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宝钗在宝玉午睡时给宝玉绣肚兜的行为是否不合规矩?

回答
关于《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宝钗给宝玉绣肚兜一事,是否合乎当时的规矩,这确实是个值得玩味的点。要说“不合规矩”,倒也不是绝对,但其中夹杂着许多不易言说的门道,尤其是考虑到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下“规矩”这个词的含义。在那个年代,“规矩”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共识、人情世故以及大家族内部不成文的默契。具体到男女授受不亲的层面,这是古代社会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礼教之一。按照最严苛的定义来说,一个未婚的年轻女子,在没有长辈在场、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亲手为另一个未婚男子缝制贴身衣物,这在很多人看来是逾越了男女界限的。

宝钗当时是给宝玉绣肚兜,这件东西是贴身穿的,上面承载着绣者的心意和祝福,是极为私密且贴近身体的物件。虽然肚兜通常是外衣下面的内衬,但其贴近身体的属性,还是让这种亲密接触带上了某种特殊的意味。宝钗是宝玉的表姐,虽然两人年龄相仿,但毕竟是表兄妹,且在大家族中,长辈对晚辈的管教和男女之间的交往界限是看得极重的。如果这件事被一些讲究体统的族人(比如宝钗的母亲薛姨妈,或者黛玉那样心思细腻的人)知晓,难免会落下闲话,认为宝钗行为有些过于“熟稔”或“逾矩”。

再者,宝玉身边本就有丫鬟伺候,尤其是像袭人这样的心腹丫头,按理说缝制男子的贴身衣物,应该是她们的职责范围。宝钗作为大家闺秀,日常的针线活儿或许有,但通常是做些女红、描鸾绣凤之类的,直接为男性缝制贴身衣物,确实不太符合大家小姐的身份和行为规范。这有点像现在,一个女孩子直接给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男孩子织毛衣,尤其是贴身的,总会让人觉得关系过于亲近了。

然而,事情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还要看到宝钗的动机和当时的具体情境。宝钗以她一贯的“端庄”“贤淑”形象示人,她并非出于什么轻浮之心。当时的背景是,宝玉在自己住处午睡,身上本就穿着旧的肚兜,可能有些不合身或者旧了,宝钗看到了,出于关心和体贴,加上自己正好有时间,便动了心思去绣制。这其中包含着她对宝玉的关照,也透露出她希望在宝玉面前展现自己贤良淑德的一面,塑造一个“懂得为人处世之道”的形象。

而且,宝钗的绣工是极好的,她绣出来的肚兜,自然是比寻常人缝制的要精美许多,上面可能还带有她寄托的寓意。这与其说是“不合规矩”,不如说是宝钗在用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她对宝玉的感情和期望。她想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宝玉,去引导他走上“正途”,而这种“关怀”也包括了在生活细节上体现出来。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

宝钗的“笼络”与“经营”: 宝钗深谙世事,她知道在贾府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想要立足并得到认可,光靠美貌和聪明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宝玉的关系。她对宝玉的“好”,一方面是出于真心,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经营”。亲自为宝玉缝制肚兜,是一种非常亲近且独属于“家人”才会做的事情,这能拉近她与宝玉之间的距离,让他感受到她的体贴和不同于旁人的关怀,从而在宝玉心中留下更深的印象。

与黛玉的对比: 宝钗的这一举动,与黛玉的行事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黛玉虽然也关心宝玉,但她更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的关心往往体现在言语的试探、诗词的唱和以及偶尔的争执中。她不擅长也不屑于用这种“亲力亲为”的方式去“经营”关系。宝钗的亲手缝制,恰恰是她与黛玉最本质的区别之一——宝钗更懂得如何用实际行动去收拢人心,而黛玉则更注重精神上的契合。

当时的微妙情境: 当时宝玉身边有袭人,但袭人毕竟是丫鬟,她的关怀是主子对仆人的关怀。而宝钗是表姐,是同辈的亲戚,她的关怀则带有了更多“亲人”甚至“准家人”的意味。她做的这件事,可以看作是她试图将自己定位在宝玉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位置上,超越了普通的亲戚关系,向着更亲密的联系靠拢。

