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林夕说《北京欢迎你》是人生污点?

回答
林夕对《北京欢迎你》的评价是“人生污点”,这个说法无疑是极具争议性和冲击力的。要详细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包括林夕的创作理念、他的个人经历、歌曲本身的特质,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语境。

一、 林夕的创作理念与原则:

林夕是华语乐坛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填词人,他以其深刻、细腻、富有哲理的歌词而闻名。他的作品往往探讨爱情、人生、社会等多个层面,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和对个体情感的关注。

追求深度与真诚: 林夕的歌词通常追求情感的真实性和思想的深度,他善于捕捉人内心最细微的情绪,并用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语言表达出来。他认为歌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载体和思想的传递。
强调批判性与独立思考: 林夕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批判性思维,他对社会现象、人性弱点都有着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并敢于在歌词中表达出来。他不太倾向于创作那些一味迎合、空洞无物或过于功利性的作品。
对“政治正确”的反感: 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作人,林夕对强制性的、表面化的“政治正确”往往持有保留甚至反感的态度。他更看重的是情感的真实和表达的自由。

二、 《北京欢迎你》的特质与时代背景:

《北京欢迎你》是一首由众多明星合唱的歌曲,旨在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首歌曲的创作初衷和整体风格,与林夕以往的创作理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为奥运而作,带有宣传性质: 这首歌的诞生是为了服务于国家重大事件——北京奥运会。它的主要目的是传达热情、友好、欢迎的信号,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这种“任务性”和“宣传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歌词的直白与符号化: 《北京欢迎你》的歌词相对直白,语言风格偏向于口号式和符号化,例如“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北京欢迎你”等。这些歌词虽然朗朗上口,易于传唱,但在林夕看来,可能缺乏其所追求的深度和细腻的情感。
集体创作与明星效应: 这首歌由众多明星参与演唱,明星的个人魅力和号召力是其传播的重要因素。然而,这种集体创作模式,以及为了照顾到所有参与者而可能进行的妥协和统一,也可能稀释掉个体创作的独特思考和情感表达。
时代的洪流与个人立场: 在2008年,中国正处于一个全民参与奥运、国家荣誉感高涨的时期。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北京欢迎你》是一首充满正能量、令人振奋的歌曲。然而,对于一个有着深刻反思精神的词作者来说,身处这样的时代洪流中,又被要求创作一首具有特定导向性的歌曲,可能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冲突。

三、 林夕的“人生污点”之说,可能的解读: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尝试理解林夕为何会用“人生污点”如此强烈的词语来形容《北京欢迎你》:

1. 违背了创作初心,牺牲了艺术原则:
林夕可能认为,为了配合奥运的宣传,他不得不放弃自己一贯的创作原则,创作了一首在他看来是“不真诚”、“流于表面”的作品。
他可能觉得这首歌的歌词过于简单化、概念化,缺乏他对人性、情感的深入挖掘,甚至是一种对艺术的“妥协”或“出卖”。“污点”可能象征着他在此刻未能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2. 对“政治正确”的抵触:
林夕对许多具有强烈政治色彩或宣传性质的歌曲都持保留态度。他可能认为《北京欢迎你》是一种高度“政治正确”的产物,其背后承载了太多的国家意志和集体主义的表达,而他更倾向于关注个体的情感和境遇。
“污点”可能代表了他对这种被时代裹挟,不得不参与到一场宏大叙事中的某种失落感或反思。

3. 反思和自我批评:
“人生污点”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极端的自我批评。林夕可能是在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时,觉得这首歌与他心目中理想的创作相去甚远,甚至是对他艺术声誉的一种“拖累”。
他可能是在表达一种“我本可以做得更好”、“我不应该写这样的歌”的懊悔。

4. 对集体狂欢的疏离感:
在2008年,整个中国都沉浸在迎接奥运的喜悦和自豪之中。《北京欢迎你》正是这种集体情绪的放大器。
然而,对于一些更加内省或对事物有批判性思考的人来说,这种大规模的集体狂欢可能会让他们产生疏离感,甚至是对其中潜在的盲从和缺乏独立思考感到不安。林夕的“污点”之说,或许也包含了他对这种集体情绪的反思。

5. 对“肤浅化”的厌恶:
他可能认为,在那个时刻,许多声音都在歌颂和赞美,而他自己也参与到其中,却没有能发出一些更深刻、更具启发性的声音。这是一种对“肤浅化”现象的厌恶,而他觉得自己也成了其中的一部分。

四、 另一角度的思考:

