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贾母为什么和次子贾政住在正房,而不是和世袭了爵位的贾赦一起住?

回答
要说贾母为什么和贾政住在荣国府的正房,而不是和长子贾赦同住,这事儿在《红楼梦》里虽然不是明面上大书特书的重点,但细细品味一下,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家族规矩和情感考量。

首先,得说说这荣国府的房子怎么个分法。贾母作为一家之主,尤其是在贾代善(贾赦、贾政的父亲)去世后,她自然是掌握着最高的话语权和居住安排权。荣国府是世袭的爵位,家里地位最尊崇、最正统的居住地自然是“正房”。而这个“正房”,在当时来说,往往是指一家之主,或者说是宅子的主人及其正室居住的地方。

按理说,贾赦是长子,袭了荣国公的爵位,在外人看来,他似乎更应该“继承”荣国府的“正房”。但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点需要我们掰开了揉碎了说:

1. 贾母的个人意愿和情感倾向:

贾母对贾赦的态度: 贾母虽然是贾赦的母亲,但她似乎对这个长子并没有特别的疼爱和看重,甚至可以说有些看不上。书中多次描写贾赦的形象,比如“形容怯懦”,“耽于酒色”,“不肖”等等,虽然这些评价有些是旁人眼中的,但贾母作为母亲,对儿子的品行和能力肯定是有自己的判断的。贾赦的种种表现,显然不能让贾母满意,认为他担不起家业,也配不上作为一家之主的体面。
贾母对贾政的欣赏: 相较之下,贾母对次子贾政却表现出了更多的喜爱和倚重。贾政虽然也有些迂腐,但为人相对正直、规矩,而且有读书人的风骨,对家族的“名声”和“体面”也比较在意。贾母作为过来人,更愿意看到儿子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或者至少能维持家族的体面。因此,将更尊崇的居所安排给贾政,无疑是对贾政的一种认可和支持。
贾母的实际生活依赖: 随着年龄的增长,贾母肯定需要一个更贴心、更方便照顾自己的人在身边。贾政虽然是次子,但他和王夫人共同支撑着荣国府的日常生活和管理。而贾赦则住在另一个院子里(宁国府那边也有个世袭的爵位,但荣国府是贾代善的祖宅),和他的妻子邢夫人一起,更多的是一种独立的生活状态,甚至有点“分家”的意味。贾母住在贾政这边,无论是生活起居上的照顾,还是在家族事务上的商议,都更加方便和顺畅。

2. 荣国府的实际管理和家族规矩:

“正房”的象征意义和功能: 在传统大家族中,“正房”不仅仅是睡觉的地方,更是家族的“心脏”,是处理家族大事、接待重要客人、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它代表着家族的权威和正统。贾母选择将这个核心区域交给贾政,一方面是因为她对贾政的信任,另一方面也是认为贾政的身份和能力更适合承担起这个象征性的角色。
贾赦的“分家”性质: 虽然爵位由贾赦袭了,但贾赦和他的妻儿(贾琏、迎春)住在另一个院落里,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种“分居”或“各管一摊”的状态。长子袭爵,但并不意味着他必须和母亲住在同一个主院里。尤其当长子本身的管理能力和品行不被认可时,家长(贾母)完全有权利调整居住安排。
贾政的实际地位: 尽管爵位是贾赦的,但在贾母健在且掌握实权的情况下,贾政和王夫人才是实际管理荣国府日常事务的人。他们是家里“当家做主”的一对。将正房给他们,也符合他们在家族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

3. 贾母的长远考虑:

为孙辈铺路: 贾母疼爱贾宝玉,而宝玉是贾政的儿子。将贾母和贾政住在正房,也方便了贾母与宝玉的亲近,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教育宝玉。对于孙辈的培养,贾母显然更倾向于通过贾政这一脉来传承。
家族稳定和权力过渡: 将权力中心放在贾政这边,可能也是贾母对未来家族走向的一种安排。虽然贾赦是长子,但如果他能力不足,过早地掌握大权,反而可能导致家族的衰败。将贾政扶持在更显赫的位置,或许是贾母为了维持家族的稳定和声誉的一种策略。

总结一下,贾母之所以选择和次子贾政住在荣国府的正房,而不是和长子贾赦住,主要原因在于:

贾母个人对儿子们的评价和情感偏好: 她更欣赏贾政的品行和能力,也更愿意让贾政来支撑家族的体面。
家族的实际管理和生活便利: 贾政和王夫人是实际的当家人,与他们同住更便于贾母的日常生活和家族事务的处理。
对贾赦的不满和不信任: 贾赦的品行和能力未能让贾母满意,因此在居住安排上自然不会让他占据最核心的位置。
长远家族规划和权力安排的考量: 贾母可能通过这样的安排,为家族的稳定和孙辈的未来进行布局。

