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贾母明显喜欢活泼可爱的孩子,为什么大家又一致认为贾母最喜欢黛玉?

回答
这确实是《红楼梦》里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点。从表面上看,贾母对宝玉的宠爱那是日月可鉴,她喜欢的是那种眉目如画、温文尔雅,但又带着点顽劣孩子气的宝玉。而黛玉初进贾府时,虽然有才情,但那份孤高、敏感和多愁善感,似乎与贾母所喜爱的“活泼可爱”有点距离。可大家又为何异口同声地说贾母最喜欢的是黛玉呢?这背后,藏着的是更深层的亲情、情分,以及对黛玉“本真”的欣赏。

咱们得先捋一捋贾母喜欢“活泼可爱”这事儿。她对宝玉的宠爱,那是真的疼到了骨子里。宝玉挨打了,她心疼得不行,把王夫人骂得狗血淋头;宝玉打扮得跟个小媳妇似的,她乐得合不拢嘴。这种宠爱,是长辈对晚辈最直观的疼爱,是希望孩子无忧无虑、快乐自在。她喜欢宝玉身上那股子少年人的朝气,喜欢他那份不拘泥的性子,喜欢他那双“水汪汪”的眼睛。

但是,贾母喜欢“活泼可爱”,并不代表她就排斥其他类型的孩子,更不代表她不懂得欣赏更细腻、更深刻的情感。她对宝钗也有喜爱,宝钗的圆融周到、八面玲珑,也是一种讨长辈欢心的“可爱”,只是这种可爱,更多的是一种懂事,一种社会性的圆滑。而黛玉,她的可爱,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存在。

那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贾母最喜欢黛玉呢?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一、 “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特殊的身份带来的情感牵绊。

黛玉是谁?她是贾母的亲外孙女,是贾母的女儿贾敏唯一的孩子。在那个年代,女儿远嫁他乡,是父母心中的牵挂。而黛玉的母亲贾敏早逝,父亲贾政也不在了,可以说,黛玉是孤苦伶仃地来到贾府,是贾母最亲近的血脉,是贾母最后的依靠。

你想想,贾母看到黛玉,首先看到的是什么?是她女儿年轻时的影子,是她对女儿的思念,是她对这个孤苦伶仃的外孙女的怜惜和心疼。这种情感,是源于血脉的天然亲近,是无法替代的。当黛玉哭的时候,贾母那种心疼是真的,那种怜惜是真的,她会想:“我的女儿不在了,这个孩子多不容易啊!”

二、 惜才更惜那份“真”:欣赏黛玉的才情与傲骨。

贾母虽然表面上喜欢热闹,但她本人也是读过书,见过世面的。她能欣赏黛玉的才情,那种出口成章、才思敏捷,是黛玉身上最闪耀的光芒。当黛玉吟诵诗词,或者和宝玉一起联诗时,贾母是会为之赞叹的。这种欣赏,是建立在对黛玉内在才华的认可之上。

更重要的是,贾母可能也看到了黛玉身上那份难得的“真”。黛玉不虚伪,不矫揉造作,她的喜怒哀乐都摆在脸上,她的委屈和心事,也愿意向最亲近的人倾诉。这种“真”,在那个等级森严、人情练达的大家族里,是一种稀缺品。贾母或许认为,黛玉是真心实意地待人,不掺杂那些世俗的算计和功利。这种“真”,恰恰是贾母在宝玉身上看到的某种特质的延伸,或者说是她内心深处所渴望的纯粹。

三、 “合心意”的伴侣:对宝黛二人情感的认可与期盼。

贾母对宝玉的疼爱,不仅是疼爱他这个人,更是疼爱他那种与众不同的性情,以及他与黛玉之间那种“心有灵犀”的默契。她知道宝玉和黛玉是合拍的,是彼此最懂的那个人。她看到宝玉因为黛玉而高兴,因为黛玉而伤心,这种情感上的牵绊,在贾母看来,正是他们之间最宝贵的缘分。

虽然她口头上也会说宝钗“会做人”,说黛玉“小性儿”,但内心里,她更希望宝玉和黛玉能在一起。这种希望,不仅仅是长辈对晚辈婚姻的安排,更是对一种美好情感的认同和守护。她会因为他们小两口闹别扭而心疼,也会因为他们亲密无间而欣慰。这种维护,正是她内心深处对宝黛感情的肯定。

