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林黛玉是否意识到了贾府的衰落?

回答
林黛玉当然意识到了贾府的衰落,而且她的敏感和洞察力让这份意识比府里许多人都要深刻和痛苦。这并非是她凭空猜测,而是通过她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人情世故的理解以及与家族命运息息相关的经历一点点累积起来的。

首先,要理解黛玉的处境。她寄人篱下,虽然是贾母的外孙女,身份尊贵,但终究是外人。贾府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她在贾府的地位,甚至关系到她能否在这个她名义上的“家”里长久地待下去。这种“身在局中却又身在局外”的视角,让她比那些享受着贾府富贵、但已习惯了纸醉金迷的族人,更能看清表面的繁华之下潜藏的危机。

那么,她具体是如何感受到贾府的衰落的呢?

1. 经济上的捉襟见肘: 黛玉虽然不直接管事,但府里的许多开销、人事变动、甚至是下人们的一些闲言碎语,她都能捕捉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她会注意到府里“一年不如一年”的体面,一些原本随手可得的东西变得需要小心翼翼,或是某些场合的布置不如往日阔气。例如,在晴雯被逐之后,她和宝钗、湘云三人谈论晴雯的遭遇,其中涉及到她对贾府管理混乱、人心不齐的感慨,间接映射了经济和管理的双重压力。虽然没有直接点出“没钱了”,但那些细节的堆砌,足以让她感受到资金链的紧张。

2. 人心浮动与权势倾轧: 贾府看似一派和谐,实则暗流涌动。黛玉心思细腻,她能看到王夫人对宝玉教育方式的严苛与控制,看到王善保家的那种逢高踩低、搬弄是非的嘴脸,看到赵姨娘那种不甘心却又无能为力的挣扎。这些都是一个大家族内部权力分配不均、矛盾重重、人心不稳的表现。黛玉作为旁观者,她会观察到这些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和不信任。她自己的命运就牵扯在这些纷争之中,比如她与宝钗、宝玉之间的感情纠葛,背后也折射出长辈们对家族未来的考量和选择,这些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建立在对贾府“前途”的一种评估之上的。

3. 礼数、规矩的松弛与形式主义: 随着家族的衰落,许多曾经严格遵守的礼数和规矩,可能变得流于形式,甚至有些地方已经顾不上。黛玉虽然不懂得“官场”上的这些门道,但她对“雅”和“真”有着极高的追求。她会感受到某些场合的虚伪,某些人的言不由衷,这种对内心真实和外在体面之间落差的敏感,也让她窥见了家族精神层面的衰败。例如,她对林家那种“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文化传承有着天然的认同感,而贾府虽然仍旧是权贵,但那种文人的雅致和士大夫的风骨,在她的眼里,似乎已经不如往昔。

4. 家族中成年人的反应: 黛玉会观察到贾政这样虽然有官职,但已是“无能为力”的父亲角色,会看到王夫人那种“内宅管理”的焦虑和不安,会注意到王熙凤虽然精明能干,但其手段也往往是饮鸩止渴。这些长辈们的行为和态度,都传递着一种信息:贾府虽然表面上还在运转,但已经没有了定海神针,而掌控它的人,要么是无能为力,要么就是以牺牲未来换取眼前的苟安。黛玉对这些的感受,会让她更加忧虑贾府的未来,也连带着担忧自己的命运。

5. “悲凉之雾”的笼罩: 黛玉骨子里带有一种“悲凉”的气质,这让她对命运的无常有着更深的体悟。她目睹了妙玉的不染尘埃却终究被污浊所染,目睹了晴雯的纯洁善良却被无辜驱逐,这些都让她对人世的无常和命运的残酷有了更深的体会。而贾府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这种“悲凉”的气质,就如同笼罩在府上空挥之不去的雾霾,让她从很多小事中都能感受到这种颓势。她写诗时对“花落”的敏感,对“流水”的伤怀,这些意象都与一种普遍的衰败感息息相关,而这种衰败,很大程度上也投射到了她对贾府的感受上。