所以,这看似简单的居住安排背后,其实隐藏着贾母作为一家之主,在情感、人情、规矩和长远利益上的多重考量。她不是按照长幼尊卑来机械地划分居住地,而是根据儿子的品性、能力和她在家族中的实际作用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这才是大家族掌权者应有的智慧和手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朝规矩,父母在不分家,如果儿子要单独立户需要父母同意。贾母不喜欢贾赦,贾赦也不愿意和贾母住一起受约束,于是贾母让他单独立户了。注意,这里是单独立户,并非分家,分家是父母过世后的事,那时才是兄弟分家分房分财产的时候。

古代还有估计,父母随幼子,贾母和贾政住一起是天经地义的。而贾母才是正经的荣国府主人,当初就一直和老公贾代善住在正房附近的,难道贾赦单独立户就可以把母亲赶一边居住?贾母住正房旁天经地义。贾赦要住正房估计得等到贾母过世后,和贾政分家的时候才能分到正房。如果你在农村有大家族,这不是一目了然的事么?长子成年单独立户,父母还要抚养幼子,显然会和幼子住一起。有几个父母和长子住一起的?

贾赦住哪里?荣国府老宅(就在荣国府内,是荣国府前半部分,和正房连在一起。是从花园隔断过来的,估计后来的荣国府是在此基础上向后扩建的),长子住老宅,也是合理的,能够代表长子地位的。代表荣国府正房的是哪里?荣禧堂呀,虽然离贾母和贾政住房更近(贾赦需要从大门绕进来,如果从荣国府老宅开个小门,估计比贾政还近),可是这是荣国府公事活动场所,不是内室房屋,贾赦、贾政等参加公事活动才会用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贾母为什么和贾政住在荣国府的正房,而不是和长子贾赦同住,这事儿在《红楼梦》里虽然不是明面上大书特书的重点,但细细品味一下,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家族规矩和情感考量。首先,得说说这荣国府的房子怎么个分法。贾母作为一家之主,尤其是在贾代善(贾赦、贾政的父亲)去世后,她自然是掌握着最.............
  • 回答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确实是得到了王夫人和王熙凤的“馈赠”,可贾母这边却显得有些“寂静”。这并非是贾母吝啬,或者对刘姥姥有什么特别的疏远,而是因为贾母的“赠予”方式和时机都与王夫人、凤姐不同,更符合她作为长辈的身份和当时的社交礼仪。咱们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贾母的身份和心态。贾母是荣国府的老祖宗,是整个.............
  • 回答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诗句,是其复杂性格、身世处境与命运感的集中体现。这一诗句既是对现实的控诉,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其深层原因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解析: 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困境1. 体质虚弱的现实基础 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涉及到《红楼梦》中人物命运的感知能力以及贾母在衰败预感上的缺位。要详细解释为何秦可卿和探春能预感到贾府的衰败,而贾母却似乎不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秦可卿:超越尘俗的敏感与超前预知秦可卿的预知能力是《红楼梦》中最为神秘和令人惊叹的,她能预感到贾府的衰败,主要有以下几.............
  • 回答
    贾母说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这句话,确实是一句非常重的话,也显得有些“过分”。要理解她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语境、人物关系以及贾母自身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句话的出处和上下文。这句话通常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黛玉因病在潇湘馆,贾母前去探望。黛玉说.............
  • 回答
    在《红楼梦》的众多续书中,贾母在宝玉娶亲的问题上,倾向于宝钗而非黛玉,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远非简单的个人喜好所能概括。究其根本,是家族的利益、现实的考量以及对孙子未来幸福的深层担忧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从家族的利益和现实考量来看,薛宝钗无疑是更符合当时社会对大家族联姻的期望的人选。 薛.............
  • 回答
    在《红楼梦》的金鸳鸯断发一节中,贾母对王夫人表现出的不满和怪罪,并非是单纯的“偏心”或者“不理解”,而是源于她对金鸳鸯这个丫鬟的特殊情分,以及王夫人处理这件事时所展露出的那种刻板、不近人情,甚至可以说是“冷酷”的态度。这其中蕴含着贾母对王夫人性格深处的失望。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金鸳鸯.............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讲究的。在《红楼梦》里,贾母让贾琏送黛玉回扬州省亲,可不是一时兴起,里面夹杂着许多人情世故、家族利益和贾母自身的考量。咱们一件件掰开了说:一、 家族利益与“面子”的考量首先得说,贾府那时候虽然表面上看着光鲜,但实际上是内囊已空,靠着荣国公的爵位和太上皇的恩典在撑着。黛玉的父亲林如.............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和王熙凤这两位在贾府地位举足轻重、掌管内宅大小事务的女性,她们不识字这一情节,其实并非作者曹雪芹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映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代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教育:在曹雪芹所处的清代,尤其是在贵族阶层,对女性的教育主要围绕着她们.............
