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宝钗是在讨好所有人吗?

回答
说到宝钗是不是在讨好所有人,这可真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我个人觉得,与其说是“讨好”,不如说是宝钗在那个复杂至极、人情练达的大家族里,用她独特的方式“周全”和“经营”。她并非那种赤裸裸的奉承,而是一种更内敛、更深沉的处世哲学。

咱们得先看看宝钗生活的环境。贾府是什么地方?那是个锦衣玉食、权势滔天的大观园,里面住着一群各有心思、各有性格的人物。贾母是老祖宗,宝玉是掌上明珠,王夫人是当家太太,还有王熙凤这样精明强干的管家奶奶,以及一众姨娘、姑娘、太太、小姐们。每个人都在这个大染缸里,用自己的方式求生存,求体面。

在这种环境下,宝钗她作为一个寄居在贾府的姑娘,如果没有一套自己的生存之道,那可就很难立足了。她不像黛玉,有贾母的宠爱,有自己的才情做底气,也不像湘云,性格豪爽,不怕得罪人。宝钗她自小就跟着母亲受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教育,她明白“为人处世,方方面面都要顾到”。

咱们不妨一件件地来看:

对贾母: 宝钗对贾母可谓是孝顺得体。她不像黛玉那样直接,而是用一种更含蓄的方式,比如陪贾母说话,讲些老太太喜欢听的故事,或者在她身体不适时,主动去探望、照料。她会留意贾母的喜好,送些她认为合适的东西。这不仅仅是孝顺,也是一种对“最高权力者”的尊重和维系。你看,贾母对宝钗也是时常赞赏有加,认为她“有大家风范”。

对王夫人: 王夫人是宝钗的姨母,更是贾府的实际掌权人之一。宝钗对王夫人自然是极尽尊重,言听计从。她会帮王夫人分忧,把王夫人的话当成圣旨一样去执行。比如,她会主动劝说宝玉读书,劝说他早日成婚,这无形中也符合了王夫人对宝玉的期望。这种“懂事”和“体贴”,自然能赢得长辈的喜爱和信任。

对王熙凤: 宝钗和王熙凤的关系就更微妙了。王熙凤是管家奶奶,手中权力很大,而且为人精明,不好惹。宝钗不会去跟她针锋相对,而是会保持一种合作的态度。她会适当地迎合王熙凤,在一些事情上配合她,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如管理上,也会流露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但绝不会锋芒毕露,而是让王熙凤觉得她是有分寸的,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这种“知进退”,在贾府这样的环境中,是生存的智慧。

对宝玉: 宝玉是宝钗最大的“目标”之一,也是她爱情的归宿。她对宝玉的“好”是显而易见的。她会给宝玉讲道理,劝他上进,在他生病时照顾他,给他送燕窝。但同时,她又不像黛玉那样,情绪化地去迎合宝玉的喜怒哀乐。宝钗的“好”,更多的是一种“贤妻”的形象,一种温柔敦厚,一种有条理的生活指导。她知道宝玉的“根”在哪里,也知道如何去“拉拢”他,让他认可自己。

对其他姐妹和下人: 宝钗对其他姐妹,比如湘云,她会真诚地关心,甚至拿出自己的金锁和湘云的玉配对,寓意“金玉良缘”。对那些丫鬟婆子,她也是恩威并施,既会给她们体面的待遇,也会在需要的时候,流露出自己的规矩和要求。她从不轻易得罪人,总是保持一种和善、周全的姿态。

所以,与其说宝钗是在“讨好”,不如说她是在“经营”自己的人生,经营自己在这个大家族里的位置。她有着非常清醒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的处境,也知道如何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她的“好”,不是虚情假意,而是建立在她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之上,是一种“处处留心,事事留心”的生活态度。

当然,也有人会批评宝钗“世故”,认为她太会做人,不够真性情。这一点我也不否认。因为在那个时代,在一个复杂的大家庭里,过于真性情,往往是最容易受伤的。宝钗选择了一条相对稳妥的路,一条“既要得体,又要得人”的路。

