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贾宝玉不直接把黛玉和宝钗都娶了?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也触及了《红楼梦》里最核心的纠结之一。很多人觉得,宝玉要是真爱黛玉,又觉得宝钗也好,为什么不能“雨露均沾”呢?其实,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背后牵扯的家族、社会、个人情感,复杂得像绕不开的藤蔓。

首先,咱们得明白,贾府的婚姻可不是个人说了算的“自由恋爱”。 尤其到了宝玉这个年纪,到了该成家的节骨眼上,那婚姻大事,其实是整个家族的“政治”和“经济”议程。谁能嫁进贾府,将来能不能帮助贾府,能不能生下个好继承人,这些都是长辈们要仔细盘算的。

再者,宝玉和黛玉、宝钗之间的关系,虽然表面上是“情”,但背后站着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体系”。

宝黛的“木石前盟”: 宝玉和黛玉,说白了,是一类人。他们都有些“叛逆”,不喜欢封建礼教那一套,更看重精神上的契合,追求纯粹的感情。宝玉爱黛玉的才情,爱她的孤傲,爱她的敏感,爱她那种“不容于世”的清高。他们在一起,就像是两棵生长在同一片贫瘠土地上的孤高之花,互相依偎,互相理解,但同时也互相消耗。他们的爱情,是超脱世俗的,是一种灵魂的共鸣。但这种共鸣,在讲究“规矩”、“体面”、“人丁兴旺”的贾府来说,是多么“不合时宜”。黛玉的身体不好,性情孤僻,在家境上也越来越势弱,这些在长辈眼里,都不是一个理想的“正妻”人选。
宝钗的“金玉良缘”: 宝钗就完全是另一码事了。她出身书香门第,家境殷实,为人处世滴水不漏,八面玲珑。她懂分寸,会说话,懂得如何讨长辈的欢心,如何顾全大局。她代表着封建社会所推崇的“贤妻良母”的典范。她的出现,更像是家族联姻的最佳选择。她能给贾府带来稳定,能帮助宝玉“走上正轨”,更能生下“好男儿”继承家业。宝钗的“好”,是一种世俗的、合乎规范的好,是贾府这个大家族需要的“稳定器”。

那么,为什么宝玉不能“都娶了”呢?

1. 古代的婚姻制度,尤其是在大家族里,不允许“一夫多妻”的情况下,只能择一。 即使是妾,也不是随便谁都可以抬进门的,更别说宝玉那时还未正式袭爵,还未到“有资格”纳妾的地步。他的婚姻,是要为贾府的未来铺路,不是他个人情感的宣泄。
2. 宝玉的“性情”不允许。 宝玉骨子里对黛玉的感情是排他的,是一种“除了她,谁也看不上”的执拗。他虽然待宝钗也好,有尊重,有欣赏,甚至有亲近,但那份“灵魂的牵绊”是独属于黛玉的。如果让他娶了宝钗,对黛玉来说是绝大的背叛,他自己内心也过不去。他虽然有时候会被宝钗的温柔和成熟吸引,但那种吸引,跟对黛玉的爱,是完全不同的性质。他不是一个花心滥情的人,他有自己的坚守,尽管他的坚守在世俗看来是幼稚和不切实际的。
3. 长辈的意愿是决定性的。 贾府的长辈,特别是王夫人,从一开始就更倾向于宝钗。王夫人喜欢宝钗的稳重、圆融,认为她能“管住”宝玉,能帮助宝玉走上仕途。而黛玉的孤高和体弱,在王夫人看来,都是“不祥”的。在这种家族意志下,宝玉个人的情感,是无法抗拒的。他就像是被置在棋盘上的棋子,纵然有自己的想法,也无法违背“棋局”的走向。
4. “金玉良缘”的舆论和“木石前盟”的隐秘。 “金玉良缘”是贾府上下(至少是主子们)普遍认可的说法,有薛姨妈、王夫人、甚至元春的暗示(通过“画”和“灯谜”),这是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和家族期望。而宝黛的感情,虽然宝玉自己心里清楚,但在外人看来,不过是“表兄妹情深”。即使宝玉想争取,也缺乏足够的名分和支持。
5. 黛玉自己的性格也注定了她无法接受“共存”。 黛玉的自尊心极强,她无法容忍自己和任何人分享宝玉的爱,尤其是和宝钗这样“世俗”上的“优秀”女性。如果宝玉真的娶了宝钗,黛玉要么是彻底绝望,要么就是成为一个被遗忘的悲剧人物,这也不是宝玉愿意看到的。

