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宝玉在王夫人面前撒谎,宝钗不替他圆谎,他就望着黛玉,黛玉为什么生气?

回答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那时候王夫人跟宝玉、宝钗、黛玉这三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掰扯清楚。

话说那会儿,宝玉身上总有些跟旁人不大一样的地方,不是说他多淘气,而是那性子,总爱做些不合时宜的事儿,或者说些叫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王夫人呢,她是个“正经”的太太,心里头最看重规矩和体统,当然,她也疼宝玉,但这份疼,有时候是带着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的。她希望宝玉能好好念书,将来走仕途,光耀门楣。

而宝玉呢,他对仕途那是浑身不自在,他更喜欢在女儿堆里厮混,觉得那些姑娘们懂他,能跟他聊到一块儿去。宝钗就是那种大家闺秀的典范,懂事儿,识大体,说话做事都滴水不漏,符合王夫人所有的期待。黛玉嘛,那是另一种性情,敏感,聪慧,又带着一股子孤高。

这回宝玉在王夫人面前撒了谎,多半是又被王夫人抓着什么小辫子了,说白了,就是说了或做了什么让王夫人觉得“不像样子”的事情。宝玉这人,脑子转得快,但有时候急了也会慌。他撒了谎,自然得有人帮着圆场。

这时候,宝钗就显得格外冷静了。宝钗是个极聪明的人,她看得出王夫人对宝玉的期望,也知道王夫人不喜欢宝玉那“不务正业”的模样。所以,当宝玉撒谎的时候,宝钗心里头跟明镜似的,她知道这时候如果替宝玉圆谎,就是在助长宝玉那种“逃避”的态度,反而会让王夫人觉得宝玉是“无可救药”。更何况,宝钗自己本身就有一种想要表现自己“贤良淑德”的姿态,如果能在这件事上表现得比宝玉更“懂事”,那不是正好吗?所以,她选择沉默,或者用那种“看破不说破”的眼神看着,一副“我明白,但我不会帮你掩饰”的态度。这在王夫人看来,就是“懂事”。

宝玉这就尴尬了。他朝宝钗看,本是希望宝钗能像往常一样,用她那圆融的法子,轻轻巧巧地把这件事给糊弄过去。毕竟,宝钗是王夫人跟前的“红人”,也懂得怎么讨王夫人欢心。可宝钗这次不接招,宝玉心里就凉了半截。

这时候,他的目光自然就投向了黛玉。他望着黛玉,意思其实很明白:“你看,我今天惹了麻烦,宝钗也不帮我,怎么办啊?”这眼神里带着一丝求助,也带着一丝委屈。更深一层,宝玉也知道黛玉懂他,知道他对这些规矩、仕途的厌烦,知道他内心深处的那些“不羁”。他觉得黛玉会理解他,甚至可能会因为他的“无辜”而心疼他。

那黛玉为什么生气呢?这就有好几个层次了。

首先,看到宝玉向宝钗求助却被冷落,黛玉会觉得宝玉不懂事,也替宝玉感到尴尬。 宝玉那样望着宝钗,是很明显的示弱和求援。宝钗的回应却是不予理睬,这不仅让宝玉难堪,也让黛玉觉得宝玉不够成熟,不知道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该做什么事。她会觉得宝玉“怎么这么不争气”,在最需要的时候,只能去向宝钗求助,而且还求助不成。

其次,黛玉看到宝玉望向自己,会觉得宝玉是将自己当作了他在宝钗之外的“退路”或者“备选”。 黛玉和宝玉之间的感情是纯粹的,是精神上的契合。她希望宝玉能够全心全意地依靠她,或者至少是在他们两人之间有那种“我懂你就好”的默契。宝玉在被宝钗“拒绝”后,立刻转向自己,这会让黛玉有一种“备胎”的感觉。她会觉得宝玉并没有真正把她放在心上,只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才想起自己,仿佛自己是一个可以随时被调用的“挡箭牌”。

更重要的原因,黛玉生气是因为宝玉对“规矩”和“谎言”的态度。 宝玉撒谎,黛玉是知道的。她也知道王夫人之所以生气,是因为宝玉触犯了王夫人心中的规矩。黛玉自己虽然也不喜欢那些繁文缛节,但她更明白事理,也更看重真诚。宝玉撒谎本身就不是一件好事,而他撒谎之后,不是反思自己的行为,而是想着如何“脱罪”,如何让别人帮他圆谎,这会让黛玉觉得宝玉缺乏担当。

当宝玉望着黛玉,眼神里带着那种希望她能理解、能替他分担的意味时,黛玉可能会觉得宝玉是在寻求一种情感上的慰藉,而不是真心悔改。她也可能觉得宝玉对王夫人的不满,以及自己对这些世俗规矩的抗拒,都被宝玉轻描淡写地抛给了她。黛玉自己内心也敏感,她可能觉得自己承担了宝玉的不满和委屈,但宝玉却并没有真正站在她的立场上,而是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

