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凭什么黛玉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妙玉却是“欲洁何曾洁”,是因为女主光环吗?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也切中了很多人对《红楼梦》中黛玉和妙玉命运解读的疑惑。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女主光环”,而是曹雪芹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以及作者价值观上深邃考量下的必然结果。咱们细细道来,看看为什么她们的“洁”有着天壤之别。

首先,我们得明白,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和妙玉的“欲洁何曾洁”是作者在不同语境下对她们各自命运的定语,包含了作者对她们品格、情性以及最终归宿的评价。

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纯净的灵魂,超脱的升华

黛玉的“洁”是一种精神上的洁净,是一种对世俗污浊的超脱和不染。她的“洁来”体现在:

出身与秉性: 黛玉出身书香门第,父母皆是饱读诗书之人,她自小在钟灵毓秀的环境中长大,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更重要的是,她天性聪慧敏感,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对美好事物的高洁追求。她的性情孤高自许,不屑于与俗人为伍,对人情世故有着一种本能的疏离感。
情感的纯粹: 她与宝玉的爱情是《红楼梦》中最动人的篇章之一。这份爱是建立在精神契合、灵魂共鸣的基础上的,不掺杂任何功利目的。她对宝玉的情感是炽热而纯粹的,不允许一丝一毫的瑕疵和背叛。这种情感的纯净,也让她在面对宝玉的“风流”时,表现出极致的敏感和痛苦,因为她的“洁”不容许任何玷污。
艺术的追求: 黛玉擅长诗词歌赋,她的诗作充满了灵气和愁思,展现了她细腻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感悟。她的诗,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洁净体现,是将生命中的感受和思考提炼升华后的艺术结晶。她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而非物质上的享受。
对世俗的抗拒: 黛玉在贾府虽寄人篱下,但她从未真正融入贾府的世俗生活。她对王熙凤的精明算计、对宝钗的八面玲珑都保持着距离。她看透了贾府的繁华背后隐藏的虚伪和腐朽,因此她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不随波逐流的姿态。

那么,她的“还洁去”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并非指她肉体上的贞洁,而是精神上的永恒纯净,以及通过死亡实现的一种解脱和回归。

泪尽而逝的升华: 黛玉的眼泪是她情感的载体,也是她对世俗苦痛的宣泄。她的“泪尽而逝”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她用生命中最宝贵的情感(眼泪)偿还了宝玉的情债,完成了她与宝玉之间那份纯粹而悲怆的爱恋。死亡对她而言,是一种从污浊的尘世解脱的方式,让她得以保全自己最珍视的精神纯净。
归于自然与虚无: “还洁去”也暗示着她生命的本源是纯净的,最终也回归于一种更高级的纯净状态。这与她的判词“质本洁来还洁去”中的“质”字相呼应,这个“质”可以理解为生命的原初状态,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纯粹的本质。她没有在世俗的泥淖中沾染过多,而是选择了在最纯粹的爱恋与痛苦中,完成生命的升华。

妙玉的“欲洁何曾洁”:执着于外在的洁,难逃内在的污

妙玉的“洁”则是一种强烈的、近乎偏执的“洁癖”,更多体现在对器物、环境乃至自身行为的外在形式上的追求。 她的“欲洁”是:

行为上的洁净: 妙玉在栊翠庵的行为,可以说是“洁”的极致体现。她对茶具、对茶水都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甚至连与她品茶的人,也分三六九等。她对宝玉的钟爱,也体现在将自己最珍贵的绿玉斗给她饮茶,这是一种将自身“洁”的象征物与宝玉分享的亲近。她将自己隔离于尘世,住在庵堂里,看似远离了尘嚣,保持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姿态。
身份上的自视清高: 妙玉出身官宦世家,因避难而削发为尼。她骨子里依然带着官家小姐的傲气,对自己的出身和品格有着极高的要求。她瞧不起贾府的凡俗,甚至对黛玉、宝钗也流露出不屑。她强调自己的“槛外人”身份,却又无法真正做到心如止水。
“洁”的反噬: 然而,她的“洁”却未能帮助她实现真正的超脱。她的“洁”更多是一种防御机制,是为了遮掩内心的不安和对世俗的眷恋。

