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曾经见过这么一个说法,说一个聪明人大概率上是一个好人,反之一个坏人大概率上不是因为他坏而是因为他蠢。
这个说法有些极端,当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仔细想想大部分情况下也还是说得通的。
道德规范说白了就是一套长期的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准则,是千百年来凝练下来的指导规范。如果无利可图,自然不会有人尊崇它,它也不可能存活到今天。当然时代大变迁导致的新旧道德冲突又是另外的特殊情况。
因此,以红楼梦的薛宝钗而论,竭尽全力结好身边所有接触的人,做一个模范淑女,这本身就是利益最大化的做法。看似讨好所有人,其实最终讨好的其实还是自己。
早年看到一个故事,说战国时代的吴起治兵,与将士同吃同睡,他手下一个士兵腿上长了脓包,吴起就亲自用嘴把脓给士兵吸出来。士兵的母亲听说这件事,伤心的痛哭。有人问这个老妇人,“吴起将军这么爱护您的孩子,你为什么要哭啊?”老妇人说,“早年吴起将军给我的老公吸脓,结果我老公战死了;然后他又给我大儿子吸脓,结果大儿子也战死了;如今他给我这个小儿子吸脓,我的小儿子估计命也不长了。”故事的结尾,吴起那个士兵感念吴起将军的恩德,奋勇杀敌果真战死沙场。
故事的真实性不必太过纠结,战国时代冒用名人来编故事的事情比比皆是。吴起的名声不是特别好,把他描绘成功利极致化代表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政治正确。
但是,故事的内核其实是对的。与人为善就等于是围棋里的伏子,指不定何时就会发生巨大的作用。一个聪明的功利主义者,应该是不会放弃任何机会跟身边的人结善缘的。可问题的关键在于,除了功利人是否还应该有些其他的东西呢?
我读《红楼梦》的时候并不是很喜欢薛宝钗,并非她不聪明,也并非她不能干,只是不知道为何就觉得她似乎无时不刻不把功利放在第一位。她所说的每句话都滴水不漏,整本书里发脾气的次数屈指可数。一个人一时功利并不难,难的是时时刻刻都功利。若要做到这点,不仅仅要足够聪明看得远,算得清,更重要的是要在内心深处永远把功利放在第一位。
对比薛宝钗和林黛玉,我们无妨换个场景,假如是林黛玉跟贾宝玉结婚了,那么薛宝钗会如何?会生病?会自杀?会郁郁而终?实际上当宝玉出家后,薛宝钗的表现可谓是哀而不伤。因此可以想见,如果实现了木石前盟。那么薛宝钗大概会难过一段时间,而后把目标放在了另外一个人身上。
如果还是拿吴起的例子,吴起可以给士兵吸脓,但是却不会让士兵退役,更不会为士兵舍生忘死。同理,薛宝钗可以给所有人都行方便,但是只要涉及她自身利益,自身安危,她也绝对不会挺身而出,舍己为人。与之相反,林黛玉待人虽然看起来有些小性子,可是她却是可以做到“士为知己者死”的。
简而言之,薛宝钗擅长锦上添花,林黛玉能够雪中送炭。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把个人功利放在了什么位置。当然,林黛玉其实也并未真的能帮什么忙,以功利的标准来看,她添得乱可能更多。不过那更多的是由她寄人篱下的身份所决定。
回到问题上来,说薛宝钗所谓的“讨好”所有人,其实不准确,她无非是在经营自己罢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