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凭什么钟会反的是司马家,明明是大魏忠臣却被说是野心家;刘备反的是曹家,却被说是忠臣?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议题:忠诚与野心,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衡量这些概念,特别是当它们被套用到历史人物身上时。

咱们先聊聊钟会。你说他反的是司马家,明明是大魏的忠臣,却被说是野心家。这其中确实有我们今天回顾历史时,视角上的差异,也有当时局势的复杂性。

钟会这个人,出身名门,少年得志,才思敏捷,在曹魏任职期间,确实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他策划了灭蜀之战,这是曹魏统一中国北方后,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目标,他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这个角度看,他为大魏立下了不世之功,是名副其实的功臣。

然而,历史对他的评价之所以出现“野心家”的标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灭蜀后”的举动。当时,蜀汉已灭,他的军事生涯达到了顶峰。这时候,他表现出了对大魏朝廷的离心离德。他与姜维联手,意图占据蜀地,拥兵自重,甚至有复兴汉室的念头(尽管这有争议,更多人认为他可能想自立为王)。

为什么会这么说他呢?关键在于“忠诚”这个概念。对谁忠诚?对曹魏政权,还是对当时掌握实权的司马昭?在那个时代,政治的斗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和复杂。司马昭已经取代曹家,成为曹魏的实际掌权者,并且下一步就是要代魏建晋。钟会如果真的站到了司马昭的对立面,他就是在挑战当时最强大的政治势力,并且他的行为也确实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和权力。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忠于大魏”来概括。钟会所处的时代,大魏已经名存实亡,司马家一家独大。他反的是司马昭,而司马昭正是当时曹魏政权下最有权势的人物。如果说他是“忠臣”,那么他忠于的是谁?是那个已经失去实权的汉献帝?还是那个已经被司马昭架空的曹芳?亦或是忠于当时的“大魏”这个概念,即便它已经被司马昭一手遮天?

从结果论来看,钟会的举动失败了,而且他自己也因此丧命。失败者往往更容易被贴上负面的标签。如果他真的成功了,历史的评价可能又会是另一番模样。

再来说刘备。你说刘备反的是曹家,却被说是忠臣。这里的“忠臣”更多的是一种“汉室正统”的道德标杆。

刘备的出身,从他自己的宣传,以及后来的史书(尤其是在三国志通行本中,陈寿的评价以及之后裴松之的补注,都倾向于将刘备描绘成汉室的继承者)来看,他是汉室宗亲。他一生都在高举“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旗帜。

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终究是以臣子的身份在对待汉献帝,并且他的儿子曹丕最后也直接篡位,建立了曹魏。在那个时代,很多人仍然相信“汉室正统”的观念。刘备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他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是为了推翻曹魏,恢复汉朝的统治。

因此,当你说刘备“反的是曹家”时,这更多是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看。但当你看到他“被说是忠臣”时,这是从他所标榜的“汉室正统”和“匡扶汉室”的理想来看的。他的行为,在当时那些怀念汉朝、不承认曹魏合法性的人看来,就是“忠于汉室”的表现。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反”与“不反”来界定。忠诚和野心,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钟会可能也认为自己在忠于“大魏”这个概念,但他当时最大的障碍是司马昭。而刘备高举“兴复汉室”的大旗,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曹魏的“反”,但他之所以被许多人视为“忠臣”,是因为他的行动与当时一部分人心中“汉室正统”的观念相契合。

更深层地说,历史的评价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受到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史书撰写者的立场,以及后世对这段历史的解读所影响。我们今天看钟会,更多是站在一个现代人的角度,去分析他的行为和动机。而刘备,他的“汉室正统”的旗帜,在后世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播,所以他身上“忠臣”的标签也就更加深入人心。

简单来说,钟会挑战的是司马昭这个当时实际的掌权者,他的行为被解读为个人野心。而刘备挑战的是曹魏政权,他高举的是汉室的旗帜,这使得他的行为在很多时候被看作是对汉室的忠诚。这背后,是政治权力、合法性以及道德观念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不同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不不,这个题设有问题……

钟会的确反的是司马家,但他不是忠臣。我记得有本书好像是吕思勉写的,我看过一点。里面好像对钟会有很高的评价……但我怎么看他都不像是因为忠于大魏反司马家吧……

第一,论人品。他可以说和司马家当政的那些人如出一辙。甚至在有些方面更胜一筹。比如陷害邓艾、嵇康……为了正军规还杀了功臣之子许仪……

第二,论动机。更始之变的时候,他效忠的是司马家,淮南三叛,他也一直跟着司马家。直到最后灭蜀,手里握有重兵,他还司马家的一员……他如果要效忠大魏。非要等到最后一刻才反?葫芦娃救爷爷吗?前面那么多人,平定文钦,毋丘俭,诸葛诞时,钟会可是妥妥的司马家忠臣。