所以,在我看来,宝钗不是在“讨好”所有人,而是在“周全”所有人,在“经营”好自己与周围所有人的关系。她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人情复杂的世界里,尽量让自己活得更好,更体面,也更有底气。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也是一种人生哲学。她或许没有黛玉那样纯粹的爱情,也没有湘云那样自由的性情,但她拥有的是一种更稳固的立足之地,一种更长远的打算。

总而言之,宝钗的“好”,是她在大观园这个舞台上,扮演好自己角色的一种方式。她懂得如何让别人舒服,如何让自己不被孤立,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这是一种能力,一种在那个时代,能让女性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以前曾经见过这么一个说法,说一个聪明人大概率上是一个好人,反之一个坏人大概率上不是因为他坏而是因为他蠢。

这个说法有些极端,当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仔细想想大部分情况下也还是说得通的。

道德规范说白了就是一套长期的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准则,是千百年来凝练下来的指导规范。如果无利可图,自然不会有人尊崇它,它也不可能存活到今天。当然时代大变迁导致的新旧道德冲突又是另外的特殊情况。

因此,以红楼梦的薛宝钗而论,竭尽全力结好身边所有接触的人,做一个模范淑女,这本身就是利益最大化的做法。看似讨好所有人,其实最终讨好的其实还是自己。

早年看到一个故事,说战国时代的吴起治兵,与将士同吃同睡,他手下一个士兵腿上长了脓包,吴起就亲自用嘴把脓给士兵吸出来。士兵的母亲听说这件事,伤心的痛哭。有人问这个老妇人,“吴起将军这么爱护您的孩子,你为什么要哭啊?”老妇人说,“早年吴起将军给我的老公吸脓,结果我老公战死了;然后他又给我大儿子吸脓,结果大儿子也战死了;如今他给我这个小儿子吸脓,我的小儿子估计命也不长了。”故事的结尾,吴起那个士兵感念吴起将军的恩德,奋勇杀敌果真战死沙场。

故事的真实性不必太过纠结,战国时代冒用名人来编故事的事情比比皆是。吴起的名声不是特别好,把他描绘成功利极致化代表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政治正确。

但是,故事的内核其实是对的。与人为善就等于是围棋里的伏子,指不定何时就会发生巨大的作用。一个聪明的功利主义者,应该是不会放弃任何机会跟身边的人结善缘的。可问题的关键在于,除了功利人是否还应该有些其他的东西呢?

我读《红楼梦》的时候并不是很喜欢薛宝钗,并非她不聪明,也并非她不能干,只是不知道为何就觉得她似乎无时不刻不把功利放在第一位。她所说的每句话都滴水不漏,整本书里发脾气的次数屈指可数。一个人一时功利并不难,难的是时时刻刻都功利。若要做到这点,不仅仅要足够聪明看得远,算得清,更重要的是要在内心深处永远把功利放在第一位。

对比薛宝钗和林黛玉,我们无妨换个场景,假如是林黛玉跟贾宝玉结婚了,那么薛宝钗会如何?会生病?会自杀?会郁郁而终?实际上当宝玉出家后,薛宝钗的表现可谓是哀而不伤。因此可以想见,如果实现了木石前盟。那么薛宝钗大概会难过一段时间,而后把目标放在了另外一个人身上。

如果还是拿吴起的例子,吴起可以给士兵吸脓,但是却不会让士兵退役,更不会为士兵舍生忘死。同理,薛宝钗可以给所有人都行方便,但是只要涉及她自身利益,自身安危,她也绝对不会挺身而出,舍己为人。与之相反,林黛玉待人虽然看起来有些小性子,可是她却是可以做到“士为知己者死”的。

简而言之,薛宝钗擅长锦上添花,林黛玉能够雪中送炭。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把个人功利放在了什么位置。当然,林黛玉其实也并未真的能帮什么忙,以功利的标准来看,她添得乱可能更多。不过那更多的是由她寄人篱下的身份所决定。