总而言之,黛玉对贾府衰落的意识,并非突如其来的顿悟,而是一种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感受。她是靠着她过人的敏感和深刻的洞察力,从经济上的捉襟见肘、人心上的浮动不稳、礼数上的松弛与虚伪,以及家族中成年人的无力与焦虑等各个层面,拼凑出贾府走向衰败的图景。这种意识让她在享受贾府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为这个即将在她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家族,蒙上了一层深深的忧愁和不安全感,也为她最终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她的悲观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现实的一种敏锐捕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宝玉生日的时候

林黛玉跟贾宝玉坐在一处说悄悄话,她说:我这几年粗粗的算了一下,你们家出的多,入的少……

林黛玉不是薛宝钗,皇商世家耳濡目染

林黛玉不是凤姐和探春,管了家里的事儿,斗了管事的婆子

林黛玉是一个深闺的大小姐,家世显赫,十指不沾阳春水,发月钱的时候谁去打圈转都能抓几百钱回来……

林黛玉是真的,冰雪聪明。

私以为,林黛玉对于草木之情最大最大的不安全感,就是来自于她看的太通透了;她知道世家联姻,金玉良缘,对于当时的贾家意味着什么。所以她不是不相信宝玉对她的感情,她不相信的是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刻,以宝玉的使命,二人的情爱可以斗的过全家族的需要。

所以,她不是意识到了贾府的衰落,她是几乎笃定了贾府会衰落。正是因为这份笃定,让紫鹃那样试探出了宝玉的真心后,她丝毫没有真正的开心和安心。

user avatar

谢邀。

我个人觉得黛玉对贾府的经济危机还是有所了解的,她也对宝玉说过“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这样的话,足见她也发现了贾府这种花钱方式是有问题的,早晚要出乱子,为什么不和宝玉探讨,原因一个是宝玉自己并不愿在这种事情上操心,听了这话也是一笑而过,还没心没肺的说只要短不了咱们两个的就行,一句话把天聊死了,可见确实不是管家的材料;再一个林黛玉因为爱贾宝玉,既知他不喜欢,也就不愿多说这种他不感兴趣又容易煞风景的话题,反正他不感兴趣又不等于别人也不感兴趣,真要探讨经济类问题,去找宝钗或凤姐多好,哪怕找探春、湘云都行,何苦对牛弹琴?

另外,林妹妹毕竟从小生长在富裕人家,吃穿用度从没短缺过,到了贾府也是备受外祖母宠爱,什么好东西的都可着她来,她从生到死就没过过真正意义上的穷日子,对贫穷压根就没有感同身受的了解,读书再多也都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说白了她当然知道人没饭吃就会饿,但她自己能真正体会到挨饿到底是什么滋味吗?所以即便她意识到了贾府可能存在的经济危机,也因缺乏对危险真正的认识,想象不到一旦“后手不接”那天到来之时,他们这群养尊处优又没有谋生能力的小屁孩将要面临怎样的处境,自然也就不会对那种青黄不接的未来产生真正的恐惧,她最担心、最在意的还是她和宝玉的恋情能否实现,替贾府算算账不过是锻炼一下数学能力、权当消遣罢了,至于那个结果如何,她并不会真的太放在心上,这也是她作为富家小姐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性,虽然这不是她的错。

所以我一直觉得,林妹妹英年早逝固然可惜,但若换个角度来看,也是老天对她的仁慈,福兮祸兮……

user avatar

林黛玉这个人物是彻彻底底的悲剧。

贾宝玉过得浑浑噩噩,最后才发现大厦倾倒,家族败落。但白赚了十多年没心没肺的富贵快乐。

薛宝钗精于算计,步步为营,在薛家其实是她说了算,手上的牌面很多。

而林黛玉,早就知道她跟贾宝玉不会有好结果,早就知道贾府难以维持,早就知道贾母一死自己再无依靠,但是她偏偏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林黛玉大概是眼睁睁看着自己脖子上的绳子一天比一天紧却丝毫没有办法。不仅没有办法,她任何的情绪,任何的不满,任何的挣扎都只会让绳子勒得更紧。