所以,要说宝钗的行为是否“不合规矩”,答案可能更偏向于“在传统规矩的边缘试探”,或者说,是一种带着特定目的的“变通”。从最刻板的礼教角度来看,确实有些亲密了。但从人情世故、家族关系以及宝钗自身的性格和目的来看,这又是一种非常“合情合理”的手段。她并没有做什么出格到会被立刻指责的事情,只是用一种极为细腻、含蓄的方式,向宝玉展现了她的贤惠和深情,也在无形中为自己将来在贾府的地位做铺垫。

这正是《红楼梦》的妙处所在,它不像某些小说那样将人物的好坏和行为的对错泾渭分明,而是将人性的复杂、环境的压力以及情感的纠葛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品读之后,对人物的行为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宝钗缝制肚兜的行为,与其说是简单的“合不合规矩”,不如说是她这位心思缜密、能力出众的女性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在情感和生存的双重驱动下,所做出的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记得以前回答“

《红楼梦》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 苏雯滟的回答

时还跟一位知友讨论了好久连午饭都没顾上吃哈哈哈哈。

首先还是摆明立场,无意黑宝钗,无意黑宝钗,无意黑宝钗,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然后我认为这个行为还是不太合当时的规矩的。

原因一,古代有个害死人的封建礼教叫做”七年男女不同席“,大家族的青年未婚男女(且排除亲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等不可结婚的情况)单独同处而且还是在卧室是比较出格的(穷人家里一间屋半间炕那没办法)。虽然曹雪芹家是包衣,不过书里的贾家我认为是汉族贵族家庭比较靠谱,所以应该也是普遍接受男女大防的,只不过贾宝玉太受宠所以可以在内帏厮混,是个例外。

贴两段原文佐证,没兴趣可以不看。

一是林黛玉进贾府,王夫人叮嘱她和宝玉保持距离,林黛玉的反应是惊讶:”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说明她虽然年纪小,也知道在她这个阶层里这个岁数的兄弟和姊妹一般没机会见面的,觉得王夫人说的简直不可思议啊,表哥咋样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又见不着他┑( ̄Д  ̄)┍。

另外就是贾家各项重大活动时候,男女都是分开的,包括但不限于葬礼、祭祖、各种宴会等等,以过年的宴会为例,屋里是女眷,”廊上几席,便是贾珍,贾琏,贾环,贾琮,贾蓉,贾芹,贾芸,贾菱,贾菖等“,可见男人们都是在外面的,包括比宝玉小的贾环贾琮(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不受宠进不去),所以宝玉绝对是个例外。

稍有变通的是中秋节,因为人少把几个姑娘叫出来和男性亲戚坐了一桌(居中贾母坐下,左垂首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垂首贾政,宝玉,贾环,贾兰……贾母笑道:“……今日就这样,太少了……如今叫女孩们来坐那边罢。”于是令人向围屏后邢夫人等席上将迎春,探春,惜春三个请出来)。但即使是这样,注意请出来的也是三位姓贾的姑娘,其他女眷还是在围屏后面的。宗族内部貌似男女大防并不是那么严,我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就说,为什么了林黛玉那么”爱吃醋“(无贬义)但从不吃应叹息三姐妹的醋,因为她知道同姓不婚,她们和贾宝玉不能结婚对她不构成威胁。

唯一例外是元春省亲,即使亲爹都要隔着帘子的情况下元春特批宝玉可以到她跟前来,主角光环啊……

但是,以上所有情况都是有三个以上围观群众的呀,孤男寡女共处一室的情况绝对绝对出格(嗯,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也必须出格啊,林黛玉刚来的时候多么在乎男女大防的都被贾家人同化了……)

原因二:做的不是别的衣物而是肚兜,我认为这也是有些出格的。

上面有回答提到女孩子是可以给男亲戚做针线的,没错,问题是做什么。探春和宝玉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在大观园里血缘关系应该是最近的了,她给宝玉做的是什么呢?鞋(27回,”我还象上回的鞋作一双你穿“)。

林黛玉算是女票了,做的是香囊,已经比较私密了,不过还不是贴身之物(宝玉已见过这香囊……因忙把衣领解了,从里面红袄襟上将黛玉所给的那荷包解了下来,递与黛玉瞧道:“你瞧瞧,这是什么!我那一回把你的东西给人了?"林黛玉见他如此珍重,带在里面,可知是怕人拿去之意,说明荷包带在外衣里面,但也没有贴身),史湘云是表妹,袭人托她做的针线也是鞋和结子(袭人笑道:“……又瞧了会子我前日粘的鞋帮子,明日还求他做去呢。”……袭人见说这话,将手一拍,道:“是了,是了!怪道上月我求他打十根蝴蝶儿结子……”)

