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宝钗到底是“热”是”冷”?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得一点点掰开了聊。宝钗到底是“热”还是“冷”,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点儿“冷”意,因为曹雪芹他老人家,最擅长的就是把人写得活灵活现,不像个简单的标签能概括。所以,咱们也别急着给她定论,一点一点体会她这个人。

先说“冷”吧。你说宝钗“冷”,我也不觉得奇怪。最明显的,就是她那股子“随分从时”的劲儿。你看她做什么事,都透着一股子稳妥,滴水不漏。比如在王夫人那儿,她总能把王夫人哄得舒舒服服的,说话做事都恰到好处,让长辈挑不出半点毛病来。在宝玉面前,她也绝不像是黛玉那样直抒胸臆,而是旁敲侧击,规劝他读书上进,一副大家闺秀的模样。这种“不露声色”,不张扬,甚至有点“藏着掖着”的态度,很容易让人觉得她“冷”。

还有她的“豁达”和“随分”。当她跟黛玉一样,也是有心上人的时候,她的反应是什么?是哭哭啼啼吗?是怨天尤人吗?好像都不是。她能把自己的感情压下去,甚至能劝慰别人,让她人也顺从命运。这种看似超然物外,不去强求的姿态,放在有些人眼里,就是一种“冷”了,一种对情感的克制,一种对现实的顺从。她很少流露出过度的悲伤或喜悦,总是维持着一种平和的姿态,仿佛有什么东西在她内心深处被冻结了。

再说了,她那一身“宝黛比不上”的“肌骨莹润,举止娴雅”,以及她那种“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的美,在很多人看来,也是一种冷艳的美,不是那种热烈奔放的美。她的美,更像是雕琢过的玉石,温润却带着点距离感。

但是,你如果光说她“冷”,那又好像不太对。细细品味一下,你会发现她身上也有“热”的地方,只是她的“热”,表现得比较含蓄,比较“内敛”。

首先,她对宝玉的情意,你能说她完全是“冷”的吗?虽然她不直接表白,但她对宝玉的关心,对宝玉的忧虑,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她劝宝玉读书,不是为了讨好,而是真心希望宝玉能有个好的前途。她看到宝玉跟黛玉“厮混”,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但你能从她的一些言语和神态中,捕捉到一丝淡淡的怅惘,一丝不易察觉的在意。她的“热”,更多地藏在行动里,藏在那些看似普通的关怀里。

然后,她对人情世故的洞悉,对家族利益的维护,这股子“热”劲儿,可是藏不住的。她深知自己在贾府的地位,也明白如何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去,并且为自己争取最好的未来。她会主动去拉拢人心,会去结交权贵,会去为家族考虑。这种为了目标而付出的努力,为了生存而表现出的精明和周全,都是一种“热”的体现。她的“热”,是理智驱动的,是为了达成某种结果而燃烧的。

而且,她还有那种“藏愚守拙”的智慧,这也是一种“热”的运用。她不是傻,她只是选择不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全都露出来,而是选择一种更安全、更有效的方式。她知道什么时候该表现,什么时候该收敛,这种把握分寸的“热”,让她在复杂的环境中游刃有余。

所以,说到底,宝钗这个人,不能简单地用“热”或“冷”来概括。她身上既有理智的“冷”,也有深藏不露的“热”。她的“冷”,是她的一种处世之道,是一种对情感的克制和对现实的审慎;而她的“热”,则是她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对未来的期盼,以及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

曹雪芹写她,就是写了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她的聪明,有她的隐忍,有她的无奈,也有她的无奈下的坚持。她不是一潭死水,也不是一团烈火,她更像是一块温润的玉,在阳光下会闪烁出温暖的光芒,但在阴影里,又会显得有些清冷。