四、 “我养大的”的特殊情感:从小看着长大的情分。

相比宝钗,黛玉是贾母看着长大的。虽然黛玉寄人篱下,但她毕竟是贾母的外孙女,是贾府的一部分。贾母对黛玉的疼爱,也包含着一种“看着你长大”的感情。从初初来到贾府时的那个小姑娘,到后来成为与宝玉一同成长的少女,贾母对她的点点滴滴,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她会为黛玉的出嫁担心,会为黛玉的健康操心,这些都是长辈对晚辈最自然的情感流露。这种长久以来形成的亲密关系,使得贾母对黛玉的喜爱,更多了一种“家人”的温馨和责任。

大家为什么一致认为?

这背后其实也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看透了更深层的情意”的解读。

从行为上看: 贾母确实对宝黛二人都有疼爱,但当宝玉犯错时,她会责怪;当黛玉受委屈时,她会安慰。她很少当面批评黛玉,甚至有时候会袒护黛玉,站在她一边。这种明显的“偏爱”,大家自然看在眼里。
从语言上看: 她会对宝钗说“好女孩”,但对黛玉说的是“我的心肝儿”。她会在别人面前夸宝玉,但在私下里,更会流露出对黛玉的担心和怜惜。
从潜意识上看: 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和命运往往与家族紧密相连。黛玉作为一个孤女,她的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贾母作为一个阅历丰富的老太太,她看得到黛玉的脆弱和无助,也更懂得如何去守护这份珍贵的情感。她对黛玉的疼爱,更多了一层保护欲。

所以,虽然贾母喜欢宝玉身上那种“活泼可爱”的特质,但她对黛玉的喜爱,是建立在血缘、才情、情分和怜惜之上的。这种喜爱更加深刻、更加复杂,也更加触及到了她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大家之所以认为她最喜欢黛玉,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种更深层的、不轻易表露但却无比坚定的情感连接。黛玉的“真”,她的才情,她与宝玉之间那种灵魂的契合,这些都是贾母心中宝贵的存在,也正是这些,让她在贾母心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位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林黛玉就是活泼可爱的孩子。

======

林黛玉一身贵气不是靠王熙凤吹出来的,她日常的表现就是大大方方的。

还记得元春下令让姐妹们连同宝玉搬进大观园么?宝玉去问林妹妹想住哪里——这个问题如果问所有人,我猜会是这样:

普通人:都挺好的,我服从贵妃安排。

安陵容:哎呀,我哪里配。

林黛玉:我要潇湘馆。

看出区别了吗?林黛玉病得一副随时要去见马克思的样子,但你看她什么时候露过怯。

=======

林黛玉之所以从众多古典美人才女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别的美人才女是淑女,而林黛玉是伪装成淑女的顽主。

我以前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曹雪芹写别的姑娘时总是温情而悲悯,可是一到林黛玉这里,就批评得毫无顾忌,写她看见宝钗受欢迎就不高兴,写大观园里的丫鬟小厮们都知道林姑娘嘴里爱刻薄人,写她在宝钗家里出事的时候毫无同情心,讥讽宝钗“就是哭出一缸子眼泪也医不好棒疮”,宝钗当时心烦意乱到根本不想搭理她。

说真的我觉得这里才是林黛玉最招黑的一处描写。

我也一直没有很理解曹雪芹为什么要明着暗着强调林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这姑娘只要见了家里的大人,见了外客,那完全是大家风范,又妥帖又体面又大方,并不是个清高孤僻的款儿,干嘛要这么说人家。

直到我看了《顽主》,看了冯远征演的一个贵族少爷想学戏,大冬天光着膀子从桥头往下扎猛子。

嘿那股子劲儿,学不来。

曹雪芹写别的姑娘时,写的是他生命里那些美好的过往,写林黛玉时,是在写他自己。

曹雪芹自己是个顽主式的人物,脾气大,乖张淘气,不积口德,时不时惹点事,都是他的一部分。他很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这些特质,并且反映到了林黛玉这个角色身上。