然而宝钗居然帮忙做了贴身带的肚兜,虽然真情流露很可爱但还是出格了(话说就是这样有些出格的举动才能表现她对宝玉深深的爱)——但还是出格了。

另外不赞同楼上某位说的肚兜是小孩子玩意……且不说肚兜是当时许多成年女性的内衣,单说宝钗的话“这么大了,还带这个?"就说明这是不正常情况,不能以小孩子带肚兜的情况来类比,这跟比如她听说哪个亲戚生孩子了给婴儿做件肚兜是不同的……

就这两点吧,和一个睡着了的男性独处卧室出格,给男性做贴身衣物出格,我只能说还好宝钗她爹不是海瑞,嫂溺叔要不要援都需要讨论的社会真是让人没话说……

user avatar

绝对不合规矩。

宝玉睡觉,宝钗坐在边上,也许你觉得宝玉盖着被子严严实实,所以宝钗坐在边上肯定没有什么。但是宝玉睡觉不是老老实实的,是会乱动的。“如今天气热,睡觉都不留神,哄他带上了,便是夜里纵盖不 严些儿,也就不怕了”,而且宝玉当时身上是穿着一个肚兜的,“他身上现带的那一个呢”。

宝钗道:“嗳哟, 好鲜亮活计!这是谁的,也值的费这么大工夫?”袭人向床上努嘴儿。宝钗笑 道:“这么大了,还带这个?”袭人笑道:“他原是不带,所以特特的做的好了,叫他看见由不得不带。如今天气热,睡觉都不留神,哄他带上了,便是夜里纵盖不 严些儿,也就不怕了。你说这一个就用了工夫,还没看见他身上现带的那一个呢。”宝钗笑道:“也亏你奈烦。”

袭人在的时候,袭人说宝钗没看见宝玉身上那个,而袭人在宝玉床边,肯定是一直给宝玉盖好被子的。

但是……袭人走了。然后黛玉来了,重点来了,这个时候黛玉眼里的宝玉第一眼看到的是:“只见宝 玉穿着银红纱衫子,随便睡着在床上”,说明宝玉睡觉又不老实了呀。

不想林黛玉因遇见史湘云约他来与袭人道喜,二人来至院中,见静悄悄的,湘云便转身先到厢房里去找袭人。林黛玉却来至窗外,隔着纱窗往里一看,只见宝 玉穿着银红纱衫子,随便睡着在床上,宝钗坐在身旁做针线,旁边放着蝇帚子,林黛玉见了这个景儿,连忙把身子一藏,手握着嘴不敢笑出来,招手儿叫湘云。

你一个姑娘坐在睡着的男孩子的床边这当然没什么的,但是所谓的避嫌是避什么呢。就是为了这种情况呀。宝玉原本是有袭人在身边的,肯定是规规矩矩严严实实的睡着的,因为有细心的袭人会给他盖被子。但是现在丫鬟袭人走了,宝玉睡着睡着,就变成“随便睡着在床上”,“穿着银红纱衫子”。你宝钗离得这么近是不是确实有些不对劲呢。

如果你在裸睡,而你现在盖得严严实实,保证一点都不走光,我让一个男孩子走进来坐在你的床边,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如果你还很喜欢踢被子,你什么想法?
古人本来就很保守,穿白色长袖内衣还觉得自己是没穿衣服呢。
更不用提宝玉在袭人的嘴里是睡觉很不老实的,还要带个肚兜挡挡风的,带个肚兜挡挡风,说明他除了肚兜其他的衣服根本挡不住风,要么就是根本除了肚兜就是裸睡,要么就是穿的衣服非常薄非常透,在古代这就等于裸睡。

打个比方,对面的邻居夏天穿着睡衣在家,如果你远远地看到,再聊两句天,也没什么,大家都不觉得有多少暧昧。但是如果你单独跟她两个人在一个房间,你俩是一男一女,这真的实在太暧昧了。

