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宝钗上京待选秀女这事,怎么一点后文都没有了?

回答
关于宝钗上京待选秀女这事,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在《红楼梦》原著里,这事儿从曹雪芹写到宝钗随同母亲薛姨妈进京之后,就再也没有提及她具体去参加选秀的细节了,更别说后续的结果了。这让很多读者,包括咱们,都觉得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似乎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咱们不妨从头梳理一下这件事,看看为什么会给人这种“没后文”的感觉,以及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

宝钗上京,目的明确:待选秀女

首先得明白,宝钗这次进京,虽然说是为了避开金陵的乱子,但最根本、最实际的目的,就是她作为一名出身皇商家庭的贵族小姐,要进宫参加选秀,争取成为皇家的福晋或者侧福晋。这一点,在书中是说得很明白的。薛姨妈也明确表示过,宝钗要走“仕途经济”的路子,这句话虽然是说给宝玉听的,但实际上也是薛家对宝钗未来的一种规划和期盼。

为何原著中语焉不详?

那么,为什么曹雪芹没有像描写黛玉进贾府那样,详细描写宝钗的入京过程、初次露面、以及她在选秀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呢?这背后可能有几种解读:

1. 主题的侧重: 《红楼梦》的主题是围绕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展开的,以及贾府由盛转衰的命运。宝钗虽然是十二钗之一,但她的人生轨迹,尤其是与贾宝玉的关系,是服务于这个主线的。曹雪芹更想展现的是宝钗如何以她圆融、世故的一面融入贾府,与黛玉形成对比,以及她如何一步步走到宝玉的妻子位置上。选秀本身只是她达成这一目标的一个“跳板”或“手段”,而非故事的重心。

2. 宝钗的性格特点: 宝钗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安分随时”,她不张扬,不锋芒毕露。如果她参加选秀,以她的聪明和情商,很可能会凭借自己的优势被选中,但这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是她性格中特别需要着墨渲染的部分。曹雪芹可能觉得,写她顺利被选中反而显得平淡无奇,而如果写她失败,那又与她后来的命运(嫁给宝玉)相悖。所以,不如就这么一带而过,让读者知道她有这么一个途径,然后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引向她在贾府的生活。

3. 结构安排上的考虑: 曹雪芹在构思《红楼梦》时,整体结构是相当严谨的。他需要通过人物的出现、事件的发展来推动情节,并暗示人物的命运。宝钗进京,她的出现本身就是对宝玉世界的一个重要补充,她带来的“冷香丸”和她待人接物的“规矩”都立刻给贾府带来了新的气息。她待选秀女这个“背景”,更多的是为她这个角色的身份和她与贾府的联系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4. 后文被删改或未完成的可能性: 这是很多人都会提到的一个观点。曹雪芹的原稿是否完整,一直是红学研究中的一个焦点。有一种说法是,原本可能有一些关于选秀过程的描写,甚至宝钗因某种原因(比如皇帝看中,或者她自己也想借此机会成为皇家的一员)而有机会进入皇宫,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被删去了,或者说作者写到一半的时候,因为各种变故而未能完成。如果宝钗真的通过选秀成为了皇亲国戚,那她的命运将与贾府的兴衰产生一种非常不同的联系,这可能会打乱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主题。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没后文”?

与其说“没后文”,不如说是“已包含在后续情节中”。宝钗最终嫁给了贾宝玉,成为了宝二奶奶。这个结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她“待选秀女”这条路被“截胡”或者说被“另一种安排”所取代了。

她作为未被选中的皇室成员的“替代品”出现在宝玉生命中: 宝钗进京,本是为皇家效力,但她最终嫁给了宝玉。我们可以理解为,她并没有被选中去侍奉皇上,而是阴差阳错地被命运引向了宝玉。这恰恰呼应了“金玉良缘”的说法,即她与宝玉的婚姻是注定的,是另一番“玉”的安排。
她通过婚姻获得了她想要的“体面”: 即使没有成为皇妃,嫁给国公府的嫡子宝玉,对于薛家来说,也是一桩极有面子的婚事。宝钗本身就追求一种稳妥、体面的生活,嫁给宝玉,能够稳定薛家的地位,也能让她自己获得名正言顺的身份。
作者通过这个“悬念”突出宝钗的现实: 宝钗的优势在于她的“现实主义”。她不沉溺于虚无缥缈的感情,而是懂得如何把握眼前的机会。作者不写她选秀的具体过程,反而更能凸显她为人处世的“低调”和“有效”。她不会把自己的命运完全押在一次渺茫的选秀机会上,而是同时在贾府这样一个“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能力。

