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林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是不是有些过分?

回答
林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这句话确实在读者中引起了不少讨论,很多人觉得这话说得尖酸刻薄,甚至有些过分。要理解这句话为什么这么刺耳,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人物性格以及那个时代的一些社会背景来分析。

首先,我们得看林黛玉这个人。黛玉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外祖母家,虽有贾母的疼爱,但始终带着一种敏感、孤高、甚至有些清高的气质。她才情过人,对诗词歌赋了如指掌,也惯于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细腻丰富的情感。然而,正是这种敏感和孤高,让她在面对她认为“俗气”、“不合时宜”的人时,往往会流露出不加掩饰的讥讽和嘲笑。她不像宝钗那样懂得世故人情,善于笼络人心;也不像湘云那样豪爽大方,大大咧咧。她的表达方式更直接,也更尖锐。

然后,再来看刘姥姥这个人。刘姥姥是荣国府的远房穷亲戚,是个淳朴、实在,但也有些粗鄙、不拘小节的乡下老太太。她进荣国府,是出于生活所迫,想找些接济。她第一次进荣国府,虽然努力表现,但终究因为见识和习惯的不同,做出了许多让贾府众人觉得好笑的事情,比如吃相难看、言语直白,甚至闹出了“喂鸽子”这样的笑话。

在这种背景下,林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对刘姥姥行为举止的不满与排斥: 黛玉将刘姥姥比作“母蝗虫”,很可能是因为觉得刘姥姥的到来,像蝗虫过境一样,给贾府带来了“麻烦”和“破坏”。这种破坏并非物质上的,更多的是一种“搅扰”。刘姥姥的言行举止,在黛玉看来,是一种粗俗、贪婪的表现,扰乱了她所习惯的、宁静雅致的生活环境。在黛玉的眼中,刘姥姥的出现,仿佛一只突兀闯入精美瓷器中的毛毛虫,破坏了整体的和谐与美感。
一种尖刻的讥讽和嘲笑: 黛玉的语言天赋让她能够用最精炼、最富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将刘姥姥比作“母蝗虫”,不仅是说她带来“灾祸”,更是带着一种极尽嘲讽的意味。蝗虫在古代被视为一种破坏农作物、啃食庄稼的害虫,生命力顽强,繁殖迅速,极具破坏力。黛玉用这个比喻,可以说是将刘姥姥描绘成一个不请自来、贪得无厌、且具有某种“破坏性”的形象。这其中包含了对刘姥姥的深深不屑和鄙视。
凸显黛玉的孤高与“洁癖”: 黛玉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很高,她无法容忍自己所认为的粗俗和不洁。刘姥姥的朴实甚至有些滑稽的形象,在黛玉看来,就是一种“不洁”和“俗气”的代表。她用“母蝗虫”来形容刘姥姥,也恰恰反映了她内心深处对于这种她不认同的“生命力”的排斥和警惕。这就像她平时对那些她不欣赏的男人避之不及一样,她不愿意与她觉得“不入流”的人有过多的接触和瓜葛。
潜在的身份认同差异: 黛玉虽然寄人篱下,但她始终是贾府正经的少爷小姐,她拥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和身份认同。而刘姥姥是来自乡下、贫穷的亲戚,这层身份上的巨大差异,也可能是黛玉内心深处对刘姥姥产生排斥和轻视的根源之一。她看到的不仅仅是刘姥姥的个人行为,更是她背后所代表的那个阶层和生活方式。

那么,说刘姥姥是“母蝗虫”是否“过分”呢?

从我们现代人的道德观和人情世故来看,这句话确实显得非常刻薄,缺乏宽容和善意。尤其考虑到刘姥姥并没有恶意,她只是一个在生活压力下寻求帮助的普通人,她的行为举止更多是出于朴实和无知,而非故意冒犯。在那个时代,亲戚之间互相帮助本是常理,即使是远房亲戚,也多少会讲究一些情面。

然而,如果抛开现代视角,单从《红楼梦》人物塑造和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来看,黛玉的这句话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至少在塑造黛玉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上是极为关键的。

人物性格的真实性: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人物塑造的真实性。每个人物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有其独特的性格和行为逻辑。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是她性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这种尖锐,让她更加鲜活,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如果她像宝钗一样八面玲珑,反而会失了她独特的风味。
文学的讽刺与映照: 文学创作常常带有讽刺意味,通过极端的言辞和刻画,来映照现实的某些方面。黛玉对刘姥姥的看法,或许也暗含着作者对当时社会阶层固化、人情冷暖的一种隐晦的讽刺。而黛玉本人的敏感与孤高,也正是她那个阶层所带来的某种局限性。
后期刘姥姥的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黛玉一开始对刘姥姥颇有微词,但后期刘姥姥在贾府遭受变故后,却展现出了她朴实善良的一面,并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了贾府的人。这种对比也让读者对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黛玉的“母蝗虫”之说,更多是基于她第一次见到刘姥姥时的印象和她自身的性格出发的。