而顽主呢,也够闲够浪漫够不着调,能干出葬花、拿狮子倚住纱屉、看大燕子回来再把帘子放下……这样的事。这精气神儿,这兴致,这高雅,这一肚子欠揍的鬼点子,也是他的一部分。林黛玉表现出来的那股子爱玩、会玩的劲儿,那股子上房揭瓦的热情,以及教唆别人(主要是宝玉)上房揭瓦的淘气,是别的古典美人没有的。

一般作者写古典美人,强调的是冷淡倦怠的气度,是对于富贵荣华毫无兴趣的清高自持,好像顶级的富贵就是对一切见怪不怪,看见啥都是一句“罢了,放着吧”。

而林黛玉不是这样的,她对生活的兴趣很足,水平也很高,大到落红满地,小到一盏玻璃绣球灯,她都能领略其美、感悟其悲。

原著中确实写了林黛玉刚到贾府时,平日“不是愁眉,便是闷坐”,但很快也写了宝钗突然cue贾母和凤姐、说“凤丫头再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时,宝玉接茬cue了林黛玉和凤姐,说“若只有伶俐的可疼,那这里也只有林妹妹和凤姐姐可疼了”。

林黛玉愁眉闷坐大部分时间不是为了跟宝玉呕气,实在是她一个小朋友,要在外婆家长期处事妥帖,是真的挺累人的。你我读者逢年过节跟亲戚说不了三句话,收个红包都能当场抠出三室一厅,P大点事都能发个知乎热搜问题:亲戚问我月工资,我该怎么回答?而林黛玉刚死了妈,一路舟车劳顿进了外婆家,上来就要应对“你宝玉哥哥是个混世魔王你平时别理他”和“留下吃晚饭吧”这种清华北大级别的人情世故考题。

谁家熊孩子要有林黛玉这份伶俐,当爹妈的一定要送他去考公务员。

书中有很多描写林黛玉伶牙俐齿开姐姐妹妹刘姥姥玩笑的场景,比如她打趣宝姐姐,宝姐姐把她按在炕上揍,打得头发都散了。

她把湘云逗得笑到从椅子上滚下来,还甩锅李纨,李纨骂她“回回领着头闹,闹得众人笑了,又派我的不是”。“回回”二字,可见此人是个惯犯。

她的自我定位是寄人篱下,不算正经主子,但这不耽误她坚持精致,坚持美,把房间收拾得“这小屋子比那大的还要齐整”,让老祖宗在一帮子人跟前出足了风头。

贾母不见得认同她这个自我定位,否则也不至于在看到宝钗雪洞一般的屋子时那么尴尬——好说我们一个大家族,给自家孩子拿有钱都买不到的丝织品糊窗子,叫客人住毛坯房?这TM不是打我老太太的脸是什么?!

大观园里各处题匾,她积极参与,元春也很识货,“一字不改全用了”——林黛玉说这茬儿的时候那个臭屁哟,不要太得意。

莺儿编个花篮子,朋友都伸手要了,莺儿也不给,坚持“这一个咱们送给林姑娘顽”,料定了林姑娘喜欢这些玩意儿,而林姑娘果然给脸,并且表示“我也大好了,今儿去你们那儿吃饭,大家热闹”。

林黛玉虽然会跟宝玉叽歪些喜散不喜聚的废话,她日常表现其实是爱热闹、爱跟人说笑的。她身体不好、病得起不来的时候,还盼着姐妹们来看她,虽然经常礼数粗疏,但姐妹们也不跟她计较,还是有啥好玩的都主动叫她,从开诗社到喝酒开趴,偶尔她迟到了,宝姐姐这么懒得管事的人还要特地去叫她。

如果林黛玉是个尖酸刻薄或者不爱跟人交往的人,其他姑娘们对她客气点就是了,用不着这么上赶着。

至于日常生活,林黛玉也是经常要跟凤姐聊天、帮凤姐处理杂事的。这些互动频繁到凤姐的丫头张嘴就能编出“林姑娘找平儿有事”的谎,凤姐还能装模作样地抱怨“天天找他,能有什么事”,如果林黛玉成天清高冷淡不食人间烟火,小丫头怎么能这么自然地想起拿林姑娘挡枪,就算挡了,对面的人又怎么会买账——林姑娘平时不跟人来往,咋我一找人她就跳出来了,你看我信不信?