所以,宝玉不能直接把黛玉和宝钗都娶了,不是因为他“做不到”,而是因为:

婚姻制度和家族利益不允许他这么做。
他内心对黛玉的感情是纯粹的、排他的。
长辈的意志和“金玉良缘”的舆论是压倒性的。

他只能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和命运之间,被动地接受其中一个,而那个最终被推到他面前的,恰恰是他内心最不认同、最无法安放的“金玉良缘”。这也就是为什么,宝玉最终和宝钗成亲,但他的心却始终在黛玉那里,那种撕裂和痛苦,才是《红楼梦》最令人唏嘘的地方。他的“不娶”两个,本质上是一种对家族安排的无奈屈服,也是他对黛玉爱情的最后坚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艺谋的电影《影》里,王拿自己的妹妹青萍去和亲,对方的回话是可以做妾,王和青萍都引为奇耻大辱,一个是自己出马一定要杀了对方,一个是处心积虑要弄死对方全家和敢提这种建议的人。

古代对这些名节上的事看得可是比命还重的。

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妻是宗族和家谱、以及全体社会公开承认的受法律保护的妻子。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正妻只有一个。这就是宝玉不可能同时娶宝钗和黛玉的原因。

为什么正妻只有一个?因为正妻决定继承权,以皇家来说,两个正宫娘娘,谁的孩子当太子?贵族来说,如果两个正妻,谁的孩子继承爵位和家产?

正妻的孩子是嫡子,享有优先继承权,这是命,不能抢。长幼尊卑嫡庶有序,一争抢,整个宗法制度就乱套了。

即使正妻无子嗣或子嗣早亡,庶子女法律意义上的母亲也是正妻,而不是血缘意义上的亲娘。所以探春说“我哪来又一个娘?”也不完全是她势利眼。

正妻享有主管一切家庭内务和运转的权力。

妾也分等级。像香菱这样,进门早于正妻,又获得薛蟠母亲和妹妹的认可,相对地位高些,但如果未来的正妻是个夏金桂那样的,很可能就被折磨而死。

赵姨娘,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地位算妾室里很高的了,但由于不会做人,还要被晚辈的王熙凤骂:正经连个脸面还没混上去呢。

尤二姐是外室,大概就是没有得到家族认可的。她想要获得认可的途径也是生孩子,但恰恰是这一点让凤姐必须将她除去。

因此:

贵族、官员、有功名的读书人的女儿,除非家道中落到流落街头,否则都是不可能嫁与人做妾的。

平民百姓、好人家的女儿,也几乎都是宁做穷人妻、不做富家妾的。因为做妾丢人。没有法律保护、被社会看作男人发泄性欲的工具。

邹忌不是说过吗?妻子私我是爱我,妾私我是怕我。

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妾的地位就非常低了。

中国人结婚讲究门当户对,贵族要和贵族、以及出人头地的知识分子联姻。贾宝玉的婚姻,和宝钗、黛玉都算门当户对。

按贾府重名声的惯例,像刑岫烟、李纨那样虽然家境不甚富豪,但家门清白、属于同一阶层的贵族女子,也是可以作为正妻人选的。

这些贵族小姐都不可能嫁与人为妾,但嫁与皇家做贵妃是另一说。一则贵妃有册立为皇后的可能性,二则皇家的阶层比贵族更高一层,有挑选贵族的权力。

而皇后与贵妃的关系,也不是单纯的妻妾角度,毕竟皇帝的婚姻背后是多个家族的政治利益,皇帝也要一碗水端平。

回到红楼梦,宝钗是皇商之女,林家五代列侯,除了皇家,谁敢娶她们为妾?书中暗示的结局,有一说就是黛玉做了北静王的妃子,郁郁而死。如果这是真的,这其中就应该有不能忍受为人侧室的缘故。虽然是个王爷,但林家的女儿做了王爷的侧妃,也是很惨的。