所以,宝钗竟然事先想不到这点,我不是太相信。
宝钗这里真的是非常刻意的,她就是不走。即使袭人走了,宝钗也可以到外间坐,可以离开。
在刚来的时候,仙鹤在睡觉,丫头们都睡着了,宝玉也睡着了,这个时候转身走人是最正常的,但是她不走。
到了宝玉身边,突然跟袭人说话,袭人被吓了一跳,可见宝钗连走路都没有声音。那你走路都没有声音,你也知道不应该打扰别人,你非要来干嘛啊。
跟袭人说话,袭人一开始是不开口的,因为顾及到宝玉睡觉。
这个时候宝钗也应该走了。
但 是她就是不走。拉拉杂杂的说了一堆,就是不走。袭人说要走走,让她坐坐,她就坐着不走。袭人回来了,她听到了宝玉的梦话,又听到了袭人说黛玉和湘云来过 了,问她有没有见到黛玉和湘云,她终于想起来跟袭人说袭人当上准姨娘了。
这就是她说的她来的目的,反正我没看出来她这个目的。她只是想到了一个很不着痕迹的真实的事来掩盖她自己的目的。
湘云约着黛玉来给袭人道喜,但是来了之后,湘云先去袭人的房间,而黛玉就去宝玉的房间,这就是是否是来道喜的区别。因为湘云来的时候也是丫头们都在睡觉,跟宝钗来的时候外面的情景是一样的,但是她就没有直接去宝玉房间,去了袭人房间。只有湘云是真正来找袭人的。而黛玉很明显是来找宝玉的,袭人就是顺便。宝钗跟黛玉是一样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想林黛玉因遇见史湘云约他来与袭人道喜,二人来至院中,见静悄悄的,湘云便转身先到厢房里去找袭人林黛玉却来至窗外,隔着纱窗往里一看。

她前面跟袭人扯了半天,怎么就不说准姨娘这事儿呢。就是袭人说出去走走,让她坐的时候,这个时机实际上是最好的时机,可以说我来是为了告诉你这件事,你走我也走了,不打扰了云云。但是她没在最 好的时机做,非要尴尬的坐在那里。

宝钗来是来宝玉的,即使宝玉睡着了,她还是不想走。后来听到了宝玉的梦话,然后怀疑黛玉和湘云都听到了,这时候实在是坐不下去了,就跟袭人说,我来不是来找宝玉是来找你的,恭喜你当上准姨娘了。这就是宝钗的高明之处,永远不让自己陷入太过尴尬的地步,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即使是真的在尴尬的境地(宝玉梦话,并且可能黛玉湘云都听到了),也永远不表现出来。

所以,我个人是同意宝钗对于宝玉是有些不同的,可能不到刻骨铭心那么夸张,但是心是肯定动过的。

user avatar

不很同意三从四德的说法。行己有恥,动静有法,是谓妇德。如果硬要套用,宝钗的行为依然是不守规矩的。大中午跑到男孩子家串门,发现人家在午睡,不走不说还在卧室坐下了。和袭人聊天也就算了,袭人要离开宝钗还不走,就坐人家床前看着人睡觉…想象一下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是多么诡异,即便是现代人也够亲近了。这件事若发生在宝玉和黛玉之间也许没什么,他俩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情分,向来不避嫌疑。可宝玉和宝钗从来没有过这种情分,好到可以在卧室里看人睡觉。正因为这种情不自禁地失神越礼,黛玉看到了才会笑着要打趣,湘云也想笑但努力憋住了。宝钗总想一头热地关心宝玉,可惜宝玉就是不看重她。所以这件事明显是宝钗内心的投射,她想亲近宝玉,关心宝玉,走进他的生活而不得,所以情不自禁的留在卧房,情不自禁拿起宝玉的贴身衣物开始刺绣。可我从未觉得这件事是宝钗的黑点,真情流露难道不可贵吗?我们歌颂宝黛之间互诉衷肠心有灵犀,那为什么宝钗对宝玉的感情就要受抨击呢?即使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宝钗就算稍有越礼,也没有坏了什么男女之大防,在这部最不屑虚伪封建礼教的书里怎么能叫黑?不能因为木有主角光环就不允许人家爱了呀。( ̄Д ̄)ノ


