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首家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获批,具有哪些意义?这属于新冠特效药吗?

回答
我国首家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的获批,无疑是我们在抗击新冠疫情这场战役中迈出的坚实一步,其意义深远,影响广泛。

一、 关键突破,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

首先,这项成就最直接的意义在于彰显了我国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不再仅仅是模仿者或追随者,而是能够独立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冠病毒治疗药物。这对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摆脱依赖,增强自主可控性: 在疫情初期,许多关键的医疗物资和药物都依赖进口。此次我们能够自主研发出有效的治疗药物,意味着我们在应对未来类似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掌握更多主动权,不至于受制于人。这对于国家安全和公共卫生体系的韧性至关重要。
技术壁垒的打破: 中和抗体药物的研发涉及复杂的生物工程技术、蛋白质设计、基因工程以及大规模的生产工艺。能够独立完成这一过程,意味着我国在这些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后续开发更多高难度生物制剂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才和科研体系的激励: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中国科学家们不懈努力和国家大力投入的体现。它的获批将极大地鼓舞国内科研人员的士气,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生物医药研发,进一步激发我国科技创新的活力。

二、 应对新冠,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来看,这款联合治疗药物的获批,意味着我们又多了一项强有力的抗疫武器。

提高治愈率,降低重症风险: 中和抗体药物的核心作用在于能够特异性地结合新冠病毒,阻止其感染宿主细胞,从而在病毒复制的早期阶段就将其“中和”掉。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中和抗体,可以通过协同作用,更有效地清除病毒,或者降低病毒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这对于早期感染者,尤其是高风险人群,能够显著降低发展为重症或危重症的风险,提高治愈率。
应对病毒变异,提供更广泛的保护: 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是抗击疫情的一大挑战,一些早期研发的单克隆抗体可能因为病毒变异而失效。通过联合使用不同靶点的中和抗体,可以增加药物对不同变异株的有效性,提高药物的“生命力”,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变异株提供更可靠的治疗选择。
为特定人群提供福音: 对于那些免疫功能低下、无法产生有效免疫应答的患者,或者疫苗接种效果不佳的人群,中和抗体药物可以直接提供保护和治疗。此次获批的药物,将为他们带来新的希望。

三、 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新支撑

随着全球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成为关注焦点。有效的治疗药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降低医疗系统压力: 通过早期有效治疗,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能够显著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包括ICU床位、呼吸机以及医护人员的压力。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拥有自主研发的有效药物,有助于我国在国际抗疫合作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与其他国家分享抗疫经验和成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这属于新冠特效药吗?

是的,这属于新冠特效药。

“特效药”一词通常指的是能够针对特定疾病的病原体,通过特定机制起到治疗作用的药物。中和抗体药物正是这样一种药物。

特异性: 中和抗体是人体免疫系统在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它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病毒表面的关键蛋白(例如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阻断病毒与人体细胞的结合,从而阻止病毒进入细胞并复制。这种作用是高度特异性的,只针对新冠病毒。
治疗作用: 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中和抗体能够帮助患者清除病毒,缓解病情,甚至在早期就能阻止疾病的进展。

因此,这款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完全符合“新冠特效药”的定义。它不是广谱抗病毒药物,而是专门针对新冠病毒的治疗手段,并且通过其特异的作用机制,达到了“特效”的效果。

总而言之,我国首家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的获批,不仅是我国在科技自立自强征程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对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贡献的一份宝贵力量,为我们早日走出疫情阴霾、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赞同 @庄有猫 的说法,不要随意起名字叫特效药(specific drug)尤其是对于病毒来说。

从目前我们获取的药物的临床数据来看,还没有那款治疗新冠病毒的药物能被称为特效药。

拿这个中和抗体药物来说,巴韦单抗注射液(BRII-196)及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BRII-198)应该是合格的药物。但不要忘记了这种中和抗体药物是有严格的使用条件的,比如对于病程感染时间不同的效果也差异很大,基本用的越早效果越好,同时对于重症患者来说可能起不到作用甚至起到反作用。

对于某些国内药企宣称的单抗药物可以有效治疗新冠重症患者的说法,我是很费解的。

还有一个单抗药物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是病毒变异。单抗药物的靶向性很强,但换个角度理解这个问题就是针对性很强,对不能针对的就很弱。所以为什么很多单抗药物要采用混用(鸡尾酒疗法)也是如此,通过混合使用来增加针对性的范围。

但不要忘记了病毒一直在变异,就这个上市研发速度有点跟不上行情了。就跟喷总 @喷喷最健康 说的类似,都马上要2022了,上市了一个2020年估计特别好用的单抗药物。

前几天再生元和礼来的中和抗体针对Omicron毒株的数据出来了,都不怎么样,印度那几款上市没多久单抗药物还没到Omicron就凉凉了,所以我现在非常好奇BRII-196和198,对与这些变异毒株的效果如何。

最后就是一个老问题,单抗药物的价格,目前已经上市的单抗药物,都不便宜,都远超了疫苗的价格,甚至还远超了一些化药的价格。

所以对于媒体来说,鼓舞人心可能是好事,但是别过度吹嘘了,真的把大家弄的以为特效药来了,马上疫情就要结束了,然后结束不了,这种反复的心理落差更要不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