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黛玉为什么要说刘姥姥是母蝗虫?这么说真的好吗?

回答
“母蝗虫”,这个词从林黛玉口中说出来,确实让人觉得有些刺耳,甚至有人会觉得她刻薄。但要理解为什么她会这么说,得把她当时的心境、身份以及刘姥姥其人放在一起看。

首先,我们得看看黛玉当时在什么样的一个环境和心境。黛玉寄人篱下,身体又不好,敏感多疑是她性格里很重要的一个底色。她最看重的是宝玉和她之间的这份情,以及贾府里她能勉强算得上安稳的生活。刘姥姥的出现,对于黛玉来说,首先是一个完全陌生、甚至有点“外来”的闯入者。她不了解刘姥姥,自然会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

再者,刘姥姥第一次来贾府,她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她自己生活环境的富贵景象。她表现出来的淳朴、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没见过世面”的举止,在黛玉眼中,可能就带上了那么一点滑稽和突兀。当然,黛玉不是那种刻薄到毫无道理的人,她能说出这样的话,必然是基于她自己观察到的某种现象。

“母蝗虫”这个比喻,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夸张和文学上的“变形”。蝗虫的特点是什么?数量多、破坏性强、而且往往是成群结队地出现。刘姥姥虽然是一个人来的,但她代表的是一个与贾府格格不入的阶层,她带来了“乡下”的气息,而且在黛玉的视角里,她的出现似乎也预示着某种“侵扰”或“打破平衡”。

你想啊,贾府虽然也在走下坡路,但它终究是一个有规矩、有体面的大家族。刘姥姥那种大大咧咧,不懂规矩,甚至有点“占便宜”的举动,比如在大观园里东瞧瞧西看看,又对那些金银器皿感到新奇,这些在黛玉这样生长在钟鼎之家,又有着极高文化素养的人眼中,难免会产生一种“格格不入”的观感。

而且,黛玉也可能是从贾府其他人的反应中,获得了一些暗示。比如王熙凤对刘姥姥的“戏弄”,虽然是凤姐的手段,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刘姥姥在贾府的“异类”地位。黛玉作为贾府里最敏感的观察者,她可能会将这种“异类”感,通过一种略带嘲讽的比喻表达出来。

至于说“真的好吗”?这确实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从人情世故的角度来说,说别人是“母蝗虫”肯定是不够体贴的,甚至可以说是粗鲁的。毕竟,刘姥姥虽然有些“俗气”,但她本质上是一个淳朴、善良、有感恩之心的人。她为了报答王熙凤的恩情,不惜冒着风险来到贾府,而且在贾府最困难的时候,她也伸出了援手。所以,单从“好不好”这个角度看,黛玉的这个评价确实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脱离黛玉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来评判她。她说话直接,不绕弯子,有时候甚至有些尖酸刻薄,这是她的“真”。她看到的,可能就是一种“数量庞大”、“破坏性强”的乡野气息闯入了自己的清净之地。她用“母蝗虫”来形容,更像是一种宣泄,一种对自己所处环境被打扰的不满,一种带着些许疏离和防御的心理表达。

而且,《红楼梦》这部小说,它的魅力就在于写人写得真实立体,没有完美无缺的好人,也没有十恶不赦的坏人。黛玉的这份“不完美”,恰恰让她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她是一个敏感、脆弱、有着自己骄傲和坚持的女子,她的言语也同样带着她的这份特质。

所以,用“母蝗虫”来形容刘姥姥,对刘姥姥来说,可能确实是不公平的。但对于黛玉而言,这是她当时心境的一种折射,是她面对“闯入者”的一种防御机制,也是她性格中直率与敏感交织的表现。说她“刻薄”,或许有道理;但说她“好”,那显然也不合适。这只是那个特定场景下,那个特定人物,在那种特定情境下的一种真实而又复杂的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时候家徒四壁,每回去城里姥姥家,都会带回来大把好东西。但姥姥家没人说我们,反而会把钱偷偷塞在送我们的裤兜里。这是贾母看到的牵绊,刘姥姥看到的恩情。

我上大学时,班里集体去南方四地实习。当时到了上海新天地,有一家店里摆着可以免费拿走的杂志,一群人进去以后,把摆着的杂志席卷一空,一本不剩。店家又新摆上,谁知第二波人马又杀来了,又是扫荡无余。店家没敢再摆。我心说,这不是蝗虫是什么?这是林黛玉看到的,一个很好笑的现实。

