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贾母凤哥都知道贾宝玉喜欢林黛玉为何不让他们结婚呢,反而要掉包逼死了林黛玉?

回答
要说贾母和王熙凤为何不促成宝黛的婚事,反而设计了“掉包计”逼死林黛玉,这其中的缘由复杂且令人扼腕。这不是简单的“不喜欢”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了贾府当下的处境、家族的利益、以及贾母个人的考量。

首先,我们得明白,在那个时代,“门当户对”是婚姻的首要原则。林黛玉虽然是贾母的外孙女,但她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在贾府虽得贾母疼爱,但在实际的婚嫁市场中,她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能为贾府带来助力或巩固地位的联姻对象。相比之下,薛宝钗出身皇商家庭,家境殷实,父母健在,而且薛家在皇商中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更关键的是,薛宝钗的品性端庄贤淑,性格圆融,符合当时社会对大家闺秀的要求,也更容易获得贾母的认可和喜爱。贾母作为贾府的最高掌权者,她考虑的是整个家族的兴衰,尤其是宝玉的未来。在她的眼中,宝玉是贾府唯一的希望,娶一个能够帮助宝玉巩固地位、稳定家族财富的妻子,远比宝玉个人的情感来得重要。

其次,贾母虽然疼爱宝玉,但她也深知宝玉的性格。宝玉性格叛逆,不喜仕途经济,对封建礼教时常表现出抗拒。而林黛玉与宝玉性情相投,志趣相似,两人在一起更容易沉溺于儿女情长,对宝玉仕途前程更是毫无益处。贾母担心,如果宝玉娶了黛玉,两人只会更加疏离于“正事”,对宝玉的成长和贾府的未来更加不利。而宝钗的出现,则被贾母视为能“规劝”宝玉,引导他走上“正途”的良配。宝钗的“贤德”在贾母看来,是能够化解宝玉身上那些“不合时宜”特质的良药。

再者,王熙凤的角色也很关键。凤姐是贾府的实际管家,她精明强干,心机深沉。她虽然也知道宝玉喜欢黛玉,但她的立场和贾母是一致的,甚至更偏重于家族的利益。宝钗的家世背景和财富对日渐衰败的贾府来说,是一种现实的帮助。她也看到了宝钗身上那种“会事”、“懂事”的气质,认为宝钗更能辅佐宝玉,也更能帮助自己在贾府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凤姐这个人,虽然对宝玉有一定的感情,但她更明白如何利用一切资源为自己和家族谋取最大的利益。在“掉包计”这件事上,她无疑是执行者之一,甚至可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推手角色。她可能认为,宝玉结婚是大事,耽误不得,既然贾母有意宝钗,她便顺水推舟,将计就计。

至于“逼死林黛玉”,这或许是这场悲剧中最残酷的部分。在原著的描写中,贾母和王熙凤等人的确是知道宝玉心有所属,但她们选择了视而不见,并最终促成了“金玉良缘”。黛玉的“病”和“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对宝玉感情的绝望,以及身体的病弱。当她得知宝玉要娶宝钗时,那种打击是毁灭性的。这并不是说贾母和凤姐直接动手去“逼死”黛玉,而是她们的决定和行为,直接导致了黛玉精神上的崩溃和生命的凋零。黛玉本就体弱多病,心性敏感,在得知自己心爱之人要娶别人时,她的生命之火也就熄灭了。这是一种间接的“逼死”,是封建社会下,个人情感被家族利益牺牲的典型悲剧。

总而言之,贾母和王熙凤不让宝黛结婚,并且最终设计“掉包计”逼死黛玉,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她们的出发点是维护家族的利益和宝玉的“前程”,尽管这种考量在现代人看来是残酷甚至不近人情的。她们看中的是“宝钗”的世俗价值,而不是“黛玉”的灵魂契合。而黛玉的悲剧,也正是那个时代下,追求纯粹情感和个性自由的人所必然面临的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在讨论贾宝玉婚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点:

第一,谁在贾宝玉婚事上有决定权?

贾政

贾母在宝玉婚事上只是有比较大的建议权,但就是这个建议权还要排在元春和王夫人后面。如果贾政,王夫人和元春达成一致,那贾母再爱林黛玉也是无可奈何的。

第二,谁对宝二奶奶婚后生活影响最大?