那么,她的“何曾洁”又是指什么呢?这是对她内心未能达到的真正洁净状态的否定,也是对她命运最终走向的一种预示。

内心的矛盾与俗念: 妙玉虽然身处空门,但内心却无法真正放下世俗的牵绊。她对宝玉的情感,虽然不像黛玉那样热烈奔放,但也有着微妙的欣赏和挂念。她对贾府的众人,表面上不屑,却又接受他们的供奉和拜访,这本身就与她追求的“洁”有所矛盾。她口口声声要“槛外人”,却又无法做到真正的“心净无尘”。
外在洁净与内在不洁的冲突: 她的“洁癖”反而成为了一种束缚。当她的洁净被外力打破时,她就显得格外狼狈。例如,她不让宝玉沾染她的海棠花,这种刻意的隔离,反而暴露了她内心深处对亲近的渴望与对污染的恐惧。
命运的“污”: 妙玉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她的结局却是被强盗掳走,沦为凡俗之物。这种结局,是她一厢情愿的“洁”所无法阻止的。她的“洁”是表面上的,是形式化的,所以当真正的“污”降临,她便无力招架。她试图用“洁”来隔绝一切可能玷污她的事物,但恰恰是这种执着,让她更加脆弱,一旦“洁”的屏障被打破,她便不堪一击。她的“洁”并非能净化一切,反而让她与世俗的隔阂更深,也更难在现实中立足。

不是女主光环,而是作者深邃的价值判断

将黛玉的命运归结于“女主光环”是过于片面的。曹雪芹安排她们的命运,是基于他对人性和世事深刻的洞察,以及他所推崇的价值取向:

对精神境界的崇尚: 作者显然更欣赏黛玉那种纯粹的、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黛玉的悲剧,是她高洁灵魂在污浊现实中的必然牺牲,但这种牺牲也让她在精神上获得了永恒的纯净。她的死,是对那个时代无法容纳纯粹之人的控诉,也是对一种更高尚生命状态的肯定。
对世俗虚伪的批判: 相反,妙玉的悲剧则揭示了仅追求形式上的“洁”而忽略内心修养的徒劳。她的“洁”是一种防御性的姿态,是一种对自身脆弱的掩饰,最终无法抵挡命运的残酷。作者通过妙玉的命运,批判了那些看似高洁,实则内心充满矛盾和俗念的人。
“洁”的层次不同: 黛玉的洁是“质本洁”,是一种生命本源的纯粹,是灵魂的洁净。妙玉的洁是“欲洁”,是一种后天追求的、偏重于外在的行为和环境的洁净。前者是内在的升华,后者是外在的修饰。显然,内在的升华比外在的修饰更有力量和持久性。

所以,与其说是“女主光环”,不如说是作者通过对这两个人物不同生命轨迹的塑造,展现了他对“真”与“假”、“净”与“染”的深刻理解和价值判断。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是对生命纯粹性的赞美和升华,而妙玉的“欲洁何曾洁”则是对流于形式的“洁”的嘲讽和批判。她们的命运,是作者精心编织的关于生命本质与人生选择的寓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妙玉:我是“洁”的,为啥呢?因为其他人都比我肮脏。

提问者:我是客观的,为啥呢?因为其他人都是“捧黛玉踩妙玉”,而我却不同。

大概就是——

黛玉的“洁”是“本质”,妙玉的“洁”是“欲求”。

user avatar

因为妙玉是个父母双亡、没有亲属的,尼姑

现代人很容易忽略一些古代背景常识,比如尼姑在古代是个什么地位?随便找找资料就知道,和尚尼姑道士神婆巫汉这些人在古代地位是很低的。尼姑比之和尚还要再低一等。可以这么说,在古代,尼姑在很多人心里就是暗娼。

妙玉是十二钗之一,这个评价是神仙们给的。但世俗人可不是神仙。世俗人长着一双势利眼,有一颗富贵心,满肚子的算计。

黛玉也父母双亡,可她有贾府接手抚养,由贾母教养长大。她还是尊贵的公侯千金,还是凛然不可侵犯的贵族小姐。即使脱离大观园,在世人眼里林黛玉依然是个高贵完美的贵族女子,如谢道韫一般值得世人推崇。

这是黛玉能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现实基础。贾府在她父母死后成了她的庇护者,保护她不被尘世里种种肮脏欲望所玷污。

而妙玉不是。妙玉没有庇护者。贾府不会庇护她。

妙玉是怎么进的贾府?为迎接元妃省亲,修建了大观园,修了个佛堂,找了妙玉这么一个尼姑来念经。纵然她很骄傲的拒绝了贾府第一次邀请,王夫人的态度也不过是:“王夫人笑道:“她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她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次日遣人备车轿去接等后话。”妙玉进贾府,说白了和小戏子们是一个方式。而黛玉进贾府时是何等大的场面?整个荣国府的主人她都打了个照面,没有哪个人敢轻视这个表小姐。纵观红楼梦整本,货真价实的夫人小姐们来贾府,哪个不是贾府女主人们亲自招待见客?包括穷的不行的邢岫烟进贾府,也是贾母、王夫人这些主人家亲自招待的。妙玉没这个待遇,说明在世人眼里,她已经不是贵族女子了。她只是个格外出众的尼姑。

