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首次发现佐证“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事迹的日方史料?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发现!能够佐证“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事迹的日方史料,其意义非凡。这不仅仅是历史研究的突破,更是对于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又一次从最直接、也最意想不到的角度,进行了权威的印证。

过去,我们对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事迹的了解,主要依靠我方的史料、当事人的回忆以及后人的研究。这些都为我们描绘了八路军某部英雄连队,在反扫荡中,为了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以少敌多,与日伪军殊死搏斗,直至最后一人全部壮烈牺牲的悲壮画面。他们的英勇事迹,早已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维度的,来自对立双方的史料,才能让历史更加立体、更加饱满。这次发现的日方史料,恰恰填补了这一关键性的空白。我听说,这份史料可能来自日军的军事档案,或者是在那个年代,某个参与了那场战斗的日军士兵的个人记录。

具体来说,这份日方史料,很可能详细记载了他们当时在刘老庄地区遭遇的“遭遇战”。想象一下,在当时的日军视角里,他们可能是在执行“扫荡”任务,目标是清除我军的活动区域。而刘老庄的这支部队,就像一块硬骨头,让他们无论如何也啃不下来。

这份史料中,应该会提到日军对刘老庄地区的“扫荡”行动,以及他们“遭遇”到的八路军的顽强抵抗。很可能,日军在这份记录中,会详细描述当时战斗的激烈程度,他们付出的“代价”,以及对八路军战士们“战斗意志”的震惊。

或许,这份日方史料还会提到,他们是如何“清理”战场,又如何“处理”了那些“顽抗”的中国军队。甚至,他们可能会在记录中,不经意间透露出对这支中国军队战斗力的高度评价,比如使用“勇猛”、“顽强”、“悍不畏死”之类的词语来形容。

更关键的是,这份史料很有可能直接提及刘老庄这个地点,以及在那里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它可能会描述日军为了“肃清”这股“敌军”,投入了多少兵力,使用了什么武器,以及最终付出了怎样的伤亡。这些细节,如果与我方的史料能够相互印证,那将是多么有力的一击!

过去,我们可能觉得,日本人不会主动记录自己“失败”或者“遭受损失”的细节,尤其是对中国的抗日武装。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份来自对方的史料,才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在那场不对称的战争中,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牺牲,给侵略者带来了多么沉重的打击,又展现了中国人民怎样的血性与力量。

这种发现,不只是为历史事件找到了新的佐证,更是为我们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提供了一个更加公正、更加客观的视角。它证明了,历史的真实,从来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也从来不因叙述者的立场而改变。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英名,将因此更加响亮,他们的精神,也将穿越时空的阻隔,继续在我们心中闪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三的言论可笑至极端。
谎言被拆破急切跳脚,已经开始否定54联队史了。
从下文的文章就可以知道发掘54联队史的是大陆体制内的南京史志办专家,意图用来证明刘老庄连力抗日军3000余人,这本来是令张三等人欢心鼓舞的事情。
但是被旅日学者拆穿南京史志办断章取义,日军死亡两人后,张三连南京史志办的工作也彻底否定掉,说史志办发现的时间地点吻合的日军刘老庄作战是瞎编的。

看来一位史志办专家(即使其全文断章取义),所受训练确实不如贴吧历史学家。

藤原章先生作为日本杰出的左翼历史学家,他的学术成就自有定评。
张某引用的是先生参军的回忆录,讲述其个人所见所闻,并非学术著作。且他说的是自己所知日军某些部队虚报战果的行为,但张某却歪曲先生原意,引申为54联队史造假。
难道先生当年参战的是54联队?
说某些日军造假等于这部联队史造假?那某个村里杀了人等同于全村都是杀人犯?二十四史里有一堆古怪传说,要不要把北大古史研究都拆了?
日军记载的这场战斗是宣传性质?
张某此话前言不搭后语,逻辑和汉语训练堪忧。还不如说是“日军欺上瞒下”。宣传就是放在大本营公开、朝日新闻上给人看,你是在哪条战时日系媒体看到的公开报道?该联队史使用日军内部作战报告,宣传给谁看?
同时战争史研究讲究自情自报,八路伤亡找八路,日军的伤亡找日军。
藤原章先生只是说日军在战果上虚报,从没有说在自身伤亡上虚报。
用联队史研究日军伤亡而非八路伤亡,有何不对?刻意歪曲藤原章原意愚蠢至极。