这种等死式的日子,滋味有多难受,大家自行想象。

林黛玉病死其实并不是一个最差的结局,如果日后把她嫁个薛蟠那样的人,那死都死不干净。这里曹雪芹大概是网开一面,到底没让林黛玉落得最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林黛玉当然意识到了贾府的衰落,而且她的敏感和洞察力让这份意识比府里许多人都要深刻和痛苦。这并非是她凭空猜测,而是通过她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人情世故的理解以及与家族命运息息相关的经历一点点累积起来的。首先,要理解黛玉的处境。她寄人篱下,虽然是贾母的外孙女,身份尊贵,但终究是外人。贾府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她在.............
  • 回答
    《酌中脂》中提到的“林下”是一个非常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的词语,它并非指代具体的地理位置,而是指向一种生活方式、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理解“林下”的关键,在于抓住它所代表的脱离尘俗、亲近自然、追求雅致闲适的意境。具体来说,“林下”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隐逸与避世:“林下”最核心的含义之一就是隐.............
  • 回答
    《读者》和《意林》这两本杂志在国内有着非常广泛的读者群体,也因此,关于它们内容是否是“公知重灾区”的讨论,其实是一个长期存在且比较复杂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理解:1. 什么是“公知”?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公知”这个词的含义。在中文语境下,“公知”通常指的是具有较高社会认知.............
  • 回答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前所说的“如履如临,曷能已已”,这句话虽短,却蕴含着他对禁烟事业的深沉忧虑和坚定决心,是他在那个关键时刻心境的真实写照。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并深入剖析其字面和深层含义。历史背景:鸦片泛滥,国之危亡在林则徐奉命前往广东禁烟之前,鸦片贸易已经在中国泛滥了数十年.............
  • 回答
    十年前,以《意林》、《读者》、《青年文摘》为代表的一些杂志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被认为“美化外国、贬低中国”的现象。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并非一个简单的“有势力操控”就能概括的,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我们不妨来抽丝剥茧地分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信息传播环境。 改革开放的.............
  • 回答
    说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是否贫穷,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她确实不像贾府里的那些老爷奶奶们那样,坐拥万贯家财,但她也不是我们一般理解中的那种嗷嗷待哺、食不果腹的穷人。我们得先看看她“不穷”的一面。首先,黛玉是荣国公林如海的独生女。林如海是谁?他是前科的探花郎,官至巡盐御.............
  • 回答
    说到林黛玉,这可真是一个让许多人又爱又恨又怜的角色。我嘛,如果非要说喜不喜欢,我觉得我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理解和复杂的共情。用“喜欢”这个词来概括,可能太简单了,甚至有些肤浅了。我更倾向于从黛玉的人生经历、她的性格形成、以及她在大观园中的生存状态,来理解她这个人。她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仙女,也不是一个单.............
  • 回答
    关于刘亦菲是否适合出演林黛玉这个话题,其实在粉丝圈和影迷心中,一直是个颇有讨论度却又没有定论的“白月光”式设想。要评价一位演员是否适合一个经典角色,不能仅仅看外貌,更需要深入剖析角色的灵魂以及演员自身的特质。首先,我们得说说林黛玉这个角色。她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是那种刻在许多人心底的文.............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林黛玉喊袭人为“嫂子”这件事,以及它可能反映出的《红楼梦》在反封建方面的一些微妙之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红楼梦》里林黛玉喊袭人为“嫂子”,这事儿在书中确实是存在的。最早的脂批里就有提到,比如庚辰本里,在宝玉和袭人发生一些亲密关系后,黛玉在得知宝玉身上有袭人的脂粉味,就半开玩笑半.............
  • 回答