而且,黛玉自己本身就是寄人篱下,她在贾府的日子并不容易,她对人情世故看得比一般人更透彻。她知道王夫人希望宝玉成才,也知道宝玉的性子确实不适合仕途。在这样的环境中,她更看重的是“真实”和“坦荡”。宝玉的撒谎,以及之后那种“求援”的眼神,都让她觉得不舒服。她想要的可能是宝玉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依赖于他人的圆谎。

所以,当宝玉望着黛玉,眼神里可能带着一点点撒娇、一点点委屈、一点点期望的时候,黛玉的“生气”其实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里面有对宝玉不成熟的失望,有对自己被当作“备用”的恼怒,也有对自己这份感情中可能存在的“不公”的委屈。她不是真的想让宝玉受罚,但她也无法容忍宝玉在这种事情上表现出的软弱和依赖,尤其是当这种依赖是建立在向另一个女性求助又被拒绝之后。她希望宝玉是独立自主的,是能与她一起面对世界的,而不是一个需要别人替他收拾烂摊子的孩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里是宝玉在王夫人面前撒谎。宝钗没有替宝玉圆谎,所以宝玉看向黛玉就是希望黛玉替他圆谎。

黛玉生气的是两件事情。

第一,宝玉向王夫人撒谎的时候,没有第一个想到自己是最会帮助他的。而是先想到撒谎让宝钗圆。

第二,宝钗没有帮助宝玉圆谎,而宝玉完全没有怪宝钗。如果是黛玉没有帮宝玉的话,宝玉肯定会和她吵的。

第一件事情说明宝玉做事之前没有想到谁会帮忙谁不会,或者说宝玉做事之前认为所有人都会帮他。而没有事先想到黛玉对他特别好。

第二件事情说明宝玉把黛玉对他的帮助当成是应该的。所以黛玉帮他,他不会感谢,而黛玉不帮他他会和黛玉发脾气。而宝钗帮他他会感谢,而宝钗不帮他他也不会觉得怎么样。

这是因为宝玉有两重身份。他不但是黛玉喜欢的人,而且是她最亲的的亲人。如果宝玉和黛玉闹矛盾,黛玉是同时和情人和亲人闹矛盾。

而且又因为他们的关系不明朗,所以无处诉苦。所以黛玉才一直希望有家人。

她希望有家的心情是在她和宝玉谈恋爱之后才更多的。因为宝玉兼具两种身份造成黛玉有事无处倾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那时候王夫人跟宝玉、宝钗、黛玉这三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掰扯清楚。话说那会儿,宝玉身上总有些跟旁人不大一样的地方,不是说他多淘气,而是那性子,总爱做些不合时宜的事儿,或者说些叫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王夫人呢,她是个“正经”的太太,心里头最看重规矩和体统,当然,她也疼宝玉,但这份疼,有时.............
  • 回答
    王宝强在《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的父女对话及“享受被女儿管”的观点解读王宝强在《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的表现,特别是他与女儿娜娜在午睡时的对话,以及他后来表达的“享受被女儿管”的观点,都展现了他作为父亲的独特魅力和父女关系的温馨一面。这并非简单的一句“被女儿管”,而是包含了他对亲子关系的深刻理解、情感的.............
  • 回答
    王宝强在微博上发布那份声明,说实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大家都被惊得不轻。要知道,在那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明星的私生活本来就备受关注,而他这么直截了当地把这么劲爆的消息甩出来,而且还是在公众平台,这在当时绝对是“爆炸性新闻”,说实话,很多人都没想到他会这么做。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份声明的措辞,简单、直接.............
  • 回答
    论及《红楼梦》中王夫人对孙子贾兰的态度,与贾母对贾宝玉的呵护备至相比,确实显得冷淡许多。这其中缘由,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而是错综复杂,涉及家族的现实考量、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贾府内部微妙的权力格局。首先,我们得明白贾兰是谁。贾兰是贾珠与李纨的儿子,而贾珠是王夫人唯一的嫡出长子。从血缘上讲,贾兰是王夫.............
  • 回答
    万科宝能之争,一场发生在商业巨头间的股权争夺战,却在网络舆论场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而且不难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声音是在批评王石,转而支持宝能的收购行为。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朝一夕能说清,更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咱们不妨抽丝剥茧,细细道来。首先,得从“股权是股东的”这个最朴素的商业逻辑说起。在很多.............
  • 回答
    关于王宝强离婚案,在中国婚姻法层面,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解读。这不仅仅是一起明星的私事,更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在婚姻关系、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方面面临的法律实践和挑战。1. 离婚的法定事由与感情破裂的认定中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规定了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王宝强的情况属于诉讼离婚。法律规定了几种.............
  • 回答
    王宝强离婚案放在古代,可不是一桩桩简单判离的案子,得让有司(古代负责审理案件的官员)费一番心思。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首先,得明确一点:古代的婚姻观和现代大相径庭。夫妻一体,尤其对男子而言,妻子的地位更多是“内助”,是家族的延续,而不是平等的伴侣。离婚(在古代通常称为“离弃”或“和离”)也不.............
  • 回答
