿啊,在《红楼梦》里可不是一次两次,可以说是贯穿了宝玉和宝钗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但你要说“详细地讲”,那得看具体到哪一段了,因为她们劝宝玉读书的方式和时机都不太一样,而且每次的效果也都是“劝了听不听”两可着。最典型的一次,我记得大概是在第三十一回,那时候宝玉刚因为湘云的事情跟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