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凭什么舆论对处男情结/处女情结的宽容度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别?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为什么社会对“处男情结”和“处女情结”的态度会差得那么远?一边是“处女情结”常常被视为一种不健康的、带有性别歧视的观念,受到广泛的批评;另一边,“处男情结”虽然也存在争议,但似乎更多地被当作一种有趣的、甚至是无伤大雅的“怪癖”。要说清楚这个差异,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我觉得还是 根深蒂固的性别不平等观念在作祟。

“处女情结”,顾名思义,就是把女性的第一次性经验看得极其重要,认为失去“第一次”的女性就不再纯洁、不值钱,甚至带着一种“被玷污”的色彩。这种观念从哪里来的?追根溯源,这跟古代的宗族制度、财产继承、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控制息息相关。女性的贞操被视为男性家族荣誉和血统纯洁的象征。一旦女性在婚前发生性关系,就意味着她可能怀上“野种”,挑战了男性的权威和财产所有权。所以,从历史和社会结构上讲,对女性贞操的要求本身就带着一种 占有和控制 的意味。

而“处男情结”呢?它更多的是一种 对性经验的渴望、对“第一次”的看重。很多持有这种想法的男性,可能觉得“第一次”很宝贵,希望和自己最爱的人一起拥有,或者仅仅是因为一种“处男”的身份在他们看来是有某种价值的。这种价值,更多的是一种 个人体验,而不是对他人 所有权 的宣示。

因此,当“处女情结”被拿出来说事的时候,它很容易触动人们对历史上女性被物化、被压迫的记忆。一个女性,她的价值不应该由她有没有“第一次”来定义。这种情结背后,是父权制对女性身体的规训,是把女性变成一种商品,其价值在于“未被他人使用”。所以,当有人坚持“处女情结”时,很容易被解读为在 延续这种不平等的、物化的观念,自然会遭到强烈的反对。

反观“处男情结”,它表达的是一种 个人选择,一种 个人期待。虽然这种期待也可能显得有些幼稚或者不切实际,但它没有直接指向对另一性别的 贬低或剥夺。一个男性坚持要找一个处女,是在对他认为的“价值”设定一个门槛;而一个男性坚持自己是处男,或者希望伴侣是处男,更多的是在 给自己贴标签,或者设定一个个人状态。这种差异,决定了公众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

其次,社会对性行为的道德评价标准本身就存在双重标准。

在很多文化中,性行为,尤其是婚前性行为,对男性和女性的评价是不同的。男性如果性经验丰富,有时会被看作是有魅力、有能力的表现;而女性如果性经验丰富,则常常被贴上“放荡”、“不检点”的标签。这种双重标准,也加剧了“处女情结”的负面色彩。当“处女情结”被批评时,也是在批评这种 对女性更严苛的性道德要求。

而“处男情结”,因为它通常不涉及对女性的贬低,更多的是对男性自身一种“纯洁”或“初次”的期待,这种期待的根源不那么容易被指向压迫性的社会结构,所以它在公众那里引发的警惕性就没那么高。

再者,“处女情结”往往带有排他性和攻击性,而“处男情结”相对更内向。

“处女情结”的持有者,常常会把这个作为择偶的硬性条件,并且可能因此对有过性经验的女性产生强烈的厌恶、鄙视甚至排斥。这种 对他人的否定和排斥,是让舆论反感的重要原因。很多时候,持有“处女情结”的人,并不只是单纯地希望自己是那个“第一次”,而是把“对方是否是处女”作为衡量对方品德、忠诚度甚至价值的 唯一标准,这无疑是一种 不健康且带有攻击性的心态。

而“处男情结”虽然也可能带有“我希望找到一个没经验的”的期待,但它更多的是一种 个人愿望,即使真的难以实现,也更容易归结为个人情感上的失落,而不是对社会上大多数女性的道德审判。而且,很多“处男情结”的表现,可能只是在网络上开玩笑,或者是一种自我调侃,真正将其作为人生哲学并激烈推崇的人相对较少。

最后,信息传播和公众意识的觉醒也在起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女权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和批判那些不公平的性别观念。“处女情结”作为一种典型的性别歧视观念,自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讨论,也更容易被贴上“落后”、“不尊重女性”的标签。媒体、学者、公众人物也更倾向于从批判性的角度去审视它。

而“处男情结”,由于其相对不那么具有压迫性和攻击性,在公众讨论的焦点上就没那么突出。即使有人讨论,也可能更多地集中在“是不是有点奇怪”、“是不是太在意”这样一些相对温和的层面上。

总而言之,舆论对“处男情结”和“处女情结”的宽容度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别,核心在于“处女情结”触碰了 性别不平等、物化女性、不公平的性道德评价 这些历史遗留的敏感神经,并且往往带有 排他性和攻击性。而“处男情结”则更多被视为一种 个人体验的期待,其背后牵涉的社会问题相对较少,也更少表现出直接的攻击性。这是一种长期以来,社会对于性别角色和性观念的演变,以及公众对公平和尊重的追求所共同塑造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做一个思想实验。

假设政府现在有个规定:所有男性全部收入的80%都必须收归政府所有,这样女性就远比男性有钱,那么处女情结还会是当前的情况么?