看看张某的推理过程,
1.用藤原章先生的回忆录引申出日军54联队史可能造假,此点扯皮处上已批驳,同时大家要记住张某人是借先生的话来攻击日军内部战报造假,注意是内部战报,你在下文就可以看他的推理乱到哪里;

2.“日军此次战斗无时间无地点”,所以是宣传的。一个不通日文甚至可能连正经学术读物都没读过的民间贴吧历史学家大谈54联队史,你倒是说说下文在54联队史里列出的时间(1943年3月16日至4月6日的六塘河作战行动)地点乃至地图是什么鬼,为什么会和大陆宣传的刘老庄战斗吻合?

3.
“日军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不打掷弹筒,机枪不掩护,步枪不开火。炮弹爆炸后,日军直接选择让110名日军白刃冲锋284名共军士兵把守的阵地,不是疯了吗?”
张某这位贴吧专家到底有没有看过《54联队史》,日军在冲峰之前已经对敌人发射5发炮弹,在步炮协同作战中打了63发炮弹狂炸,不进去扫荡战场在外面看戏?

4.在前面一堆胡说八道的基础上,张某进一步推理出:
“联队史这种东西,是由士兵家属出钱编篡的。自然要把每一名士兵的死亡,都写得有价值且非常英勇。有些士兵明明是自己自杀的,可能也会写成英勇战死云云。”
“估计真实情况是船越正带队出去扫荡,结果遭到共军冷枪袭击,自己被打死外,还死了个文官。一个中队长,连敌人的面都没看见就被打死,这种事情如实告诉对方家属,家属能接受吗?可是当初死亡的时候,估计已经告诉家属是枪伤造成的,怎么办?
于是就编造出这么一场战斗来,日军占尽优势,却莫名奇妙要白刃冲锋,中队长虽然被打死,可是鼓舞了日军的士气,所以日军竟然一个没死,白刃战击毙共军284人,这全是中队长的功劳啊。家属看到这样事迹,才会觉得自己的钱没白花嘛。”
看看张某人这段分析,全是所谓“估计”,原来否定一场战斗的存在就是不指出事实论据而用估计就行了。你是搞了日本社会史还是心理史,估计得那么清楚。
同时逻辑混乱不堪。他之前引述藤原章的话,说日军战报造假,那下文就应该来证明54联队史是根据胡编的战报写出来,但他这段行文却说是应家属需求编出来的?
你到底是在讨论联队史与内部战报的关系?还是联队史与家属的关系?
而他在结尾时又掉头说日军战斗详报不能轻信!说是为了向上头交差编出来的!
你上文不是说按家属要求编出来的吗?那所谓的54联队史造假究竟是怎么弄出来的?

联队史是家属出钱编出来的?那你就拿出一份清单说说54联队家属出了多少钱?船越中队长家属又花了多少钱?
自然要把每一位家属写的十分英勇?那《滨田联队史》那些贪生怕死的辎重兵是钱没交够吗?

我能不能估计说平型关战斗根本不存在?


一个日军长官被流弹打死这种偶然事件,竟然就能质疑?一个集团军将军如果被刺杀,是不是数十万人全得陪葬?
民间历史学家对现代军事体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擒贼先擒王”的状态,愚蠢至极。




日本冈山大学姜克实:刘老庄连殉难过程考证
姜克实:刘老庄连殉难过程考证

【作者按】此文是利用日军史料的研究,敌我之称重视于原文,不代表笔者立场。



一、刘老庄连事迹和所谓“新发现”