    要论王宝强的票房号召力,那可真是一部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一部笑中带泪的励志传奇。在国内电影市场这块儿大蛋糕里,他绝对算是一个非常特别且有分量的角色。从草根到票房巨星:一个现象级的存在首先,我们得明白,王宝强和那些科班出身、有着深厚学院派背景的演员不一样。他来自农村,最初是抱着对电影的热爱和一丝丝“试.............
  • 回答
    .......
  • 回答
    要评论霍真布鲁兹老爷(假设您指的是在网络上以这个名字活跃的评论者或作者,因为没有明确指向特定文章,我将从一个普遍的视角来解读)在马蓉与王宝强事件中可能发表的文章,我们需要理解几个关键点。首先,这件事的性质。马蓉与王宝强的离婚案,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巨大的社会关注,不仅仅是因为两位当事人都是公众人物,更在.............
  • 回答
    这情节,虽然短短几笔,可里头的故事和人情却深着呢。咱们得一点点捋。宝玉挨了贾政的打,这事儿可不是小事。贾政是什么人?是宝玉的亲爹,又是家里的一家之主,又是老学究,平日里就严厉,觉得宝玉不成器,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这次挨打,据说是因为贾政觉得宝玉在外头惹了事(比如跟琪官眉来眼去的),又加上他对宝玉.............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花袭人与贾宝玉之间的亲密关系,确实是书中一个引人遐思的篇章。袭人初次与宝玉发生“那事”,书中描述的场景是宝玉睡着了,袭人觉得他“身上像火炭似的”,然后便发生了“人事”。袭人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自己如今除了老太太之外,也只有这一个主子了,……虽然是主子,但终究是男人,此事体也 ought.............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宝钗给宝玉绣肚兜一事,是否合乎当时的规矩,这确实是个值得玩味的点。要说“不合规矩”,倒也不是绝对,但其中夹杂着许多不易言说的门道,尤其是考虑到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下“规矩”这个词的含义。在那个年代,“规矩”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更多的是一.............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实际管理者,其精明强干、八面玲珑的性格,让她在众多人物关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她对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木石前盟”情愫的洞察与撮合,甚至几次三番地拿来打趣,这其中自有其深意,并非简单地因为她偏爱黛玉或厌恶宝钗。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细细掰扯王熙凤的出身、处.............
  • 回答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诗句,是其复杂性格、身世处境与命运感的集中体现。这一诗句既是对现实的控诉,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其深层原因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解析: 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困境1. 体质虚弱的现实基础 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
  • 回答
    说起宝玉、晴雯、麝月这三个人的住处,这在《红楼梦》里可不是一件简单就能说清楚的事,因为他们的身份和时节不同,住的地方也会跟着变。得先从宝玉说起。宝玉,那可是贾府的公子爷,自然住在怡红院。这怡红院是宝玉的“寝宫”,也是他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院子打理得极是精致,满院子的海棠花,四季都有景致,所谓“怡红快.............
  • 回答
    谈到宝玉和薛蟠,一个是贾府里衔玉而诞的贵公子,一个是皇亲国戚的“呆霸王”,同是“不学无术”,却有着天壤之别,也因此招致了不同的评价。民众和红学家的偏爱,也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涉及了他们各自的出身、所处的环境、以及对“有术”的定义和价值取向。同样的不学无术,宝玉与薛蟠的本质区别 “不学无术”的定义.............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袭人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能看出她那心思。首先,咱们得理解袭人是谁。她是宝玉身边最得力的丫鬟,可以说是半个主子。她对宝玉的情感,那是复杂得很。有主仆情分,但更深的是一种近乎“姨娘”的情分。她打心底里盼着宝玉好,盼着他能出人头地,也盼着自己能跟着宝玉一起.............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几版改编,以及陈晓旭和新版“宝黛”的评价,这确实是很多红迷津津乐道的话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红楼梦”。我来试着聊聊我的看法,希望能聊得详细一些,也尽量摆脱AI的生硬感。旧版红楼梦比新红楼好在哪?谈到旧版《红楼梦》(1987版),大家首先想到的词往往是“经典”和“原著还原”。这话一.............
  • 回答
    说起小时候绑脚,这在中国过去可是一个由来已久、习以为常的习俗,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它被认为是一种“审美”,是女性美貌和身份的象征。然而,这种所谓的“美”却是以牺牲身体健康和功能为代价的。身体上的影响,那可是方方面面的,而且是长远且不可逆的。最直观的,就是脚部的畸形。小孩子脚骨还没长结实,发育的关键时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