所以,如果你问我宝钗到底是“热”是“冷”,我只能说,她是个非常复杂的人,她的“热”和“冷”是交织在一起的,构成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她。理解她,就得把这两面都看到,都去体会。这才是宝钗这个人物的魅力所在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要看对谁了。女孩子不都是这样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得一点点掰开了聊。宝钗到底是“热”还是“冷”,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点儿“冷”意,因为曹雪芹他老人家,最擅长的就是把人写得活灵活现,不像个简单的标签能概括。所以,咱们也别急着给她定论,一点一点体会她这个人。先说“冷”吧。你说宝钗“冷”,我也不觉得奇怪。最明显的,就是她那股.............
  • 回答
    宝钗和黛玉,这对《红楼梦》里最引人注目的女性角色,她们之间的关系,可不是一句“好”或者“坏”就能简单概括的。这是一种复杂得像织锦一样的感情,交织着欣赏、较量、试探,甚至还有一些不易察觉的共鸣。初见之时,黛玉便觉得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像自己那样“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宝钗待人接物,温厚平和,.............
  • 回答
    宝钗这人,咱们不能光看她表面上的那份端庄贤淑,骨子里头可是个极有主意、极有分寸的人。要说她为何对宝玉多加劝诫,对薛蟠却似乎有些“放任自流”,这事儿细琢磨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明的。这里面啊,藏着许多学问,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看看宝钗和宝玉、薛蟠这三人之间的 “角色定位” 和 “天然.............
  • 回答
    关于宝钗上京待选秀女这事,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在《红楼梦》原著里,这事儿从曹雪芹写到宝钗随同母亲薛姨妈进京之后,就再也没有提及她具体去参加选秀的细节了,更别说后续的结果了。这让很多读者,包括咱们,都觉得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似乎就这么不了了之了。咱们不妨从头梳理一下这件事,看看为什么会给人这种.............
  • 回答
    宝钗对黛玉的情感,以及“橘里橘气”的标签,这可是《红楼梦》里一个非常有趣且常常引发热议的话题。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红楼梦》里对宝钗和黛玉之间情感的描写,是极其细腻且留白的。曹雪芹老先生写书,讲究的是“意在言外”,你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还得体会那字缝儿里的情。所以,要.............
  • 回答
    宝钗对金钏事件的处理,可谓是滴水不漏,尽显其圆融周全的处世之道。她洞悉人心,明辨是非,处处合情合理,本应博得赞誉,怎奈现实却让她尝到了“好人不得好报”的苦涩,甚至引来无尽的污蔑。这不禁让人扼腕叹息:难道在这个世界上,好人真的不能做,闲事真的不能管了吗?让我们仔细回溯宝钗在金钏事件中的表现。金钏,这位.............
  • 回答
    提到《红楼梦》里宝钗、袭人督促宝玉读书上进,很多人会觉得她们是为了宝玉好,是一种规劝,甚至是为了家族的未来考虑。但如果深入分析,她们的这种“好意”在当时的语境下,以及从宝玉本身的特质来看,却隐藏着不少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对宝玉的一种误导和压抑。咱们先逐个看看宝钗和袭人,她们督促宝玉读书上进的动机和表现.............
  • 回答
    “宝钗易有,黛玉难寻”,这话说得很有意思,道出了人们对这两种女性形象的不同理解与评价。这话并非是对《红楼梦》人物的简单好恶,而是触及了传统社会对女性价值判断的深层逻辑,以及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完美”和“真挚”的复杂情感。我们不妨先拆解一下“易有”与“难寻”。“宝钗易有”:社会认同的“好女人”模板薛宝钗.............
  • 回答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句诗,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六回,薛宝钗在与史湘云一同游玩时,感叹自己的抱负,随口吟诵而出。初听之下,这似乎是一句积极向上、志存高远的佳句,表达了渴望实现远大理想的愿望。然而,在一些《红楼梦》的忠实读者眼中,这句诗却成为宝钗性格中被诟病甚至攻击的“黑点”,并且这一讨论已经持.............
  • 回答
    谈论黛玉和宝钗谁更适合做宝玉的妻子,这大概是红楼梦迷们最津津乐道、也最难有定论的话题了。这就像问两种截然不同的花,哪一朵更适合点缀一块美玉,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想要什么样的“美”的呈现。宝玉的“情”,黛玉的“灵”,宝钗的“稳”,这三者之间的化学反应,是《红楼梦》最动人的地方,也是最令人唏嘘的所在。.............