    关于林黛玉的死因,在《红楼梦》原著中,曹雪芹并没有明确交代林黛玉是薛宝钗下毒害死的。书中对黛玉之死的描写是病重,最终“泪尽而逝”。然而,在众多读者和研究者的解读中,确实存在一种“薛宝钗下毒”的说法,这种说法并非基于明确的文字证据,而是通过对书中人物性格、情节发展以及一些影射和暗示的分析推断出来的。要.............
  • 回答
    林黛玉要是做了带货主播,那可真是个稀罕事儿!不过,想想她那病态的美、那多愁善感的性情,还有那满腹的诗才,再结合现在的直播带货模式,我倒觉得,她倒是能把一些特别的东西卖出“黛玉风格”的爆款来。首先,最能让林黛玉卖爆的,我敢说是那些“自带故事感”且“精致到骨子里”的小物件。想象一下,直播间的背景不是花哨.............
  • 回答
    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感情,说来也挺复杂的,不像对宝钗那样,简单一个“喜爱”就能概括。你要是问我,我觉得她对黛玉,更多的是一种掺杂了怜惜、不安,还有点儿无奈的复杂情感。先说那份怜惜吧。黛玉父母双亡,自幼寄人篱下,这本身就够让人心疼的了。王夫人虽然算不上那种特别有同情心的人,但毕竟是宝玉的母亲,看着宝玉对黛.............
  • 回答
    “玉带林中挂”这句出自《红楼梦》通行本第一百零八回《反招亲凤姐设奇谋》,通常被认为是曹雪芹对林黛玉最终结局的一个隐晦暗示。很多人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会将其与林黛玉的悲剧命运联系起来,进而推测她是自缢而亡。要深入探讨这个说法,咱们得一步步来分析。首先,这句话本身是极其精炼,而且充满了象征意味。拆开来看.............
  • 回答
    关于元春为何选择宝钗作为宝玉的“弟媳”,或者说,更准确地说,是为何在小说情境中,宝钗最终能嫁给宝玉,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贾府这个大家族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存逻辑和家族利益考量。元春作为贾府的女儿,被选入宫中成为贵妃,她的命运与贾府的兴衰紧密相连。在她看来,家族的未来,尤其是宝玉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也是《红楼梦》读者们常常讨论的经典“如果”问题。如果林如海没有在黛玉幼年时去世,那么林黛玉的人生轨迹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结局也可能完全不同。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推测:一、 林如海的存在对黛玉的直接影响: 完整的家庭关爱与教育: 林如海是一位饱读诗书、为人.............
  • 回答
    史湘云之所以会认为袭人的绛纹石戒指是林黛玉送的,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心细的读者才能捕捉到的微妙之处,以及湘云自身性格中的某些特点。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情节发生的具体语境。在《红楼梦》的第五十八回“何消灭却心头火 犹幸再逢疑狱亲”中,袭人戴着一枚紫绛色的戒指,这个戒指引起了宝玉的注意。宝玉看到之后,便想.............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中一些非常核心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的可能性。贾琏这个人,书中描写他好色,确实不假。但要说他“侵犯”林黛玉或薛宝钗,这在原著中是没有发生的,我们只能根据人物性格、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礼教来推测一下可能的“下场”。这种推测,会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深.............
  • 回答
    林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这句话确实在读者中引起了不少讨论,很多人觉得这话说得尖酸刻薄,甚至有些过分。要理解这句话为什么这么刺耳,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人物性格以及那个时代的一些社会背景来分析。首先,我们得看林黛玉这个人。黛玉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外祖母家,虽有贾母的疼爱,但始终带着一种.............
  • 回答
    林黛玉称呼刘姥姥为“母蝗虫”,这可不是一句无心之语,背后藏着她复杂而又典型的黛玉式心理,也给我们为人处世提供了不少值得玩味的启示。林黛玉心理的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她聪明绝顶,敏感多疑,身世飘零,寄人篱下,先天体弱多病,加之从小受到的教育又极力推崇“文人风骨”、“大家闺秀”的矜.............
  • 回答
    关于林黛玉的原型,这是一个在红学界流传甚广但又异常扑朔迷离的话题。要给出一个确切、唯一的“原型”,恐怕是难以实现的。因为《红楼梦》的创作,曹雪芹であろうか、是集他一生经历、观察与情感于一体的艺术结晶,而非简单地照搬某一个现实人物。不过,如果非要探讨林黛玉在现实中可能有的影子或者灵感来源,我们倒是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