为什么太虚幻境写探春远嫁、如此之惨?不是明明是个贵妃吗(我们家已经出了一个贵妃,莫非你也是贵妃?)。就是因为结局写的应当是探春远嫁给一个藩王(类似吴三桂等等吧)这样的人做妃子,贾家会觉得这绝不是理想婚姻。

所以,宝玉不可能娶和自己完全同一社会阶层的两名女子为妻,这对贾家、薛家、林家都是奇耻大辱。

—————

更新:什么样的女子为妾?

红楼梦里描写的妾,身份大致为这么几类:

1、人贩子拐走后被贩卖的:香菱(为什么说香菱命苦,因为她本来是个读书人家的小姐)

2、丫鬟:

娇杏,很幸运的遇到贾雨村原配死去,升了继室。

袭人,未来会是宝玉的妾;平儿,凤姐的陪嫁丫头。

3、名声不好家庭的女子:

尤二姐,宝玉之前说:一对尤物。这种评价就基本意味着尤氏姐妹不可能正经嫁人了。三姐梦想堂堂正正嫁给柳湘莲,但柳湘莲也嫌弃她名声不好,没成。

4、倡优之家的女子:

画蔷的龄官,宝玉的芳官,如果不是出了抄检大观园的事件,预计会成为贾蔷、宝玉的妾。还不是正式的。

写到这里,想到曹雪芹所言“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真为这些女性掬一捧同情之泪!

—————

user avatar

方案一:薛宝钗为妾

澄又逼求姨女为妾,姨不与,澄诣建康令沈徽孚讼之。徽孚曰:"姨女可为妇,不可为妾。"澄曰:"仆父为给事中,门户既成,姨家犹是寒贱,政可为妾耳。"徽孚诃而遣之。——《南史》卷十一·列传第一·后妃上

方案二:林黛玉为妾

方案三:薛宝钗,林黛玉皆为妻

那我现在讲一讲历史上的平妻

初,充前妻李氏淑美有才行,生二女褒、裕,褒一名荃,裕一名濬。父丰诛,李氏坐流徙。后娶城阳太守郭配女,即广城君也。武帝践阼,李以大赦得还,帝特诏充置左右夫人,充母亦敕充迎李氏。

然而

  1. 郭槐怒,攘袂数充曰“刊定律令,为佐命之功,我有其分。李那得与我并”充乃答诏,托以谦冲,不敢当两夫人盛礼,实畏槐也。
  2. 充自以宰相为海内准则,乃为李筑室于永年里而不往来。荃、濬每号泣请充,充竟不往。会充当镇关右,公卿供帐祖道,荃、浚惧充遂去,乃排幔出于坐中,叩头流血,向充及群僚陈母应还之意。众以荃王妃,皆惊起而散。充甚愧愕,遣黄门将宫人扶去。既而郭槐女为皇太子妃,帝乃下诏断如李比皆不得还,后荃恚愤而薨。

二:

咸康二年,零陵李繁姊先适南平郡陈诜为妻,产四子而遭贼。姊投身于贼,请活姑命,贼略将姊去。诜更娶严氏,生三子。繁后得姊消息,往迎还诜,诜籍注领二妻。

太康元年,东平王楙上言,相王昌父毖,本居长沙,有妻息,汉末使入中国,值吴叛,仕魏为黄门郎,与前妻息死生隔绝,更娶昌母。今江表一统,昌闻前母久丧,言疾求平议。

安丰太守程谅先已有妻,后又娶,遂立二嫡。

其妻已邑虢国夫人;赐妻李氏又为国夫人。每入内朝谒,二夫人同承赐赍——《旧唐书》卷一百六·列传第五十六·李林甫等

若兼祧两房各为娶妻,冀图生孙继嗣,是愚民罔知嫡庶之礼,止宜别先后而正名分,未便律以离异之条。兼祧后娶之妻,法律上应认为是妾,惟定婚之时,不知有妻,又不自愿为妾者,许其请求离异。至兼祧两房之义,愚民多误以为两房所娶皆属嫡妻,故将女许配。议礼先正名分,不便使嫡庶混淆,而王法本乎人情,原无庸断令离异,有犯应以妾论,情法俱得其平。”