再说说袭人。袭人这件事做得也不合丫头的本分,既然你要看着少爷做针线活,临走也该找其他的丫头照看才对,人家大小姐跟你再好也是两个阶级的人。而袭人为什么会主动要拜托宝钗留下,也是处于类似的下意识心理。在这件事前后,已经多次出现宝钗和袭人思想上的合辙和互相欣赏,拿对方当自己人。她们都有着最守礼懂事的名声,遵守着最正统的道德规范,劝宝玉追求最主流的仕途经济学问,也都表现出对宝黛之间不可取代的深情的醋意和不理解。所以俩人见面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占领宝玉的同盟感。就像王夫人看中袭人懂事识大体,把宝玉托付给袭人,认为只有她与宝玉亲近还不会教坏了他;袭人也自然而然想把宝玉托付给她最钦佩信任的人。黛玉和宝玉的亲近在袭人眼中明显是越礼,再加上那股说不出的醋意,袭人对黛玉是很不满的。而宝钗在袭人眼中最守规矩识大体和自己投契,自然亲近她。在各种潜意识的作用下,袭人和宝钗两个向来行为挑不出错处的人,在大家看不见的时候一起越礼了(其实也被湘云黛玉看到了)。情和礼的冲突,恰恰在No.1封建大家闺秀和模范丫头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user avatar

发乎情却没有止乎礼。

合理不合理,黛玉和湘云的态度就可以说明了,就算放在现在也不是很妥当。肚兜是很私密的物件儿了,袭人的汗巾儿被送人,她这么生气,也是一样的道理。

不过,我却喜欢这样的宝姐姐。一处是这里,一处是她为宝玉流泪,都是宝钗少有的真情流露的地方。宝钗是冷静自持的冷美人儿,花儿粉儿都不爱,住的屋子像雪洞,几乎没有小女孩的那种娇憨天真,唯有这两处,让我感觉到她的深藏的少女情怀,这是她压制不住的“热毒。

人人都说黛玉苦,其实宝钗何尝不苦?!小小年纪,就要压抑自己的本性,早早的成熟,“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子,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尽管是宝钗是主动选择的这种生活,但每每读来,还是她觉得她苦啊苦,苦到不自知啊……

我最喜欢宝钗是金兰契,我认为宝钗是少数真心疼爱黛玉的人(对湘云则不是太真诚,题外话),但还是不及缝肚兜的宝姐姐可爱!