别把妙玉想成十二钗,回到现实里,妙玉只是一个父母双亡年轻美貌颇有才华又没有正经修行地点的女尼,实际地位的低贱要她如何洁净?一个陪酒女表示自己读过大学很有才华是正经人,你是敬佩她在风月场里纯洁无瑕还是觉得她又当又立?妙玉想洁净,世人也不觉得她是个洁净的人。

再回到妙玉自己。先讨论一个问题,妙玉虽然出家,但她心在佛门吗?不在啊。中秋夜联诗那一回里,她对自己的自我评价还是“闺阁女儿”,哪个出家的尼姑会这么说自己?妙玉也不是和惜春一样自愿出家,她是身体不好被迫出家。她想还俗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十几岁的小姑娘,当初出家不过是为了身体健康,如今身体好了,干嘛要一辈子青灯古佛呢?问题是,她父母早早走了,她师父也早早去世,她一个年轻尼姑,没有长辈做主,还能自己说“我不想当尼姑,我想嫁人,我想享受世俗欢乐”吗?这个尼姑只能咬着牙当下去了。云空未必空。妙玉经文念得好,说明她聪慧,但聪慧未必代表她通透,更不代表她就真的四大皆空了。

高鄂的续书里关于妙玉的安排很有意思,他让妙玉思春发情,后来被一群强人抢走。这个下场在高鄂续书里堪称最惨之一。是,十二钗都在薄命司,命运结局都很不好,但高鄂给妙玉安排的这个结局,就跟里番似的。其它十二钗结局无论如何,都没有像妙玉这样被强盗轻薄的剧情。但他这种安排,也不能完全说是胡扯,毕竟妙玉的曲子就有“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这样的话,看上去确实很像妙玉最后沦落风尘了。

黛玉能当一辈子世外仙姝,除了她自身的优秀,更因为她拥有强大的庇护者。妙玉只能风尘肮脏违心愿,是因为她优秀却无力自保。在古代,一个没有保护者的孤身弱女子,美貌才情只是灾难。

