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联系具体历史)贾母凭什么看不起“有才未及第”的书生,觉得官家千金爱书生极其荒谬?

回答
贾母之所以会对“有才未及第”的书生抱有轻视,甚至觉得官家千金爱上这样的人是荒谬绝伦,这背后牵扯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家族利益以及她自身的经历和价值观。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得从头说起。

一、 门当户对的根深蒂固:贾母的“价码”是什么?

首先,咱们得明白,贾母是宁国公府和荣国府这两大家族的顶梁柱,尤其是到了她这辈,更是把持着整个荣国府的生杀予夺。她这一生,见过的王侯将相、达官贵人,比咱们普通人吃的米都多。在她眼里,婚姻,尤其是对她寄予厚望的孙女们,从来都不是个人的风花雪月,而是家族兴衰的关键一环。

那么,贾母心中理想的孙女婿,或者说她认为“般配”的对象,都有什么条件?

显赫的家世: 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她自己嫁的是荣国公的儿子,后来的丈夫也是一等将军。她眼里的“好人家”,自然就是有爵位、有官职、有足够社会地位的家庭。这种家庭才能在政治上相互照应,在经济上门庭若市,在社交上声气相投。
功成名就的官职: 仅仅有个好家世还不够,最好是已经站稳了脚跟,有实权,有晋升希望的官。像贾政这种,虽然是官员,但因为性格的原因,仕途一直不温不火,贾母对他也未必就完全满意,只是家族稳定,日子过得去。但如果能有个更得皇帝赏识、官运亨通的,那才是家族的福音。
丰厚的家产: 甭管是什么时代,钱都是硬通货。一个家境殷实,能够支撑起几代人的生活,并且有能力在关键时刻“打点”一番的夫家,对贾母来说至关重要。她要考虑的是,她把孙女嫁过去,孙女是能继续过锦衣玉食的日子,还是要去跟着吃苦受穷。

二、 “有才未及第”的“不靠谱”:贾母的担忧是什么?

现在咱们再来看“有才未及第”的书生。在贾母眼里,他们“不靠谱”在哪里?

前途未卜的风险: 考科举,尤其是在清朝,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多少人寒窗苦读一辈子,最终也只是个童生、秀才,连进士的门槛都摸不到。贾母见过太多落魄的读书人,他们可能才思敏捷,文章写得好,但没有功名,就没有官方的身份,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没有社会保障。
经济上的窘迫: 即使有些书生能通过科举,考上举人、进士,但如果出身贫寒,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站稳脚跟。而那些“未及第”的,大部分都处于经济上的不稳定状态。他们可能靠着家里的微薄接济,或者靠给别人写写文章、做做账房来维持生计。这对于习惯了荣华富贵的贾母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她不能想象自己的孙女,住在“一间一间一间”的院子里,吃着粗茶淡饭,为了一件衣服、一顿像样的饭菜而发愁。
社会地位的差距: 官家千金,尤其是像元春这样被寄予厚望的,她们从小锦衣玉食,身边围绕着丫鬟婆子,接受的是最顶尖的教育,习惯了被众人簇拥和尊重。她们的社交圈子,都是王公贵族。一个没有功名的书生,即便有才,在这些场合也难免显得有些局促和格格不入。更重要的是,社会地位的悬殊,会让这种婚姻在旁人看来,是“低嫁”,是“下嫁”,是对家族脸面的损害。
“文人清高”的刻板印象: 贾母这一辈人,见识过太多“文人相轻”或者“恃才傲物”的例子。她可能会觉得,这些书生虽然有才,但往往眼高手低,不谙世事,甚至有些迂腐。他们可能专注于自己的诗词文章,却对现实的利益和人情世故一窍不通。嫁给这样的人,岂不是守活寡,受气?

三、 官家千金爱书生?贾母的“荒谬感”来自何处?