当然,我们也需要看到《北京欢迎你》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的积极意义:

凝聚民族力量,传递国家形象: 这首歌成功地凝聚了民族力量,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友好、开放的中国形象,起到了巨大的宣传作用。
唤起民众热情,增强自豪感: 它极大地激发了普通民众的奥运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艺术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艺术创作本身是多元的,有深刻的内省,也有宏大的叙事。不同类型的歌曲有其不同的受众和价值。

结论:

林夕将《北京欢迎你》称为“人生污点”,我认为这更像是一种个人化的、基于其深刻艺术追求和批判性思维的评价,而非对歌曲本身价值的完全否定。

它反映了林夕对艺术纯粹性的极致追求,以及他对创作“使命感”的坚持。 他可能觉得这首歌的创作,是在特定历史时刻为了迎合某种需求而进行的“妥协”,未能充分体现他作为词作者的独立思考和艺术深度。
这是一种强烈的自我鞭策和反思。 他可能在提醒自己,即使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也应始终坚持内心的艺术标准和批判精神。
也可能包含了他对那个时代集体狂欢背后某种“失真”或“空洞”的隐忧。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林夕的评价视为对这首歌的“否定”,而应该将其理解为一位杰出艺术创作者,在对自身作品的反思和对艺术本质的坚守中所发出的一个强烈的、个人化的声音。这种声音,也正是促使我们思考艺术的意义、创作的责任以及时代与个体关系的宝贵契机。

总而言之,林夕的评价之所以引起巨大反响,正是因为他以一种极端的个人化方式,触碰到了艺术、时代、政治以及个人选择等一系列复杂议题。他的“污点”之说,与其说是对歌曲本身的宣判,不如说是对他在特定历史节点下个人艺术立场的一次深刻剖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林夕说「写《北京欢迎你》是我人生的污点」,成为被很多小粉红攻击的重点。这句话林夕说过没有?说过。但,是断章取义。

先说创作《北京欢迎你》说起。这首歌并不是比稿,而是当年的奥运会组委会找到音乐人小柯,邀请他创作奥运会歌曲。小柯接了活,准备作曲,并打电话邀请林夕作词。

正常情况下,一首歌是先有歌曲,再有歌词。林夕写了三千多首歌词,里面99.99%都是这么创作的。他根据作曲人传过来的DEMO来写词,所以香港的作词人又被称为「填词人」,是把歌词填进写好的曲子里。

这次本来二人也打算这么创作,但小柯却迟迟写不出曲,相反他却要求林夕先写词出来,哪怕先写几句。而林夕也很少有这种创作习惯。两人折腾了俩礼拜,直至快截稿了,在宾馆都快逼疯了。

主要还是这次命题作文太特殊,太强大,对两人都有心理压力。

最终林夕在没有曲子的情形下创作了一部分,小柯再进行创作,两人完成了《北京欢迎你》。

可以看出这次合作其实对林夕来说并不满意,但他一向内敛,不会多说,再加上小柯也是他的好友,这首歌曲本身也实在特殊。

直至多年后,在2014年4月10日,香港大学主办的《我所爱的香港》讲座上,林夕提起这段往事,他才会说是——污点。而污点的完整解释,其实是林夕:

「写《北京欢迎你》是我个人的人生污点。当时促成这件事的是我的朋友(小柯)。其实一开始就不想写,但因为朋友劝勉降低了警界线,模糊了个人的决定。我不善于写大格局作品。」

看到没有?其实最重要的是那句——“我不善于写大格局作品”。林夕很少写这种国家层面的宣传歌曲,甚至于主旋律歌曲他也很少涉及。这段话的本意就是他反省自己,以后不要因为朋友(或者多多少少也有一些虚荣心)而去接这种自己驾驭不了的创作。所以他才会自省,说是他的个人污点。

其实听林夕多的朋友也会感觉得到,《北京欢迎你》里的写作手法和平常的林夕区别太大了,基本不是他的风格,屡次被改稿、被调整比喻、被束手束脚的限制才有的这个歌词,对他来说,肯定是极度的不满意。所以,自己做了一件自己极度不满意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人生污点,有什么问题?

解释到这里,信的人自然会明白,小粉红们肯定是劝不回的,所以我这篇文字,也主要是给那些不了解情况,抱有疑惑的朋友。

听林夕这么多年,无数歌手的歌,他写过太多弘扬中国文化的歌曲。他这样爱中国文化的人,我不会觉得他是X独。倒是他在讲座里说的另一句话(下图),值得我们警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