  • 回答
    要说贾母不喜爱宝钗,这恐怕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误解,甚至可以说是误读。 사실, 贾母对薛宝钗的态度,用“不喜爱”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也与书中呈现的种种细节有所出入。从表面上看,贾母确实没有像对黛玉那样,对宝钗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和亲昵。宝钗到贾府后,贾母对她也算是客气周到,给了她不少体面。比如,宝.............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情节。很多人会觉得贾母对林黛玉的态度前后变化很大,甚至有些冷漠。但如果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与其说是“冷漠”,不如说是“有保留”,而这种保留,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家族前途的考虑,以及对黛玉自身状况的无奈。我们得先回到.............
  • 回答
    贾母不效法徐达家族“躺平装死”而选择拼命努力,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不效法”,不如说是贾母所处的历史情境、家族命运和她个人的性格品行,让她无法也无力去选择徐达式的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徐达家族”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徐达是明朝开国功臣,其家族经历了从贫寒到显赫的转变。在明朝初期.............
  • 回答
    要说清楚贾母为何觉得迎春几个姐妹“没读什么书”,以及她是否真的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像贾府这样百年望族的大家庭里,对女孩子读书的“期望值”和“标准”跟咱们现在可不一样。一、贾母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贾母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她阅.............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是《红楼梦》中许多读者常常讨论的焦点之一。如果仔细梳理一下,你会发现贾母之所以“不让”林黛玉嫁给宝玉,并非是出于什么见不得人的私心,也并非因为黛玉是她的亲外孙女就有什么不妥。事实上,从很多方面来看,黛玉是贾母心中非常理想的宝二奶奶人选。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看:一、 .............
  • 回答
    说到这事儿,确实让人有些琢磨。贾母那是出了名的疼林丫头,从林丫头进荣国府起,就跟亲孙女似的,吃穿用度哪一样不比旁人强? 宝玉跟前的丫头们,待遇也比不上林丫头。可就是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到了冬天,一溜烟儿地给了宝琴披风,林丫头这边反倒是没动静了。这事儿吧,得拆开了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贾母疼林.............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对薛宝琴和林黛玉的态度确实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赠送贵重衣物这件事上。贾母将一件她自己曾经穿过的、珍贵的斗篷给了宝琴,而黛玉却未得此物,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偏爱或冷落,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从年龄和亲疏远近来看,宝琴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薛姨妈带着孩子们进京省亲时,.............
  • 回答
    要说贾母是“宝黛党”,这说法虽然不是书中明文写着的,但细究起来,倒也合情合理,并且有相当多的证据支撑。这里的“宝黛党”,并非指像现代社会那种有明确组织、口号的粉丝团体,而是说贾母在骨子里,在实际行动中,是极其看重、极其疼爱宝玉和林黛玉这对的。她无疑是宝黛爱情故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支持者”和“守护者.............
  • 回答
    在《红楼梦》中,袭人之所以能够跻身贾母的八个大丫鬟之列,绝非偶然,而是她自身多方面的优秀素质、贾母对她的赏识以及她所处的特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袭人自身过硬的素质和能力:袭人作为贾母的八个大丫鬟之一,意味着她具备了丫鬟中最为顶尖的技能和服务水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宝钗和凤姐在“八面玲珑”上都有独到之处,也都能在贾府这样一个人情复杂的大观园里游刃有余,但她们讨好贾母的方式和收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要说宝钗为何不像凤姐那样得贾母的“心”,这背后牵涉到太多细节,远不是简单的“八面玲珑”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贾母喜欢谁,喜欢的是什么样的.............
  • 回答
    这确实是《红楼梦》里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点。从表面上看,贾母对宝玉的宠爱那是日月可鉴,她喜欢的是那种眉目如画、温文尔雅,但又带着点顽劣孩子气的宝玉。而黛玉初进贾府时,虽然有才情,但那份孤高、敏感和多愁善感,似乎与贾母所喜爱的“活泼可爱”有点距离。可大家又为何异口同声地说贾母最喜欢的是黛玉呢?这背后,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