会流泪、会脸红的宝姐姐,和会说“放屁”“母蝗虫”的黛玉一样,可爱极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宝钗给宝玉绣肚兜一事,是否合乎当时的规矩,这确实是个值得玩味的点。要说“不合规矩”,倒也不是绝对,但其中夹杂着许多不易言说的门道,尤其是考虑到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下“规矩”这个词的含义。在那个年代,“规矩”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更多的是一.............
  • 回答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史湘云和翠缕关于“阴阳”的这场对话,看似闲聊,实则蕴含着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风气、个人命运以及人情冷暖的深刻洞察,也折射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话说史湘云在得知宝玉和黛玉因为那件金麒麟之事闹别扭后,心下挂念,又因为自己性子直率,忍不住想去探望。翠缕是湘云身边的丫鬟,心思细密,懂得.............
  • 回答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林黛玉因感春日伤怀,身心疲倦,在潇湘馆中偷睡,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香艳而又带着淡淡忧伤的联想。这一回的情节,与之前的“宝钗扑蝶”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二者在描绘女性青春期细腻幽微的情感和生理反应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联系:“宝钗扑蝶”——第.............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一连串的遭遇让她忍不住落下了眼泪。这泪,可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她内心深处多种复杂情感的交织与爆发。首先,故国之思,骨肉分离的伤痛是她哭泣最直接的原因。 黛玉的母亲贾敏已经去世,父亲林如海也病重在床,她此番进贾府,可以说是孤身一人,远赴他乡。回想起往日在家中的温馨,父.............
  • 回答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省亲,命众姐妹各作一诗,并亲笔御笔题写在各景致的匾额上。在众多姐妹的诗作中,元春独独盛赞贾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为“最好”,这其中缘由,细品之下,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从诗歌本身的意境与情感来看,《杏帘在望》之所以能打动元春,在于它准确地捕捉并升华了元春省.............
  • 回答
    《红楼梦》第十四回,林如海去世的消息传来,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反应,看似简单直接,实则暗流涌动,各自的言行举止背后,都透露出不同层次的意味。这其中,不仅仅是丧亲之痛的哀悼,更是家族权力格局微妙变化下的个人考量与情感流露。王熙凤:雷厉风行的“女强人”下的精明算计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触动当昭儿带着林如海的死讯回.............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让贾宝玉和王熙凤遭受病痛折磨的马道婆,其身份的确切描述,书中并没有用一个单一、明确的词语来概括。然而,通过文本的细节我们可以抽丝剥茧,拼凑出她大概的“职业”和“路数”。首先,从她的名字“马道婆”来看,“道婆”这个称谓本身就指向了一个与道教有关的女性修行者或从业者。在中国传统.............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的开篇,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宝玉的登场,其中关于他发型的描写,一直是读者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有趣的解读。有人认为,那“一头乌油的黑发,如鸦片烟膏一般,油光发亮”的描述,似乎暗示着一种非洲特色的发型,例如细密的辫子。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曹雪芹的描写置于当.............
  • 回答
    《红楼梦》第七十回末,众人到大观园试才,玩乐一番后,兴致勃勃地放起了风筝。这短短的放风筝场景,却暗藏着许多端倪,为后续情节埋下了伏笔,也揭示了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这里面发生的事情,细细看来,颇有嚼头,绝非寻常孩童玩乐那么简单。首先,咱们来说说这放风筝的场景本身。大家你争我抢,都想展现一下自己的技艺。.............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姨妈(薛蟠之母)留在贾府并非简单的“赖”字,而是多重社会关系、家族利益与个人处境交织的复杂结果。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解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家族联姻与利益捆绑1. 贾府与薛家的姻亲关系 薛姨妈作为薛家次女,其婚姻已与贾府形成紧密联系。贾母对薛姨妈的宠爱(如“薛家女儿最会来事”).............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关于晴雯与宝玉是否发生过性关系,在《红楼梦》的文本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描写。这是曹雪芹有意为之的留白,也因此成为读者和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呈现相关的论据和观点:一、 文本中的暗示与模糊之处: 亲密且超越主仆的关系: 晴雯是宝玉最喜爱的丫.............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的命运如同一株风中的绛珠仙草,飘摇不定,令人扼腕。她与贾宝玉之间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是整部书最动人心魄的篇章,也是她人生轨迹最重要的锚点。然而,一旦我们脱离了这个最核心的“宝黛爱情”,去设想黛玉的“如果”,去探讨她除了宝玉还能嫁给谁,那便是在曹雪芹精心编织的命运之网中,进行一次充满想.............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就像问“世界上最美的花是什么?”一样,答案很主观,也很难有绝对的定论。但如果非要我说《红楼梦》“真的很好吗?”,我的回答是:对于那些愿意花时间和心思去品味它的人来说,是的,它真的非常非常“好”,好到难以用简单的语言来形容。但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直白的、快节奏的故事,或许它就不会那么对.............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虽然普遍认为是曹雪芹,但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得多的故事,充满了曲折的考据和不同的声音。我们先来谈谈最主流、也是最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多方面的证据之上,其中最核心的,也是最让人信服的,来自于书中的.............
  •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最难忘的场景,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因为曹雪芹的笔下,那些人物和故事,就像刻在了心里一样,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如果非要选几个最触动我的,那大概是这几个吧。一、宝黛初会,木石前盟的初启,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与心动。第一次读.............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在满汉全席里,我最想尝哪一道菜一样,真是个甜蜜的烦恼。《红楼梦》里的丫鬟,个个都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性子。要是真能挑一个来伺候我,那可真是太难了!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我想我会选——袭人。当然,这可不是因为她多么花容月貌,也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得体周到到让人觉得“假”.............
  • 回答
    说到焦大,那可真是《红楼梦》里一个让人唏嘘的角色。他年轻时,那叫一个威风八面,是贾府里的“活活的烈士”,为老一辈的贾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到了老了,却落得个“人人见了,都嫌他嘴上没把门儿的”,被撵到街上,活得凄凄惨惨。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首先,咱们得说说焦大年轻时的“大功”。这事儿得追.............
  • 回答
    《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薛宝钗一家在贾府的居住情况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家族的经济状况、婚姻考量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咱们先说说史湘云。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叔叔婶婶养着的,算是寄人篱下。她的家境虽然曾经富裕,但因为父亲早逝,家业可能已经衰败。所以,她虽然性格开朗,像个男孩.............
  • 回答
    说到《红楼梦》里的冷香丸,这可真是一味奇妙的药,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药方的本身,更像是作者曹雪芹为我们精心调配的一种带有深刻寓意的象征。要说这冷香丸的深意,咱们得从几个层面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最直观的,冷香丸是用来治病,具体来说,是治薛宝钗的“热毒”。宝钗是什么人?她是那种“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