总的来说,林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确实显得尖刻,缺乏人情味,在很多人看来是“过分”的。这反映了黛玉敏感、孤高、甚至有些刻薄的性格特点,以及她对世俗的某种排斥。但同时,这句尖锐的话语也恰恰是塑造林黛玉这个复杂而鲜活的文学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作者用来展现人物性格、映照社会现实的一种艺术手法。这并不是在为黛玉的刻薄辩护,而是在理解她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以及这句话在整个作品中所起到的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信息不对等:

刘姥姥还没出场就被人定位为“打秋风的刘姥姥”,在场的人听的一清二楚,救助巧姐是很久以后,此事谁也没有前后眼,提前知道这位乡下老妪的善良和知恩图报,此时也不了解真正的她。

见面之后,刘姥姥还故意扮丑往这个人设上靠,逗贵妇小姐们开心,以求得为自家谋些好处,也是为了回报贾府以前的关照。


一见面,黛玉眼里的刘姥姥又想鱼肉吃,又想用软烟罗做衣服,自称食量大如牛,要从地上捡食物吃,要带走黄杨木杯子,要带走点心,不认字还装认识,上厕所不知道背人,当众解裙子,你让她敬意从哪来。


后文里刘姥姥走的时候平儿和鸳鸯还提到刘姥姥要青纱、要各种中成药,这些应该也不背着人,没准黛玉也知道了。


刘姥姥后惜春抱怨刘姥姥让她多了个画园子的大工程,黛玉顺着她说,还“同仇敌忾”地笑话刘姥姥来如蝗虫过境,连吃带拿,其他人也纷纷笑赞形容得对,所以大家都有此同感。

其实刘姥姥心里明白得很,凤姐和鸳鸯提前赔不是的时候,刘老老忙
笑道:“姑娘说那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
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