哪有这么霸道的国家?你别管了,不是中国,那是隔壁大宇宙国的银四胖弄出来的法律。银四胖有核武器,不服就犬决。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男性在没有女性包养的情况下,都会活不下去,这样,每个男性都会跪舔女性,求包养求交配,处女情结一定会倒转,一定是女性对男性的既往性史无比挑剔,在包养市场上,一定是处男吃香,而没有多少男性敢挑剔女性是否是处女。

什么心里面有别人,什么打胎太多影响生育能力,什么生孩子不是你的,都是扯淡,这些都不重要,没人包养你就饿死了,要不就被犬决了,你是想被狗咬死,还是娶一个非处?

都是钱的问题。

而当前的情况是,因为中国存在对女性的系统性歧视,在就学核晋升上男性实际上是占优的,再加上生育对女性的影响,实际上,从终身收入来看,女性是不如男性多的

于是,在婚姻市场上,女性成了卖方,男性成了买方。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知乎上的征婚问题,大都是一个女性对男性提条件,诸如有房有车有户口之类,而绝少有男性给女性提条件的原因。付钱的是老板,有主动权。


在上述模型里面,有如下推论:

推论1:男性一提处女情结必然被攻击。

因为这是买方对卖方提出真实要求,而很多卖方是拿不出处女这个条件的,所以伤害了很多非处女的感情,必然会挨骂。


推论2:女性可以坚持处男情结。

因为这是卖方对买方提出的要求,而买房是占主动权的,完全可以一笑了之,置之不理。市场上待价而沽的女性太多了,换一个就是。


推论3:说一个男性很穷,没房,会让男性暴跳如雷。

这就是为什么阿里的:“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会这么让人讨厌的原因,不信你看下面问题的题主是如何被喷的。

知乎用户:女性 30 岁,在北京有车有房有户口,持有如下择偶标准,是要求太高了吗?