我的意思:贾宝玉把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娶了,要不贾家为皇家,要不就让皇帝赐妻。



  1. 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罕独引至前,委曲徐问,久稍可晓,乃本为人妻,无子,夫死,妾有子,遂逐妇而据家资,屡诉不得直,因愤恚发狂。——《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
  2. 有进士嬖外妇而杀妻——《明史》卷二百十四·列传第一百二
  3. 布政使刘浑成弟灿成助妾杀妻——《明史》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
  4. 嬖小妻田雌凤,谗杀妻张氏,屠其家。——《明史》卷二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十六
  5. 有崔鉴者,年十三,忿父妾凌母,手刃之。——《明史》卷二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十一
宝安公主情绪过于激动,退出了聊天


  1. 诜不矜细行,至与妾奸主旁,妾数抵戾主。——《宋史》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七·公主
  2. 元妃卢氏薨后,更纳博陵崔显妹,甚有色宠,欲以为妃。世宗初以崔氏世号"东崔",地寒望劣,难之,久乃听许。延昌已后,多幸妓侍,近百许人,而疏弃崔氏,别房幽禁,不得关豫内政,仅给衣食而已。至乃左右无复婢使,子女欲省其母,必启闻,许乃得见。未几,崔暴薨,多云雍殴杀之也。——《魏书》卷二十一上·列传第九上·献文六王
  3. 永妻贾氏留于本乡,永至代都,娶妾冯氏,生叔伟及数女。贾后归平城,无男,唯一女。冯恃子事贾无礼,叔伟亦奉贾不顺,贾常忿之。——《魏书》卷七十·列传第五十八·刘藻等
  4. 魏东平王元匡妾张氏淫逸放恣,琡初与奸通,后纳以为妇。惑其谗言,逐前妻于氏,不认其子,家内怨忿,竞相告列,深为世所讥鄙。——《北齐书》卷二十六·列传第十八·薛琡等
  5. 据宗嘉妻之胞兄宝珠供称:将我妹嫁给宗嘉,已八年有余。宗嘉平时在家生活,因极其凶恶,我妹每次劝说,伊即殴打。自去年役使,直至此时。我妹死前,将役使、殴打情形,亦曾告诉我等。我等之意,业经嫁错,故忍耐了。
  6. 及帝遇害,以淑妃赐代王达,甚嬖之。淑妃弹琵琶,因弦断,作诗曰:"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胶上弦。"达妃为淑妃所谮,几致于死。——《北史》卷十四·列传第二
  7. 文襄盛宠王昭仪,欲立为正室。暹谏曰:"天命未改,魏室尚存,公主无罪,不容弃辱。"——《北史》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
  8. 守城千户狗儿妻崔氏,为其小妇所谮,虐死——《元史》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三
  9. 初娶郑氏,恶贱其妻,多畜婢仆,妻之保母累言之,孺复乃先具棺榇而集家人,生敛保母,远近惊异。及妻在产蓐三四日,遽令上船即路,数日,妻遇风而卒。——《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列传第六十一·崔光远等
  10. 襄垣王府奉国将军聪洬之夫人丁氏,先已受他人聘,聪洬夺而娶之。又娶妾陆氏有宠,而逐丁氏于家。