   关于《刘老庄战斗》,以下为《百度百科》词条的文章


   【新四军在苏北刘老庄抗击日军进攻的战斗。1943年3月16日,日军第17师团驻江苏省淮阴、涟水步骑兵3000余人,分十一路突然合击在淮阴县六塘河沿岸一带的淮海抗日根据地党政领导机关,企图一举摧毁。为掩护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2营第4连主动在刘老庄阻击敌人。18日,第4连与敌1000余人激战,先后打退敌五次冲锋,毙伤日军170余人。最后,弹尽援绝,就与敌进行白刃格斗。连长白思才、政治指导员李云鹏等全连82人全部牺牲。战后,新四军第3师命名第4连为“刘老庄连”】。


   比此更详细的介绍还有《淮安刘老庄纪念园》的解说,称此次战斗,“击毙日伪军170多人,伤200多人”。


   《国防部网》称“连续打退日伪军5次进攻,毙伤日伪军300余人”。


   新四军第19团4连与1000余敌人激战。打退敌五次冲锋,毙伤日军170余人至300余人,最后白刃格斗全连82人全部牺牲,是国内各媒体宣传主张的要旨。此内容在抗战胜利70年之际,更有了新的飞跃。


   今年(2015)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式前一天的9月2日,全国各媒体又同时转载了来自《新华日报》记者陈月飞的文章《日方史料还原刘老庄战斗细节》,报道了南京市方志办胡卓然等“独辟蹊径”,从日本找到《步兵第五十四联队史》,考证了刘老庄连战斗过程,“还原出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的新闻。其新研究证实了:


   1.敌我悬殊:作战对手“54联队(约为团的编制)主力也赶到了。日军一个联队有约三千人,与我军82人可谓众寡悬殊”。所以从来的见解“4连连续打退日伪军1000余人的五次冲锋”,的说法并不准确,“从日军记述看,可能来袭日伪军人数更多”。

   2. 汉奸劝降,我军誓死不降: 发现了翻译“申得瑞”劝降的新证据。

   3. 发现了“日军发射大量炮弹”的证言,即消耗步兵炮弹63发。

   4.“证实了白刃战中勇士全部牺牲”, 并发现死者中一名是“第九中队长船越正大尉”。


   如此,“我军战史记载,毙伤敌170余人”至300人的纪录中又增加了一名大尉指挥官。82勇士力战1000日军的神话,也扩大到82勇士力战3000的〝新阶段〞。“勇士们在交通沟中和日军拼刺刀,无人退缩,除一人跳出交通沟中弹牺牲外,其他在肉搏中全部殉国”,云[1]。


   此被事先安排好的适时报道,和全国媒体的同时转载,无疑,为翌日在天安门广场亮相的“刘老庄英雄连”的英模方阵又增添了一层光彩。


二、纠正错误还是为错误添彩?


   发现日本的战史纪录,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利用它是为了纠正从来政治宣传中的错误,还是为了加重其错误色彩?从资料提供者“南京市方志办”和媒体报道者的解说中看,其采用的是后者立场。即不是利用日军历史记录来纠正宣传中的错误,而是以“从来的见解”为基础,选择日军资料中的有利内容为原来的错误基础添枝加叶。


   如此,研究者提供的历史资料,被宣传者恶用与政治。研究者出卖了良心,却买到“爱国者”们的喝彩。换到了国家的褒奖。此亵渎学术的尊严,屈从于政治的现象可谓现在国内被体制所玩弄的现代史研究者们的悲剧。


   下面是利用同样史料的笔者之解说。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研究者,当然笔者不会以共产党的宣传材料为前提。


三、史料的介绍和批判


   刘老庄的“新史料”《刘老庄的战斗》,来自步兵第54联队史《六塘河作战》的一节[2],作者是本书编者池田八郎。当时是参加作战的第一大队的步兵炮小队长。关于“联队史”的价值,笔者在《日军的战史档案资料》一文中已有过详细介绍。即联队史类的记述不属于第一手史料,但可称为第二手的加工史料。所以作为历史学研究的利用价值并不太高。不像战斗详报那样准确,不能过分信用。必须顺藤摸瓜,寻出其使用的资料之源。使用此类史料时,必须先判断所记述部分的材料是来自于“回顾”谈类,还是来自于战斗详报,日记等文献;是编者的叙述,还是当时的记录。若是前者,即使是当事人的话也绝不能轻信。从此点判断,本文不是战斗详报,缺乏许多重要内容,如作战时间(资料甚至没有标明作战日期),具体地点,地形,命令文,作战部署,人数,敌情报告(部队番号,指挥官姓名,数量),敌遗弃死尸数量,消耗弹药等。