但是黛玉和别的小姐们并不知道,她们讽刺和笑话的,是刘姥姥假扮出来的那个贪财、哭穷、没见识和粗俗的假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林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这句话确实在读者中引起了不少讨论,很多人觉得这话说得尖酸刻薄,甚至有些过分。要理解这句话为什么这么刺耳,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人物性格以及那个时代的一些社会背景来分析。首先,我们得看林黛玉这个人。黛玉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外祖母家,虽有贾母的疼爱,但始终带着一种.............
  • 回答
    林黛玉称呼刘姥姥为“母蝗虫”,这可不是一句无心之语,背后藏着她复杂而又典型的黛玉式心理,也给我们为人处世提供了不少值得玩味的启示。林黛玉心理的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她聪明绝顶,敏感多疑,身世飘零,寄人篱下,先天体弱多病,加之从小受到的教育又极力推崇“文人风骨”、“大家闺秀”的矜.............
  • 回答
    关于刘亦菲是否适合出演林黛玉这个话题,其实在粉丝圈和影迷心中,一直是个颇有讨论度却又没有定论的“白月光”式设想。要评价一位演员是否适合一个经典角色,不能仅仅看外貌,更需要深入剖析角色的灵魂以及演员自身的特质。首先,我们得说说林黛玉这个角色。她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是那种刻在许多人心底的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林黛玉和贾宝玉感情的一处争议点。首先,说林黛玉不够爱贾宝玉,所以选择寻死而不是给他做妾,我觉得这个说法,怎么说呢,有点过于简单化,也忽略了太多东西。我们得先明白,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做妾”意味着什么。那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两个人感情好就在一起了。在封建礼教森严.............
  • 回答
    说林黛玉和贾宝玉从小一处长大,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扎实的依据,并且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中处处体现着。他们的这份情谊,源于血缘、家风、环境,以及最重要的——一种灵魂上的契合。首先,血缘是他们亲近的天然纽带。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宝玉的亲姑姑。贾敏早年就嫁到了林家,所以林黛玉可以说是贾家嫡亲的骨血.............
  • 回答
    紫鹃骗宝玉说林黛玉要去苏州,这桩事在《红楼梦》里是个颇有深意的情节,它不仅仅是紫鹃的一时兴起,更是她精心布局,为了宝玉和黛玉二人能有一个“美满”结局而使出的“苦肉计”。要说清这件事,咱们得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咱们得看看当时宝玉和黛玉的处境。黛玉身子一直不好,贾母虽然疼她,但毕竟是寄居在贾府,终究不.............
  • 回答
    “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美被搞混了”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对大众解读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一种概括性观察和反思,而非指责某个人具体混淆了他们。它背后反映了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曹雪芹对这两位女性所设定的不同美学标准和气质特征,从而在潜意识中将她们的某些特质进.............
  • 回答
    薛姨妈为宝黛保媒,为何最终不了了之?真假意之间,藏着贾府的复杂人心《红楼梦》中,薛姨妈一句“我倒要给你们做个媒”的话,曾让不少读者为宝黛二人的未来燃起一丝希望。然而,这段看似美好的姻缘,最终却在贾府错综复杂的利益和人情世故中,不了了之。那么,薛姨妈为何会突然提起保媒?她的真心又是几分?这背后又折射出.............
  • 回答
    话说这清虚观打醮一事,在《红楼梦》中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是一处极能窥见人物性情、心思巧妙的细节。尤其当黛玉在贾母面前,轻飘飘地一句“宝钗妹妹留心别人带的东西”时,这寥寥数语,却像一把细巧的剪刀,在人心中划开了层层涟漪。要细细咂摸这句话,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得说说这当时的场景和氛围。贾.............
  • 回答
    “玉带林中挂”这句出自《红楼梦》通行本第一百零八回《反招亲凤姐设奇谋》,通常被认为是曹雪芹对林黛玉最终结局的一个隐晦暗示。很多人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会将其与林黛玉的悲剧命运联系起来,进而推测她是自缢而亡。要深入探讨这个说法,咱们得一步步来分析。首先,这句话本身是极其精炼,而且充满了象征意味。拆开来看.............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王熙凤这个人,说白了就是个利益为重、精明厉害的主儿,她到底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就连她自己,怕是也得掂量掂量。咱们不妨就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说凤姐“喜欢”,这个词本身在凤姐身上就有点别扭。凤姐这人,对谁都抱着几分算计,多少带点“看你能给.............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细节,尤其是在“拥林派”看来,薛宝钗似乎有意无意地利用了小红(原名林红玉),将她对贾府某些现象的不满转移到了林黛玉身上。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那段故事掰开了揉碎了讲,并且得撇开那些“AI味儿”的生硬论调,用咱老百姓的明白话说。首先,咱们得知道这个“小红.............
  • 回答
    关于林丹汗的死因,是否与崇祯皇帝“间接害死”存在很大争议,并没有定论。但我们可以从史料中梳理出一些线索,看看是否存在这种可能性,以及这种“间接”是如何体现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林丹汗是谁。林丹汗,名珲台吉,是蒙古察哈尔部首领,也是后金(即后来的清朝)崛起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对手。他雄心勃勃,试图恢.............
  • 回答
    关于林则徐是否说过“没有茶叶则大便不通”来形容英国人,这在历史资料中并没有确切的记载。这句话更像是民间流传或后人根据当时的一些情况提炼出来的,带有一定的戏谑和夸张成分。要理解这句话的来源,我们需要回到鸦片战争前夕,当时中国和英国之间贸易关系的核心问题就是茶叶。英国人对茶叶的狂热喜爱是众所周知的。他们.............
  • 回答
    关于林彪是否说过“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这件事在史学界和民间流传甚广,但 并没有确凿的、直接的出处证明林彪亲口说过这句话。因此,准确地说,这句话更像是一种 概括性的、带有艺术加工的说法,用以形容林彪在塔山战役中的决心和战略重点。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塔山战役的背景、林.............
  • 回答
    林丹,这个名字在中国羽毛球界如雷贯耳,他用几乎是完美的职业生涯,为中国羽毛球男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也有不少声音认为,林丹的统治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扼杀”了中国羽坛的一个时代,并直接导致了当下男单的青黄不接。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其中蕴含着复杂的现实考量。林丹的“扼杀”:一种双刃剑效应首先.............
  • 回答
    郜林在一次采访中提到,里皮教练就像一位大学教授,而我们(中国球员)则像是高中生,难以完全理解他传授的技战术。这句话流传开来后,很多人将其解读为对国内足球整体理解水平的一种概括。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间接认为,国内足球的理解能力就如同郜林所说的那样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剖析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 回答
    看到林大厨说“做麻婆豆腐要勾芡三次才正宗”,这确实能引发不少关于烹饪和咱们普通人做菜的区别的思考。关于“勾芡三次才正宗”这事儿,咱们可以这么看:首先,这背后体现的是他对菜品质感和层次的极致追求。麻婆豆腐这道菜,你想象一下,鲜嫩的豆腐滑溜溜,肉末香酥,酱汁浓郁,如果最后勾芡一次,可能汤汁会比较稀,难以.............
  • 回答
    林夕对《北京欢迎你》的评价是“人生污点”,这个说法无疑是极具争议性和冲击力的。要详细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包括林夕的创作理念、他的个人经历、歌曲本身的特质,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语境。一、 林夕的创作理念与原则:林夕是华语乐坛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填词人,他以其深刻、细腻、富有哲理的歌.............
  • 回答
    好的,撇开特定老师不谈,单就考研数学难度这一话题,我们来聊聊2019年的考生该如何参照2018年的情况进行准备。2018年的考研数学,总体而言,可以说是“回归基础”与“题型变化”并存的一年。如果2019年的考生能够深刻理解这一点,并据此调整复习策略,将能事半功倍。一、 2018年考研数学的“信号”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