  1. 后杀武攸暨妻,以配主。——《新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八·诸帝公主
  2. 初,湛之尚始安公主,薨,纳侧室郭氏,生渊,后尚吴郡公主——《南齐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四·褚渊等
  3. 天禄间,娶明王安端女蔼因翁主。应历初,察割乱,蔼因连坐,继娶嘲瑰翁主。——《辽史》卷七十八·列传第八
  4. 前后三娶,皆山东士族。——《旧唐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三十一·崔敦礼等
  5. 寻诏:"宗女毋得与尝娶人结婚,再适者不用此法。"——《宋史》卷一百一十五·志第六十八·礼十八等







  1. 寻又立天中大皇后,与后为五皇后。——《周书》卷九·列传第一·皇后
  2. 时聪以其皇后靳氏为上皇后,立贵妃刘氏为左皇后,右贵嫔靳氏为右皇后。——《晋书》卷一百二·载记第二

user avatar

一夫一妻多妾制,谢谢。

其他答主答了很多,但少了一条——宗族。

林薛不可能嫁,贾家不敢纳。

单纯从宗族层面来说,先不提宝玉娶不娶得起,贾家配不配得上,敢不敢纳豪门贵女做妾,单是薛家或者林家的女儿自甘下贱,对,就是自甘下贱的,给贾宝玉做妾这条,薛家和林家必须要上门找贾家要个说法,姑娘是必须得领回去宗法处置的,贾家也必须给个正经的说法,哪怕告到皇帝面前,两家都不可能,而且不能善罢甘休。

为什么?

首先,做妾的有贱妾和良妾,做人也有贱籍和良籍,良贱之分类似于现在的城镇和乡村户口(类似,但差别极为巨大),是指一个人在官面上的身份划分,贱籍不是良民,是正经官府有登记,在士农工商之外,可以随意买卖,死了也无须偿命的,如娼优隶卒一流,如非脱籍——就是袭人那样的父母兄弟赎她出去,官府消了贱籍,改为良民——否则子子孙孙世代都是贱籍,不得科举做官,不得置业,若是擅自逃离主家,被官府追索也是会被押解遣返的,贱籍制度在清雍正年间废除,但按红楼的世界,应该是还在保留中。

(儒林外史有一段,乐清县一个大户人家的丫头荷花逃出来,被一帮光棍捉着,在茅家铺奸得好,被快手拾得,拿来报了官,官府把那帮光棍打了板子放了,出了差,要把荷花解回乐清去。)

贱妾通常指的便是贱籍出身的,丫鬟,家里人,外头的妓女赎身但未脱籍,唱戏的小官们,如赵姨娘袭人一类,说是妾实际上半奴半仆的,连自己的儿女都不认,在律法上还是贱藉,只是名头好听叫声姨娘,打杀发卖了也只是看主母心情,随意造个名头——比如有首饰丢失之类的,就能打杀。

(对怎么合法弄死奴婢这块有兴趣的可以去看唐朝穿越指南。)

相对之下,良妾一般是身家清白的良家女子,假如说主母多年无出,给丈夫纳个良妾的,是正经摆酒唱戏聘进门,认妾那边的亲戚,像香菱那样,给主母磕头敬过茶(香菱实际上还是贱妾,是丫鬟),生的儿女可以叫她娘,律法上是良籍,主母不能随意处置(尤二姐就是良藉,所以凤姐必须骗她进门才能想办法坑她,凤姐可以发卖平儿秋桐,但尤二姐不行,卖良为贱也是条罪名),按唐律,主母身故以后,良妾可以扶正的,子女也算嫡出,但唐以后,这仅限于民间自己的说法了。

至于贱妾,贱妾是不可能扶正的,以贱做良这条,是犯法的。

娇杏侥幸了一时,侥幸不了一世。

妾分贱良,时代不同律法不同,但只有一点是一样的。

妻者,齐也。

妾,立女而已。

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娶妻,纳妾。

普天下,哪怕是皇家的妾,那也是排在皇后后面的,皇后坐着她站着,皇后的儿子天生就有正统名分,明万历宠爱郑贵妃,想让她的儿子越过宫嫔生的长子为太子,大臣们坚决不同意,彼时皇后无所出,万历绞尽脑汁和大臣们博弈,拖延长子立储的时间,用过的理由最正当的就是,如今皇后无出,一旦有嫡子,长子又立东宫,要怎么处置?