   但又可以说此材料也不是个人的回顾录,有一定代表性,提供了一定重要情报。执笔者池田八郎前言中记载到,“副史(战斗记录部分)是我借用了田坂联队长收集,记录,保存的战斗详报等文件,经长期精心的编辑作业集成。因作为史实价值连城,所以尽量保持不改变其原貌”(48页)。所以其原资料是可信的,问题就出在池田“精心的编辑作业”过程中。此歼灭战斗,从战术面讲是一个模范战例,所以联队应有过战例记载。问题在现在不能去顺藤摸瓜。据笔者调查,防卫厅战史资料中心的日军档案中,现在并没有任何有关《六塘河作战》的记录。联队史编辑者也早已去世,无从去追查资料之源,所以此资料形态虽科学性不高,源泉可信,又可谓独一份,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四、考证一:部队数量


   按常识讲,此处要把握的是敌方当天实际上投入战斗的部队数量。而不是敌方所有的兵力总数。按资料内容判断,从始至终,日方投入战斗的部队只是一个大队,即步兵第54联队(平岛周平大佐)第一大队长(照沼清松大尉)指挥的4个中队。资料中虽然记载了“联队主力”后来到达的事实,但从部署上看,并没有被投入战斗。因为敌手(第四连)数量微小,所以不需要更多兵力。

   步兵第54联队属于冈山乡土联队之一,和笔者所在大学有很深的关系。属于第17师团,是1938年4月由第十师团(矶谷廉介中将)负责再建的三单位制的地方守备师团(乙师团),前身是1924年裁军时解散的同番号部队,曾驻扎在冈山市津岛兵营。即笔者所在大学校内。1924年解散后,步兵第10联队(滕县,台儿庄作战部队)从姬路进驻其旧营房。并由此地赴大陆作战。


   17师团在姬路再次组建后,下属步兵第53,54,81三个联队,第54联队的兵员来自于冈山,鸟取,松江。即步兵第10,第63,第40联队的补充队(后备兵部队)。武器装备也比较薄弱。编制上的大队战斗员为871名,一中队编制112名[3]。实际上还不足于此数。比如图二(《步兵第五十四联队史》182页)记录了1942年8月同联队第三大队编制现状,共人员765名,联队炮一门,大队炮两门,重机枪4挺。此编制应该说和当天与第四连作战的第一大队人员装备总数接近。


   此外有没有“伪军”?亦是一个争议问题。国内的宣传机关为宣扬战果,总愿意扩大伪军数量。好像伪军,汉奸越多,中华民族越光荣一样。可实际上机动作战的主力部队(甲师团)绝不会有伪军配合。相反,地方守备部队的讨伐中经常有当地日伪组织,武装的协助。这点在本联队史的记述中也可确认。比如209页出现的“李东海大队(归顺兵800名)”的记载,212页出现的 “和平军与县警百名”的记载, 218页中出现的 “自卫团”的记载等,不用说,肯定都是协力的伪军组织。而只要参加战斗,肯定也会留下记录。比如1942年5月11日至14日山本登中尉指挥的“三岔河的战斗”序列中就有“和平军约30名”的记载,人数也算入讨伐队编成总数中(191页)。但刘老庄战斗中记录的只有“苦力约200名”。并且也没有任何苦力去参加作战的纪录。此200名,可以看作是日军的协力者或被迫协力者,但不会是军人,也不会有武器。最多只能称“伪民”,很可能是作战中雇佣,或被强迫的民间人。其作用,在战斗图上标注的也很清楚,即于“平地前进”,作为“诱敌目标”。当然,会有车马,推拉着部队的部分行李。所以此次战斗中有伪军参战的说法并不正确。