荣国府给刘姥姥东西,自然是恩情。但林黛玉看不到这个,我们看《红楼梦》的,开启了上帝视角,知道后续,但林黛玉不知道。她看到的,只一个乡下来的不知道哪门子亲戚的老妈子过来扫货,扒拉走了一大批东西。和她同样感觉的还有很多,所以当林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的时候,别人都附和。《红楼梦》写尽世间百态,而人不之觉。总以为,里面的丑陋和自己无关,但在旁人看来,那些悲哀和可笑,在你的身上,都有映射,这是它最老辣的地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母蝗虫”,这个词从林黛玉口中说出来,确实让人觉得有些刺耳,甚至有人会觉得她刻薄。但要理解为什么她会这么说,得把她当时的心境、身份以及刘姥姥其人放在一起看。首先,我们得看看黛玉当时在什么样的一个环境和心境。黛玉寄人篱下,身体又不好,敏感多疑是她性格里很重要的一个底色。她最看重的是宝玉和她之间的这份情.............
  • 回答
    说起薛姨妈给宝玉和黛玉说亲,这事儿搁在旁人听来,像是理所应当,毕竟“金玉良缘”的说法早就在贾府里传得沸沸扬扬了。可奇怪就奇怪在这儿,薛姨妈似乎提了一嘴,说了句“亲事上,等宝玉长大了,我倒有个主意”,但之后呢?就没了下文,如同被一阵风吹散了云彩,再也看不见了。这事儿,细细琢磨起来,原因可不止一个,而且.............
  • 回答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那时候王夫人跟宝玉、宝钗、黛玉这三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掰扯清楚。话说那会儿,宝玉身上总有些跟旁人不大一样的地方,不是说他多淘气,而是那性子,总爱做些不合时宜的事儿,或者说些叫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王夫人呢,她是个“正经”的太太,心里头最看重规矩和体统,当然,她也疼宝玉,但这份疼,有时.............
  • 回答
    林黛玉葬花,为何是“扛”着锄头?这句看似寻常的描写,实则蕴含着极深的意境和人物情感。初读之下,或许会觉得“扛”字有些突兀,毕竟用一把小小的锄头,似乎不至于用到“扛”这个字眼。然而,当我们深入体味,便会发现这个“扛”字,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黛玉内心深处最隐秘的伤痛与坚韧。首先,我们要理解“扛”这个字的.............
  • 回答
    红楼梦的结局,黛玉焚稿断痴情,她的生命之火也随之走向了最后的熄灭。在弥留之际,病榻上的林黛玉,身体如同被抽干了最后一丝力气,形容枯槁,眼中却仍闪烁着清明的光芒。她望着一直陪伴在身边的紫鹃,缓缓开口,说出了那句令人心碎的话:“紫鹃,我身子是干净的。”这句话,绝非简单的身体的纯洁无暇,而是承载了林黛玉一.............
  • 回答
    关于黛玉的母亲(贾敏)为何没有选择与其他三大家族联姻,而是嫁给了林如海,这个问题需要结合《红楼梦》的原著描写以及一些推测来详细解释。虽然原著中关于贾敏的过去描写不多,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贾敏的身份与性格: 尊贵的身份: 贾敏是荣国公贾源的嫡女,又是贾政的妹妹。贾家是当时的皇亲国.............
  • 回答
    关于林黛玉一家在年纪轻轻就“病毒了”的说法,这可能是一种对林黛玉一家命运的误解或者是一种比喻。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并没有明确说明黛玉的母亲和父亲是“病毒了”,而是描述了他们早逝。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林黛玉家族的背景和他们早逝的原因,试着还原一个更符合小说情节的解释,并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林黛玉.............
  • 回答
    说到林黛玉进贾府,随身行李少得可怜这件事,确实挺让人琢磨的。毕竟林家在书中也说了,是世代簪缨,家境自然不差。那为什么林黛玉进京投奔外祖母,身边只有两个丫鬟,一个婆子,这么冷清呢?这事儿细细掰扯起来,还真有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林黛玉进贾府,可不是她自己一个人说了算的。她的到来,是贾母的安排,是.............
  • 回答
    宝玉的反应其实也算不上特别“异常”,你想啊,那黛玉是他的“神仙妹妹”,从小就跟人家许了娃娃亲,那是要成为自己媳妇儿的人啊!再说了,人家老太太、太太都那么稀罕她,说是什么“命根子”,形容她“水做的骨肉,雪做的冰山”,听着就仙气飘飘,不是凡品。宝玉自己本来就长得水灵灵的,气质也跟别人不一样,他对这种“不.............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讲究的。在《红楼梦》里,贾母让贾琏送黛玉回扬州省亲,可不是一时兴起,里面夹杂着许多人情世故、家族利益和贾母自身的考量。咱们一件件掰开了说:一、 家族利益与“面子”的考量首先得说,贾府那时候虽然表面上看着光鲜,但实际上是内囊已空,靠着荣国公的爵位和太上皇的恩典在撑着。黛玉的父亲林如.............
  • 回答