  • 回答
    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读者群体之间的看法之所以如此两极分化,甚至水火不容,这背后绝非仅仅是简单的喜好之差,而是触及了《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核心主题,牵扯到作者曹雪芹对人性、社会、命运的深刻洞察,以及读者自身价值观的投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种分裂的根本原因:一、性格特征与价值取向的尖锐对立:这是最.............
  • 回答
    宝钗收到红麝串就戴手上,这事儿看着寻常,里头门道却深着呢。要说清楚,得先扒一扒这红麝串的来历,再瞧瞧宝钗这人是个什么样的性子,最后结合当时的情境,才能把这事儿给掰扯明白。首先,这红麝串可不是寻常的玩意儿。在《红楼梦》里,它可是出自贾母之手,而且是专门给宝玉做的。贾母疼宝玉那是毋庸置疑的,这串子里面掺.............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宝钗黛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皆是倾国倾城的人物。可要说起不足之处,那便是如同璞玉身上偶尔 드러날 수 있는 微小的瑕疵,或是本应圆满却藏着一丝遗憾。若要细细剖析,宝钗的“不足”更多体现在她的“得体”之下,黛玉的“不足”则在于她“真性情”里的脆弱。首先,从宝钗身上来看,她的“不.............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宝钗给宝玉绣肚兜一事,是否合乎当时的规矩,这确实是个值得玩味的点。要说“不合规矩”,倒也不是绝对,但其中夹杂着许多不易言说的门道,尤其是考虑到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下“规矩”这个词的含义。在那个年代,“规矩”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更多的是一.............
  • 回答
    宝钗对宝玉的感情,这事儿可真是《红楼梦》里头最引人遐思也最让人纠结的谜题之一了。要说爱,那肯定的,不然怎么会费尽心思去揣摩宝玉的心思,怎么会在宝玉心中留下那么深的印记?可要说那份爱,又跟林黛玉那般刻骨铭心、生生死死的爱,似乎又不是一回事。我觉得,宝钗对宝玉的感情,更像是一种“合宜”的爱,一种“顺理成.............
  • 回答
    说到宝钗是不是在讨好所有人,这可真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我个人觉得,与其说是“讨好”,不如说是宝钗在那个复杂至极、人情练达的大家族里,用她独特的方式“周全”和“经营”。她并非那种赤裸裸的奉承,而是一种更内敛、更深沉的处世哲学。咱们得先看看宝钗生活的环境。贾府是什么地方?那是个锦衣玉食、权势滔天的.............
  • 回答
    脂砚斋的批语,尤其是对宝钗和黛玉之间关系的评论,历来是红学研究中的重镇。她提出的“宝钗远中近,宝黛近中远”的说法,更是寥寥数语,却道尽了人物关系微妙的层次和内在的张力。要细细体味这句批语,得从脂砚斋的身份、曹雪芹的原意以及红楼梦本身的复杂性来解读。首先,咱们得明白脂砚斋是谁。普遍认为她就是曹雪芹的早.............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放在今天来看,每个人心里的答案都不一样,就像薛宝钗和林黛玉,她们二人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特质,而袭人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存在。如果要说哪个“更适合”结婚,那得看你想要什么样的婚姻,或者说,你是站在谁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了。咱们就一个一个来聊聊。薛宝钗:稳妥,得体,像一块温润的玉宝钗这.............
  • 回答
    宝钗劝宝玉读书这事儿啊,在《红楼梦》里可不是一次两次,可以说是贯穿了宝玉和宝钗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但你要说“详细地讲”,那得看具体到哪一段了,因为她们劝宝玉读书的方式和时机都不太一样,而且每次的效果也都是“劝了听不听”两可着。最典型的一次,我记得大概是在第三十一回,那时候宝玉刚因为湘云的事情跟宝.............
  • 回答
    宝钗在金钏儿投井后的反应,无疑是《红楼梦》中一个充满争议但又极具深度的情节。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宝钗此番作为,其核心在于她那根深蒂固的“随分从时”的人生哲学,以及她在此哲学指导下,对当下局势的精明判断和对自身利益的周全考量。金钏儿的死,对贾府来说,本就是一件触犯主子颜面的大事。更何况,此事直接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