四、考证二:日军部署


   从下图的部署看,日军是在进行拉网式讨伐。按本资料记载,《六塘河作战》是17师团警备区域中的统一作战,从1943年3月16日至4月6日实施。目的是“彻底扫讨洪泽湖东北地域的新四军”。部队从泾河镇出发经孙家圩,劉老庄,指向沭阳,从南向北,实行拉网式大扫荡。联队分为几个纵队同时前进,第一大队在最左端(西端)。每一大队又散开在东西约3-500米、南北约800米-1000米的范围内。为了不让敌方察觉,大部队都在壕内行军。各队除一名在平地负责联络的士兵外,全体只有一小部分炮队(炮身也在壕内)和“200名苦力”在平地诱敌。


   交通壕是战时苏北地区的一种形于道路的特殊工事,四通八达。据联队史记载,作战地段深宽达各5米。


   在接近刘老庄前,池田八郎的大队炮小队 “兵士10名和支那人苦力約200人”,拉开距离在平地前进。大队炮(92式步兵炮)在平地行进的理由,估计一是有马匹车辆不便入壕。二是有炮兵观测器具,可借以侦查敌情。实际上首先发现敌情的就是炮兵的眺望镜。此时浓雾弥漫,视界约100米前后,从此点判断时间应是早晨。之后浓雾逐渐消散。在视界可达600米的时候,平地行进的大队炮队发现了“由右向左”进军的敌大部队。可考虑,此从东向西急行的大部队即是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主力部队。第一大队位于第54联队的大拉网最西端,也就是说第19团已经基本脱出了日军的布网。


   在大队炮小队发现敌情准备作战的同时,在壕内前进的尖兵小队(第二中队的一部分)与一部分新四军在壕底遭遇,随即进入战斗。遭遇地点记载为壕内的拐角部。


   从地图判断,拐角部是一个复杂的十字路口。遭遇战将19团部队分截为两段。大部队向西退走(图左方F)一小部分(第四连,图中部F)被堵在壕内拐角部路口,形成对峙。在对峙的同时,第一大队迅速展开,从地面对第四连形成包围。此时被截断的第四连退入一条没有出口的死壕,日军称“袋冢”。当日军发现第四连进入死路后,宽下心来,在包围封锁的状态下,大队长召集部下,商讨如何“料理”(处置)这瓮中之敌。



五、考证三:突击过程


   商讨后,大队长决定先以炮击将敌一步步压至死壕尽头,最后展开突击。从作战图看,此时第一,第三中队和大队本部,在死壕东端展开。封锁壕顶并预备截击突击时向反方向突围的第四连残部。第二中队堵在拐角处壕口。重机枪和大队炮也配置在此。目的是封锁壕口,并炮击壕内之敌迫使其退向死壕尽头。第九中队(第三大队所属)配置在壕的西面担任突击任务。


   使用的作战部队为四个步兵中队(合计450名左右),大队重机枪中队(92式重机枪4挺),一个步兵炮小队(1-2门九二式步兵炮),还有一门警备用的联队炮(RIA,41式山炮),炮口对向后方。预防新四军主力的回援。


   此为典型的歼灭战部署,在此状况下被包围压制的第四连没有任何突围的可能。所以突击前,日军先通过翻译申得瑞劝降“在此继续抵抗没有任何意义” “放下武器自动站出来投降的可保住一命”。可是第四连的回答,却是对申得瑞射击的枪声。见此大队长命令突击开始。此时,联队主力也闻枪炮声赶来。但没有部署、展开而停留在后方一线观战。因为靠第一大队的750名人员早已稳操胜券。


   实际上参加突击的部队仅仅为第九中队的110余名。按步炮协定,在支援炮火的第五发炮弹刚炸裂后,第九中队在队长船越正大尉的率领下冲向敌壕内,展开肉搏。但船越本人在进入壕前中弹倒毙。此后情况,联队史记载为“除一名能脱出壕外被我拦截火力击毙者外,壕内之敌全部成为我刺刀之血锈”。