回到问题上来,说薛宝钗所谓的“讨好”所有人,其实不准确,她无非是在经营自己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宝钗是不是在讨好所有人,这可真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我个人觉得,与其说是“讨好”,不如说是宝钗在那个复杂至极、人情练达的大家族里,用她独特的方式“周全”和“经营”。她并非那种赤裸裸的奉承,而是一种更内敛、更深沉的处世哲学。咱们得先看看宝钗生活的环境。贾府是什么地方?那是个锦衣玉食、权势滔天的.............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宝钗黛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皆是倾国倾城的人物。可要说起不足之处,那便是如同璞玉身上偶尔 드러날 수 있는 微小的瑕疵,或是本应圆满却藏着一丝遗憾。若要细细剖析,宝钗的“不足”更多体现在她的“得体”之下,黛玉的“不足”则在于她“真性情”里的脆弱。首先,从宝钗身上来看,她的“不.............
  • 回答
    要说这抄检大观园的事儿,那真是《红楼梦》里一桩震动人心的“大事件”。为什么同样住在园子里,林黛玉、探春、宝钗三个人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这背后可不是简单地“爱挑理”或“不爱挑理”能概括的,而是她们各自的性格、身世、处境以及对家族命运的理解,在那一刻集中地爆发出来。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咱.............
  • 回答
    宝钗对宝玉的感情,这事儿可真是《红楼梦》里头最引人遐思也最让人纠结的谜题之一了。要说爱,那肯定的,不然怎么会费尽心思去揣摩宝玉的心思,怎么会在宝玉心中留下那么深的印记?可要说那份爱,又跟林黛玉那般刻骨铭心、生生死死的爱,似乎又不是一回事。我觉得,宝钗对宝玉的感情,更像是一种“合宜”的爱,一种“顺理成.............
  • 回答
    要从《红楼梦》的原文中找出明确对比宝钗和黛玉门第出身高低的文字,其实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直接和简单,因为曹雪芹的笔法非常细腻含蓄,更多是通过人物的行为、言谈、生活细节以及他人对她们的评价来“暗示”而非“陈述”。但如果我们仔细梳理,还是能找到一些线索,能够佐证宝钗的家族背景和门第,相比于黛玉,是更为显赫和.............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确实成了不少人心中的“挡箭牌”,用来掩饰自己的私心、推卸责任,甚至挑拨离间。但要说为什么只有宝钗因此被骂得最凶,甚至被贴上“小心眼”、“虚伪”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在起作用,并非简单的“挡箭牌”理论就能完全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挡箭牌”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种预设的负面色.............
  • 回答
    87版《红楼梦》在处理原著中一些细节时,确实做出了不少改编,其中将宝钗灯谜之后贾政的内心独白移花接木给贾母,是比较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改编点。要深入理解为何这样做,我们得从原著的叙事逻辑和电视剧的艺术表现两方面来分析。原著中的设计:贾政的视角,暗示着权力与期望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钗所出的那个“怀金悼玉.............
  • 回答
    《红楼梦》里关于那癞头和尚,他为何要对黛玉说出那番“木石前盟”的预言,又为何会将那金锁给了宝钗,书中虽未明说,但细细品味,却能从中咂出一些意味深长的道理来。这与其说是和尚的“神力”,不如说是作者曹雪芹借他之口,点破了人生诸事,尤其是那情与缘的虚幻与无奈。首先说那癞头和尚对黛玉的“出家”之语。这得从黛.............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实际管理者,其精明强干、八面玲珑的性格,让她在众多人物关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她对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木石前盟”情愫的洞察与撮合,甚至几次三番地拿来打趣,这其中自有其深意,并非简单地因为她偏爱黛玉或厌恶宝钗。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细细掰扯王熙凤的出身、处.............
  • 回答