至于说官家千金爱上书生是“荒谬”的,这更是贾母从她的人生经验出发的判断。

“自然而然”的逻辑: 在贾母的观念里,门第、财富、权势,才是决定婚姻成功的关键因素。她认为,官家千金就应该嫁给门当户对的官宦子弟,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不合常理”的违背: 一个出身显赫,见过大世面的官家千金,怎么会去爱一个穷困潦倒,前途未卜的书生?这在她看来,就像是把一块美玉丢进了泥潭,是一种“糟蹋”。她会觉得,这种感情是年轻姑娘们一时头脑发热,不懂得现实的残酷,是被书生的几句花言巧语迷惑了。
“家族利益”的考量: 贾母要为整个家族负责。如果她的孙女嫁给一个没有前途的书生,不仅孙女自己的生活没有保障,甚至可能因为夫家的贫困和无权无势,而影响到整个贾府的声望和地位。她不能冒这个险。

四、 例子印证:贾母的“眼光”在哪儿?

咱们可以从《红楼梦》里的一些情节来印证贾母的这种想法。

宝玉的婚事: 贾母最疼宝玉,她对宝玉的期望是能“好好读书”,将来“继承祖业”,哪怕做个“清流”也好。虽然她也喜欢宝钗的稳重,但更看重的是黛玉与宝玉的“情投意合”。但这“情投意合”的前提,是宝玉作为荣国府的继承人,他的婚姻选择,不能是那个“不靠谱”的。即便黛玉是官宦之家出身,但因为她的体弱多病,以及“孤女”的身份,在贾母看来,也并非是“完美”的孙媳妇人选。
元春的命运: 元春被选入宫,成为皇妃,这是贾家最大的荣耀,也是贾母最引以为傲的事情。这说明,在贾母心中,能进入皇宫,获得无上的荣耀,才是她对家族和后代最极致的期望。而“有才未及第”的书生,显然无法提供这种“荣耀”。
其他的例子: 贾母看不起那些依附于权贵、靠吃“百家饭”过日子的人,比如刘姥姥(虽然是亲戚,但贾母对她的态度也带着一丝“施舍”的成分)。这也能反映出她对“不独立”、“没有实权”的人的一种鄙夷。

总结一下:

贾母之所以看不起“有才未及第”的书生,觉得官家千金爱上他们是荒谬的,是因为她的人生经验、家族利益和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让她将婚姻视为一种“投资”。她追求的是门当户对、功成名就、家财万贯的理想伴侣,能够巩固家族的地位,提升家族的荣耀。而“有才未及第”的书生,在她的眼中,是风险过大、前途未卜、经济窘迫、社会地位低下,甚至可能“不靠谱”的选择。这种不符合她“价值判断”的感情,自然在她看来是“荒谬”的。她不是不懂“才”,而是不认为“才”可以凌驾于“势”和“利”之上,尤其是在关乎家族兴衰的婚姻大事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是某省会城市高考名校偏火二中的高材生,人称胡辣汤妹妹,生的花容月貌:


铁木假是大草原上的放羊娃:


然后有一天,在放羊的路上,铁木假遇到了放学回家的题主,也就是胡辣汤妹妹。

两人眼神一对,就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于是钻进学校附近的青纱帐,做了八个小时不可描述之事(此处省略八十万字)。

题主为他茶饭不思,珠胎暗结:

一年去了十六次小诊所。


啪!


题主老妈把写着上面这篇文章的书摔到了题主脸上:上学不好好上学,净看些小黄文!

这些书就是一些套子,左不过是些英雄美人,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这么坏,还说是“好学生”!编的影儿都没有了。开口都是高考名校,父亲不是教授就是讲师。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像个佳人?就是满腹文章,做出这样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一个男人家,满腹的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看他是个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了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堵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高考名校的女学生,又封闭式管理,连门卫都名校毕业的;就是星期天放假了,父母也定是过来接的,再不过迟半小时也要打电话问了。早退、迟到、旷课、流产,名校老师都是干什么吃的?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女学生和紧跟的一个闺蜜知道?你们想想,那些人都是管做什么的?大城市里面哪来的青纱帐?一年打胎十六次,难不成你是只兔子?兔子都没这么能生!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了不是?


好了,请听题,判断对错:

1、题主老妈看不起铁木假

2、题主老妈看不起题主

3、题主老妈看不起题主看的小黄书

4、题主小学语文曾经考及格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