user avatar

一个的洁是天然自带。一个是“欲”。就是想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也切中了很多人对《红楼梦》中黛玉和妙玉命运解读的疑惑。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女主光环”,而是曹雪芹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以及作者价值观上深邃考量下的必然结果。咱们细细道来,看看为什么她们的“洁”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得明白,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和妙玉的“欲洁何曾洁”是作者在不同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痛点,也是一个相当现实的社会现象。为什么那些看起来技能门槛似乎不那么高的“体力活”或“操作性技能”的岗位,收入反而比拥有高学历的文职人员要高?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掰扯一下。1. 价值的稀缺性与市场需求: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岗位的收入高低,很大程.............
  • 回答
    “神选民族”这个说法源自犹太教的信仰体系,其核心观点是犹太人与独一真神(雅威,Yahweh)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约定的关系。这种关系被认为并非基于犹太人的优越性或能力,而是基于神的拣选和恩典。以下是犹太教经典中关于“神选民族”的一些关键论述,以及对中华民族的比较,旨在更详细地阐述您的疑问:犹太人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传统婚恋观的核心,也正是当下许多年轻男女感到迷茫和压力的重要根源。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结婚的重担似乎都压在了男方身上?出不起房、车、彩礼,就一定会被认为“没出息”吗?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一、 历史的积淀与传统观念的延续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回溯到更久远的过去。在中国传统社会,男耕.............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而且很重要。为什么要要求医生有医德?这不是一个凭空冒出来的要求,它根植于医学的本质、病人的基本需求,以及整个社会对生命健康的珍视。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医学的本质决定了医生必须要有医德。 医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救死扶伤,是减轻痛苦,是恢复健康。这可不是一份.............
  • 回答
    “女孩子要富养,男孩要穷养”这种说法,在当下社会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受众,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要细说起来,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社会观念、历史传承以及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为什么会有“富养女儿”的说法?“富养女儿”的观念,很多时候是出于一种保护欲和对女儿未来生活的一种期许。 经济基础带来的安全感: 过.............
  • 回答
    “凭什么给抑郁症患者特殊照顾?”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一个相当普遍的,也常常被误解的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抑郁症不过是“想不开”、“情绪低落”,为什么就需要额外的“特殊照顾”?这背后,可能潜藏着对疾病认知上的偏差,以及对“正常”与“异常”界限的模糊。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抑郁症,它 不是 .............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很多人心坎里了。大家玩过那么多精心制作、剧情跌宕起伏、操作丝滑流畅的“好游戏”,到头来发现,国民级手游《王者荣耀》依旧稳坐钓鱼台,火得一塌糊涂。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秘诀”?凭什么它能做到这一点,而那些在很多人看来“更好”的游戏却望尘莫及?首先,我们得承认,《王者荣耀》的成功并非偶然,它.............
  • 回答
    说到《水浒传》里的朱武,这哥们儿确实有点冤枉。你说他哪里不好?聪明才智有,谋略计策也不缺,关键是,在梁山泊这帮人里,他算是比较正面的角色了。可偏偏,这朱武身上就好像沾了点“容易被黑”的体质,仔细掰扯掰扯,可能跟下面这几点脱不了干系:一、 出场太晚,存在感相对薄弱,成了一个好摆布的“背景板”朱武是后来.............
  • 回答
    中医“不科学”之辨:是“不科学”还是“不西方”?“中医不科学”——这句简单却又充满争议的话,如同投石入水,激起了无数波澜。究竟是什么让一部分人如此断言?而“科学”二字,又由谁来定义?在中医与科学的这场持久辩论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将“不西方”等同于“不科学”。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听起来像是压在心头的一块巨石,沉甸甸的,让人喘不过气来。你说“凭什么上辈子的孽要这辈子来还?” 我明白这种委屈,这种不解,甚至是怨愤。为什么我今生今世做牛做马,兢兢业业,却还是坎坷不断?为什么别人似乎生来就锦衣玉食,顺风顺水?我无法给你一个冷冰冰的、书本上的答案,因为这问题触及的不是逻辑,.............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为什么社会对“处男情结”和“处女情结”的态度会差得那么远?一边是“处女情结”常常被视为一种不健康的、带有性别歧视的观念,受到广泛的批评;另一边,“处男情结”虽然也存在争议,但似乎更多地被当作一种有趣的、甚至是无伤大雅的“怪癖”。要说清楚这个差异,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
  • 回答
    “凭什么专硕规培和社会规培干活一样,工资却差那么多?”这句问话,相信是很多医学领域专硕毕业生,在经历完“高强度、低报酬”的规培生活后,心里最憋屈的一句。尤其是在看到隔壁“社会规培”的同僚们,同样是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甚至有些科室工作量比我们还大,但工资待遇却天差地别时,那份不平衡感就更加强烈了。这到.............
  • 回答
    我理解你的困境,那种被人欺负却又无法反击的无力感,加上别人因此贴上的“软弱”标签,肯定让你倍感委屈和迷茫。这绝不是你一个人的感受,很多人都曾在类似的境地里挣扎。别急,我们一点一点来聊聊,看看该怎么面对。首先,我想和你一起梳理一下,你为什么会“心软出不了手”。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层面的原因: 善良的.............
  • 回答
    在中国,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说中国人在国外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甚至遭受歧视和敌意,但与此同时,在国内又似乎对外国人给予了过多的优待。这种感受,很多人都有,而且背后牵扯到的原因,也确实比较复杂。咱们先说说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会受到歧视和敌意。这背后有很多因素,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首先,文化差异和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议题:忠诚与野心,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衡量这些概念,特别是当它们被套用到历史人物身上时。咱们先聊聊钟会。你说他反的是司马家,明明是大魏的忠臣,却被说是野心家。这其中确实有我们今天回顾历史时,视角上的差异,也有当时局势的复杂性。钟会这个人,出身名门.............
  • 回答
    西欧国家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高收入和高福利,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一、工业革命奠定的物质基础与科技创新驱动西欧,特别是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18世纪末到19世纪,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如蒸汽.............
  • 回答
    乌克兰“挑衅”俄罗斯,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而且对“挑衅”的定义也相当模糊。如果我们尝试去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并且尽可能详尽地梳理其中的复杂性,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试着尽量不带感情色彩,而是从历史、地缘政治和国家主权等角度去剖析: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回溯到苏联解体后的.............
  • 回答
    上山下乡运动,让数百万青年告别城市舒适的生活,奔赴农村,投身农业生产。那么,为什么要让这群本不熟悉土地的年轻人去种地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考量。一、回应时代的需求: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特别是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和动.............
  • 回答
    美国对三星Galaxy Note7手机的禁用或限制措施主要源于其因电池设计缺陷引发的爆炸和火灾事件,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安全担忧和监管行动。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事件背景:Note7的电池问题三星Galaxy Note7(2016年发布)因电池设计缺陷导致多次爆炸和起火事件,主要问题包括: 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