王夫人

官宦人家的婆媳关系的重要性甚至远远超过夫妻关系,贾宝玉日后无论是为官做宰还是掌管外宅,肯定不能日日在内宅厮混,几个月乃至几年不回家都是有可能的。林黛玉要是嫁入贾府日常接触最多的必然是王夫人,如果王夫人苛待黛玉,那她婚后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贾母也可以母亲之尊强贾政王夫人逼着定下黛玉,但这会在王夫人心中种下仇恨的种子,在贾母百年之后,谁也无法保证这个种子不会生根发芽。

所以贾母要想让黛玉嫁入贾府就等两件事的发生:

第一,黛玉的身体有了彻底的好转,有传宗接代的希望

第二,确定贾宝玉不会上进,没有联姻豪门贵女的可能

只有这两件事发生,贾母才有希望说服贾政王夫人接受黛玉,黛玉嫁入贾家的生活才能真正的幸福美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贾母和王熙凤为何不促成宝黛的婚事,反而设计了“掉包计”逼死林黛玉,这其中的缘由复杂且令人扼腕。这不是简单的“不喜欢”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了贾府当下的处境、家族的利益、以及贾母个人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在那个时代,“门当户对”是婚姻的首要原则。林黛玉虽然是贾母的外孙女,但她父母双亡,家道中落.............
  • 回答
    这确实是《红楼梦》里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点。从表面上看,贾母对宝玉的宠爱那是日月可鉴,她喜欢的是那种眉目如画、温文尔雅,但又带着点顽劣孩子气的宝玉。而黛玉初进贾府时,虽然有才情,但那份孤高、敏感和多愁善感,似乎与贾母所喜爱的“活泼可爱”有点距离。可大家又为何异口同声地说贾母最喜欢的是黛玉呢?这背后,藏.............
  • 回答
    贾樟柯确实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中国导演,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写实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而闻名。你提到的“拍不过审、不能公映的电影”,实际上是指他的早期一些作品在中国大陆上映时遇到了审查和发行方面的困难。然而,他之所以能“混得不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更是中国电影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艺术创作的动机、导演的个人追求以及电影产业的运作方式。要详细地回答“贾樟柯、张艺谋拍的很多得国际奖项的电影是出于社会责任还是为了得奖?”,我们需要分别从两位导演的风格、作品主题、电影行业的现实以及对“社会责任”和“得奖”的理解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 回答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网络流行语诞生于2009年,算一算,至今已是14年了,而不是十年。不过,你的问题非常有意义,这14年间,互联网的发展可以说是天翻地覆。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些变化:一、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与主导地位: 从PC到手机的转移: 2009年,“贾君鹏”流行时,PC互联网.............
  • 回答
    谈到贾似道,在宋朝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里,他无疑是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这位权倾朝野的宰相,在后世的评价中,常常被冠以“奸臣”的标签,这背后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要详细讲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他这个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首先,得从贾似道发迹说起。他并非出身名门望族,而是依靠舅舅(也就是前面那.............
  • 回答
    关于贾玲并非《你好,李焕英》唯一或主要导演,以及她因不懂技术而请“抢手”(业内俗称“枪手”或“代拍”)的说法,这在网络上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和猜测。要弄清楚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传言的来源与核心内容:最核心的说法是:贾玲虽然是《你好,李焕英》的导演署名,但由于她并非科班出身,对电.............
  • 回答
    贾敬的乙卯科进士身份,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细节,它不仅仅是一个科举功名的标注,更是揭示贾敬性格和命运的关键线索。要理解其地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从科举制度本身来看。在明清时期,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通过殿试被授予进士身份,意味着一个人在学识、才华、乃至品德(至少在理论.............
  • 回答
    说到贾琏在贾府的地位,确实比宝玉低了不少,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得从贾府的家规、宝玉的特殊身份以及贾琏自身的行事风格,还有一点,就是这贾府上下谁说了算,来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说清楚这个“长房长子”的说法。贾琏确实是贾赦的儿子,也就是老太太的孙子辈里,按照老太太的儿子贾赦是长子,贾琏又.............