皇后一生无出,郑贵妃一生备受宠爱,但皇后再不受宠爱,她依旧是正妻,活着的皇后在那里,郑贵妃就永远是妾,她的儿子永远是庶子,她成不了皇后,她的儿子没有嫡子名分,越不过同样庶出的长子的“正统”,大臣们那边的槛,万历始终没能越过去。

妻是正统,婚结两姓之好,讲究的是门当户对,三媒六聘,而妾顶多是个玩物,对于读书人来说,除非是穷到去大街上喝西北风,而且是不要脸的读书人,才肯攀附门第的把自己的女儿给人做妾。

(同样是出自儒林外史,常州贡生沈先生给女儿送嫁到盐商宋为富家,未曾想到宋为富不是娶沈琼枝做妻,是想纳她做妾,把姑娘留在院子里,叫账房给沈先生送五百两银子,想是没话可说了,沈先生一见不好,他要拿我女儿做妾,顿时走到江阴县告了一状。

江阴县的知县看了呈子说道:沈大年既是常州贡生,也是衣冠中人物,怎么肯把女儿与人做妾,盐商豪横以至于此!遂收了呈子。)

林家宁可沉了黛玉都不可能让她给贾宝玉做妾,薛家同样丢不起这个人。

为什么?

宗族不是只有黛玉宝钗两个女孩子,哪怕林家败落没人了,但只要林氏还有活着的姑娘女儿,她的双亲都不可能忍受族里出个自甘下贱给人做妾的女子,而且黛玉是嫡系的,侯门之后的千金大小姐,即使贾家设计——比如说让黛玉名声有污,想让她委曲求全,且不提黛玉的清高孤傲,单是林家那边,黛玉哪怕是病死,暴死都不可能让她给宝玉做妾室,书香世家对名誉,对宗族脸面的看重不是现代人能想象的,那不是单纯的面子,而是关乎整个家族在祖地的影响力,在文坛的名声的。

林家丢不起这个人,金陵薛家丢的起?宝琴还活着呢,宝钗敢给宝玉做妾,宝琴的兄弟就能开宗祠开族会把这一支都赶出去,不这么做,整个族里的女孩子都嫁不出去,被人议论整个薛家的门风,媚颜无耻,堂堂的嫡出姑娘,上赶着给人做妾室,被人指指点点戳脊梁骨,被同层面的高门大户轻看,婚姻嫁娶低了一层,薛家的子弟抬不起头,古代的宗族名声坏了,可不止是现代的网络或者语言暴力那种只涉及到个人身上的级别的,这是关系到整个宗族,尤其是年青子弟以后发展的。

林薛不敢嫁,贾家就敢娶?

五代列侯,书香世家林家的大小姐,未嫁的女儿出身从父,即使林如海死了,黛玉也还是封疆大吏,探花郎的女儿,皇家可以无视黛玉,但黛玉的祖荫摆在那里,她可以嫁给宝玉或者其他对等的豪门为正妻,或者给皇家做侧妃,但做贾家的妾室,皇家哪怕是给文臣们一个交代也必须过问。

堂堂林家大小姐,给贾家不成器的二公子做妾?贾家是有多大的脸面?金陵薛家的嫡亲姑娘,做贾宝玉的偏房?贾家是想做甚?贾宝玉多大的野心?

其心可诛!