    关于87版《红楼梦》中元春向宝玉传意,促成宝玉与宝钗的“金玉良缘”,这是一个在原著中便有所伏笔,而在87版电视剧中被更加具象化、情节化的重要转折点。要详细讲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包括当时的背景、元春的考量、宝钗的优势,以及这一切如何巧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元春在贾府中.............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宝钗给宝玉绣肚兜一事,是否合乎当时的规矩,这确实是个值得玩味的点。要说“不合规矩”,倒也不是绝对,但其中夹杂着许多不易言说的门道,尤其是考虑到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下“规矩”这个词的含义。在那个年代,“规矩”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更多的是一.............
  • 回答
    宝钗收到红麝串就戴手上,这事儿看着寻常,里头门道却深着呢。要说清楚,得先扒一扒这红麝串的来历,再瞧瞧宝钗这人是个什么样的性子,最后结合当时的情境,才能把这事儿给掰扯明白。首先,这红麝串可不是寻常的玩意儿。在《红楼梦》里,它可是出自贾母之手,而且是专门给宝玉做的。贾母疼宝玉那是毋庸置疑的,这串子里面掺.............
  • 回答
    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让人忍不住去揣摩那些对宝钗“情有独钟”的人们,除了对这个角色本身的情感投射,背后还隐藏着哪些更深层次的心态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而且尽量不写得像机器分析那样生硬,就当咱俩闲聊一样哈。首先,最直接的一点,可能就是对“现实”的某种投射和认同。你看,87版《红楼梦》之所.............
  • 回答
    《红楼梦》里,探春对宝钗和黛玉的感情,与其说是一种“更喜欢”的明确选择,不如说是一种基于性格、价值观和实际交往的复杂体认。要详尽地分析这一点,需要深入探究探春自身的特点,以及她与宝钗、黛玉之间的互动细节。探春的性格与价值观:理性、有担当、重体面探春身上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她的“精明”和“有才”。在贾府这.............
  • 回答
    宝钗劝宝玉读书这事儿啊,在《红楼梦》里可不是一次两次,可以说是贯穿了宝玉和宝钗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但你要说“详细地讲”,那得看具体到哪一段了,因为她们劝宝玉读书的方式和时机都不太一样,而且每次的效果也都是“劝了听不听”两可着。最典型的一次,我记得大概是在第三十一回,那时候宝玉刚因为湘云的事情跟宝.............
  • 回答
    《红楼梦》中,当李纨和尤氏得知薛宝钗即将搬出大观园时,她们没有像王夫人或其他一些人那样表现出不舍或挽留之意,反而“相视而笑”。这个场景看似平常,细品之下,却能揭示出她们各自的处境、心境以及对宝钗离去这件事的复杂态度。首先,我们得明白李纨和尤氏在贾府的地位与处境。李纨是贾珠的遗孀,育有一子贾兰。在贾府.............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元妃端午节赐礼赏赐宝钗的东西比黛玉多,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件“偏心”的事,它牵扯到书中人物的身份、家族关系,以及作者曹雪芹通过这些细节所要表达的深层用意。咱们得一件件捋清楚。端午节的赐礼:细说分明先来看看那个关键的端午节。元妃省亲,大观园里热闹非凡,这是何等荣耀的场面。元妃作为皇妃,地.............
  • 回答
    要说贾母不喜爱宝钗,这恐怕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误解,甚至可以说是误读。 사실, 贾母对薛宝钗的态度,用“不喜爱”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也与书中呈现的种种细节有所出入。从表面上看,贾母确实没有像对黛玉那样,对宝钗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和亲昵。宝钗到贾府后,贾母对她也算是客气周到,给了她不少体面。比如,宝.............
  • 回答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确实是围绕这部巨著展开的最核心、最热闹的争论之一。很多人对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抱有保留甚至否定的态度,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文学上的考量,也有对原著精神的理解。至于曹雪芹如果健在,是否会安排宝玉和宝钗结婚,这更是个引人入胜的猜想,需要我们从原著的脉络和曹雪芹的创作意.............
  • 回答
    要说宝琴若没有许人家,贾母是否真会说与宝玉,这可真是个绕梁三日的问题,细细琢磨起来,就像《红楼梦》里那些精巧的丝线,牵扯着各个人物的性情、家风,还有那无处不在的命运。首先,咱们得掰开了说。宝琴是谁?那是薛姨妈的侄女,出身虽不如贾家显赫,但也是书香门第出身,名门望族,再加上她生得花容月貌,品格贤淑,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