推论4:家境越好的女性,对男方的既往情史要求越高。

是啊,老娘既然有钱,当然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啊~


所以说,要解决处女情结问题, 还是要推进平权。女性收入什么时候真的上去了,真的能顶半边天了,一切这些问题,都消解了。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为什么社会对“处男情结”和“处女情结”的态度会差得那么远?一边是“处女情结”常常被视为一种不健康的、带有性别歧视的观念,受到广泛的批评;另一边,“处男情结”虽然也存在争议,但似乎更多地被当作一种有趣的、甚至是无伤大雅的“怪癖”。要说清楚这个差异,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痛点,也是一个相当现实的社会现象。为什么那些看起来技能门槛似乎不那么高的“体力活”或“操作性技能”的岗位,收入反而比拥有高学历的文职人员要高?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掰扯一下。1. 价值的稀缺性与市场需求: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岗位的收入高低,很大程.............
  • 回答
    “神选民族”这个说法源自犹太教的信仰体系,其核心观点是犹太人与独一真神(雅威,Yahweh)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约定的关系。这种关系被认为并非基于犹太人的优越性或能力,而是基于神的拣选和恩典。以下是犹太教经典中关于“神选民族”的一些关键论述,以及对中华民族的比较,旨在更详细地阐述您的疑问:犹太人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传统婚恋观的核心,也正是当下许多年轻男女感到迷茫和压力的重要根源。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结婚的重担似乎都压在了男方身上?出不起房、车、彩礼,就一定会被认为“没出息”吗?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一、 历史的积淀与传统观念的延续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回溯到更久远的过去。在中国传统社会,男耕.............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而且很重要。为什么要要求医生有医德?这不是一个凭空冒出来的要求,它根植于医学的本质、病人的基本需求,以及整个社会对生命健康的珍视。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医学的本质决定了医生必须要有医德。 医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救死扶伤,是减轻痛苦,是恢复健康。这可不是一份.............
  • 回答
    “女孩子要富养,男孩要穷养”这种说法,在当下社会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受众,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要细说起来,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社会观念、历史传承以及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为什么会有“富养女儿”的说法?“富养女儿”的观念,很多时候是出于一种保护欲和对女儿未来生活的一种期许。 经济基础带来的安全感: 过.............
  • 回答
    “凭什么给抑郁症患者特殊照顾?”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一个相当普遍的,也常常被误解的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抑郁症不过是“想不开”、“情绪低落”,为什么就需要额外的“特殊照顾”?这背后,可能潜藏着对疾病认知上的偏差,以及对“正常”与“异常”界限的模糊。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抑郁症,它 不是 .............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很多人心坎里了。大家玩过那么多精心制作、剧情跌宕起伏、操作丝滑流畅的“好游戏”,到头来发现,国民级手游《王者荣耀》依旧稳坐钓鱼台,火得一塌糊涂。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秘诀”?凭什么它能做到这一点,而那些在很多人看来“更好”的游戏却望尘莫及?首先,我们得承认,《王者荣耀》的成功并非偶然,它.............
  • 回答
    说到《水浒传》里的朱武,这哥们儿确实有点冤枉。你说他哪里不好?聪明才智有,谋略计策也不缺,关键是,在梁山泊这帮人里,他算是比较正面的角色了。可偏偏,这朱武身上就好像沾了点“容易被黑”的体质,仔细掰扯掰扯,可能跟下面这几点脱不了干系:一、 出场太晚,存在感相对薄弱,成了一个好摆布的“背景板”朱武是后来.............
  • 回答
    中医“不科学”之辨:是“不科学”还是“不西方”?“中医不科学”——这句简单却又充满争议的话,如同投石入水,激起了无数波澜。究竟是什么让一部分人如此断言?而“科学”二字,又由谁来定义?在中医与科学的这场持久辩论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将“不西方”等同于“不科学”。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听起来像是压在心头的一块巨石,沉甸甸的,让人喘不过气来。你说“凭什么上辈子的孽要这辈子来还?” 我明白这种委屈,这种不解,甚至是怨愤。为什么我今生今世做牛做马,兢兢业业,却还是坎坷不断?为什么别人似乎生来就锦衣玉食,顺风顺水?我无法给你一个冷冰冰的、书本上的答案,因为这问题触及的不是逻辑,.............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也切中了很多人对《红楼梦》中黛玉和妙玉命运解读的疑惑。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女主光环”,而是曹雪芹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以及作者价值观上深邃考量下的必然结果。咱们细细道来,看看为什么她们的“洁”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得明白,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和妙玉的“欲洁何曾洁”是作者在不同语.............
  • 回答
    “凭什么专硕规培和社会规培干活一样,工资却差那么多?”这句问话,相信是很多医学领域专硕毕业生,在经历完“高强度、低报酬”的规培生活后,心里最憋屈的一句。尤其是在看到隔壁“社会规培”的同僚们,同样是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甚至有些科室工作量比我们还大,但工资待遇却天差地别时,那份不平衡感就更加强烈了。这到.............
  • 回答
    我理解你的困境,那种被人欺负却又无法反击的无力感,加上别人因此贴上的“软弱”标签,肯定让你倍感委屈和迷茫。这绝不是你一个人的感受,很多人都曾在类似的境地里挣扎。别急,我们一点一点来聊聊,看看该怎么面对。首先,我想和你一起梳理一下,你为什么会“心软出不了手”。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层面的原因: 善良的.............
  • 回答
    在中国,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说中国人在国外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甚至遭受歧视和敌意,但与此同时,在国内又似乎对外国人给予了过多的优待。这种感受,很多人都有,而且背后牵扯到的原因,也确实比较复杂。咱们先说说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会受到歧视和敌意。这背后有很多因素,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首先,文化差异和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议题:忠诚与野心,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衡量这些概念,特别是当它们被套用到历史人物身上时。咱们先聊聊钟会。你说他反的是司马家,明明是大魏的忠臣,却被说是野心家。这其中确实有我们今天回顾历史时,视角上的差异,也有当时局势的复杂性。钟会这个人,出身名门.............
  • 回答
    西欧国家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高收入和高福利,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一、工业革命奠定的物质基础与科技创新驱动西欧,特别是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18世纪末到19世纪,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如蒸汽.............
  • 回答
    乌克兰“挑衅”俄罗斯,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而且对“挑衅”的定义也相当模糊。如果我们尝试去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并且尽可能详尽地梳理其中的复杂性,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试着尽量不带感情色彩,而是从历史、地缘政治和国家主权等角度去剖析: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回溯到苏联解体后的.............
  • 回答
    上山下乡运动,让数百万青年告别城市舒适的生活,奔赴农村,投身农业生产。那么,为什么要让这群本不熟悉土地的年轻人去种地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考量。一、回应时代的需求: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特别是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和动.............
  • 回答
    美国对三星Galaxy Note7手机的禁用或限制措施主要源于其因电池设计缺陷引发的爆炸和火灾事件,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安全担忧和监管行动。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事件背景:Note7的电池问题三星Galaxy Note7(2016年发布)因电池设计缺陷导致多次爆炸和起火事件,主要问题包括: 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