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喊袭人为“嫂子”,是否可以以此来说明红楼梦的反封建力度并不大?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林黛玉喊袭人为“嫂子”这件事,以及它可能反映出的《红楼梦》在反封建方面的一些微妙之处。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红楼梦》里林黛玉喊袭人为“嫂子”,这事儿在书中确实是存在的。最早的脂批里就有提到,比如庚辰本里,在宝玉和袭人发生一些亲密关系后,黛玉在得知宝玉身上有袭人的脂粉味,就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谁是你嫂子!” 这句话虽然是黛玉的玩笑话,但袭人本身的地位,以及她和宝玉之间那种超越主仆的亲密关系,让这句“嫂子”的称呼显得格外耐人寻味。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背后可能意味着什么,以及它和“反封建力度大不大”这个问题有什么关联。

为什么叫“嫂子”会引起反封建的联想?

在旧社会,尤其是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大家族里,“嫂子”这个称呼是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的。它通常是用来称呼家中兄弟的妻子,也就是嫡妻或妾室。也就是说,这个称呼本身就带着一种宗法制度下的家庭成员身份认同。

如果袭人真的被黛玉(或者宝玉)的家中人认可为“嫂子”,那意味着她不再仅仅是宝玉的丫鬟,而是被视为宝玉的妻子或准妻子。这在当时来说,对一个丫鬟的身份是极大的颠覆。封建社会对门第、出身看得非常重,主子和奴仆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一个丫鬟即便与少爷有私情,在家族长辈眼中,充其量也只是个玩物,绝不可能光明正大地进入宗族体系,被冠以“嫂子”这样的名分。

所以,如果林黛玉用“嫂子”来称呼袭人,即使是玩笑,也暗示了:

对传统门第观念的挑战: 黛玉自己出身高贵,她如果真心把袭人当“嫂子”,就等于不把出身放在第一位,而是看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亲密关系。
对女性身份的潜在模糊: 丫鬟和少奶奶的身份界限被打破了。
对宝玉感情的默认或试探: 宝玉和袭人之间的关系,在黛玉眼中是怎样的?她用这个称呼,或许是某种试探,或许是她内心深处对宝黛钗之间复杂情感的一种影射。

但这就能说明《红楼梦》反封建力度不大吗?

我觉得,事情不能这么简单地一概而论。用黛玉一句“嫂子”来判断《红楼梦》的反封建力度,可能有点以偏概全,甚至忽略了曹雪芹的深刻和复杂。

首先,咱们要理解《红楼梦》的“反封建”是内在的、艺术的、曲折的,而不是直接的、口号式的。曹雪芹并没有写一本鼓吹革命的书,他是在描绘一个正在走向衰败的贵族家庭,以及其中一群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年轻人的命运。

那么,黛玉喊“嫂子”这件事,反而更能体现出《红楼梦》在反封建上的“精妙”和“无奈”:

1. 真实的人性展现,而非刻意为之: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在于它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黛玉作为一个敏感而聪慧的少女,在面对宝玉和袭人之间日渐深厚的关系时,她的反应不可能是完全符合封建礼教的。她的玩笑话,恰恰是一种复杂情感的自然流露——有醋意,有试探,也有对宝玉身边亲密人的某种“接纳”。这种人性化的处理,本身就与僵化的封建礼教形成了对照。
2. 微观的反叛,而非宏观的颠覆: 黛玉的这句“嫂子”,是一种个体层面的情感试探和表达,是她内心对宝玉和袭人关系的认知和处理。这和直接去挑战封建制度、去推翻礼教是两个层面的事情。她的“反叛”是内敛的、个人化的,是她对封建环境下情感压抑和规矩束缚的一种无意识的触碰。
3. 讽刺的意味更浓厚: 黛玉为什么会说“嫂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宝玉和袭人之间的“不正当”关系(在当时看来)已经到了一个让黛玉无法忽视的地步。宝玉作为贵族少爷,和丫鬟发生关系,这本身就是对封建“男女大防”和“尊卑有序”的一种破坏。而黛玉用“嫂子”来回应,更是带着一种既嘲讽又无奈的意味。她好像在说:“既然你宝玉能和她这样,那别人也只好默认你们的关系了,不如就叫声‘嫂子’吧。” 这种反讽,反而更能揭示出封建礼教的虚伪和难以维持。
4. 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内部矛盾: 宝玉和袭人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嫂子”称呼,恰恰说明了封建礼教在实践中是如何被情欲、情感和现实所冲破的。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规矩,在真实的人性面前,往往显得苍白和可笑。曹雪芹正是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其内在的不可持续性。
5. “反封建”的定义是多维度的: 如果我们把“反封建”仅仅理解为直接的造反、破除等级,那《红楼梦》确实不算“力度很大”。但如果我们将它理解为对封建礼教的深刻反思、对人性在压抑下的真实展现、对腐朽制度的讽刺揭露,那么《红楼梦》的反封建力度,可以说是极其深刻和巨大的,只是它以一种更委婉、更艺术、更具穿透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总结一下:

林黛玉喊袭人为“嫂子”,与其说是《红楼梦》反封建力度不大的证据,不如说它是曹雪芹艺术功力的体现,是他在刻画复杂人性时,对封建礼教所进行的微妙而深刻的讽刺与揭示。

这句“嫂子”,没有直接挑战封建制度的权威,没有大张旗鼓地喊出“打倒一切”,但它通过一个少女在情感困境中的真情流露,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僵化和对人性的压抑。它不是一种宏大的革命宣言,而是一种细致入微的文学批判,这种批判往往比直接的控诉更具力量,因为它是发自人物内心,触及的是封建制度最根本的价值基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所以,我认为,用这一个细节去判断《红楼梦》的反封建力度,是对这部伟大作品的一种低估。相反,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构成了《红楼梦》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和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它让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说“不”的故事,而是一个在封建礼教的夹缝中,人性如何挣扎、碰撞,最终却依然闪耀着复杂光辉的悲剧画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必须要说红楼梦有什么重要的中心思想的话,就是一个浪荡公子在晚年忏悔小时候的错误行为。

宝玉才是作者觉得最反感的人物。整本书作者骂的最厉害的是宝玉。

里面所有的女孩子当时都是反对和劝告宝玉的。

这不是一个男主非常优秀,所以很多女孩子喜欢他的故事。

而是一个男主非常不靠谱,然后好多女孩子还是喜欢他的故事。

这些女孩子喜欢宝玉的方式是劝告宝玉,并且是因为宝玉平时太不像话。所以很多互相之间都是没有敌意,反而互相同情赞美的。因为她们喜欢的人朝三暮四。

故事里的反派是以宝玉为首的男子们。。。包括十二金钗内的所有女孩子都是正派。

袭人是对宝玉付出最多的。其他女孩子都看在眼里呢。黛玉不是不妒忌,而是看袭人付出太多已经认同她的为人了。。。


红楼梦的确是有反封建的意义。但是这不是一个有正面人物,有反面人物,然后两方面起争执,正面人物打到反面人物的故事。

而是描写的是一个因为大环境对人造成的压迫,而让善良美好的东西一点点破碎的故事。

作者看出了这是个悲剧。但是他看出的解决方法,是让宝玉发奋图强。也就是他到最后,是认可人应该发愤图强,而不是无所作为的。

但是他的解决方式,本质上还是要女性依靠男性。而没有看出悲剧的形成,是由于女性无法靠自己能力改变自己未来,只是男性的附属品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林黛玉喊袭人为“嫂子”这件事,以及它可能反映出的《红楼梦》在反封建方面的一些微妙之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红楼梦》里林黛玉喊袭人为“嫂子”,这事儿在书中确实是存在的。最早的脂批里就有提到,比如庚辰本里,在宝玉和袭人发生一些亲密关系后,黛玉在得知宝玉身上有袭人的脂粉味,就半开玩笑半.............
  • 回答
    贾宝玉的妈妈王夫人,这位雍容华贵的国公府夫人,在《红楼梦》的众位女性形象中,扮演着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角色。对于林黛玉,她的态度确实不像对薛宝钗那样热情有加,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疏远和不喜。这其中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王夫人自身的性格和价值观来分析。王夫人是.............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初进贾府时选择从侧门而入,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和考量,并非偶然,而是作者曹雪芹精心设计的一个情节,用以烘托林黛玉的身世、性格以及她即将面对的贾府环境。首先,从礼仪和身份的角度来看,黛玉初来乍到,虽然是王夫人的外甥女,是薛家之后,但毕竟是寄人篱下,身份上存在着一层微妙的差异。贾府作为.............
  • 回答
    这周瑞家的送宫花这事儿,说起来可真够曲折的,为啥偏偏最后才轮到林妹妹?这背后,可不仅仅是送东西的顺序问题,那里面藏着不少门道和心思呢。咱们得先明白,周瑞家的这趟差事,可不是平白无故跑一趟的。那是贾府老太太、王夫人那边,专门给府里几位年轻姑娘们准备的应景物件,这宫花啊,是过节时候才能有的体面东西,显着.............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中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的微妙之处。很多人确实会有疑问,王熙凤对林黛玉似乎比对亲表妹薛宝钗更显亲近,甚至可以说,她对林黛玉的态度,比对宝钗来得更复杂、也更“用心”。这里面原因可不止一条,我来给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王熙凤这个人,她是个极聪明、极精明、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把《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两部经典拉到了一起,也触及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经典化和接受度的问题。要说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何没能像貂蝉那样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定位、形象塑造,以及“四大美人”这一概念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咱们得先捋清.............
  • 回答
    《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才情,在我看来,确实是读者心中难分轩轾的“双璧”。然而,翻阅那册“薄命司”里的判词,却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有趣的侧重:林黛玉的才华被浓墨重彩地描摹,而薛宝钗的闪光点则更多地聚焦在她的“德”上。这绝非作者曹雪芹的疏忽或偏爱,而是他以极其精妙的笔触,在塑造人物、暗示命运时,所布.............
  • 回答