总而言之,

宝钗上京待选秀女这事,在原著中确实没有详细的描写和后续,但这不是一个遗漏,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安排。它更多地是为宝钗这个角色的出现和她最终的命运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背景和铺垫。作者通过这种“略写”,反而更好地突出了宝钗的性格特点、她在贾府中的定位,以及最终她与宝玉婚姻的“必然性”。她的“没后文”,恰恰是她人生轨迹中被另一条更重要的线——与贾宝玉的“金玉良缘”——所覆盖了。这就像一条支流,最终汇入了更大的江河,它存在过,但最终的壮阔属于那条江河本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薛宝钗必须参加选秀。看有清一代选秀制度,鄂尔泰、张廷玉编纂的《国朝宫史》:“凡三年一次引选八旗秀女……凡一年一次引选内务府秀女”。八旗、内务府女子未经阅选,不得私行聘嫁。也就是说,清代八旗、内务府三旗的女子,到年龄必须参见选秀,没有选上的才能聘嫁。其次,薛宝钗入选意愿不强,只是不得不参加。清代八旗制度分为内务府包衣三旗、外八旗两类。“八旗满蒙汉军正身女子,年满十三岁至十七岁者,每三年一次参见验选,选中者,入宫为皇帝嫔妃或备王公贵族指婚之选,验选前,不准私相聘嫁。内务府三旗佐领,内管领下女子,年满十三岁亦选秀女,选中者,留作宫女,余令父母择配。”八旗女子选秀,是作为皇帝嫔妃或者王阿哥的福晋,出路比较好;内务府则是入宫作为宫女,到二十五岁才能出宫,内务府的女子,多不愿意入选。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推测其创作小说中的贾家、薛家,也是内务府三旗,其女子入选是作为宫女的,而不是直接作为皇帝嫔妃或者阿哥们的福晋。《红楼梦》第四回,也说得很清楚:“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选聘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小说里,薛宝钗参加选秀,是去做陪侍的,而不是嫔妃或者福晋。也就是说,薛宝钗的选秀之路,类同于实际中清代内务府三旗参选宫女的选秀之路。可参看刘小萌的《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一书。最后,小说情节不允许宝钗入选。小说在判词里已经预设了人物的结局,也有金玉良缘的情节,这是小说重要的主线。只有落选了,才能和宝玉结婚;另外,宝钗因不得不参加选秀而来到京都的贾府,是为了引出人物,如果宝钗入选了,故事走向就不是这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宝钗上京待选秀女这事,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在《红楼梦》原著里,这事儿从曹雪芹写到宝钗随同母亲薛姨妈进京之后,就再也没有提及她具体去参加选秀的细节了,更别说后续的结果了。这让很多读者,包括咱们,都觉得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似乎就这么不了了之了。咱们不妨从头梳理一下这件事,看看为什么会给人这种.............
  • 回答
    提到《红楼梦》里宝钗、袭人督促宝玉读书上进,很多人会觉得她们是为了宝玉好,是一种规劝,甚至是为了家族的未来考虑。但如果深入分析,她们的这种“好意”在当时的语境下,以及从宝玉本身的特质来看,却隐藏着不少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对宝玉的一种误导和压抑。咱们先逐个看看宝钗和袭人,她们督促宝玉读书上进的动机和表现.............
  • 回答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句诗,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六回,薛宝钗在与史湘云一同游玩时,感叹自己的抱负,随口吟诵而出。初听之下,这似乎是一句积极向上、志存高远的佳句,表达了渴望实现远大理想的愿望。然而,在一些《红楼梦》的忠实读者眼中,这句诗却成为宝钗性格中被诟病甚至攻击的“黑点”,并且这一讨论已经持.............
  • 回答
    宝钗这人,咱们不能光看她表面上的那份端庄贤淑,骨子里头可是个极有主意、极有分寸的人。要说她为何对宝玉多加劝诫,对薛蟠却似乎有些“放任自流”,这事儿细琢磨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明的。这里面啊,藏着许多学问,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看看宝钗和宝玉、薛蟠这三人之间的 “角色定位” 和 “天然.............
  • 回答
    宝钗对黛玉的情感,以及“橘里橘气”的标签,这可是《红楼梦》里一个非常有趣且常常引发热议的话题。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红楼梦》里对宝钗和黛玉之间情感的描写,是极其细腻且留白的。曹雪芹老先生写书,讲究的是“意在言外”,你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还得体会那字缝儿里的情。所以,要.............
  • 回答
    宝钗对金钏事件的处理,可谓是滴水不漏,尽显其圆融周全的处世之道。她洞悉人心,明辨是非,处处合情合理,本应博得赞誉,怎奈现实却让她尝到了“好人不得好报”的苦涩,甚至引来无尽的污蔑。这不禁让人扼腕叹息:难道在这个世界上,好人真的不能做,闲事真的不能管了吗?让我们仔细回溯宝钗在金钏事件中的表现。金钏,这位.............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得一点点掰开了聊。宝钗到底是“热”还是“冷”,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点儿“冷”意,因为曹雪芹他老人家,最擅长的就是把人写得活灵活现,不像个简单的标签能概括。所以,咱们也别急着给她定论,一点一点体会她这个人。先说“冷”吧。你说宝钗“冷”,我也不觉得奇怪。最明显的,就是她那股.............
  • 回答