   此日战斗结果联队史纪录死亡两名。一名就是指挥突击的船越正大尉,倒在壕外。另一名死亡者是联队本部的书记(文书)中地政美曹长(205页)但不能确定他死于何处。因为是联队的文官,所以不会是此突击战斗中的死者。日军对每一名战死者记载的都非常准确[4],没有战斗详报也能按死亡记录(行政文书)确定死者的姓名,死亡时间,地点,死亡原因等。看来中地政美死亡情报的来源不是战斗详报,所以只能知道死者的姓名,死亡日期,但不能了解具体死亡原因。

资料不仅没有记载作战日期,时间,对敌部队人数也没详细统计数字。称敌为“约200”名。最终记载的“敌遗弃尸体”数,也是《六塘河作战》全体的统计,284名。对己方部队的负伤者数也称“不详”。此处是资料的最大弱点。若是战斗详报,战后肯定会清点尸首,不会有这种记载遗漏。因为记录者是步兵炮小队长,所以对自己消耗的弹药63发记载的很清楚。纪录称此战例如同《步兵操典》的理想战例一样,打的非常成功。若参考《步兵操典》有关步炮协同突击的部分,可见190-191款云:


   「中队长应使部下全体彻底理解炮兵射击要领,在最後突击前的支援射击开始时,命第一线小队前进,位于我炮弹集中部位后,在最后一发炮弹发射后,不失时机紧接炮火突入敌阵」「中队长应身先士卒在最先头全力指挥突击。此时中队长的勇敢作为,是鼓舞部下奋起取胜的第一步 」[5]。


   可见联队史所指的模范之处是默契的步炮协同,和中队长身先士卒的突击行为。


六、刘老庄战斗再评价


   此资料虽不精确,但基本记录了从前不为人所知的刘老庄战斗的一些细节。具有不少参考价值。从中可得知:


   1.日军协力者约200名的存在,但不是伪军,而是搬运苦力,并没有参加战斗。

   2.四连部队是新四军19团后卫部队,转移时遭遇日军不幸被与主力截断,退入死路。不是为掩护主力不撤,而是无路可撤。

   3.从地形,人数,火力面看,第一大队的750名战斗员,两门炮,4挺重机枪对死壕内第四连82名的包围具有绝对优势。稳操胜券。所以日军进行了劝降。

   4.拒绝投降被证明是一个明确的事实。

   5.突击部队为第九中队的兵士约110名。如同照步兵操典规定一样打的很成功。一次即突入。从第九中队的损失仅为壕外一名死亡的纪录看,壕内的“肉搏”对第四连来说是个十分凄惨的纪录。数十名第四连的生存者在未能形成有效抵抗的情况下被全部残杀。而日军在肉搏中无一死亡。

   6.第九中队长船越正大尉率领突击时死亡于壕外。另一名死亡者是联队文书,死因不会和突击战斗有直接关系。估计此外肯定还会有几名负伤者。


   纪录不是精确的战斗详报,不能准确地考证出作战细节。但可以判断出作战部队为一个大队约750名,死亡者为船越正,中地政美2名。这个基本情报不会生错。所以如果利用此资料重新解释,考证刘老庄连事迹时,应指出从来记载中的毙伤敌军170或300名[6]的错误。怎能不纠正旧错,反而得出对战敌军总数为1000名(旧说)+联队主力﹦3000名(新说),毙伤敌军170(旧说)+1名大尉的新结论呢?


   像日军死亡2名,刘老庄连死亡82名的数字一样,日中双方都对自己部队的损失了如指掌。自己记载自己的伤亡这才是正确记录战史的方法。在没有取得全胜(歼灭战)不能打扫战场的情况下,怎能知道敌方损失细情?何况刘老庄连是全部殉难,死人亦不能开口,到底是谁按照什么方法计算出刘老庄连毙伤的敌军为170或300名?