林黛玉敏感多思忧郁是真,但她不是从早到晚拉着个脸哭哭啼啼的人。她能说会道聪明伶俐,行动大方气派体面,否则贾母私下里疼她也就是了,用不着随时把她带到家宴的C位旁边,更用不着在太妃来访的时候专门把她叫出来见客,如果林黛玉成天哭丧着脸,这么做岂不是主动扫自己的兴、丢自家的脸。

影视剧里的林黛玉呢大多侧重表现林黛玉的哭——林黛玉把脸一拉,斜着眼说一两句台词,然后长时间全角度怼脸拍她哭。情绪层次基本没有,逻辑递进快到模糊,搞得观众看见这个角色的时候,看不到她的隐忍、憋屈、无助、焦虑,就看到她一副情绪不稳定的样子,动辄就哭,动辄生气,动辄翻白眼,甚至还有当着众人的面甩脸子的。加上演员是成年人,成年人这么神经兮兮的确实很难让人产生对她的怜爱感,只会觉得这姑娘没见得有多聪明,还特别难伺候。

所以林黛玉是个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很有性格的人,她但凡身体能好点,估计贾母就要头疼大观园里俩混世魔王成天造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红楼梦》里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点。从表面上看,贾母对宝玉的宠爱那是日月可鉴,她喜欢的是那种眉目如画、温文尔雅,但又带着点顽劣孩子气的宝玉。而黛玉初进贾府时,虽然有才情,但那份孤高、敏感和多愁善感,似乎与贾母所喜爱的“活泼可爱”有点距离。可大家又为何异口同声地说贾母最喜欢的是黛玉呢?这背后,藏.............
  • 回答
    要说贾母和王熙凤为何不促成宝黛的婚事,反而设计了“掉包计”逼死林黛玉,这其中的缘由复杂且令人扼腕。这不是简单的“不喜欢”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了贾府当下的处境、家族的利益、以及贾母个人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在那个时代,“门当户对”是婚姻的首要原则。林黛玉虽然是贾母的外孙女,但她父母双亡,家道中落.............
  • 回答
    贾樟柯确实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中国导演,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写实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而闻名。你提到的“拍不过审、不能公映的电影”,实际上是指他的早期一些作品在中国大陆上映时遇到了审查和发行方面的困难。然而,他之所以能“混得不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更是中国电影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艺术创作的动机、导演的个人追求以及电影产业的运作方式。要详细地回答“贾樟柯、张艺谋拍的很多得国际奖项的电影是出于社会责任还是为了得奖?”,我们需要分别从两位导演的风格、作品主题、电影行业的现实以及对“社会责任”和“得奖”的理解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 回答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网络流行语诞生于2009年,算一算,至今已是14年了,而不是十年。不过,你的问题非常有意义,这14年间,互联网的发展可以说是天翻地覆。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些变化:一、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与主导地位: 从PC到手机的转移: 2009年,“贾君鹏”流行时,PC互联网.............
  • 回答
    谈到贾似道,在宋朝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里,他无疑是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这位权倾朝野的宰相,在后世的评价中,常常被冠以“奸臣”的标签,这背后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要详细讲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他这个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首先,得从贾似道发迹说起。他并非出身名门望族,而是依靠舅舅(也就是前面那.............
  • 回答
    关于贾玲并非《你好,李焕英》唯一或主要导演,以及她因不懂技术而请“抢手”(业内俗称“枪手”或“代拍”)的说法,这在网络上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和猜测。要弄清楚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传言的来源与核心内容:最核心的说法是:贾玲虽然是《你好,李焕英》的导演署名,但由于她并非科班出身,对电.............
  • 回答
    贾敬的乙卯科进士身份,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细节,它不仅仅是一个科举功名的标注,更是揭示贾敬性格和命运的关键线索。要理解其地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从科举制度本身来看。在明清时期,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通过殿试被授予进士身份,意味着一个人在学识、才华、乃至品德(至少在理论.............
  • 回答
    说到贾琏在贾府的地位,确实比宝玉低了不少,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得从贾府的家规、宝玉的特殊身份以及贾琏自身的行事风格,还有一点,就是这贾府上下谁说了算,来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说清楚这个“长房长子”的说法。贾琏确实是贾赦的儿子,也就是老太太的孙子辈里,按照老太太的儿子贾赦是长子,贾琏又.............