你要说毋丘俭是大魏忠臣我倒信。他生前抵御外敌。就算反叛也不曾投靠东吴,一直还在边境派兵抵御。

怎么看都是钟会最后权力大了,膨胀了,最后被可爱小姜维一个忽悠……

刘备嘛。。。他可不是曹操的忠臣,他的定位是汉室的忠臣……

user avatar

一、对于钟会,大魏太傅钟繇之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是为大魏臣子,但是当司马家掌权欺凌君主之时,钟会始终效忠司马家。淮南二叛,钟会随从司马师征讨文钦毌丘俭;司马师病逝司马昭掌权,魏帝曹髦的策划夺权,钟会又献计于司马昭,干掉了曹髦;紧接着淮南三叛,钟会随军平定诸葛诞叛乱。一路做到了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大军伐蜀杀了功臣之后许仪,为了争功陷害邓艾父子,联合姜维欲做第二个刘备。钟会的确背叛了司马家,但是他是为了自取天下,并非光复大魏,密谋造反之时,连郭太后遗诏这种名义上的大魏旗号都是姜维想出来的,钟会根本就没有忠于大魏的意思。

会曰:“吾意决矣!事成则得天下,不成则退西蜀,亦不失作刘备也。”
维曰:“近闻郭太后新亡,可诈称太后有遗诏,教讨司马昭,以正弑君之罪。据明公之才,中原可席卷而定。”

二、对于刘备,三顾茅庐时,刘备的官职是: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之后夺下两川之地,进位汉中王,是给汉献帝上过表的。曹丕篡汉之后,遥传刘协已死,刘备才进位称帝。自始至终刘备都是大汉臣子,从来都不从属于曹魏,对于曹魏反从何来?!所以刘备是大汉忠臣,与曹魏属于平级,并无反与不反之论。