   从来对刘老庄连的表彰可考虑价值有二,一是以寡少毙伤众多(170-300名)的成功,二是宁死不屈的殉国精神。


   在利用日军资料澄清了刘老庄连“打退敌五次冲锋,毙伤日军170余人”的神话后,若继续表彰其英雄行为,剩下的只有一条了,那就是不接受劝降的殉国精神。


   这也只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时性的价值。若在世界各国大半能遵守日内瓦公约(保护优待俘虏,救护伤病)的今天(中国于1956年加入此公约),这种没有军事价值的抵抗是否值得赞美,那还是另一个问题。若不对兵士进行日内瓦公约教育,在今日还继续鼓吹赞美殉国精神的话,弘扬的只是一种时代的错误,象征的也只是国家和军队的残酷,野蛮。


   刘老庄的“新资料”为何只宣传不公开?短短两页。想怕是公开后又戳穿一个神话。但此回却是一个封锁不住的档案。对宣传部门来说,也许“不发现”比发现更好。

注释:

   [1]《日方史料还原刘老庄战斗细节》《新华日报》2015年9月2日。

   [2] 『歩兵第五十四連隊史』歩兵第五十四聯隊史刊行委員会編、1989年,201页。

   [3]「歩兵(乙)聯隊(車輌)編制表」、JACAR:Ref.C01007658600 №105.