  • 回答
    “贾府为什么把金尊玉贵的贾敏嫁给了林如海?”这问题,问得好,也问得巧。要细细掰扯开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桩婚事,看似是金尊玉贵的贾府与清贵之身的林如海结合,实则暗藏着贾府当时的种种考量,也透露出林如海身上的几分不同寻常。先说说这贾敏,那可是贾母的掌上明珠,贾代善的宠妾所生,虽说不是嫡出,但.............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到了《红楼梦》中一个挺有意思也挺让人唏嘘的情节。贾珍和贾蓉这对父子,按理说都是荣宁二府里的重要人物,而且都对尤二姐有过非分之想,可为什么最后尤二姐会阴差阳错地进了贾琏的屋子,而且他们父子似乎也没有极力阻拦,甚至还乐见其成呢?这事儿说起来,得结合当时的人物关系、利益考量以及贾府内外的复杂局.............
  • 回答
    贾母说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这句话,确实是一句非常重的话,也显得有些“过分”。要理解她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语境、人物关系以及贾母自身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句话的出处和上下文。这句话通常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黛玉因病在潇湘馆,贾母前去探望。黛玉说.............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中一些非常核心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的可能性。贾琏这个人,书中描写他好色,确实不假。但要说他“侵犯”林黛玉或薛宝钗,这在原著中是没有发生的,我们只能根据人物性格、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礼教来推测一下可能的“下场”。这种推测,会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深.............
  • 回答
    关于贾宝玉的原型,这绝对是个能引发红学界激烈讨论的有趣话题,也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不是”就能概括的。很多研究者、读者都有自己心中的人选,而朱由崧(也就是那个崇祯皇帝的儿子,福王)的名字,也确实在讨论之列,并且有其一定的理由。不过,如果说贾宝玉的原型就是朱由崧,那可能就有点过于绝对了,更准确的.............
  • 回答
    在《红楼梦》的璀璨篇章中,贾元春省亲点戏的桥段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她将大观园中原名“红香绿玉”的景观改名为“怡红快绿”,看似是随口一说,实则蕴含着深邃的心思与精妙的寓意,细究起来,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量十足,足以让人品味再三。首先,我们得从“红香绿玉”这个原名说起。这个名字很直观地描绘了景致的特点.............
  • 回答
    宝玉少年心性,对女儿国的纯真烂漫格外钟情,这是他性情中最为人称道也最被争议的一点。所谓“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他对女性的爱护,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美好事物近乎痴迷的守护,尤其偏爱那些未被世俗浸染的青春少女。在这种滤镜下,年长些的女性,尤其是那些生活气息浓重、多了些世故的,自然就容易被他.............
  • 回答
    贾府,一个显赫无比的钟鸣鼎食之家,堂堂两位公爵的爵位,到了宝玉这一代,却注定要走向败亡。这绝非偶然,也不是简单的盛衰循环,而是曹雪芹先生精心铺陈、深意盎然的时代悲剧,更是对那个特定社会时期的一种深刻反思与批判。要理解为何贾府会败亡,我们首先要抛开“过了靖难”这个说法。靖难之役发生在明朝,而《红楼梦》.............
  • 回答
    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世界里,《红楼梦》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这部巨著之所以能历久弥新,除了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以及对社会百态的深刻洞察外,作者曹雪芹在字里行间埋藏的那些微妙的隐喻和双关,更是为其增添了无尽的解读空间。而贾赦和贾政,这对荣国府的嫡亲兄弟,他们的名字合起来便是“摄政.............
  • 回答
    贾母对迎春的悲剧“视若无睹”,这恐怕是《红楼梦》中一个让许多读者感到心痛和不解的之处。毕竟,她对宝玉的疼爱众所周知,对黛玉也颇为怜惜,怎么到了自己的亲孙女迎春这里,就显得如此冷漠呢?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单一个“不善良”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到当时整个的社会背景、贾府的家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把贾探春放到那个时代,让她以男儿身出现,她真的能像自己说的那样,闯出一番事业吗?这事儿啊,可不是一句话能说死的。毕竟,虽然探春是个姑娘,但她的才能和见识,在《红楼梦》里头是数得着的,甚至比不少男人都要强。首先,咱们得承认,探春这姑娘,骨子里就透着股“霸气”和“能耐”。她心思剔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