林,薛可不是平民,是和贾家齐名的贵族,宗族,现代城市人对宗族的了解一般很少了,但古代,宗族和个人的关系千缠万缕,牵一发而动全身,宗族的规矩很多时候能凌驾在王法以上,宗族的名声乃至于生死存亡很多时候也会被一个成员的行为连累,这是生产力限制下的必然选择。

宗族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对于宗族成员来说,这是荫蔽也是枷锁。

一人升则整个宗族鸡犬升天,但一人罪则全族株连。

我无意讨论古代宗族怎么迫害人性啊,抨击封建制度啊什么的,一般只会说这些的,基本也没怎么看过古代书籍和了解过宗族制度的必然性。

但只要林,薛两家还有人活着,题主的问题都是个不可能的选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也触及了《红楼梦》里最核心的纠结之一。很多人觉得,宝玉要是真爱黛玉,又觉得宝钗也好,为什么不能“雨露均沾”呢?其实,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背后牵扯的家族、社会、个人情感,复杂得像绕不开的藤蔓。首先,咱们得明白,贾府的婚姻可不是个人说了算的“自由恋爱”。 尤其到了宝玉这个年纪,到了该成.............
  • 回答
    《红楼梦》里,凤姐之所以不直接拒绝贾瑞,反而选择“故意整他”,这背后隐藏着她复杂的心思和当时的生存环境。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凤姐的“恶趣味”,里面门道可多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凤姐这人是什么性子。她是什么人?是贾府“治家”的一把好手,人精一个,心思玲珑剔透,口才更是跟开了闸子似的,说出来的话跟刀子似.............
  • 回答
    要说贾宝玉为何最终选择出家,而不愿与薛宝钗共度一生,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不爱”就能概括的缘由。这背后牵扯着贾宝玉骨子里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认知,他对纯粹情感的极致追求,以及他对封建礼教、世俗功名的深深厌恶。而薛宝钗,尽管她浑身是宝,但她所代表的一切,恰恰是贾宝玉想要逃离的。首先,我们得理解贾宝玉的“叛逆.............
  • 回答
    贾宝玉的妈妈王夫人,这位雍容华贵的国公府夫人,在《红楼梦》的众位女性形象中,扮演着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角色。对于林黛玉,她的态度确实不像对薛宝钗那样热情有加,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疏远和不喜。这其中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王夫人自身的性格和价值观来分析。王夫人是.............
  • 回答
    宝黛钗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宝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的确是《红楼梦》中最引人入胜也最令人费解的部分之一。宝玉对黛玉的爱毋庸置疑,那是他对世间一切美好与真挚的向往,是精神层面的契合。然而,他去招惹金钏儿,以及在金钏儿受责备时袖手旁观,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有宝玉性格本身的局限,也有那个时代环境的压迫。首先.............
  • 回答
    晴雯被撵出去後病了,寶玉為何沒給她找大夫?這確實是讓很多人感到費解,甚至有些心疼的一點。要說清楚這件事,得把當時的環境、人物關係、以及寶玉自身的處境都擺明白。首先,我們得明白晴雯被逐出賈府的嚴重性。這可不是因為她犯了什麼小錯,而是被王夫人等長輩以“狐媚子”、“不安分”等罪名硬生生趕走的。這種情況下,.............
  • 回答
    贾母不效法徐达家族“躺平装死”而选择拼命努力,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不效法”,不如说是贾母所处的历史情境、家族命运和她个人的性格品行,让她无法也无力去选择徐达式的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徐达家族”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徐达是明朝开国功臣,其家族经历了从贫寒到显赫的转变。在明朝初期.............
  • 回答
    要说贾冰为什么在一些观众心里“不红”,这事儿得分开聊,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在小品相声这个圈子里,红的定义也挺模糊的,是家喻户晓,还是在特定人群里受欢迎?首先,咱们得承认贾冰有过那么一股子劲儿。 尤其是他在春晚上的几次亮相,像跟蔡明、潘长江那回演的《机器人总动员》,还有跟孙涛、秦海璐他们合作的那些小品.............
  • 回答
    要说贾母不喜爱宝钗,这恐怕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误解,甚至可以说是误读。 사실, 贾母对薛宝钗的态度,用“不喜爱”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也与书中呈现的种种细节有所出入。从表面上看,贾母确实没有像对黛玉那样,对宝钗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和亲昵。宝钗到贾府后,贾母对她也算是客气周到,给了她不少体面。比如,宝.............
  • 回答