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玄德既为汉中王,遂修表一道,差人赍赴许都。
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假权宜:上臣为大司马、汉中王。
且传言汉帝已遇害。汉中王闻知,痛哭终日,下令百官挂孝,遥望设祭,上尊谥曰“孝愍皇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议题:忠诚与野心,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衡量这些概念,特别是当它们被套用到历史人物身上时。咱们先聊聊钟会。你说他反的是司马家,明明是大魏的忠臣,却被说是野心家。这其中确实有我们今天回顾历史时,视角上的差异,也有当时局势的复杂性。钟会这个人,出身名门.............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中,钟小艾能够当上局级领导,并非仅仅依靠其丈夫李达康的权力。虽然李达康作为汉东省省委副书记、京州市市委书记,他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但钟小艾自身的资历、能力和机遇,才是她最终获得局级领导职位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扎实的专业背景和过硬的业务能力: 职业规划.............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痛点,也是一个相当现实的社会现象。为什么那些看起来技能门槛似乎不那么高的“体力活”或“操作性技能”的岗位,收入反而比拥有高学历的文职人员要高?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掰扯一下。1. 价值的稀缺性与市场需求: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岗位的收入高低,很大程.............
  • 回答
    “神选民族”这个说法源自犹太教的信仰体系,其核心观点是犹太人与独一真神(雅威,Yahweh)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约定的关系。这种关系被认为并非基于犹太人的优越性或能力,而是基于神的拣选和恩典。以下是犹太教经典中关于“神选民族”的一些关键论述,以及对中华民族的比较,旨在更详细地阐述您的疑问:犹太人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传统婚恋观的核心,也正是当下许多年轻男女感到迷茫和压力的重要根源。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结婚的重担似乎都压在了男方身上?出不起房、车、彩礼,就一定会被认为“没出息”吗?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一、 历史的积淀与传统观念的延续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回溯到更久远的过去。在中国传统社会,男耕.............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而且很重要。为什么要要求医生有医德?这不是一个凭空冒出来的要求,它根植于医学的本质、病人的基本需求,以及整个社会对生命健康的珍视。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医学的本质决定了医生必须要有医德。 医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救死扶伤,是减轻痛苦,是恢复健康。这可不是一份.............
  • 回答
    “女孩子要富养,男孩要穷养”这种说法,在当下社会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受众,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要细说起来,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社会观念、历史传承以及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为什么会有“富养女儿”的说法?“富养女儿”的观念,很多时候是出于一种保护欲和对女儿未来生活的一种期许。 经济基础带来的安全感: 过.............
  • 回答
    “凭什么给抑郁症患者特殊照顾?”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一个相当普遍的,也常常被误解的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抑郁症不过是“想不开”、“情绪低落”,为什么就需要额外的“特殊照顾”?这背后,可能潜藏着对疾病认知上的偏差,以及对“正常”与“异常”界限的模糊。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抑郁症,它 不是 .............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很多人心坎里了。大家玩过那么多精心制作、剧情跌宕起伏、操作丝滑流畅的“好游戏”,到头来发现,国民级手游《王者荣耀》依旧稳坐钓鱼台,火得一塌糊涂。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秘诀”?凭什么它能做到这一点,而那些在很多人看来“更好”的游戏却望尘莫及?首先,我们得承认,《王者荣耀》的成功并非偶然,它.............
  • 回答
    说到《水浒传》里的朱武,这哥们儿确实有点冤枉。你说他哪里不好?聪明才智有,谋略计策也不缺,关键是,在梁山泊这帮人里,他算是比较正面的角色了。可偏偏,这朱武身上就好像沾了点“容易被黑”的体质,仔细掰扯掰扯,可能跟下面这几点脱不了干系:一、 出场太晚,存在感相对薄弱,成了一个好摆布的“背景板”朱武是后来.............
  • 回答
    中医“不科学”之辨:是“不科学”还是“不西方”?“中医不科学”——这句简单却又充满争议的话,如同投石入水,激起了无数波澜。究竟是什么让一部分人如此断言?而“科学”二字,又由谁来定义?在中医与科学的这场持久辩论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将“不西方”等同于“不科学”。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听起来像是压在心头的一块巨石,沉甸甸的,让人喘不过气来。你说“凭什么上辈子的孽要这辈子来还?” 我明白这种委屈,这种不解,甚至是怨愤。为什么我今生今世做牛做马,兢兢业业,却还是坎坷不断?为什么别人似乎生来就锦衣玉食,顺风顺水?我无法给你一个冷冰冰的、书本上的答案,因为这问题触及的不是逻辑,.............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也切中了很多人对《红楼梦》中黛玉和妙玉命运解读的疑惑。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女主光环”,而是曹雪芹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以及作者价值观上深邃考量下的必然结果。咱们细细道来,看看为什么她们的“洁”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得明白,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和妙玉的“欲洁何曾洁”是作者在不同语.............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为什么社会对“处男情结”和“处女情结”的态度会差得那么远?一边是“处女情结”常常被视为一种不健康的、带有性别歧视的观念,受到广泛的批评;另一边,“处男情结”虽然也存在争议,但似乎更多地被当作一种有趣的、甚至是无伤大雅的“怪癖”。要说清楚这个差异,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
  • 回答
    “凭什么专硕规培和社会规培干活一样,工资却差那么多?”这句问话,相信是很多医学领域专硕毕业生,在经历完“高强度、低报酬”的规培生活后,心里最憋屈的一句。尤其是在看到隔壁“社会规培”的同僚们,同样是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甚至有些科室工作量比我们还大,但工资待遇却天差地别时,那份不平衡感就更加强烈了。这到.............
  • 回答
    我理解你的困境,那种被人欺负却又无法反击的无力感,加上别人因此贴上的“软弱”标签,肯定让你倍感委屈和迷茫。这绝不是你一个人的感受,很多人都曾在类似的境地里挣扎。别急,我们一点一点来聊聊,看看该怎么面对。首先,我想和你一起梳理一下,你为什么会“心软出不了手”。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层面的原因: 善良的.............
  • 回答
    在中国,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说中国人在国外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甚至遭受歧视和敌意,但与此同时,在国内又似乎对外国人给予了过多的优待。这种感受,很多人都有,而且背后牵扯到的原因,也确实比较复杂。咱们先说说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会受到歧视和敌意。这背后有很多因素,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首先,文化差异和刻.............
  • 回答
    西欧国家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高收入和高福利,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一、工业革命奠定的物质基础与科技创新驱动西欧,特别是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18世纪末到19世纪,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如蒸汽.............
  • 回答
    乌克兰“挑衅”俄罗斯,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而且对“挑衅”的定义也相当模糊。如果我们尝试去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并且尽可能详尽地梳理其中的复杂性,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试着尽量不带感情色彩,而是从历史、地缘政治和国家主权等角度去剖析: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回溯到苏联解体后的.............
  • 回答
    上山下乡运动,让数百万青年告别城市舒适的生活,奔赴农村,投身农业生产。那么,为什么要让这群本不熟悉土地的年轻人去种地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考量。一、回应时代的需求: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特别是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和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