    宝钗和黛玉,这对《红楼梦》里最引人注目的女性角色,她们之间的关系,可不是一句“好”或者“坏”就能简单概括的。这是一种复杂得像织锦一样的感情,交织着欣赏、较量、试探,甚至还有一些不易察觉的共鸣。初见之时,黛玉便觉得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像自己那样“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宝钗待人接物,温厚平和,.............
  • 回答
    “宝钗易有,黛玉难寻”,这话说得很有意思,道出了人们对这两种女性形象的不同理解与评价。这话并非是对《红楼梦》人物的简单好恶,而是触及了传统社会对女性价值判断的深层逻辑,以及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完美”和“真挚”的复杂情感。我们不妨先拆解一下“易有”与“难寻”。“宝钗易有”:社会认同的“好女人”模板薛宝钗.............
  • 回答
    谈论黛玉和宝钗谁更适合做宝玉的妻子,这大概是红楼梦迷们最津津乐道、也最难有定论的话题了。这就像问两种截然不同的花,哪一朵更适合点缀一块美玉,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想要什么样的“美”的呈现。宝玉的“情”,黛玉的“灵”,宝钗的“稳”,这三者之间的化学反应,是《红楼梦》最动人的地方,也是最令人唏嘘的所在。.............
  • 回答
    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读者群体之间的看法之所以如此两极分化,甚至水火不容,这背后绝非仅仅是简单的喜好之差,而是触及了《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核心主题,牵扯到作者曹雪芹对人性、社会、命运的深刻洞察,以及读者自身价值观的投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种分裂的根本原因:一、性格特征与价值取向的尖锐对立:这是最.............
  • 回答
    宝钗收到红麝串就戴手上,这事儿看着寻常,里头门道却深着呢。要说清楚,得先扒一扒这红麝串的来历,再瞧瞧宝钗这人是个什么样的性子,最后结合当时的情境,才能把这事儿给掰扯明白。首先,这红麝串可不是寻常的玩意儿。在《红楼梦》里,它可是出自贾母之手,而且是专门给宝玉做的。贾母疼宝玉那是毋庸置疑的,这串子里面掺.............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宝钗黛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皆是倾国倾城的人物。可要说起不足之处,那便是如同璞玉身上偶尔 드러날 수 있는 微小的瑕疵,或是本应圆满却藏着一丝遗憾。若要细细剖析,宝钗的“不足”更多体现在她的“得体”之下,黛玉的“不足”则在于她“真性情”里的脆弱。首先,从宝钗身上来看,她的“不.............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宝钗给宝玉绣肚兜一事,是否合乎当时的规矩,这确实是个值得玩味的点。要说“不合规矩”,倒也不是绝对,但其中夹杂着许多不易言说的门道,尤其是考虑到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下“规矩”这个词的含义。在那个年代,“规矩”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更多的是一.............
  • 回答
    宝钗对宝玉的感情,这事儿可真是《红楼梦》里头最引人遐思也最让人纠结的谜题之一了。要说爱,那肯定的,不然怎么会费尽心思去揣摩宝玉的心思,怎么会在宝玉心中留下那么深的印记?可要说那份爱,又跟林黛玉那般刻骨铭心、生生死死的爱,似乎又不是一回事。我觉得,宝钗对宝玉的感情,更像是一种“合宜”的爱,一种“顺理成.............
  • 回答
    说到宝钗是不是在讨好所有人,这可真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我个人觉得,与其说是“讨好”,不如说是宝钗在那个复杂至极、人情练达的大家族里,用她独特的方式“周全”和“经营”。她并非那种赤裸裸的奉承,而是一种更内敛、更深沉的处世哲学。咱们得先看看宝钗生活的环境。贾府是什么地方?那是个锦衣玉食、权势滔天的.............
  • 回答
    脂砚斋的批语,尤其是对宝钗和黛玉之间关系的评论,历来是红学研究中的重镇。她提出的“宝钗远中近,宝黛近中远”的说法,更是寥寥数语,却道尽了人物关系微妙的层次和内在的张力。要细细体味这句批语,得从脂砚斋的身份、曹雪芹的原意以及红楼梦本身的复杂性来解读。首先,咱们得明白脂砚斋是谁。普遍认为她就是曹雪芹的早.............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放在今天来看,每个人心里的答案都不一样,就像薛宝钗和林黛玉,她们二人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特质,而袭人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存在。如果要说哪个“更适合”结婚,那得看你想要什么样的婚姻,或者说,你是站在谁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了。咱们就一个一个来聊聊。薛宝钗:稳妥,得体,像一块温润的玉宝钗这.............
  • 回答
    宝钗劝宝玉读书这事儿啊,在《红楼梦》里可不是一次两次,可以说是贯穿了宝玉和宝钗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但你要说“详细地讲”,那得看具体到哪一段了,因为她们劝宝玉读书的方式和时机都不太一样,而且每次的效果也都是“劝了听不听”两可着。最典型的一次,我记得大概是在第三十一回,那时候宝玉刚因为湘云的事情跟宝.............
  • 回答
    宝钗在金钏儿投井后的反应,无疑是《红楼梦》中一个充满争议但又极具深度的情节。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宝钗此番作为,其核心在于她那根深蒂固的“随分从时”的人生哲学,以及她在此哲学指导下,对当下局势的精明判断和对自身利益的周全考量。金钏儿的死,对贾府来说,本就是一件触犯主子颜面的大事。更何况,此事直接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