    要说清楚贾母为何觉得迎春几个姐妹“没读什么书”,以及她是否真的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像贾府这样百年望族的大家庭里,对女孩子读书的“期望值”和“标准”跟咱们现在可不一样。一、贾母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贾母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她阅.............
  • 回答
    宝玉不救晴雯,这绝非一个简单的“不救”就能概括的,里面掺杂了太多时代的局限、人性的弱点,以及他自身那份无法挣脱的封建礼教的桎梏。要深入理解,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宝玉当时的处境。他虽是荣国府的宝二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在那个男尊女卑、等级森严的时代,他终究是个男孩,一个注定要被培养.............
  • 回答
    要说贾樟柯为什么不拍“不拍卖座的商业片”,这问题其实有点绕。严格来说,他也不是完全不拍商业片,而是他的“商业片”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以迎合大众口味和追求票房最大化为主要目的的商业大片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更准确地说,他并不主动去追逐那种“拍卖座”式的商业成功,而更侧重于通过电影讲述他关心的故事,并以此来吸.............
  • 回答
    在《红楼梦》中,贾雨村得知薛蟠之妹薛英莲(即“智能儿”)被卖入青楼后,确实没有立即采取行动去救她。这一情节看似矛盾,但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社会背景、人物心理和命运安排。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贾雨村的立场与身份1. 官场现实与责任边界 贾雨村是当时科举出身的官员,虽有才学,但身处官.............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和王熙凤这两位在贾府地位举足轻重、掌管内宅大小事务的女性,她们不识字这一情节,其实并非作者曹雪芹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映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代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教育:在曹雪芹所处的清代,尤其是在贵族阶层,对女性的教育主要围绕着她们.............
  • 回答
    贾政对宝玉的“不喜欢”,与其说是厌恶,不如说是恨铁不成钢,是传统儒家思想下,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却又因儿子不合其期望而产生的失望、焦虑和愤怒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看看贾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生在钟鸣鼎食之家,从小接受的是“仕农工商”那一套正统教育。他自己是个举人,虽.............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姨妈(薛蟠之母)留在贾府并非简单的“赖”字,而是多重社会关系、家族利益与个人处境交织的复杂结果。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解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家族联姻与利益捆绑1. 贾府与薛家的姻亲关系 薛姨妈作为薛家次女,其婚姻已与贾府形成紧密联系。贾母对薛姨妈的宠爱(如“薛家女儿最会来事”).............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讲究的。在《红楼梦》里,贾母让贾琏送黛玉回扬州省亲,可不是一时兴起,里面夹杂着许多人情世故、家族利益和贾母自身的考量。咱们一件件掰开了说:一、 家族利益与“面子”的考量首先得说,贾府那时候虽然表面上看着光鲜,但实际上是内囊已空,靠着荣国公的爵位和太上皇的恩典在撑着。黛玉的父亲林如.............
  • 回答
    宝玉不嫌弃刘姥姥,这可不是什么稀奇事,要说《红楼梦》里谁最不嫌弃她,还得往后看看。刘姥姥一进大观园,这群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们,真是各怀心思,各有各的做派,把个老太太给伺候得够呛。咱们先说说这“大家”都是什么心态吧。首先,最明显的,是那些 “势利眼” 的心态。这大观园里,什么叫“大家”?那是贾府金字招.............
  • 回答
    贾元春,作为《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首,她的人生轨迹,从显赫的荣国府大小姐,到后宫的德妃,再到最终的寂寥而逝,充满了令人唏嘘的色彩。我们常常听到说她不快乐,但具体为何,却需要细细品味书中的蛛丝马迹,才能理解其中缘由。首先,最直观的原因,便是失去了自由,身不由己的宫廷生活。元春并不是主动选择了入宫,她.............
  • 回答
    要讲王熙凤为何嫁给贾琏,而非贾珠,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谁更讨人喜欢”,而是牵扯到贾府的权力格局、家族利益,以及王熙凤本人精明世故的算计。首先,咱们得明白贾府当时是个什么情况。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虽然表面光鲜,但内部却盘根错节,派系林立。贾母是最高权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