  • 回答
    “贾府为什么把金尊玉贵的贾敏嫁给了林如海?”这问题,问得好,也问得巧。要细细掰扯开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桩婚事,看似是金尊玉贵的贾府与清贵之身的林如海结合,实则暗藏着贾府当时的种种考量,也透露出林如海身上的几分不同寻常。先说说这贾敏,那可是贾母的掌上明珠,贾代善的宠妾所生,虽说不是嫡出,但.............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到了《红楼梦》中一个挺有意思也挺让人唏嘘的情节。贾珍和贾蓉这对父子,按理说都是荣宁二府里的重要人物,而且都对尤二姐有过非分之想,可为什么最后尤二姐会阴差阳错地进了贾琏的屋子,而且他们父子似乎也没有极力阻拦,甚至还乐见其成呢?这事儿说起来,得结合当时的人物关系、利益考量以及贾府内外的复杂局.............
  • 回答
    贾母说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这句话,确实是一句非常重的话,也显得有些“过分”。要理解她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语境、人物关系以及贾母自身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句话的出处和上下文。这句话通常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黛玉因病在潇湘馆,贾母前去探望。黛玉说.............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中一些非常核心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的可能性。贾琏这个人,书中描写他好色,确实不假。但要说他“侵犯”林黛玉或薛宝钗,这在原著中是没有发生的,我们只能根据人物性格、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礼教来推测一下可能的“下场”。这种推测,会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深.............
  • 回答
    关于贾宝玉的原型,这绝对是个能引发红学界激烈讨论的有趣话题,也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不是”就能概括的。很多研究者、读者都有自己心中的人选,而朱由崧(也就是那个崇祯皇帝的儿子,福王)的名字,也确实在讨论之列,并且有其一定的理由。不过,如果说贾宝玉的原型就是朱由崧,那可能就有点过于绝对了,更准确的.............
  • 回答
    在《红楼梦》的璀璨篇章中,贾元春省亲点戏的桥段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她将大观园中原名“红香绿玉”的景观改名为“怡红快绿”,看似是随口一说,实则蕴含着深邃的心思与精妙的寓意,细究起来,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量十足,足以让人品味再三。首先,我们得从“红香绿玉”这个原名说起。这个名字很直观地描绘了景致的特点.............
  • 回答
    宝玉少年心性,对女儿国的纯真烂漫格外钟情,这是他性情中最为人称道也最被争议的一点。所谓“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他对女性的爱护,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美好事物近乎痴迷的守护,尤其偏爱那些未被世俗浸染的青春少女。在这种滤镜下,年长些的女性,尤其是那些生活气息浓重、多了些世故的,自然就容易被他.............
  • 回答
    贾府,一个显赫无比的钟鸣鼎食之家,堂堂两位公爵的爵位,到了宝玉这一代,却注定要走向败亡。这绝非偶然,也不是简单的盛衰循环,而是曹雪芹先生精心铺陈、深意盎然的时代悲剧,更是对那个特定社会时期的一种深刻反思与批判。要理解为何贾府会败亡,我们首先要抛开“过了靖难”这个说法。靖难之役发生在明朝,而《红楼梦》.............
  • 回答
    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世界里,《红楼梦》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这部巨著之所以能历久弥新,除了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以及对社会百态的深刻洞察外,作者曹雪芹在字里行间埋藏的那些微妙的隐喻和双关,更是为其增添了无尽的解读空间。而贾赦和贾政,这对荣国府的嫡亲兄弟,他们的名字合起来便是“摄政.............
  • 回答
    贾母对迎春的悲剧“视若无睹”,这恐怕是《红楼梦》中一个让许多读者感到心痛和不解的之处。毕竟,她对宝玉的疼爱众所周知,对黛玉也颇为怜惜,怎么到了自己的亲孙女迎春这里,就显得如此冷漠呢?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单一个“不善良”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到当时整个的社会背景、贾府的家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把贾探春放到那个时代,让她以男儿身出现,她真的能像自己说的那样,闯出一番事业吗?这事儿啊,可不是一句话能说死的。毕竟,虽然探春是个姑娘,但她的才能和见识,在《红楼梦》里头是数得着的,甚至比不少男人都要强。首先,咱们得承认,探春这姑娘,骨子里就透着股“霸气”和“能耐”。她心思剔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