    《红楼梦》里,宝玉和黛玉这对“木石前盟”的故事,说是虐恋情深,一点不夸张。他们俩凑在一起,那是真真切切的,旁观者看着,有时候是甜到心里,有时候又是酸到牙根痒痒,特别像咱们现在说的“虐死单身狗”。要说他们俩怎么虐狗,那可真是从生活的点滴细节里,一点点渗出来的。1. 眼神里的密语,旁人插不进的默契宝玉和.............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元妃端午节赐礼赏赐宝钗的东西比黛玉多,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件“偏心”的事,它牵扯到书中人物的身份、家族关系,以及作者曹雪芹通过这些细节所要表达的深层用意。咱们得一件件捋清楚。端午节的赐礼:细说分明先来看看那个关键的端午节。元妃省亲,大观园里热闹非凡,这是何等荣耀的场面。元妃作为皇妃,地.............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几版改编,以及陈晓旭和新版“宝黛”的评价,这确实是很多红迷津津乐道的话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红楼梦”。我来试着聊聊我的看法,希望能聊得详细一些,也尽量摆脱AI的生硬感。旧版红楼梦比新红楼好在哪?谈到旧版《红楼梦》(1987版),大家首先想到的词往往是“经典”和“原著还原”。这话一.............
  • 回答
    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剧中,林小娘最终选择与盛弘(剧中人称“红狼”)撕破脸皮,放弃了以往惯用的怀柔策略,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最关键的便是她意识到自己赖以生存的“人设”和“资本”已经荡然无存,同时又因为盛弘的醒悟和心境转变,让她的一切手段都失去了效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
  • 回答
    说起贾母,脑海里浮现的,不再仅仅是那位白发苍苍、享尽荣华的老祖宗,而是个活生生、有血有肉,身上带着那个时代贵族女性独有的光辉与无奈的人。她身上那种近乎天然的权威感,并非来自于喊打喊杀,而是渗透在举手投足间,一种久经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与阅历的自然流露。很多人觉得贾母就是个老佛爷,宠着孙子孙女们,吃喝玩.............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贾、史、王、薛这四大家族,都说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到小说后半部分,随着贾府的落败,其他三家也各自面临着不可避免的衰亡之势。虽然曹雪芹原著后半部分残缺,但仅凭现有文字,以及脂砚斋的批语,我们也能窥见一二。这衰亡之路,有的直接而惨烈,有的则更为隐晦,却同样令人心酸。一、史家:从国.............
  • 回答
    关于《红楼梦》是否是明朝遗老所作,并且其中情节映射大明朝的说法,这是一个在红学研究中长期存在且极具争议的观点。要探讨其“科学依据”,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支持这一说法的论据,以及反对者的反驳,并最终审视其在学术界的主流地位。支持“明朝遗老说”的论据“明朝遗老说”的核心观点是,《红楼梦》的作者并非清初人士,.............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具体有多少人清楚宝玉和袭人之间那点事,这事儿吧,还真不好给个确切的数字。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掰扯掰扯,看看这层窗户纸,到底被谁捅破过,又或者,谁又是心知肚明,却装糊涂的。首先,最明确的,那无疑是宝玉和袭人自己。他们俩之间,那层最隐秘的关系,自然是他们二人最清楚不过的。从书中描写.............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姨妈(薛蟠之母)留在贾府并非简单的“赖”字,而是多重社会关系、家族利益与个人处境交织的复杂结果。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解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家族联姻与利益捆绑1. 贾府与薛家的姻亲关系 薛姨妈作为薛家次女,其婚姻已与贾府形成紧密联系。贾母对薛姨妈的宠爱(如“薛家女儿最会来事”).............
  • 回答
    说到《红楼梦》里的冷香丸,这可真是一味奇妙的药,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药方的本身,更像是作者曹雪芹为我们精心调配的一种带有深刻寓意的象征。要说这冷香丸的深意,咱们得从几个层面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最直观的,冷香丸是用来治病,具体来说,是治薛宝钗的“热毒”。宝钗是什么人?她是那种“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
  • 回答
    要说贾宝玉为何最终选择出家,而不愿与薛宝钗共度一生,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不爱”就能概括的缘由。这背后牵扯着贾宝玉骨子里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认知,他对纯粹情感的极致追求,以及他对封建礼教、世俗功名的深深厌恶。而薛宝钗,尽管她浑身是宝,但她所代表的一切,恰恰是贾宝玉想要逃离的。首先,我们得理解贾宝玉的“叛逆.............
  • 回答
    《红楼梦》里,探春对宝钗和黛玉的感情,与其说是一种“更喜欢”的明确选择,不如说是一种基于性格、价值观和实际交往的复杂体认。要详尽地分析这一点,需要深入探究探春自身的特点,以及她与宝钗、黛玉之间的互动细节。探春的性格与价值观:理性、有担当、重体面探春身上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她的“精明”和“有才”。在贾府这.............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而且触及到了《红楼梦》中最核心的社会现实。在贾府这样钟鸣鼎食之家,姑娘们的地位确实是捧在手心怕化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她们从小锦衣玉食,读书识字,有丫鬟婆子伺候,甚至可以跟着长辈们出席各种场合,谈吐举止都受过精心培养。她们是家族荣耀的象征,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然而,一旦出嫁,这份尊荣便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