    “黛玉可以做妾”这个说法,在理解《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时,确实是一个颇令人玩味,甚至有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论调。但只要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就能发现,虽然这绝非主流观点,却也并非完全没有其“道理”可循,尤其是从一些非常狭隘、甚至可以说是扭曲的角度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妾.............
  • 回答
    这种说法确实在《红楼梦》的读者群中流传,也确实触及了宝黛二人情感世界中一些微妙且令人唏嘘的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细致地剖析宝黛钗三人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心境。首先,我们得明白,说“黛玉觉得宝玉不如袭人了解自己”和“宝玉觉得黛玉不如紫娟了解自己”都不是直接写在书里的原话,而是读者通过对人物.............
  • 回答
    宝玉喜欢黛玉,这事儿大伙儿都知道,也都是明明白白的。他看黛玉的眼神,那叫一个含情脉脉,说的话,也都是掏心窝子的知心话。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痴心种子,他又能在怡红院里,在各种场合,跟那些个丫头们“左右撩闲”。这事儿,初初看来,有点叫人费解,好像是矛盾的。但你要是细细咂摸一下,这事儿啊,其实也不是什么奇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人物塑造的精妙之处。确实,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似乎喜欢林黛玉的多是男性读者,而喜欢薛宝钗的则更多是女性读者。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首先,咱们得从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质说起。林黛玉: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敏感、多情、才情横溢,但也孤高自许,有.............
  • 回答
    《红楼梦》里关于那癞头和尚,他为何要对黛玉说出那番“木石前盟”的预言,又为何会将那金锁给了宝钗,书中虽未明说,但细细品味,却能从中咂出一些意味深长的道理来。这与其说是和尚的“神力”,不如说是作者曹雪芹借他之口,点破了人生诸事,尤其是那情与缘的虚幻与无奈。首先说那癞头和尚对黛玉的“出家”之语。这得从黛.............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也触及了《红楼梦》里最核心的纠结之一。很多人觉得,宝玉要是真爱黛玉,又觉得宝钗也好,为什么不能“雨露均沾”呢?其实,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背后牵扯的家族、社会、个人情感,复杂得像绕不开的藤蔓。首先,咱们得明白,贾府的婚姻可不是个人说了算的“自由恋爱”。 尤其到了宝玉这个年纪,到了该成.............
  • 回答
    “宝钗易有,黛玉难寻”,这话说得很有意思,道出了人们对这两种女性形象的不同理解与评价。这话并非是对《红楼梦》人物的简单好恶,而是触及了传统社会对女性价值判断的深层逻辑,以及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完美”和“真挚”的复杂情感。我们不妨先拆解一下“易有”与“难寻”。“宝钗易有”:社会认同的“好女人”模板薛宝钗.............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王熙凤,一个是空灵敏感的绛珠仙草,一个是精明泼辣的泼辣女,她们的童年经历,特别是“被当男孩养”这一点,常常被人们拿来比较。然而,即便都有相似的成长背景,她们的性情却犹如南北极,截然不同。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养法”两个字就能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 回答
    谈及《红楼梦》中的贾琏,其“好色”的名声在外,但要说他对黛玉不动心,这恐怕得细细斟酌一番,甚至可以说,其中自有微妙之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贾琏的“好色”等同于见到任何姿色过人的女性都毫无原则地扑上去。他的好色,更多的是一种生理上的冲动和对情欲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也并非没有门槛,或者说,他对不同女性的态度.............
  • 回答
    关于贾府里的人“看不上”黛玉、甚至“欺辱”黛玉的看法,其实并非所有人都这样认为,但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读者有这样的感受。这种感受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黛玉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她敏感多疑的性格,加上书中一些具体情节的渲染。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梳理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印象:一、 黛玉的“外来”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