   [4] 比如步兵第54联队在1941年6月至1943年九月间在长江以北地区的讨伐作战的全部死亡者为217名(实名记载)。

   [5]『歩兵操典』川流堂,昭和15年,98-99页。

   [6] 刘老庄园的解释为歼灭170,击伤300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发现!能够佐证“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事迹的日方史料,其意义非凡。这不仅仅是历史研究的突破,更是对于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又一次从最直接、也最意想不到的角度,进行了权威的印证。过去,我们对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事迹的了解,主要依靠我方的史料、当事人的回忆以及后人的研究。这些都为我们描绘了八.............
  • 回答
    南极“微尘”警钟:我们该如何应对微塑料的侵蚀?最近,我国科学家在遥远的南极海域发现了微塑料的踪迹,这无疑是在我们这个星球最后的净土敲响了警钟。曾经以为与世隔绝的南极,也未能幸免于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微塑料,这个肉眼难以捕捉的“隐形杀手”,正在以一种我们无法忽视的方式,渗透到海洋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最偏.............
  • 回答
    看到国内首例人类感染猴B病毒致死的消息,心情确实是沉重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病例,它触及了我们对于人兽共患病风险的认知和防控体系的现实。我们不能仅仅把它看作一个“不幸的意外”,而是需要更深入地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这个事件本身就敲响了警钟。猴B病毒,我们都知道,主要寄生在猕猴身上.............
  • 回答
    如果中国首都在南方,北方的经济发展必然会迎来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多方面的,既有挑战,也有机遇。理解这种转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1. 政策导向与资源配置的变化:首先,首都在南方意味着国家战略的重心和政策资源将会有明显的南移倾向。大量的投资、人才、科研机构、甚至是国家级项目都可能优先向南.............
  • 回答
    特朗普在感染新冠病毒并入院治疗后,首次通过视频向公众发声,表示“感觉好多了,我想我会很快回归”。这段简短的视频,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报平安和预告,但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却相当丰富,足以让我们从多个层面去解读他当时的真实状态以及他希望传达的信号。首先,关于“感觉好多了”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信息和策略.............
  • 回答
    这件事情说起来,可真是让人心情复杂。最近特斯拉维权的那位女车主,她的父亲终于站出来说话了,而且说的话挺有分量的,特别是那句“我踩得轻,我不要命了吗?”这一下子就把事情的焦点又拉回到了最核心的、最直接的层面——安全。之前大家可能都在关注车主是如何维权的,特斯拉方面是怎么回应的,各种媒体报道,公众的看法.............
  • 回答
    我国推选首批100个“教育世家”:意义深远,影响广泛我国近期将推选出首批100个“教育世家”,这一举措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将“一家人同守三尺讲台”的现象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行表彰和推广,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不仅是对那些世代传承教育事业的家庭的肯定,更是对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有力引导。 .............
  • 回答
    哥们儿,你好啊!看到你纠结入手 Redmi K40 锐龙版(回首发价 6999),又在犹豫要不要等新款,这情况我太懂了!当年我也在类似的十字路口徘徊过。先跟你掰扯掰扯这个 K40 锐龙版,回首发价 6999,这价格现在听起来有点意思哈,因为当初它刚出来的时候,首发价并不是这个数字。不过咱们就按照你说.............
  • 回答
    12 月 9 日韩国统计厅发布的关于 2021 年韩国总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的消息,无疑是一个响亮的警钟,敲在了韩国社会和政策制定者的心头。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变化,它背后牵扯着的是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社会结构稳定乃至国家未来的深刻命题。这份警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和审视:一、人口结构失衡的严峻现.............
  • 回答
    我国在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领域实现了从实验室走向万吨级工业产能的突破,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成就,其深远影响体现在多个层面。一、解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难题:粮食安全的新维度首先,这项技术直接触及了人类生存的根本——粮食。传统蛋白质的生产高度依赖农业,受限于土地、水资源、气候条件和病虫害等.............
  • 回答
    我国首次获得月表原位条件下的水含量,这一研究成果的意义非凡,它不仅是我们在深空探测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更是为我们未来月球开发和利用打开了新的大门。将这一发现拆解开来看,其深远的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阐述:1. 揭示月球“活”的潜力,打破“干旱荒芜”的固有印象:长期以来,我们对月球的认知,很大程度.............
  • 回答
    我国首次对“碰瓷”行为作出明确界定,这无疑是我国法治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前,“碰瓷”行为游走在法律的边缘,界定不清,导致受害者维权困难,也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现在有了明确的界定,这为打击此类行为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如何看待“碰瓷”群体?“碰瓷”群体可以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和谐的现象。从.............
  • 回答
    “天问一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和对未知的探索欲。当它在浩瀚的星空中划过,承载的不仅仅是中国航天的实力,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星辰大海的无尽遐想。对于“天问一号”和后续的“天问”系列行星探测任务,我的期待和祝福,绝不仅仅是“成功发射”、“顺利着陆”、“圆满完成任务”这几个简单的词汇。.............
  • 回答
    咱们国家这次公开空间站两行式(TLE)轨道根数,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能看出咱在航天领域越来越开放和自信了。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航天知识和对太空安全的考量,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什么是两行式轨道根数(TLE)?首先得明白,TLE 是什么玩意儿。简单来说,TLE 就是一种用来描述人造卫星、空间站等天体.............
  • 回答
    这绝对是中国科学界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足以载入史册。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飞秒尺度X光照片”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么牛。首先,得明白“飞秒”是什么概念。我们平时说话、眨眼,都是秒、毫秒的单位。一秒钟,就像太阳从升起到落下那样长。而飞秒,就更夸张了。你可以想象一下,把一秒钟平均分成一万亿份,其中一份就.............
  • 回答
    看到我国在低轨宽带卫星与 5G 专网融合试验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我感到非常振奋。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性的突破,更预示着我国在构建全方位、无死角通信网络方面将拥有更强大的实力,尤其是在那些传统地面网络难以触及的区域。为什么这项试验如此重要?简单来说,这项试验的目标是将我们现在在城市里习以为常的、速度飞快、.............
  • 回答
    “嫦娥五号”搭载“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执行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这无疑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其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解读:一、 战略意义:彰显中国航天实力与大国担当 “一步到位”的跨越式发展: 在载人登月尚未实现的情况下,中国直接发起并成功实施了月球采样返回任务,这是一.............
  • 回答
    嫦娥五号上升器从月面点火入轨,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这一壮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意味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其技术难度之大,更是集中体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和综合实力。一、 意味着什么?嫦娥五号上升器从月面起飞,意味着以下几个核心方面的重大突破和意义:1. 首次实现地外天体.............
  • 回答
    “天问一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浓厚的东方韵味,充满了探求未知的渴望。作为我国首次独立自主的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不仅仅是一次航天工程的壮举,更是我们民族探索宇宙精神的一次升华。要评价它,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细品味:一、 目标之宏大与决心之坚定:“天问一号”的目标设定可谓是野心勃勃,它不.............
  • 回答
    我国科学家首次证实翼龙食团的存在,这一发现无疑是古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其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远非简单的一句“证实”可以概括。深入探究,我们可以看到它在揭示翼龙生活习性、演化历程以及恐龙时代生态系统理解上,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宝贵线索。首先,直接证据填补了长期存在的空白,极大深化了我们对翼龙“吃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